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震撼我們心靈的經典電影樂章

即使是在如今這樣一個最紛繁複雜最五光十色的科技信息時代,古典音樂仍然保持著那高冷的姿態,大多數人還是以為古典音樂高深莫測遙不可及逼格太高,讓你們望塵莫及。

所幸還有電影這門被大眾鍾愛的藝術,將古典音樂帶到你們面前,你們才發現原來它沒有那麼高冷,因為你竟然也被感動了。別再說你對古典音樂一無所知,這些歌你明明是聽過的,經久不衰的旋律配合著電影畫面,造就了那些充滿神跡令人陶醉的瞬間,在這些瞬間,散發著永恆的意味,你為之動容。然後發現古典音樂的博大、深邃和包容,這也是一種你能愛上的音樂啊。

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希望是人間至善

在那部幾乎一半的地球人都看過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你還記得主人公安迪冒著生命危險通過監獄廣播向眾多獄友播放的那段曲子嗎?安迪為了聽這首曲子被關黑屋一個星期,但是在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安迪獲得了在漫長監獄歲月中最自由的片刻,操場的獄友們悲催的臉上也浮現出對自由的渴望,對圍牆之外的世界的憧憬,那一首曲子的時間,讓那些習慣了絕望的人們重新開始嚮往,嚮往自由,嚮往外面美好的世界。

是不是很神奇,音樂所能創造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這首神奇的曲子就是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毛實在是太華麗了」,其實這不僅僅指主人公安迪,還指人們對於美麗人生的嚮往。

知識普及:莫扎特是18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音樂神童「,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在西方音樂歷史中,只有他被毫無疑問地公認為音樂界的曠世奇才。代表作品有《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

Nearer My God to Thee

音樂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幾乎全球人都看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我相信你一定記得那幾個不怕死的提琴手。當船撞上冰山後,船身開始劇烈的傾斜,整個Titanic一片混亂,人們忙著生,忙著死,忙著背叛,忙著救贖,忙著在別離中掙扎,但是幾位提琴手卻一臉的從容,仍在甲板上演奏著音樂,他們不是不畏懼,只是在偷生的面前有更崇高的東西,那就是音樂。

他們所演奏最後一首樂曲就是這首Nearer my God to Thee(與主相親),這首詩歌的作者是莎拉女士(Sarah Flower Adams,1805-1848)。

知識普及:莎拉喜歡音樂,更期望藉戲劇反映人生,並達到宗教目的,因此便熱愛於舞台上的演出,後來她因體弱多病,不得不放下舞台而轉向文學創作去發展。這首"與主更親近"之創作靈感,是根據創世記中,雅各為逃避以掃的憤怒,,鄉而來到荒僻的曠野。這首詩發表於1840年,當時還未受到肯定,直到1856年,作曲家孟遜博士為它譜曲之後,才廣受大家肯定及喜愛。

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Aria Sul G》

拷問人性的聲音

在大衛·芬奇導演的經典懸疑片《七宗罪》中,當影片進行到20多分鐘時,摩根·弗里曼在圖書館查閱有關「七死罪」的書籍資料,布拉德·皮特正在琢磨現場案發照片,這時弗里曼播放了一段古典音樂,來自巴赫D大調第三組曲詠嘆調,這是一個不起眼的瞬間,但是這段音樂是有寓意的。這是光明美好的音樂,似乎是上帝帶來的希望福音,讓人能夠平靜思考人性中的善與惡,使得電影帶上了一種宿命式的蒼涼感。

知識普及: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真是多才多藝。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巴赫作為虔誠基督徒,所創作的音樂體現了「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G弦上的詠嘆調Aria Sul G》在沉靜中蘊含了磅礴的氣勢,尤其是開頭,歌德曾經評價說:「是這樣的華麗莊嚴,使人可以想像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著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巴赫的代表作品有《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等等。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

