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易筋經及補篇-中國功夫網,中華養生網

少林真傳易筋經

黃克剛 傳授  張義尚 整理《真傳易筋經》介紹 --兼論修道從何下手 張義尚修道因層次高低、功法深淺而有千差萬別。道家的人元金丹,是命功的極致;佛家的明心見性,是性功之高標。筆者此前曾發表多篇略述道家《金丹真傳》同類陰陽的真象,乃從高處著眼而談修持的內涵和理論的。但高級功法非一般人所能踐履,則有志修身者是否就此知難而退呢?我以為作學問應當從高處著眼,同時也應從低處著手!即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所以鍛鍊形氣的功法也應重視。同一「鍊形」之道,內容有高低精粗之分。低層次者,大都偏重在外形之動作變化,如《道藏》所載古傳各種導引法,外家拳術及學校中一般體育運動鍛煉皆是。其次較高者,大都已注重形氣結合,內外並煉,如內家功夫中之太極、形意、八卦、大成等拳術,蜀中《真傳易筋經》、《五禽戲》等亦屬之。又如蜀東金家真傳之開合功,動作只有兩個,以統攝陰陽、開合、吞吐、浮沉、進退、起落,既是養生益智之高功,又為武術技擊之神功。儘管目前大氣功師層出不窮,功法也五花八門,但論鍊形功夫,實無有精簡高妙能過之於「開合功」者。不過此功非明師口傳親授而又勤學苦練者不能登堂入室。又有所謂「自發動功」者,乃神入渺冥、靜極而動之產物。道家南宮派有此方法,但古代祖師對此褒貶不一。筆者以為此法出於自然,用之得當也可補「鍊形」之不足;若認為奇特,唯此獨尊者則過矣。若以佛家秘宗各派之「金剛拳法」相證,則可以正確對待。 我現在所要介紹的是蜀中《真傳易筋經》。世傳《易筋經》,一般都認為是佛家入門修身,為日後修習明心見性奠定基礎之功夫,乃出自印度高僧、東土禪宗第一代達摩祖師。不特武術界習之,即使文人也有煉之以資健身者。但內容卻非一致,或則繁雜而寡要,或則簡要而失真,蓋以師授雖一,悟解有別,目的不同,取捨自異,也猶書法臨摹,母帖雖一,所習成品絕無完全相肖,故不足為奇。蜀中《真傳易筋經》,是我在1938----1940年間讀書於北碚復旦大學(抗日西遷於北碚)時蜀東涪陵人黃克剛老師所傳授。由當時經濟系主任衛挺生教授支持,我利用整整一個寒假,在衛教授的北碚天生橋的家中,和黃師兩人,把全部功法整理記錄下來。黃師所傳為其家世傳輿公山人之遺意,比傳世《古本易筋經》精簡扼要的多,傅金銓有淵博學識和相當證德,曾為《易筋經》題詞:「輿公秘傳易筋經,先佛妙諦道難命,擇人而授先聖德,世守勿替衣缽存。」《真傳易筋經》功法,有外壯、內壯、動功、靜功、鍊形、鍊氣、煉意等不同。若就淺深層次而論,大抵初功多是外壯鍊形之動功,次則是內壯外靜內動之呼吸吐納等煉法,最後方是鍛煉意念,此中又有識神、元神、先天、後天,及先天之先天等層次,到了最後,則外形是靜,但已靜中有動,動仍是靜,動靜無分,歸於自然之大道矣!

自來道家對傳授「命功」最為慎重,故多出以隱語,世人倘恍迷離,無從下手。北派強調性命雙修,不外乎「本身陰陽」之調煉,見效緩慢。佛家儘管不重氣功,也無所謂命功,然於小乘禪定、天台止觀和密宗修身等法卻講的踏踏實實,次第井然。《真傳易筋經》就黃師所授的內容中有吐濁納請、九轉呼吸、外壯內壯、存身洗髓和藏文字母觀想等而論,明顯與藏密中九節風、寶瓶氣、拙火定等有一定聯繫。

道家南宗重「身外陰陽」,陳泥丸翁云:「莫言已是顯現成,試問幻身何處得。」故不修幻身則已,若欲兼修此五蘊幻身,即此血肉之軀入無餘涅?,證金剛不壞之虹霓身者,非善巧利用「身外陰陽」,尤其「同類陰陽」不可。此所以藏密無上瑜加重二、三灌頂之修法,而道家《金丹真傳》中更有特別不共之絕密功法!!《真傳易筋經》中「內壯玄功」歌:「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遺漏,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術御無敵。」明顯透露了無上瑜加雙運道。不過其實際操作,書中未予發揮,仍需師授。並且此等功夫乃是已達般若絕頂、轉毒成智、火里載蓮的欲樂大定。若非自身通靈,能如鳩摩羅什能吞針出針者,切忌輕易妄為。否則獅子跳處驢亦躍,未有不喪身失命者,慎之慎之! 從上可之,本法出處很明確是道佛兩家相融後產物,與傅金銓大有攸關! 養生保健 www.zhyslt.com (浙江《氣功》雜誌1995年6期243-244頁)

真傳易筋經

黃克剛傳授 張義尚整理

摘自《氣功-氣功珍本叢刊》  一、外壯神勇歌釋

  二、內壯玄功歌釋

  三、九轉呼吸法

   1.預備功法

    ①除濁法

    ②安神法

   2.九轉正功

    ①第一轉服氣

    ②第二轉換氣

    ③第三轉調氣

    ④第四轉凝氣

    ⑤第五轉閉氣

    ⑥第六轉導氣

    ⑦第七轉火氣

    ⑧第八轉水氣

    ⑨第九轉伏氣

  四、善後尾功

   1.還虛功

   2.解座法

  五、尾跋

  一、外壯神勇歌釋

  若練外壯,約有九步。歌曰:一曰立鼎除內傷

  鼎,是莊嚴安定的象徵。故本功第一步的站式以之命名,此步站式有二:一是並足式,兩足兩膝並緊站立,提肛、收臀、塌腰、拔背、頂頭、微收下頜、兩手握拳,一拳拳背壓於尾閭之處,拳心向後;另一拳以拳背向前,以拳心按於臍輪之上。全身骨節對準,肌肉有收緊內斂之勢,但精神卻呈完全放鬆之態。口唇微合,舌頂上顎,面帶微笑,兩足如入地九尺,安穩肅穆而立。此為一般青壯年的站式。若中年以上或有病之人,則應取平肩式站法,即兩足寬與肩平,或略寬於肩,身形肌肉與心態,均應同時放鬆,其他對兩手頭面等要求同並足式不變。

