標籤:

全國的粽子到底有多少種?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有「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等稱謂。因為 「端」有「開端」、「初」之意,加上農曆以天干紀年,五月又稱「午月」,因此這一天逐漸演變為「端午」。

根據歷史記載,由於五月初五時至夏季,蚊蟲疫疾開始橫生,被視為「惡日」,所以端午節很多的習俗都是為了除疫避厄。

端午節製作香包給小孩子佩戴,象徵吉祥、辟邪。

不過端午節最具代表的習俗龍舟競渡、包粽子,它們的起源則有不同的說法。

提到端午節,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本來是楚懷王的大臣,力主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一度頗受重用,但因此在朝中樹敵,不斷被進讒言,後來反遭流放。眼見朝政敗壞,屈原憂國憂民,寫出《離騷》、《九歌》、《天問》等膾炙人口的楚辭。後來秦國攻陷楚國首都,屈原痛不欲生,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投江自盡後,楚國漁民紛紛駛船來回於汨羅江打撈,為了怕水中魚蝦啃食屈原的遺體,不但敲鑼打鼓,還把飯糰等食物投入江中餵食。後來為了祭祀屈原,又怕蛟龍把飯糰吃掉,於是人們把煮好的糯米飯放入竹筒後再投入江中;其後逐漸演變用葉包成粽子。這就是龍舟競渡與包粽子的由來。

不過根據南朝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競渡是東吳地區為了紀念春秋時代吳國的忠臣伍子胥而有的習俗。伍子胥屢勸吳王夫差要滅掉越國,但夫差聽不進去,反而賜寶劍要他自盡。

伍子胥向旁人說:「死後把我的眼睛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軍隊入城滅吳。」於是悲憤刎劍而死。夫差大怒,還把他的遺體裝入皮革,於五月初五投入錢塘江。伍子胥後來被尊為河神,他比屈原還早了三百年,而且屈原在《九歌》也曾寫到划龍舟的活動。

知名學者聞一多則在論文《端午考》中指出,五月初五賽龍舟始於古代越民族的圖騰祭。這項說法也已獲得許多出土文物的佐證。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其實應該比春秋時代還要早,不過屈原的感人故事傳頌後世,早已成為端午節最具象徵的代表人物,端午節當天也是我國公認的詩人節。

端午節家家戶戶一定吃粽子,包粽子是家庭主婦的重頭戲。小時候有一次端午節前去拜訪一位住在集合公寓的長輩,家家戶戶把自己包好的粽子懸掛於中庭,一串一串沿著整個迴廊,很有過節的熱鬧景緻。

我們家的粽子都是長長的,那個午後的陽光照著的粽子,卻是塔形、尖錐形、正三角形、圓柱形、枕頭形,以及小巧可愛的鹼粽......在菜市場都看不到那樣壯觀的景緻。原來那集合公寓住著不同省份的人,他們所包的粽子形狀是我從沒看過的,讓我充滿好奇且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各省的粽子,內餡和外形都可能不同。唐代以前就記載了粽子又稱角黍,造型繁多,還有一種叫「九子粽」的,但不知是何種造型。現在也有人包粽子不用繩子綁,而是別上一個小竹叉,在造型上是很創新且實用的設計。

台灣的粽子大多用干竹葉包,黃金色的是桂竹成熟脫落的外殼叫桂竹籜,青綠色的則是麻竹葉。也有人怕沾黏與求取清香而兩種都用的。另外也有少數人用荷葉、香蕉葉、月桃葉、刺桐葉、蘆兜葉、葦葉。

粽子可大致區分成北方粽、江浙粽、廣東粽、 台灣粽、客家粽。北方粽都是甜的口味,蘸糖吃的;江浙粽的餡料為單純的五花肉與豆沙棗泥;廣東粽尺寸比較大,餡料有五花肉、火腿、叉燒肉、蛋黃、栗子、香菇、蝦米等。

台灣北部粽的糯米要先炒過,餡料是豬肉、香菇、蝦米、蛋黃;台灣南部粽則配以大量的花生、豬肉、香菇、栗子、蝦仁、干魷魚、蛋黃,有時會選用月桃葉來包,吃的時候還蘸花生粉或醬料。

台灣還有一種鹼粽,冰過蘸糖吃特別有味。客家人的粽類似閩南人的粽,把糯米與在來米泡軟磨成米漿,瀝干揉搓成米團後再包入肉末、蝦米、蘿蔔乾、豆乾等,是一種看不到米粒的粽子。

粽子所包的餡料,只有江浙粽比較單純,其他都很複雜。吃慣了江浙口味的人,則不喜歡複雜的餡料,這是先入為主的味覺。

早年農業社會生活清苦,逢年過節才打打牙祭補補身,所以粽子的餡料格外豐富。但現在每天大魚大肉的,粽子的餡料豐富油脂過高,反而危害身體。此外,台灣的「衛生署」已明文規定,做鹼粽時增加Q度的「硼砂」改由「三偏磷酸鈉」代替。其實兩者都是有害身體的非天然物質,不宜多吃。

所以現代人過端午節,粽子的內容最好做些調整。譬如用蒸熟的五穀糙米替代糯米,配一些薏仁,不要放蛋黃,多用豆乾、蘿蔔乾等替代油脂高的餡料。也可用紫米、北菇、南瓜、栗子、蓮子與山藥等,包出自然風味的養生粽。盡量不要再蘸醬淋料,以免養成口味過重的習慣。

圖文節選自姚任祥《傳家》


推薦閱讀:

這是一枚水果味的粽子
客觀地講:所有包粽子的教程里,你只學得會我這種
端午節 不應該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夏天來了,吃點冰冰涼涼的粽子解暑吧
幾種粽子的包法和做法(附圖)*

TAG:粽子 | 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