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動新聞《七七事變》
新華視頻
78年前7月7日的那個深夜,盧溝橋上空的槍聲打破了看似平靜卻極其陰沉的夜色。日軍悍然挑起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起點,與此同時,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也由此開闢。
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為緬懷那些因英勇抗敵而壯烈犧牲的英雄,更為了銘記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更好地珍愛和平,緊緊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一主題,新華網組成40餘人的聯合製作團隊,歷時3個多月,歷經數千次的動畫推演,傾力打造3D動新聞《七七事變 開闢東方主戰場》,以三維立體動畫形式,多維度、寬視野、全景式還原「七七事變」始末,真實再現中國抗日戰爭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歷史。震撼的戰火硝煙畫面、超現實感觀體現、強烈逼真的視覺衝擊,使該片一經推出後便立刻受到網民廣泛關注和業界好評。
為何選擇再現「七七事變」開啟「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系列報道?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都經歷了哪些難忘的片段?攻克了哪些難題?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信網採訪了該片的製作團隊。
尊重歷史 把脈戰爭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是新華網製作團隊在採訪中強調最多的辭彙。新華網時政部負責人肖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為做到既尊重歷史事實,又體現每個關鍵事件關鍵節點,每個成員加入團隊後反覆研讀14年抗戰史,無數次討論,從浩如煙海的歷史素材中再三取捨,力求形成完整脈絡將抗日戰爭直觀清晰地呈現給受眾。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日等軸心國為侵略主體,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作為抗爭主體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傷亡軍民達9000餘萬人。作為二戰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國土上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不下千餘起,中國軍民以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的巨大代價始終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和2/5日本海空軍力量,極大分散了日本軍隊在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的兵力部署。
1931年日軍佔領中國東北,將魔爪進一步伸向華北。到「七七事變」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完全被日軍控制,在寇深禍亟、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倡導並推動了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開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七七事變」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日和全民抗戰的分水嶺,是中華民族14年抗日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是中國抗戰史上最需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也成為新華網在整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策劃的開篇。
為保證歷史的真實性,新華網主創人員還多次請教軍事科學院原世界軍事研究部副部長肖裕聲將軍,肖將軍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依據,而且在百忙之中對專題片的文本進行仔細修改,對樣片各個細節進行嚴格把關,確保專題片的宏觀把握和謹嚴判斷。
創新形式 注重細節
大規模地應用3D-MAX技術為基礎,配合包裝、多媒體剪輯、特效以及其他多種技術手段,是本次動新聞創作的一大突破。在製作過程中,對於這支以技術精尖著稱的創作團隊而言,如何將宏大多面的歷史鏡頭完美無誤地轉化成動新聞,「細節」成為主創人員需要攻關的關鍵點。
刻畫歷史事件,「真實」即為生命。專題片格外注重特寫與細節的渲染與刻畫。據新華網數字影視製作中心總經理張祺介紹,對於細節的雕琢,整個團隊做到了精益求精。「七七事變」前後,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共持續了14年,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對於每次戰役的武器裝備、戰爭場面的再現以及每個時期的人物神態、服裝,乃至佟麟閣、趙登禹兩位英雄犧牲的瞬間等細微環節,都做到了「不查閱不製作」的精度。即使是一閃即逝的畫面,為了凸顯歷史的厚重感,團隊也會進行十幾層的色彩處理。
從6月4日第一次召開選題會議,到6月12日文本定稿投入製作,再到最後成品的展示,留給技術團隊的創作時間並不充裕。30多個日日夜夜,團隊潛心打磨,精心製作,用25個鏡頭直觀詮釋「七七事變」前後的重大事件,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本真,賦予作品深刻的感染力。
聚合力量 社交分享
3D動新聞《七七事變 開闢東方主戰場》匠心別具,把歷史影像與3D製作有機結合,將重大主題報道與新技術應用有機組合,以置身歷史現場的感覺與受眾共同回望78年前那段風霜血雨的歷史,緬懷英烈豐功偉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警示與啟迪。
該片不僅在新華網相關專題頁面進行推送,在新華網新華炫聞等客戶端也都進行了相應的推送,方便廣大網友進行隨時隨地在線瀏覽,更多加入了分享和社區功能。藉助第三方社交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等大幅提升對網站和產品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回顧歷史,該片沒有忘記對民族解放大業中犧牲的無數仁人志士的敬仰,沒有忘記對慘死在日寇鐵蹄下萬千民眾的悼念,更沒有忘記世界各國人民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七七事變 開闢東方主戰場》將3D-MAX技術應用於新聞報道,將新聞客戶端和PC的完美結合共同推送,實現內容創新、形式創新、表達創新,不啻為媒體融合發展形勢下重大主題報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記者 徐可 楊倩)
推薦閱讀:
※「七七事變」前中日兩國軍力如何懸殊?
※「七七事變」中的漢奸們
※勿忘國恥 ▏七七盧溝橋事變八十年紀念日
※請回答1937.7.7
※血祭盧溝橋——七七事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