  這一步功夫的主旨在除內傷,對於身內臟器的鍛煉,是以上焦心肺為主。以肺在五臟最高處,故名華蓋,總司體內外氣息的采攝交換與調整。天人一氣相通,自能改善增強整個呼吸來統對於全身之影響。肺心相連,心為血液循環之主宰。一氣一血,同是上焦臟器之所主宰,也同是人體生命活動之主要標幟。氣充血足,百疾不侵,故為養生健身之關健性步驟。明白了上面道理,再依次地行九轉呼吸法,詳見後面第三節。至於第一步功夫的正常合格標準,當隨學人具體情況而定。從時間上講,大概最少要120天(4個月左右),多一點時間更好,以基礎所在,不可玩忽視之也。

  第二安爐探陰陽

  煉丹之法,鼎安於上,爐位於下。爐在人身正相應於下焦肝腎之部位。功法取乾坤相對、坎離互藏、上下交泰之意,方能成其變化;尤其腎為先天之主,乃安身立命之所、精氣歸根之地,故此步與第三步,均當著眼於斯。根據中醫《內經》學說,陰陽即天地之道,乃「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是大陰陽,人身是小陰陽,大小雖殊,一氣全通,我們只要能以一定的呼吸,激發出全身各系統、各臟器之元始本能,自能三才一貫、陰平陽秘,完成太極之本體。曰「探」者試探義,即包括許許多多踐履印證微妙變化之過程在。其具體作法,即基於平肩樁站法,兩膝微屈而立,兩手結太極印,即左手拇指尖掐左手中指尖之午位,右手拇指插入左手大中二指之內,掐於左手無名指根節之子位,其餘四指包握於左手四指之外,此手印亦稱「子午連環訣」,然後置臍腹之前二三分許;亦可以虎口相對,大指向後或向前,叉於兩軟腰之處,依之而運用九轉呼吸之法。又當藉助於降魔杵為道具(杵為倒人字形),以之抵于丹田以下之兩跨內側精囊之處而行呼吸。

  三煉睾丸造精廠

  「睾丸」包括玉莖,二者皆屬腎系,乃人身主要生殖器官。易筋經功法對它特別重視,這是因為它處任督交界之所,對大小周天之運轉而言有引渡作用,對日後同類陰陽之行持而言,更是階梯法程。這本來是人體正常生理必需知道的知識,不過在封建社會舊禮教束縛時代,認為言這些器官不雅馴,故氣功家多語焉不詳,或避而不談。

  練習之法,先須吐濁納清,努氣至於睾丸,以雙手由輕至重,自松至緊,由勉強至自然,周而復始,行攢、掙、搓、揉、拍等訣;又再努氣至玉莖之頂,行咽、洗、養等訣。詳須師授。

  女子行持,當以兩乳及兩乳當中之膻中穴代之,當從師授。

  附洗藥方:即以食鹽、地骨皮等量,或蛇床子、地骨皮、甘草等量,水煎至沸,乘熱燙洗下陰,日行二三次或一二次,習以為常,以使氣血融和、皮膚舒暢。若於燙洗時加行吞吐呼吸之法,則是「泥水探珠」最上乘之方法。

  尚按:這一步功夫,與中國古代性知識有關,當參考中國古代房中諸書,若論修持,尤當參考藏密雙身法,然此與中年以後之行者已無緣,因格於生理條件之限制,勉強行之,徒勞無功也。 四鎮心原不驚惶

  此心原即胃腑與絳宮之位,須用護心劍之道具行功。護心劍即二尺幾寸之木棍,上端作團形饅頭狀,其功法系用低馬步式,以心窩抵於木饅頭上而行呼吸,可以收鎮心神之效。

  心窩絳宮即膻中,何以又有心原之名?蓋膻中即是氣海,胃腑即是中焦水谷之海,胃神經與腦之關係最為密切。凡胃有病,每致頭暈,我國人每每心腦不分,以心代腦,故此心又是指腦神經,心原即心之本源意。且膻中地位,正處於臍以上之軀幹中心,故以心原名之。

  五鎖玉關真精長

  武術界以腰背兩腎中間之脊柱為玉關,中醫稱之為命門,故鎖玉關有強固命門之意。命門強固,即能使真精不斷增長,而真精真氣與真神,又為人身上藥之三品,故其地位非常重要。易筋經外壯行功到第五步,即需用玉關鎖之法器(如圖1形)抵在背後軟腰之處以練呼吸,自能使真精源源發生。腎為先天之本,久病必及於腎,故此五步功法兼有培補先天之義,不可不下紮實功夫堅持長期鍛煉之!   

  六透三田氣自剛

  上中下三田充實,乃是氣滿任脈之驗。通過上面五個步驟,身內臟腑之重要臟器,俱已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加深九轉呼吸之修習,三田真氣不斷充盈,「黃中既通理,潤澤達肌膚」,都是自然而然的徵驗。

  七貫任督河車路

  氣滿則任督自開,運行自有逕路,其氣由丹田而下,穿尾閭,沿脊背,上泥九,經上田、中田而返下田為一周,是為通小周天,也叫運河車。河車有氣河車、精河車、金水河車之不同。初功通關,一般都是氣河車,也叫子午河車,只覺一股暖氣周流而已。通關之法,九轉中有導氣,見後。若兼用動功,則蜀東金家功夫中開合一法,最簡最神,可以借用。

  八藏馬陰龍虎降

  陰莖收縮不露,即所謂「馬陰藏相」,乃康強無病之徵。男子沒有精液漏泄曰降白虎,女子月經斷絕曰斬赤龍。這就是比喻身體已經復返青壯的一種徵候。此步沒有特殊作法,但是否達到這個境界,則是是否已可轉入第九步之標準,不可馬虎!

