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家庭教育:尊重而不遷就 寬鬆而不放任

傳統德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20世紀前,一個聽話、守紀律、講規矩的孩子是一個好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是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家長有權決定子女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教育觀念都有了很大改變,從而促使德國家庭教育目標發生相應變化。  

現代德國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給子女提供良好的發展場所。家長的主要職責是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指導。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民主與平等的關係,父母很少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們的生活模式生活。  關鍵詞一:獨立———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而不希望他們過分依賴自己。

在德國,孩子都有個人的房間,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活動室。大多數父母都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子女的房間和活動室就是他們的獨立天地,父母一般沒有經過同意不會去翻看子女的東西。一方面,父母希望藉此促進子女形成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尊重和保護子女個人權利的教育形式,向他們傳遞這麼一種信息:那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保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和保護別人的權利。  

德國的父母認為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一個社會的公民,不能因為親子關係就破壞了社會的行為準則。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就認為孩子應該走向社會做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而不希望子女過分依賴自己。父母這種理性的教育態度,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孩子。德國的青少年也以自我獨立的發展為成長目標,他們不希望過分依賴父母。許多孩子在十四五歲就開始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取一定的零花錢。男孩子會以發送報紙、廣告,為草地除草等方式獲得報酬,女孩子則通過照顧小孩和餐飲服務為自己積累財富。到了十八歲,有了進入工廠企業勞動的資格之後,德國的青年學生就會選擇去工廠打工賺錢。絕大多數20歲以上的德國青年會選擇自己租房居住,而不再與父母居於一屋。父母對子女的這種自立行為大都表示讚賞與支持,不會幹涉和阻撓。  關鍵詞二:選擇———上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選擇什麼職業等都屬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干涉。

子女具有選擇個人生活道路和興趣愛好的權利,父母不干涉子女的選擇,這是德國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與我國父母代替子女選擇報考什麼學校、上什麼補習班、參加什麼興趣班不同,在德國這些都是子女的個人事務,父母無權干涉,更無權代替子女做出選擇。在子女的「主權」範圍之內,父母的作用是認真聽取子女的意見,幫助子女分析他們的能力和興趣愛好,在此基礎上協助子女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決定。這種尊重子女獨立人格的決定方式,既滿足了子女渴望受到尊重的願望,也促進了親子關係的發展。一旦決定做出之後,父母就會不斷提醒孩子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不贊成他們半途而廢。父母希望通過家庭嚴格的教育熏陶,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負責精神,使他們能成為有責任感、守信用的社會公民。  

在德國家庭中,子女是獨立的。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職業和未來。比如上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選擇婚姻、選擇職業等都由子女自己做主。通過對德國大學生與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比較,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我國大學生上大學選擇的專業受家庭、父母的影響很大,而德國學生完全是自己做主的。  

在德國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孩子的選擇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現代德國社會離婚率在持續上升,而離婚後到底子女跟父母中哪一方生活是由子女決定的。絕大多數子女跟隨媽媽生活。媽媽會告訴孩子,爸爸還是爸爸,爸爸不但有權利看望孩子,也要盡自己的責任。同樣,子女願意與爸爸生活也是子女的權利。可以說,基本上父母離婚後沒有一方不許另一方看望子女的事例,也沒有一方詆毀另一方的事例。離婚的雙方都會告訴子女離婚是父母之間的事,希望不要因為父母的離婚影響子女的生活和成長。  關鍵詞三:交友———在對待子女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父母不是進行干預,而是為他們做好指導和諮詢工作。

德國的父母對待子女的交友抱著十分寬容的態度,在他們的辭典里沒有「早戀」這個詞。在對待子女交異性朋友的問題上,他們不會進行干預,而只會為子女做好指導和諮詢工作。  

筆者的一個德國朋友有一對子女,女兒叫安娜,去年剛剛14歲。當筆者去朋友家拜訪時,朋友的妻子帶著自豪和喜悅的聲調告訴筆者:「安娜交男朋友了!」聽到這沒有絲毫不安、擔心的話語,筆者發愣了。因為在我國,這是家長和老師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當家長和老師看到男女同學有親密的舉動時,就會想到「早戀」,就要想方設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或者採取檢查書包等監視方式掌握情況,阻止孩子與異性親密來往。當筆者問朋友和他的妻子怎麼看待安娜交男朋友時,朋友的妻子高興地說,她為女兒感到自豪和喜悅。她解釋說,一個發育正常的男孩和女孩到了青春期,就有了與異性交往的需要,如果阻止他們與異性的交往,就是阻止他們的學習、阻止他們的成長。因為交異性朋友不但是少男少女的內在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學會與異性交往。她的女兒交到了男朋友,至少說明她的女兒有一定的水平和魅力,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她進一步說,愛和被愛都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只有在現實中、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得到發展。如果父母禁止子女與異性交往,那就是阻止子女學習愛和被愛,就是制止子女的成長。  

聽了朋友妻子的解釋,我才真正懂得了他們高興的原因。那麼在孩子與異性朋友交往這件事上,家長的作用在哪裡?朋友的妻子解釋說:父母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孩子;在於以欣賞的態度關注孩子的行為;在於向孩子說明怎麼愛護自己和尊重別人。她說,青春期的感情風暴是激烈的,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會走許多彎路,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時,我們就要為他提供指導和幫助,但這種幫助應該是在尊重他們獨立性基礎上的幫助,而不是命令和強迫式的幫助。當子女受到感情挫折時,父母的作用就在於安慰和指導他們,使他們學會直面人生和挫折,使他們振作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階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孩子的獨立性不是放任自流,給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關鍵詞四:學習———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凌駕於子女的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的原則對待子女的學業。

在對待子女的學習方面,父母會給子女必要的指導,同時他們注意與學校配合,在家裡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孩子進入中學以後,父母對子女學科知識上的指導就會減少,但是他們會加強與學校和教育專家的聯繫,在人格發展和未來的職業選擇方面對子女進行指導。  

德國的中學分為三種類型:完全中學、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完全中學是最好的學校,完全中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上綜合性大學。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完全中學學習。但是父母的這種希望絕不會變成給孩子施加壓力的砝碼。他們所做的是與孩子一起分析進入完全中學的優勢,激發孩子升學的願望,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如果這一願望沒有實現,父母們會坦然接受子女就讀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的現實,而不會因此歧視孩子和惡言惡語對待孩子。在德國,父母不是把自己的願望凌駕於子女的發展之上,而是本著理性的態度和公平的原則對待子女的學業。  

對於進入中學學習的子女,父母仍然會盡好自己的職責,盡最大可能為子女學業的提高和個人成長提供幫助和指導。雖然在德國不存在當前我國意義上的重點中學,但是不同的完全中學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如果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在一所完全中學學習,比在另一所完全中學學習更適合於孩子的發展,他們也會給孩子提出轉學的建議。筆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一所完全中學學習了三年之後,父母感到他周圍的朋友和學校環境不利於他的成長和發展,想讓他轉學。但是在協商初期,孩子不同意。在多次溝通的基礎上,孩子向父母承諾,他在這所完全中學再學習一個學期,看是否真的像父母說的那樣不利於他的成長。如果在這一學期內,他沒有進步和發展,他會主動接受父母的建議。一學期後,孩子主動向父母表達了轉學的願望。經過轉學,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個性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

推薦閱讀:

我所看到的學豆教育
「酒文化」與「校園酒桌文化」漫談
身為班主任,你得懂一點法律
北大清華本部學生如何看待醫學部臨床八年學生 ?
一對一教學是否是最好的教學方式,為什麼?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國家 | 家庭 | 德國 | 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