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來無易事
06-22
近段時間,有一個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被反覆轉發。視頻的內容是: 一個少年拿菜刀威逼爺爺給錢給他玩遊戲,不給就要拿刀砍人。爺爺則拿著一根長竹竿和手持菜刀的孫子對峙著。奇怪的是,轉發視頻的人大多數沒加任何評論。言下之意——不足為「評」——大家瞧瞧這逆子。此當屬「大音希聲」、「大悲無淚」、「大哀不言」之情形了吧。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對教育的「重視」,卻換來越來越多適得其反的結果。這,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看起來為教育傾心儘力的人們,其實是把教育想得太簡單了。他們以為只要提供物質和金錢,教育的問題就能很好的解決。於是,不計其數的並不富裕的家庭,忙得焦頭爛額,頂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硬生生把孩子變成「富二代」。但是,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教育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用錢就可以解決的。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啥意思呢?用大白話說就是「富不過三代」。若是有錢就能解決教育問題,又怎麼可能「五世而斬」呢。富不過三代也好,富不過五代也罷,其本質原因就是教育沒跟上,最後敗在淺陋輕浮和驕奢淫逸上。真富人尚且如此,假富人安能如願?這是教育的第一個不易。 其次,很多在成長過程中吃過苦的家長存在兩種嚴重的意識傾向。一是強烈的彌補心理。認為自己吃了苦,這種苦不能讓孩子再吃。於是一味的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二是以自己吃過苦自居,動不動就說自己以前怎麼怎麼樣。認為孩子現在生活條件好,如果學習不好是不能容忍的。他們全然不知自己現在的這點「小出息」恰恰得益於曾經的苦。然而又因為自己的這點小見識,思維只局限在自己的苦的回憶中。以至於不知如何對子女施教。他們甚至以為教育責任全在學校和老師。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流行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當然,此觀點後來被人懟翻了。反方說:「按這樣推理,是不是可以說,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好的醫生;沒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好的警察?其實,這句話的最初說法是「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此種表述是沒錯的。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好的教育無疑是指不好的成長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都在對孩子施教。其中,家庭環境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性格品質、行為習慣和道德人格的養成。你一邊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一邊催孩子去寫作業;你24小時機不離手,卻要孩子不要碰手機······。成年人戒個煙都難,小孩哪有那麼大的能力抗拒誘惑?總以為給孩子吃好的,玩好的,物質上有求必應,他們就能成為機器人,讓他學習就學習,讓他睡覺就睡覺。總以為拿出自己的「當年勇」就能說服孩子聽你的話。環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不以人的主觀想像而改變。你過去能吃苦,那是因為物資貧乏;你小時候很聽話,那是因為你不聽話你爸會揍你。現在要你每餐吃半飽,或孩子不聽話就動手揍。你做得到嗎?我很認同作家楊奇涵說的一句話——「我們未必是好人,我們只是沒有機會去放蕩」。你小時候只是沒有「放蕩」的機會而已。是那個環境造就了你,不是你父母不停的在你耳邊說教造就了你。一個懂得教育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懂得營造環境的人。根據一些個別的非典型現象,有「雞湯」總結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卻只道出其然,沒道出其所以然。所謂陪伴,就是用心和子女一起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而不是簡單的視覺上的近距離在一起。如果物理意義上的近距離在一起就是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那豈不是寵物都能變成人?這是教育的第二個不易。他需要施教者高度的自律和用心。 教育的第三個不易是,「土方法」不行「洋方法」不靈。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的經濟成果日益豐碩,社會上開始瀰漫著一種情緒——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教育也不例外,「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放羊式教育」……各種理論風靡一時。但是西方的這些教育理念和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又幾乎都是相衝突的。一部分人覺得中國的「應試教育」、「威權教育」、「填鴨式」教學不行,轉而模仿「洋方法」後,效果並不樂觀,大面積出現學又學不好,管又管不住的現象。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菜刀少年」,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有家長不能滿足自己要求,當街扯住母親頭髮不放的;有以自殺相威脅的;有把房子點燃的……。今年,我偶然見到一張某農村小學的期末考試成績單。單科成績10分(滿分100分)以下的學生,一個班竟有十幾人。我們可以不以分數論成敗,但禮讓、責任、尊重這些價值觀還是被普遍認同的吧?