  九易筋骨成神勇

  功至八步,已是五臟真氣充盈,須由內達外,使全身筋骨皮肉皆受到嚴格鍛煉,由骨中生出神力來。駢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頸,是謂神勇。此步行功,有條件者,當備童男童女,進行推操拍打之法,又當備辦木槌、木杵、石子袋等作為道具,初由臍腹下丹田周圍始,以手推揉拍打,由內至外,從輕到重,周而復始,又從胸肋等處從上向下推揉拍打,再從背部由上而下逐一推揉拍打。道具初用木槌、木杵以至石子袋等,由輕至重拍打之。總要從上至下,從內到外,不可倒打。最後再練四肢,亦各分上下內外,依次拍打,直至指尖末稍。若無條件者,亦可以意導氣鍛煉,或改用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內家拳法以代之,不過此需自力,較為多勞耳。 調攝補益不老方

  調是和合、整理、均平、混融義,人身內陰陽與外陰陽,人與宇宙間、同類間、有生物、無生物、有象、無象,在在均有陰陽互交互換往來不竭之機。攝即採取,凡有不足,當采來為用,如是有餘,又當釋放求平,曰調曰攝,皆是意到而已,自然而然,不勞作為,能調攝即自有補益之驗。此外壯神勇法之練功模式,與中醫《內經》陰陽、臟象、氣化、養生學說完全相符,能為人體生命之延續不斷添油,身心自能健康,勝於常人,學者識之。

  二、內壯玄功歌釋

  此編於內臟精氣神之鍛煉法,可以不假體外之法器道具。

  內外動靜在築基

  此言入門初步,不論你是練內壯還是外壯,是練動功還是靜功,其主要目的在於築基。蓋外壯內壯,途徑雖然不同,功夫深淺有別,但第一步總要築固基礎,以後才能逐步前進。若基礎功夫不鞏固,擾如沙上建屋,必不能成。

  莫把玄關須臾離

  諺曰:「修鍊不知玄關,如入暗室一般」。外壯功夫的玄關,一般俱指臍下丹田,把那個地方練充實了,再逐步外擴,遍及腰腹兩脅胸背以至四肢。比較高深一點的內壯功夫,則玄關有死有活。死的玄關,或在臍內,或在臍下,或在體內,或在體外,也並不是只有一個死點。不過在體內者,一般都在由頂門至會陰之一線,故曰:「黃庭一路皆玄關」;其在體外者,或高或低,或遠或近,各有所宜,並隨傳授而不同,不過總有一個所在,故曰:「死」。至於真正玄關,則是在神氣相交、虛極靜篤之後,靜極生動、六陰之下一陽來複,才是真正玄關。這個玄關,莫能形容,無可彷彿,功到則現,功寂則隱,故曰「活」。凡練氣功,尤其內壯功夫,首需弄清這玄關,把握不放,功夫才能進進不已。故曰「莫把玄關須臾離」。

  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終一生無虛疾

  真能做好築基功夫的人,身體必定強健,精神必定壯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必定不能侵擾牽纏,而由五臟陰陽虧虛而來之虛損,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鍊氣功夫精益精,氣歸元海無喘息

  鍊氣功夫,呼吸九轉,由初轉服氣到九轉伏氣,從淺入深,由粗及精,一旦達到極境,自然氣歸元海,無出無入,哪裡還有鼻孔喘息的感覺呢?

  百節通透元陽旺,寒暑饑飽不相通

  氣足即血足,氣血俱足,則元陽壯旺,全身百節通透,活力充沛,表現出與一般人不能相提並論的境界,可以赤身睡卧雪地而不感寒,曝晒烈日之下而不覺熱,一食數餐不飽,百日不食不飢。

  黃庭中有真主人,玉關緊鎖無漏遺。無自無他無分別,青娥經術御無敵。

  「黃庭」有種種解釋,《道藏》中有《黃庭內景》、《黃庭外景》之經文,此間是指心室,專言心不動念、志為氣帥之妙。「真主人」即是正念,一正念在前,則邪念不存。「玉關」即兩腎間之命門,煉外壯功夫時,且有玉關鎖之法器;煉內壯功夫,不一定用法器,只要正念常存,則自然玉關緊鎖而無滑泄夢遺之失。當然,如能外內同煉,則功驗更是不凡,此亦須知。《青峨經》與《素玉經》為同類,只是一為女修之術,一是男修之法。功夫真能達到玉關緊鎖而又對森羅萬象寂照一如,無有差別念生,則人我相滅,動靜不二,縱有擅長青峨經術之異性,亦可以從容駕馭而無虞。其所以能如是者,細體歌意,玉關之所以能鎖,固是氣脈作用,而黃庭中之真主人坐鎖不動,則更是氣脈作用之核心。此節與佛法密宗三灌「轉毒成智」之修法有相通處,但這裡只是從本法的功驗方面講,並不是說非如是行持不可。

  功成九轉須洗髓,三際頓斷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萬里連天碧。此言洗髓之功,專在三際頓斷、空色兩融,則「寒空萬里連天碧」而入法性矣。「三際頓斷空色一」一句,即是洗髓功法。此言「功成九轉須洗髓」,是言九轉呼吸俱已練成,即須接修此洗髓之功。實則九轉伏氣之中,已有三際不住之任運修習,此言頓斷,是功夫更見得力。至空色兩融,包括受、想、行、識,共五蘊,皆能與空雙融無礙,此是佛法大乘般若宗之觀習,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應深究《金剛》、《般若心經》,尤其禪宗頓悟,密宗解脫道——心地法門,皆宜細參。眾生分別心熾燃,逐途成滯,帷菩薩識心泯盡,四智圓明,玄冥自然,與道合真,如寒空萬里,不染纖塵,與碧空合一而無際矣。猶憶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浣瞻禮南海普陀道場,至法雨寺觀音圓通寶殿,門外右首一聯:「五蘊皆空,即眾生而觀自在」;左聯上首二字先為布幕遮掩,亟欲知之,隨有微風徐來,恰恰揭開布幕,露出全聯云:「六度齊備,惟菩薩親見如來」。這是我親身的經歷,俗話說「心到神知」,歷驗不爽,此不過略示一例於千萬耳!

