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11月28日,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廣州購書中心,與家長和孩子共享了他的新書《為何家會傷人》。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聆聽了講座,並帶著與孩子交往過程中的疑問和困惑,在現場與武志紅進行了交流。南方日報記者也就平時家長與孩子溝通中的一些常見問題採訪了武志紅,請他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並揭示問題的根源。「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在父母眼中看到自己是什麼樣的,就會成為什麼樣的。」武志紅強調,在面對孩子情緒疏導和心理問題時,不要急於追求解決方法,而應該通過心靈共振等辦法,爭取與孩子產生共鳴,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 ●南方日報記者 陳龍案例1尋找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一個英國的教師曾經講過一個幼兒園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只有四五歲大,卻經常在幼兒園把能毀壞的東西打翻在地,還把紙巾和紙巾的碎片塞進電風扇里。老師們都無法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有一天,當他再次把紙巾的碎片往電風扇里塞的時候,一位老師突然明白了原因。她問男孩:是不是當你想靠近媽媽的時候,都是冰冷的感覺,讓你覺得想粉碎東西?男孩點了點頭。後來老師調查發現,這個男孩的母親是抑鬱症患者。而在男孩眼中,電風扇就像媽媽的乳房,給孩子一種寒冷的感覺。在這個例子中,反映出孩子在父母那裡得不到回應的一種極端情況。好的親子關係,首先來源於父母對孩子心理的理解和接納。父母對孩子的理解需要效能訓練。很多情況下,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初二初三階段的學生,都會面臨升學的壓力,會產生一種焦慮感,如果得不到排解,就會轉而沉迷於電子遊戲或者去早戀。而父母在應對這一問題時往往看到的只是電子遊戲、早戀現象本身,進而批評或粗暴阻止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會問孩子為什麼早戀,很多孩子通常只會含混地給出「因為我愛他」之類的回答。其實如果家長過分焦慮,急於尋求轉變孩子的態度,往往起不到效果,反而會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這樣一來,家長就只關注了行為和態度,而沒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事實上,電子遊戲和早戀有時只是青少年情緒的一種轉移。「其實孩子就是心理壓力太大,擔心自己考不好,於是採取打遊戲或早戀的方式排解。這樣,等他考差了,他就會對自己說,不是我沒有能力,而是被別的事情影響了。」這時,如果家長有足夠耐心,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一層一層地深入和孩子溝通,就能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情緒的來源,進而改變。案例2錯誤的方法源自父母的不了解武志紅曾接觸過十幾個厭學、棄學的案例,有些是高中生、大學生,還有的是在外國留學的孩子,當他們告訴父母自己想退學的時候,毫無例外地引起父母的恐慌。父母便打電話,或者飛到國外孩子的身邊,試圖校正孩子的反常心理。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有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師。武志紅髮現,這些孩子想退學,一般都是生活或心理出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輕生的想法。但一般家長會以為問題出在學習上,於是一直在學習上找原因,這反而導致孩子更加不想上學。武志紅指出,在中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中,最常見的就是向孩子表達要求和希望,而忽視了孩子可能出現的情緒問題甚至精神危機,這是很嚴重的。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武志紅通過自己的研究指出,因為缺乏「看見」和理解,許多家長往往抱著一種過於專橫的態度,要求孩子「聽話」。「讓孩子聽話,對家長理解孩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最嚴重的失誤之一。」而這種狀況造成的一個後遺症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真正的溝通。在武志紅接受過的數十個諮詢案例中,許多孩子都曾抱怨,「我感覺自己是一個人長大的」,孤獨感成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身上普遍而深刻的情緒。這一切都源於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從來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的父母有一個極大的心理誤區,覺得只有孩子聽我的話才是親密。」武志紅認為,家長身上的問題往往會對孩子造成直接的影響,阻礙溝通的效果。而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家長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或者根本不了解自己。在國外旅遊時,武志紅經常會拍一些國外的小朋友。有時候小孩會不配合地哭起來,而站在旁邊的父母一般都並不著急,反而會對武志紅微笑,任由武志紅自己去和孩子溝通。