以上現象足夠說明教育已出現「土洋不服」的狀況。我們把「自由發展」錯誤的理解為「不管」,為孩子的刁蠻任性找理由開脫。最後培養出各種各樣無法無天的「熊孩子」。「熊孩子」怎麼「熊」,招式萬萬千。百宗歸源,就是沒教養。可有不少家長還喜滋滋的認為,自己的孩子「熊」一點,是聰明,是特別,甚至以為是天才的跡象。「管得住不一定教得好,教的好一定管得住」。這其中的內在邏輯清楚的表明了,孩子「熊」,就是沒教好。特立獨行和沒教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家長卻分不清,想必是望子成龍望出了幻覺。其實,當我們進一步審視西方的教育模式時會發現: 新加坡的教室里掛著戒尺;英國的法律規定,學生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老師可以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無論是西方模式,還是傳統的中國模式,沒有一種是一勞永逸和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是要讓人自由發展,但必須是以道德底線和美好價值觀為約束前提的「自由」。任何「虛情假意」都是掩耳盜鈴。 教育的第四個不易是,家長要有深厚的修養。過去由於讀書人不多,老師是很受尊重的。幾乎沒有人去質疑老師的學識水平和道德人格。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對老師都心懷敬意。現在不同了,有些人自以為有文化,喜歡品頭論足,甚至不惜以貶損他人來彰顯自己有水平。他們隨意在孩子面前指責老師的不是,故意提出和老師相左的意見和觀點。學習是什麼?學習就是模仿。模仿需要對象。最好的模仿對象就是偶像。當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既崇高又博學的偶像式人物時,他才會學得更好。回憶我們的學生時代,若你覺得某位老師不行,或者很討厭,那一門課的學習成績能好,一定是邪了門了。作為家長,應當維護好老師的形象。當你在孩子的面前,以犧牲老師形象為代價「逞能」時,並不是你真的有多能,而是你缺少那麼一點修養。教師就是一個擺渡者。一旦把孩子送上了船。最好的做法就是告訴他,船是最好的,船長是最棒的。若你沖著孩子大喊:你要注意啦,我發現船上有個洞,一定會漏水的;那個掌舵的水平並不怎麼樣;船長看起來好像有精神病。我敢保證,一次愉悅的「渡河」,必定毀於你「卓越」的洞察力。 「偶像說」不僅適合調整家長和老師的關係,還適合夫妻關係。在一個夫妻和睦家庭有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才會有健全的人格。反之,如果夫妻關係不好,總是互相指責。父母在孩子心中無法樹立高大的形象,孩子就失去了模仿的對象,會變得焦慮和無所適從。由於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孩子也沒有依靠他人重構人格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孤兒反而能成人、成才。有些看起來父母雙全的人卻成長得並不理想。若夫妻關係不好,又不能及時解決,往往會給下一代造成災難性後果。這是不爭的社會現實。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父母的修養構築一個環境 ,這個環境影響孩子。佛曰因果,道曰輪迴,源頭是自己。 可能有人要有疑問了,教育真的那麼不易嗎?有些人家的孩子根本不用操心、費勁,成長得很好啊。沒錯,這種情況還不少。我清楚的記得一位朋友曾神氣的說:「唉,我這個做媽的真沒用,女兒都在清華讀了一年書,我才知道他原來已經考上了大學。」雖然她這種說法可能帶有一定的戲謔和誇張成分。但她表達的意思卻一點不假——幾乎從不需要操心孩子讀書的事。此家庭非常普通平淡,條件也不優越。家庭成員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起早貪黑,有條不紊。應該明白,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易。生活的本質一點一滴都藏在世俗的時光後面。這樣的家庭,也許不知道任何高深的教育理論。但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了。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時刻在詮釋著教育的最首要最本質的任務——責任意識。他們各自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履行好了自己的責任。不需任何說教,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也有了責任感。 責任意識是人生的第一大課。人一旦養成了這種品格。無論在什麼環境里做什麼事都不會太離譜。在培養責任意識的基礎上,再培養判斷能力,這是教育的第二大任務。哈佛藝術與科學學院前院長傑里米·洛爾斯曾有趣的表示:教育是培養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的能力。這個觀點我高度認同。責任意識和判斷力是人發展的兩個根本能力,也是教育的兩大根本任務。前面所述教育的種種不易,其本質就是養成責任意識的不易。有人因孩子的教育問題而頭痛,表示想向我討教點什麼。當然,討教談不上。我分析了情況後,只給了他一個小建議。要他讓孩子分擔點家務活。這讓他大失所望,就像是求醫碰上了昏郎中,神情非常的不屑。我知道他家的條件不錯,完全沒必要讓孩子去幹家務活,寶貴的時間應該全用在學習上才對。若能這樣,當然極好。問題是,一個完全沒有責任意識的孩子,越是逼他學,他越是覺得是為別人學,不會有什麼效果的。我表示無能為力。他的沮喪似乎告訴我,我應該畫一道符往他家門上一貼,他的孩子便瞬間成了小神童。可惜我不是張天師。《道德經》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誠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從炫富到炫狗富,「富一代」為什麼教育不好「富二代」?
※當孩子遭遇老師的不當懲罰,你該如何把不滿說出口?
※如何評價網傳山東大學將在章丘建設體量龐大的主校區?
※EE分享 | 保研前你需要這樣做!(保研論壇)
※求解答、菁優網、魔方格(對對塔)、題谷、梯子這樣的網站試題來源是什麼?在凈網行動下,試題的版權問題呢?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