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一身之氣與脾腎為生氣之源辨析
肺主一身之氣與脾腎為生氣之源,是從不同角度說明肺、脾、腎三臟在人體氣的生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身之氣是指包括臟腑、經絡之氣在內的全身上下、內外的所有的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是有主持和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
肺主氣的生理功能,首見於《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肺者,氣之本」,《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諸氣者,皆屬於肺」。肺的這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與氣的生成,尤其是與宗氣的生成有關。宗氣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互結合,聚於肺中而成。即如《靈樞。邪客》說:「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遂,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而「天氣通於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食人與五氣……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素問。六節臟象論》)因此,肺的呼吸功能的正常與否及其吸入清氣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盛衰及全身臟腑組織的功能。其二,與全身氣機的調節有關。氣機調暢須以氣機升降出入的協調為前提,而肺的呼吸運動本身就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肺一呼一吸、交替不已,是維持和調節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條件。故此清代醫家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說:「氣通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所宣。」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亦云:「人身之氣,稟命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可見肺司呼吸是肺主一身之氣的基礎,故《血證論》曰:「肺開竅於鼻,主呼吸,為氣之總司。」
肺的呼吸運動是與生俱來、伴人一生、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動,也是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故呼吸正常,則清氣得入、濁氣得出,宗氣生成充足,全身臟腑組織得養,氣機升降出入協調通暢。反之,若呼吸運動失常,則清氣難入、濁氣難出,宗氣生成不足,氣機升降出入失調,而致變證百出;若呼吸運動停止,則清氣不入、濁氣不出,生命即告終結。故此孫一奎在《醫旨緒語。原呼吸》中說:「人一離母腹,便有此呼吸,……平人絕谷,七日死,以其水谷俱盡,臟腑無所充養受氣也。然必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絕即死之速也。」
脾為生氣之源,是指脾為人體氣血生化的源泉。脾的這一作用依賴於脾主運化的功能。脾將飲食物消化吸收,變化為精微物質,並將其運輸布散至全身。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即是對脾運化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維持正常功能的概括。
脾主運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夠充養先天精氣,並與自然界之清氣相互結合構成人體一身之氣,從而發揮充養全身、促進各臟腑組織功能正常進行的作用。正如《類經。臟象類》所說:「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醫方考。脾胃證治》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脾氣健運,氣血化源充足則臟腑得養,機體功能正常;若脾失健運,氣血虧虛,則臟腑失養,機體虛弱。「元氣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也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故稱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腎為生氣之源,是指腎為元氣生成之源。元氣發源於腎,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氣。元氣雖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須賴後天之精充養,才能不斷發揮作用。其先天之精氣,稟受於父母,是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而後天之精則源於飲食水谷,是人出生後、由脾胃運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臟腑應用後剩餘的部分,即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密切相關:先天之精能推動和激發後天之精,後天之精則能培育和充養先天之精,兩者相互為用,共同構成腎中之精,並化生腎中之氣,即元氣。故曰:腎為生氣之源。正如《醫門法律》所說:「人身血肉之軀皆陰也,父母構精時一點真陽,先身而生,藏於兩腎之中,而一身之元氣由之而生,故謂生氣之源。」《脾胃論》亦云:「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綜上所述,肺主一身之氣與脾腎為生氣之源,是從不同的方面強調肺脾腎三臟對於氣的重要性。實際上,肺脾腎三臟相互之間是互助互用、密切聯繫的:肺司呼吸,「肺為五臟之天」(《理虛元鑒》);脾主運化,脾為「後天之地」,後天之「天」「地」相合,共同化生後天之氣,故有「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之說。肺司呼吸,腎主納氣,「肺腎之氣相通,肺主氣發源於腎」(張志聰),故曰:「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類證治裁》)。而後天之氣又不斷充養、培育腎中的先天之氣,二者互生互用,共同構成一身之真氣。此一身之真氣通過三焦敷布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腠,發揮其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若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皆能影響一身之氣的形成,導致氣的生成不足,功能減弱,或導致肺脾氣虛、肺腎氣虛、脾腎氣虛等。臨床上對於氣虛病證的治療,從肺脾腎調治,常獲卓效。故此《理虛元鑒》云:「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虛之道畢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