  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晨於忠州之蝸居

  三、九轉呼吸法

  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後。

  1.預備功法

  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式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盤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隔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吸氣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是連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鍊氣,則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

  再次,安神。口唇閉合,眉心舒展,面帶微笑,舌尖輕抵上鄂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樑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於臍後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

  2.九轉正功

  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氣則介於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則更偏重於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便採用的。

  此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

  第一轉 服氣

  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後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後就呼,中間不可停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如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吸,吸後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綴。這樣一住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著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著不斷地四向外張內縮,並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口中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有氣出入,後來功夫深了,就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

  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二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餘修習,早午晚各一次。初學每座三十分鐘左右,以後漸加至一點以上,量力而行,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餘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準。

  第二轉 換氣

  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後,又經若干時日,可能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將全身放鬆,心神放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

  換氣,是鍊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鍊氣的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變化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鬆、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著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岐途。 第三轉 調氣

  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於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界。什麼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應當能調到幾許細即幾許細,幾許勻即幾許勻,幾許深即幾許深,幾許長即幾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沒有勉強為準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是達到了「調氣」的境界。

  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

  第四轉 凝氣

  於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於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虛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並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漸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進,總以呼氣時仍然從容自在為度。

  此凝氣功夫,只限於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然,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於每座功完,最後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並未隨呼而出;並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後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切要勿忽。天氣晴明之時,每早宜於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著。

  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佔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後則可以盡量延長。

  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法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有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筆文字之所能為力矣。

  第五轉 閉氣

  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儘力多住,此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迴轉為基礎,若無墓拙,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

  按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為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彆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並且還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

  第六轉 導氣

  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後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練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空徹,心中有白亮號字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

  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①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後,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①字。「②字導氣至命門」,①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②字。「③字導氣在夾脊」,②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③字。「④字導氣至頂門」,由③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④字。「⑤字導氣至喉間」,泥九之④下行至喉,變成白色⑥字。「⑦字導氣至心原」。「⑧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⑨字。此⑨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白①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最少修一百零八轉(觀想字如圖2)。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以後,存想氣透手指足趾之末稍,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導氣至於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於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壞、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壞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

  第七轉 火氣

  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於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後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熾然,任何物體遇著,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於是,從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後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於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不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想不要放鬆,每次最少應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後,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為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髮,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惑覺,儘力而往。

  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茴、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葯適當配丸長服之。

  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項輪,此點值得注意。

  第八轉 水氣

  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鬆,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月流出清涼甘露像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後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於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灌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後不需久住,吸、停、呼約各佔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後專住此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法,與佛法密宗接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故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

  第九轉 伏氣

  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彷彿鼻弄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方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無所著」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念,不斷熏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裡,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著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伏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

  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

  3.善後尾功

  此中分二。

  (1)還虛功

  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

  (2)解座法

  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兩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

  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

  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

  若年老休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二日於忠州蝸居

少林真傳易筋經補編

張義尚

  筆者前輯《真傳易筋經》,乃將黃克剛老師當年所授輿公山人世代秘傳之易筋經加以整理。發表於《氣功》雜誌1995年6—9期,旨在為有志於修習道家功法者指出一條簡捷而效速之途。此後函詢者紛紛,實難一一遍答,為進而闡釋該法,使讀者更為明了,故今作此補編。

  道家養生功法之第一步就是築基。築基有先後天之分,古哲多未明示。唯孫汝忠《金丹真傳》有明白指示,此外練道家獲大成就者張三丰有「後天築基」歌,歌曰:「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中訣。華池玉液隨時吞,桃塢瓊漿逐日吸。絕慮亡思赤子心,歸根復命仙人業。丹田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蓋後天為先天之根本,物質為精神之根基;修好後天,先天自見。故佛家密法有心氣不二、脈解心通之論;在道家學說,以人身不外陰陽,陰陽即是性命,故千言萬語,隱喻百端,無非是講如何掌握陰陽,實修性命而已。陰陽之理是一,陰陽之事則迥異。道家重事不重理。事分內外,外事指地元爐火、天元神丹,目前已成絕響。內事指人元金丹、同類陰陽,目下亦已成魯殿靈光,真知者稀,且修此者關及福德因緣,亦非一般人所可問津。故今補編所談,皆就人身整個後天形(包括精)、氣、神三者鍛煉而言。

  這一功法,在道家稱「煉精化氣」。但此精非淫慾之精,故此處所說之形,就整個人體物質精華而言,即外而皮毛、肌膚、經絡、骨髓,內而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皆在其中。養生方法無量,但總不出此形氣神之三調。又調雖分三,但總是一體,即形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反之,心調則氣調,氣調則形調。煉精化氣即是調形之功,鍊氣化神即是氣化還原之法,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是煉心養神之妙。精氣屬命,虛寂靈感屬性,形氣並煉,即性命雙修也。又須知精氣有形,心性無相,而氣為形神調和之中介和樞紐,故道家功法特別重視氣化、調息,古之養生家有鍊氣之士別名。

  形、氣、神三者固然不可分割,然在具體運用上卻不無有輕重之偏向。是以煉精化氣即築基,內容包括導引、武功、鍊氣服食、行善積德等。道家南宗之極功,同類陰陽之築基、得葯、結丹亦屬此部。此皆偏重於鍊形。形固則氣神無有不隨之而含宏光大者也。及至鍊氣化神,即進入忘形養氣之境,此時自當以鍊氣為重。這與三元大法中之煉己、還丹與溫養,正相當也。最後還虛合道,純以煉神養神為主。此時通天徹地,無形無相,與宇宙界合而為一矣。至此,如司馬承禎曰:「淺者唯及其心,深者兼被於形。」所謂化形而仙,與佛氏之涅般虹化相當也。