自我陶醉的瞬間

貝多芬的《歡樂頌》是古典音樂中的經典之作,電影中經常將其用作配樂,表現激昂的情緒。但是有些別具一格的導演,喜歡「反用」這段音樂,形成強烈的戲劇效果。

在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令世界震驚的電影《發條橙》中,主人公阿萊士和他的同夥混混們有個特殊的喜好:一邊聽貝多芬的作品一邊姦淫女性。每當阿萊士行兇作惡時《歡樂頌》就會響起,在讓人感到驚愕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奇異的反襯效果。影片寓意至之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另外,在很多人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加里·奧德曼扮演的神經質警察敗類兼殺人狂讓觀眾過目不忘,你們肯定記得在他行兇前,他總要聽一段古典音樂,此時別人還不能打擾他,他聽的正是貝多芬的《歡樂頌》。

貝多芬的音樂在電影裡面確實製造了那種讓人陶醉的瞬間,即使是惡人的自我陶醉。這不只是導演們的臆造,希特勒最喜歡的音樂家中就有貝多芬的名字,其它的很多德國納粹們也是貝多芬和莫扎特的忠實愛好者。

知識普及:貝多芬,是18世紀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家。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是真正能扼住命運的喉嚨的人。其代表作有交響樂《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歡樂頌》,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等等。

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序曲

控訴戰爭對人的異化

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曠世巨作《現代啟示錄》中,由羅伯特·迪尼羅扮演的直升機飛行隊長帶領部隊去轟炸越南村莊一段,而轟炸的目的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安全」的衝浪賽場!伴著機槍的轟鳴聲,喇叭以大分貝的功率播放著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無辜的越南村民在戰火和音樂中呼號奔跑,這段音樂和畫面的配合顯示出戰爭的非正義性,熟悉歷史就不難理解科波拉要選這段音樂的原因,希特勒就曾經把瓦格納的音樂作為納粹的宣傳動力,科波拉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知識普及:瓦格納是比貝多芬稍晚的德國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反猶太主義等),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據說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羅伊特為他專門演出瓦格納的作品,當時他感動得流淚,恨不得與這位上個世紀的天才執手親談。另外哲學家尼采和叔本華都曾經是他的好朋友兼粉絲,但是後來他們都因為瓦格納的思想一一決裂了。瓦格納代表作品有:《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羅恩格林》。

馬斯卡尼《鄉村騎士》的序曲

勃發的青春氣息

在姜文的成名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也用到了古典音樂。這在國產片中是很罕有的,從這點都可以看出姜文的獨具慧眼。來自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青春的惆悵和綺麗都在這音樂里,男主人公獨自踏上屋頂,音樂響起的場面讓人感佩莫名,至今難忘。每當馬小軍看到米蘭,優美舒緩的旋律再配上慢鏡的恰當運用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氣氛,生動的表現了少男的初戀感覺。此外,在電影結尾處也用了這段音樂,結尾游泳池的戲是影片的經典片段,可以看出姜文對馬丁·西科塞斯《憤怒的公牛》開頭片段的模仿,音樂用的都是同一段,也同樣用了高速攝影,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效果。

知識普及:馬斯卡尼是19世紀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劇《鄉村騎士》。馬斯卡尼強調旋律的敘事性以求更貼近生活,因此他喜歡詠敘調風格,擅長戲劇性的效果,使幽靜與躁動、熾烈與抒情有強烈的對比。

縱觀以上,是不是發現古典音樂並沒有那麼高冷,但卻又如此神奇?

最後,重溫《泰坦尼克號》中古典音樂創造的讓人動容的瞬間,

但願我們都能得到內心的平靜,即使死亡的陰影驅散不開。

田藝苗:十分鐘讀懂名曲密碼

現已開放微信服務號訂閱

?田老師的節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聽哦?


推薦閱讀:

經典好歌|《 仙劍奇俠傳》主題曲《生生世世愛》
句句經典之二
20條經典人生感悟:我們要珍惜一切,生活才會處處鮮花爛漫。
經典名言薈萃(1552)
三十年過去,它還是最經典的香港電影

TAG:電影 | 經典 | 經典電影 | 心靈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