而事實上小孩往往都很快接受,並笑著讓武志紅拍照。「如果發生同樣的情況,中國的父母也許會立刻上去哄孩子,或者訓斥他們。這樣的話就得不到孩子內心的回應啦。」武志紅認為,每個生命都有他自己的「韻律和節奏」,家長應該給孩子的心理狀態留下空間,讓他們輕鬆自然地與父母產生感應和交流。「最忌諱的是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要避免過多的控制。處心積慮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長,反而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傷害。因此,我們首先要把了解放在第一位,不要急著去解決問題。」案例3與孩子同一節奏地呼吸一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女嬰,一出生就確診為肌無力,她每天都哭,出生3個月了,幾乎沒有不哭的時候,把全家人折磨得夠嗆。這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而且父親是幾代單傳,因此家人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孩子有排斥心理,但又出自本能地想去疼愛她。他們甚至在嬰兒房裡安裝了四個攝像頭,研究孩子哭鬧的原因。女孩的姥姥和媽媽帶孩子非常盡心儘力,只要孩子一哭,她們就會立刻抱起孩子,拚命地抖她,但毫不奏效。心理醫師建議通過另一種方式,讓家人和女孩產生交流。他設計了一個游泳池,讓媽媽和姥姥握住女孩的手,帶她游。但她們顯得很急躁,不專註,也沒有跟孩子進行眼神交流。所以孩子仍然是哭。而當爸爸上前去,安靜地握住孩子的手時,她突然不哭了。全家人都感動得流淚,因為孩子出生3個月以來幾乎沒停止過哭。後來把女孩放到床上,爸爸媽媽一直握著她的手,女孩居然很安穩地睡了好幾個小時。武志紅分析說,先前父母和姥姥內心裡本來就對孩子的出生和疾病存有焦慮和失望,儘管孩子只有3個月大,但這種情緒還是無形中傳遞給了嬰兒。只有當父母用心地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合二為一,身患肌無力的小女孩才終於感受到了溫暖和安全。武志紅指出,心靈感應在某種程度上並不神奇,它類似於合唱的時候「同一節奏的呼吸」。只要父母感受孩子的孤獨和需求,心靈感應就是一件很容易得到的禮物。這種感應在胎兒時期就在發生作用,在1歲以前,嬰兒跟母親通過哺乳建立共生關係,心靈感應也逐漸增強。義大利的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提出了「精神胚胎」的說法,他認為,「精神胚胎」需要發育,其養料就是跟父母打交道時的「感覺」。這個過程,就需要孩子的行為心理和父母達到心理共振。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效果,往往也影響了孩子長大之後與別人的交流能力。有些孩子在與別人交往時總是感到不自信,或者覺得別人不關心他,也常常源於他跟父母在多年時間裡沒有形成溝通。一個諮詢者曾表示,他從小到大每天晚上都跟媽媽聊天,一直到九點或十點,但是聊天的時候他在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拿著手機玩,媽媽看電視,有時候回頭說一句話。這樣的溝通其實也達不到心理共振的作用。案例4父母是鏡子,照見孩子也照見自己武志紅讀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在班裡基本都是前3名。他的媽媽是初中畢業,當時全村也只有一兩個初中生,所以媽媽算是一個知識分子。有一次,他考了全班14名,感到不好意思,就把試卷藏起來,但老師要求給家長簽字,武志紅還是把試卷拿給媽媽看,媽媽很吃驚,說怎麼考這麼差。武志紅說,「放心,下次一定考好。」媽媽沒有多說一句話就簽了字。後來武志紅還是經常考到第一名。小升初的考試,武志紅拿到了全鄉第一名的好成績,也是初中班級的第一名。但初中第一次考試他卻只考了全班33名,全校200多名,可謂一落千丈。媽媽再一次吃驚了,他又說「我下次一定考好」。果然,下一次他考了全班第8名。回家之後跟媽媽炫耀,媽媽覺得很高興。直到後來上高中,武志紅的成績一直起起伏伏,但媽媽從來沒有對兒子的成績有過多的批評。武志紅甚至懷疑媽媽不關心他。有一天,他問媽媽,是否還記得小學和初中那兩次他考差的事情,媽媽說記得。武志紅問,那你為什麼從來不提。媽媽回答他說:「我和你爸都很窮,我們作為父母都沒有把這個家經營好,對不起你們3個孩子呀,又怎麼好意思再批評你呢?」這件事情帶給武志紅很大的觸動。他從中感覺到,並不是媽媽不關心他,而是在以一種互相體諒、將心比心、默默注視的方式關懷著他的成長。在那些看似平淡的交流中,武志紅和母親獲得了一種「共振」。很可貴的是,媽媽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媽媽也從孩子的成長中保持著對自己的反省。這時,兩人就是一種共生、映照的關係。他認為,母親就像一面鏡子,「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她看見了孩子,孩子也會從她的眼中看到自己,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存在感,從而作出回應。如果母親和孩子都有回應,孩子就會按照母親眼中的那個自己去成長。「所以你看到別人的存在,別人才會看到自己的存在,這個是很重要的東西,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媽媽是孩子的鏡子,媽媽眼裡看見的孩子是怎樣的,孩子就覺得媽媽是怎樣的。我覺得自己好,就相當於在媽媽的鏡子里看見我多好。」
推薦閱讀:

我生君已老,醫心孝父母。
誰不是一邊離家出走,一邊靠爸媽活著
面對輟學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家長必看! | 董進宇博士博客
許永保七月十五緬懷親愛的父母

TAG:孩子 | 父母 | 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