  簡易萬全功法

  我在前編《真傳易筋經》中,有些地方未予詳述,乃是讓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研究有素者可據本人情況量體裁衣,自作活計,而有些人就難領會;又,動功方面沒有示範,這些都是遺憾。如「外壯神勇歌」釋「九易筋骨成神勇」的一步功夫,原來傳授需童男(女)推揉拍打,這行之較難;而導引動作達三百餘式又嫌太繁,雖經黃師緊縮成「五行動功」,但有動作機械斷勁之感,不似太極拳之連綿自然。今據我個人六十餘年研習之所得,整理出簡易萬全功,該法簡便易學,而內涵深邃,習之有利無弊。本法分內外二部,今分述如下。

  一、動功修鍊法

  1.預備法:首先是立志修身,認識真我。《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返身而誠,樂莫大焉!」釋迎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南宗初祖張伯端說:「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擺拋。」儒家強調:「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有為者亦如是。」凡練習本法者應具此信心,認識自己和前輩一樣,無欠無缺,根據本有而不甘居下流。這是思想上要作到的第一步。

  其次是納清吐濁,轉換形骸。即用《真傳易筋經》前編「九轉呼吸法」中預備功法,以「哼、哈、嗨」3字9出濁氣,此為早起時必行之功。若在平時,則於認識真我之後。以鼻吸口呼。靜、緩、勻吐出濁氣3次。意想全身轉換為光明無瑕之清凈幻身。因心氣本來無二,心轉則自然身轉,故可全身皎潔如秋月,光明似水晶而住。此依藏密無上瑜伽直觀自身為本尊之理趣而建立者。

  2.正修法:人身氣化賴五臟六腑以進行,臟腑互有聯繫,互相制約,又與身外大自然相通。欲平衡陰陽,促進氣化,當從治理臟腑著手,尤其治臟更為重要,臟治則腑亦治矣。

  (一)修補五臟法

  (1)清金——開天引氣,內煉所宗。肺臟位於體腔中至高之域,為「五臟之天」,專司吸清吐濁,內外二氣之轉換。潔身始於此,如開天門,乃一切修身養生之所宗奉。具體作法是,心神寧靜後,全身放鬆,兩目向前平視,舌抵上齶齒間,兩足先正立(足尖分開或併攏俱可),隨後左腳向左方平開一步,使兩腳距離比肩略寬,頂頭拔背,沉肩墜肘,兩手下垂,展指鼓掌,下身塌腰坐胯,氣沉丹田,使兩足有下沉感。如人地九尺,再意想全身舒活、自然、愉快,放銀白色光亮,空明晃耀。安穩不動(如圖1)。此是無極樁式,最少站三五分鐘,多多益善。隨後兩手輕柔勻緩地向前上舉,直至頭之兩側,手心向前,舉手時與吸氣相配合(圖2);再由呼轉呼,兩掌心翻向左右外方而下落,至與肩平(圖3)

  (2)安神——氣能益神,金火交融。肺屬金,主司呼吸;心屬火,主司血液循環。兩者相輔相成。若以氣化論,金由火煉而益堅,火由風鼓而更熾,金火交融,紅白兩光所結,陽焰彌天,氣血並茂,生命之力旺盛。具體作法是承上式,於呼氣將盡轉為吸氣時,意想身放紅光,與白光融和。動作上兩手亦不停,隨之轉腕向下、向內、向兩肋下腋窩穿去,身胸仍穩住不動(圖4)。接著吸滿轉呼,身仍不動,兩手轉至與乳平,掌心向上,直向前面平伸而去(圖5)。

  (3)益腎——火入水中,本固枝榮。如上風火交融,若無腎水相濟,亢則成害,故必須引離火下入坎水之中,則水火既濟,地天成泰。腎為先天之本而益固;腎又為肝母,母壯能益子,肝木亦能受蔭,故曰本固枝榮。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向下俯,兩手翻掌,掌心向下,觀想紅白火焰迅速下流,直人於藍黑色腎海湧泉,和融而成紫色之光(圖6)。吸後即轉為呼,兩手隨之沿腿上移,恢復身體正立,兩手約撫於髖骨少腹兩側。意想全身上下內外顯現白紅藍黑和融所成之紫色光明(圖7)。

  (4)疏肝——木金交並,四象和合。肝屬木,木得水蔭後木氣自能上升,以益心主;又肝司人身兩脅,木氣暢旺,臟氣無有不壯旺者。至此金木水火,互為制約,互為生扶,所謂金火相拘,水火既濟,木金交並,為四象和合歸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身隨之後仰(盡量翻仰,會使氣充兩脅),兩手從髖骨再向左右分開至後背,使掌心緊貼兩軟腰部,兩眼遙望天空,意想宇宙間充滿白紅藍黑紫青綠之光明(圖8)。氣吸足後即轉為呼,兩手離開軟腰,向後、向左右劃圓弧而上,至與肩平,略成「一」字,而兩手心相對應,若將起抱狀(圖9)。

  (5)厚土——土資萬匯,其德唯容。脾屬土,內應胃府。土載萬物,為後天之本,肺心腎肝四臟皆賴後天脾胃水谷之氣以資給養與運化,就如上節所言四象和合,亦賴中土調和,所謂「五行全要入中央」。中央意土色黃,無物不包藏,故曰「其德唯容」。具體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轉吸,以腰為軸,向後收縮,而同時臀部卻反向前送,使成縮尾狀。並且兩手由左右外方再儘力向左右、向前劃大圓弧,彷彿囊括宇宙間真氣無遺,然後又向內、向後收至胃府,內外上下金光燦爛,兩手同時收至脅下(圖10、11)。隨即由吸轉呼,兩手轉腕,向後、向左右橫撐,直至前下方兩膝之外(圖12)。注意:以上5式,第(2)與(5)兩式均有兩手收腕至脅下之式。但第(2)式系由左右向下向內收來,收至脅下時隨之手心向上,兩手向前平伸而出。第(5)式由前向內上來,收至脅下隨即轉腕,兩手心向左右膝外方,即兩手向下、向左右撐出。兩者轉腕動作恰恰相反,宜知之。 (二)通調經脈法  此為本法動功的第二段。人身十二正經、十五大絡,以及奇經八脈,另有孫絡、浮絡,乃是臟腑與各器官、各系統之聯繫通道,一如電器電話系統之通路然。五臟既修補,經絡當通調,方能顯示出整個人體生命之巨大能量和活潑靈機。  經絡系統中,沖、任、督、帶四者最重。此系根據內經學說而言,若就更深的人體生命科學而論,則人身既是統一體,並且是開放性的巨系統,身之與心是二是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身氣脈,不可分割。大周沙界,細人微塵,彈指完成八萬劫,一毛孔轉大**,此近人「全身無處不氣路,無處不丹田」之說所由出。此種經脈系統之調整,能使形質由粗化精,由鈍轉妙,能量由淺入深,由小變大。道家之導引功,佛密之金剛拳(不死運動),皆是本此理論而建立者。以下分述之:   (1)通任督——理任通督,接連四末。  任為陰脈之海,督為陽脈之海,接連四末,包括手三陰、足三陰、手三陽、足三陽,即是道家之小周天和大周天的經脈通路,此節功夫,乃是人體的縱向採氣納氣法。至此當觀全身空明如水晶,前有紅明之任脈,後有微帶紫蘭色之督脈,或者直觀全身空明通透如虹霓。承前由呼轉吸,手足陰脈與任脈相通無礙。隨頭身向下俯,目視尾閭骨尖,如欲以口咬尾閭者(圖13)。隨之頭向上仰,身向前上鑽腰脊下偃,臀部後上翹,全身陰脈貫通,有充實暢通而無礙感(圖14)。此時由全身陰脈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合為一體。不停由呼轉吸,兩足隨之蹬勁,緩緩使全身上起,恢復到入手立正之站式。同時收攝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充實於我之足三陽、督脈、手三陽等處。   (2)通側帶——橫通八極,活側固帶。此為橫向理氣採氣之法。凡身之側脈宜活,帶脈宜固。承上不停,由呼轉吸,頂頭拔背,沉肩墜肘,緊縮帶脈,氣沉丹田,全身鬆開,外與整個宇宙之真氣、靈力、聲、電、光、能等渾為一體,隨由前向左,向後平轉,上身盡量左旋,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右手撫於左胯外側,左手掌撫於右臀之外側(圖15)。吸後轉呼,身手隨之向右平轉,回復到正立之式。再不停吸氣,上身盡量向右平轉,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動,左手撫於右胯外側,右手掌撫於左臀之左外側(圖16)。吸滿隨呼,上身向左平旋,恢復如前正立之站式。   (3)通全身——徹地  前之直通、橫通,尚有定位、定點、定向,至此轉入無方所,無時限,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與法界合而為一,虛空亦復粉碎之境。隨將兩手仰掌上提,約至臍上膻中之位,不管呼吸(圖17)。不停,以腰腹為軸,引右手仰掌,向左向前上方穿出,約與目齊,左手同時變俯掌,緊沿右小臂之外,由膻中經左肋,向下向後抽拂,亦可以肘倒殺(圖18)。不停,隨轉左手仰掌,向右向前上方穿出,高與目齊,同時右手變俯掌,緊沿左小臂之外,向右向下後抽抵(圖19)。如是左右手上下前後交叉相反穿刺倒抽,其動作路線皆呈螺旋形,同時以短吸短呼應之。如一吸而右穿左抽,一呼而即左穿右抽,如斯任意而行。最少連作12遍為準。   前此兩段動功,連行若干次(量力而行,不宜勉強)。至不欲再行時,以意念收攝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歸於神闕,想我即宇宙法界,宇宙法界即我,內外凝固,合而為一。如果至少三五分鐘。一趟功圓。   按:此為老年體弱者每趟功畢之尾功,若年壯體實之士,還宜依靠前編善後尾功,修還虛解座法,宜知之。必須注意的是,實際鍛煉時,學者必須靈活自裁,因應變化,尤其在動作與呼吸的配合上,篇中只是示例,如清金中開天引氣的一式里,兩手上舉吸氣,向左右分開下落至與肩平,呼氣是一個呼吸,其實還要與動作的快慢、剛柔相配合,若上舉緩慢而柔和,呼吸也很短促時,也可在上舉時即有兩個三個呼吸,甚至完全不管呼吸,如練太極拳一樣。兩手左右分開下落時也一樣。但在上舉之初必是吸氣,上舉完成之時,必是吸氣之終。至於兩手分左右下落之初,必是呼氣,落至平肩之時,必是呼氣之終。余可仿知。 又按:道家的導引、佛密的金剛拳,都是著眼於形氣的鍛煉,在一個高級功法的整個進程中,動靜各有其宜。是依功法本身的需要而決定的。故動功不比靜功,一般都是依師而修,何時當修?要怎樣修?都要靠師傅指示。不當修而修或修而不得法,都易出故障;若當修而不修,則功夫難以進步。需知動功的重要性,根據密宗經典和上師傳授以及歷代祖師傳記,有專修金剛拳而即於座上解脫,肉身虹化而入涅槃的,在內家武術中,也有技近乎道的說法。也有由武入道以致成道的傳說(如金道人)。不過靜功是無為心法,多賴自悟,動功是有為法門,專賴師傳。若不遇明師,怎麼辦呢?個人的看法:除本功外,太極拳(以楊吳兩式為優)可當首選,若圖精簡扼要,金家功夫的開合功法,是大可值得利用的。但也都離不了得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故紫陽真人曰:「始於有作無人見(看似簡單平常,多不注意),及至無為眾始知(功能出現,方感神奇),但見『無為』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    3.善後除障法  不拘練動功或練靜功,每一趟功畢之後,須更明了憶念自己不是庸俗渺小之軀,明確認識真我,並明確真我的價值和責任,精進以赴。  收功,不是教你休息、散亂、放蕩和胡思亂想。而是要你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過活,努力實行你所應當去做的一切。也就是把行動與生活打成一片。儒家說:「吾日三省吾身」,也是這個意思,但還不夠!這是本法與其他一切小術、小法、小道不同的分界線所在。   若見時間不斷推移,空間不斷顯現諸法,遂忘失真我,隨緣妄行,皆是障礙,必須除之!方能善後。  除障之法:第一,是常觀自在,不昧真我。如上已說;第二,是明我本體無欠無餘,一切含靈、非靈(包括所有動、植、礦)也無欠無餘,和我一樣,平等平等;第三,是隨時體查身內身外所有一切信息,善則守之行之,惡則去之忘之;第四,是徹底明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平常、平常!如是如是;第五,是要隨時存心光明磊落,不為己私。寬以待人,嚴以責己,謙虛謹慎,助人為樂。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有惡念惡行,當憐憫之,多方潛移默化之。  二、靜功修鍊法  動功與靜功,一陽一陰,猶如太極之兩儀,陽之與陰,各有妙用,各有所宜,可以專修動功或靜功,也可以二者合修,以一功為主,另一功為輔或二者平衡。大抵動靜合修者,早起宜先靜後動,夜功宜先動後靜,都是直接相連,在前者先修前行預備法,動、靜都是正行,正行修畢,方接修善後除障法殿後,這是一般的配合次序。但也有例外,當因應取捨之。  易筋經靜功正行,是以本身陰陽為主,凝神調息,性命雙修,以啟迪先天之法。入手須明後天的幻身,來自母體,而在母體與母相連之處,唯是臍帶,乃先後天陰陽二氣交會之所,故古仙云:「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乃修道者探求玄關、建立法基比較適宜之所在。故收心入靜之後,即當凝神於斯。亦即兩目寂照於是,兩耳返聽於是,全神內守於是也。   靜功是入定之前行,由靜入定,功深者,行往坐卧,皆是修持,甚至亦無入出之可言,但初學靜功入門,一般都用坐式,尤多強調七支坐(雙翻趺坐法)。但由於生理、年齡、習慣之不同,亦不應過分勉強,故單趺坐、仙人坐、天王坐等,亦可隨宜。易筋經靜功入門,除坐式外,尤重站樁式,其法與動功第一段清金中之無極樁無別。  隨以手結太極印(亦稱子午連環訣),即男子右手在外握左手,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無名指根節(女子相反),覆於臍輪之上。或以右掌重疊左掌之上抱臍輪亦可,如跏趺坐、手結三昧印亦可(圖2)。  隨即默查臍輪內動氣之根蒂,氤氤氳氳,杳杳冥冥,用逆呼吸法,內氣升則外與鼻吸相應,而覺宇宙之真氣從全身八萬四千毛孔而攝人臍輪,使全身皎潔晶瑩,內氣降則外與鼻呼相應,而感全身內外、臟腑、經絡、筋骨、皮肉渾為一氣,變為光蘊之身,與身外宇宙之凈光真氣合為一體,天地人三才一貫,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如斯久之,則「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自可親見「玄關一竅」矣。此以靜修氣神為主之功法,可以激發人體之潛能,打通天人合發之秘鍵,功淺以氣為主者,每座最少應修百零八息;若功深以養神為主者,或年老體弱不堪修習動功外壯者,則每次至少應修1一2小時以上或儘力而為之,總以多多益善。功能啟迪先天,打破後天陰陽時空之限制,而與三維四維以上之宇宙相應,並可與高級生命之靈體相通。  關於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之法,可參閱1982年《氣功》雜誌第10期拙著「胎息經注釋」和1993年第10期「就胎息經注釋答讀者問」兩稿,至於以煉神為主之修習法,即是見性明心之事,佛氏言之至詳,當於金剛、圓覺、楞嚴、法華、維摩、華嚴及禪宗語錄中求之;其在道家,則又當讀周易、內經、老子、莊子、關尹子等古籍矣。為了聊示一斑,姑輯古哲訓示數則如後,以資啟悟:  圓覺經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一了知,不辨真實!  宋張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原來(一作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煩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畢。  諾那上師大圓滿觀:無修元證無證者,無取無舍任運住,真實體性真實觀,所見一切皆法身,法性自性互含攝,明體之上無生佛,瑜伽者於此認得,即是本來大覺王。  證驗舉隅  為了能對學習《真傳易筋經》有啟發借鑒引深的作用,本處只選取了具有這方面代表性的安徽安慶石化職工大學教授余兆祖同志的來函,又因余君信幾乎涉及了整個的佛家、道家、中醫學說的探索和實踐,為了精簡內容,我這裡只摘錄了他對於易筋經方面的實踐和認識。余君浙江紹興人,出生於1945年,1968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分配到青海工作,1973年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遍服中西藥而罔效,因而研究中醫和道、佛學說,並堅持實踐,才打開了他的困境,還得到了法樂,現節錄余君來函如下。  「老師於近年來見諸於刊端的大作,如《道家養生內煉諸家舉要》、《再談修道》及1995年連載的《真傳易筋經》等,弟子均悉心研究數過。晚學於近年來,游心於道藏釋典,就粗覽所得,皆未出老師《舉要》一文所舉之脈絡,師以六十年所得凝於一文,可謂薈粹精華,綱舉目張,而諄諄提掖後學之情亦滋於言表,讀之感人肺腑,可謂曉之以道,動之以情。」  「我1973年因患肝炎,體質大為下降,為尋求康復的方法,開始研究中醫藥、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然遍服中西藥物而未效。1980年在身體瀕於崩潰,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接觸到修道方面的書而開始步入修道之門,煉至10天,即有一股清涼之氣沿督脈升頂。又7日,丹田中有如大氣泡翻滾、沿任脈衝至面部,整個面部抽搐、全身跳動,精神即為之一振,從原來一頓飯只能吃幾口,一下就增加到一頓能吃一大碗。遂感到練功的確是太妙了。故從1980年至今已歷16個年頭,除每日練功不輟外,繼續系統地研究各種中醫、道家、佛家經典,為了能對道家的修鍊術有個全面認識,還自費購買了全套《正統道藏》和《藏外道書》及坊間所傳各種版本的道書,藏書已達數萬冊。為使資料的整理工作更為有效完善,我三年前還自費購買了電腦,並組織了一個炎黃文化讀書會,有十個志同道合修鍊多年的道友,定期地在一起研究佛道經典和道家丹法。」 健 www.zhyslt.com   「我是從1980年開始研煉道家內丹,由於未能得明師指點,故只能從研讀丹經慢慢摸索,所依口訣,只是三豐祖師《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勿忘勿助。故至今還不甚清楚內丹修鍊的全過程。只記得煉到1985年時,全身如火燒,鼻息似噴火,後來就在丹田漸漸地聚成一個如同乒乓球大的灼熱氣球,每天煉功時熱,不煉功時,甚至晚上睡覺後也灼熱難忍。如此持續了將近兩年。後來漸漸覺得全身毛孔開啟,中脈貫通,可以接收到種種信息。呼吸也時時進入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狀態。此後從功法來說,就只用無為沐浴,溫養還虛。丹經曰:『沐浴成空,則成仙機,不成空就落左道旁門。』如此義溫養了近十年。不料到近幾年,『常感有陰虛陽亢的景象出現:不能吃造火的飲食,不能穿太陽晒乾的衣服,有大量濁氣從雙腳排出,還有出現了大圓滿金剛練覺受等等。」 目前,晚學除了按一般的練功原則,在四正時,正式地打坐外,在行住坐卧之中,每有片暇便凝神調息,都可進入良好的功態。此外,針對自己體質的特殊情況,辨證練功,每晚到戶外采星月之陰氣以平秘自身之陰陽,並避免吃一切可能動火的調料與食物,用專門的乾淨鍋來煮食物吃,經常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儘管已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有時還是會因誤吃食物而引起上火。若辟穀時,就感到身上最為舒服乾淨。」  「晚學於11月初又系統地將老師諸文細細揣摩一遍,感到我初入門時所自悟的方法,竟完全與『九轉呼吸』的『第一轉、服氣』相同。一初煉時,由於未得明師指點,我只能自己探索。初從太極拳『氣沉丹田』而悟,嘗自問自答曰:『何為氣沉丹田?』答:『氣要達至肚臍以下。』問:『如何得知氣已到臍下?』答:『則必以意隨氣而下。』亦步亦趨,同歸於丹田。出則意氣相隨,亦步亦趨,同從鼻送出。如此日日不忘,時時相續,漸調息至細長勻深,或3分鐘1息,或5分鐘1息。煉至10日,丹田躍然間出現一熱氣團。又於日常行住坐卧之中,甚至吃飯、讀書或將睡著之際,均惺惺昧昧,若有若無地操煉之,發現確是『一日中,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最妙莫過於午睡中之煉,息調勻後睡去,及至醒來,呼吸仍在不調自調之中,丹田乃至全身,都蕩漾在一片浩然溫煦的真氣之中,真覺得雖未成仙,但神仙的境界已心領神會矣!故與此法特別相應。第二轉未曾出現;第三轉無意中也過去了。第四轉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第五轉的大停氣功夫,當時是否出現,已記不清了。第六轉導氣未煉。但到1985~1986年,出現了丹田熾熱,全身火燒之象,似乎與第八轉火氣相應,當時雖未如師文所示之法來煉,也未吃壯陽之藥物食物,但特別喜歡吃花生米。1988年後,功夫似徑入第九轉伏氣,鼻息似有若無,自在寂照,境界體驗頗多不提。但總是丹田溫度過於熾熱。對照師文,發覺我往日之弊端,均出自略去第八轉水氣功夫。故從今年(即1996年)11月4日起,每日2至3座,均補習水氣功夫。每隨觀想月輪,及至清涼之菩提月液從頂灌下,潤澤全身,則涼爽舒泰之感難以言狀。及至11月11日,往日之一派火感景象已糾至95%以上,可謂桴鼓相應、立竿見影。另善後尾功也很重要,吾往日每坐中還虛功雖作,但遠不及此完善『解座法』中之煩逆轉也極有特色,一般的收功法均是收入丹田,而此處是『愈轉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轉畢,果如其文。每初上座,以『哼、哈、嗨』三字吐上、中、下三焦之濁氣也很重要。按文操習之,只覺得終日唾液源源而來,全身格外地感到輕鬆舒泰。我素不喜坊間丹經動輒任督周天運轉,而崇尚老子『清靜自正、無為而成』之道。老子曰:「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真傳易筋經》與老子之旨頗合,可謂是修道書中之珍本無疑。」   從上可見,余君是一個性格內向,學識淵博,夙根深厚,願力廣大的真誠修道者。其次,余君的科學眼光、求實精神、革新理論、堅定毅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余君修持整個16年的過程中,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第一是由於他已有相當的定力,故他對外界的影響特別敏感,證明了人體這個小天地與身外宇宙這個大系統確是息息相通的。故參同契說:「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第二是對於調理氣血,升降水火,全憑臨機應變,轉換陰陽,故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呂祖說:「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余君對外界的影響刺激既敏感,而對於升降水火,又能靈活掌握,量體裁衣,自作活計,所以雖無明師指點,也能練出不凡的功能來。這與他平日讀書之淵博是分不開的。不過對於同類陰陽問題,則仍是未能超越「饒君智慧過顏閡,不遇真師莫強猜」耳。養生 www.zhyslt.com
推薦閱讀:

從傳統武術來看肌肉力量與健康問題
中國功夫VS日本武術,哪個更強?
中國功夫天下無敵?霍元甲其實一場擂台也沒打過!
李小龍的傳奇人生,一掃病夫龍骨傲,唱他萬遍警來人
德建大師解析少林心意把練法與特點-中國功夫網

TAG:中國 | 養生 | 中國功夫 | 功夫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