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全文
(魯政發〔2008〕4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黃河三角洲是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兩翼」整體布局中北翼的主體,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全省拓展發展空間、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其開發建設一直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先後列入國家「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制定和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推進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是抓住用好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歷史機遇的戰略選擇。積極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加快建設特色經濟區,培育經濟新亮點,成為全省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發揮環渤海經濟圈重要成員作用的橋頭堡,對增強我省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基礎條件與發展環境
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萊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奧爾良、尼羅河三角洲開羅等城市的興起,我國深圳特區、浦東開發區的快速崛起和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的啟動,都表明大河三角洲的發展規律是隨著開發深度和廣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較大的中心城市和經濟增長極,通過集聚要素、膨脹規模、增強輻射,最終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經濟區。黃河三角洲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後發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
(一)區域概況。
黃河三角洲地區,是以黃河歷史沖積平原和魯北沿海地區為基礎,向周邊延伸擴展形成的經濟區域。地域範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台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六分之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將黃河三角洲開發列為全省兩大跨世紀工程之一。通過全省上下十幾年的艱苦奮鬥,黃河三角洲開發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十五」以來,該區廣大幹部群眾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克服困難,加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支撐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高效生態經濟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開發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2006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佔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專欄1:區域發展現狀
┏━━━━━━━━━━━━━━━━━━━━━━━━━━━━━━━━━━━━━━━━━━━━━━━━━━━━━━━━━━━━━━━━━━━━┓
┃專欄1 區域發展現狀 ┃
┣━━━━━━━━━━━━━━━┳━━━━━━━━━━━━━━━━━┳━━━━━━━━━┳━━━━━━━━━━━━━━━┳━━━━━━━━┫
┃ ┃ 2005 ┃ 「十五」年 ┃ 2006 ┃ 佔全省 ┃
┃ 指 標 ┃ ┃ ┃ ┃ ┃
┃ ┃ 年實際 ┃均增長(%) ┃ 年實際 ┃ 比重(%) ┃
┣━━━━━━━━━━━━━━━╋━━━━━━━━━━━━━━━━━╋━━━━━━━━━╋━━━━━━━━━━━━━━━╋━━━━━━━━┫
┃總人口 (萬人) ┃972.3 ┃0.3 ┃983.9 ┃10.6 ┃
┃土地面積(萬平方公里) ┃2.63 ┃ ┃2.65 ┃16.9 ┃
┃淺海面積(平方公里) ┃9864 ┃ ┃ ┃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2634 ┃15.2 ┃3256 ┃14.6 ┃
┃其中:地方(億元) ┃1862.8 ┃ ┃2575.7 ┃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27089 ┃14.9 ┃33091 ┃ ┃
┃財政收入(億元) ┃97.2 ┃15 ┃136.5 ┃10.1 ┃
┃三次產業結構 ┃9.5:71.6:18.9 ┃ ┃8.8:68.8:22.4 ┃ ┃
┃其中:地方 ┃13.5:59.8:26.7 ┃ ┃ ┃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657.4 ┃36.7 ┃1644.9 ┃14.8 ┃
┃外商直接投資(億美元) ┃5.58 ┃23.4 ┃4.69 ┃4.69 ┃
┃進出口總值(億美元) ┃52.3 ┃39.6 ┃62.36 ┃6.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553. 7 ┃19.3 ┃660.4 ┃9.3 ┃
┃森林覆蓋率(%) ┃16.4 ┃年均1.1個百分點 ┃21.2 ┃ ┃
┃現有水庫庫容(億方)* ┃25.6 ┃10.7 ┃ ┃ ┃
┃城鎮化水平(%) ┃42.1 ┃9.2 ┃43.6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293.8 ┃ ┃12863 ┃ ┃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4388.2 ┃ ┃4917.6 ┃ ┃
┃累計新增城鎮就業(萬人) ┃42.34 ┃ ┃12.3 ┃11.5 ┃
┃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 ┃76.38 ┃ ┃20.09 ┃12.6 ┃
┗━━━━━━━━━━━━━━━┻━━━━━━━━━━━━━━━━━┻━━━━━━━━━┻━━━━━━━━━━━━━━━┻━━━━━━━━┛
(二)比較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熱點區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黃河三角洲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日益凸顯。
一是土地資源優勢突出。該區域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後備資源最多的地區,截至2006年末,區內人均土地面積約4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擁有未利用地811萬畝,約佔全省33%,其中國家鼓勵開發的鹽鹼地271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其他180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這些未利用地的89.7%集中於渤海沿岸的萊州、昌邑、寒亭、壽光、廣饒、東營區、墾利、利津、河口、沾化、無棣等11個縣(市、區)。隨著防潮體系建設的開展,土地後備資源將逐步增加。豐富的土地資源是黃河三角洲吸引生產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核心優勢,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
專欄2:土地資源現狀
┏━━━━━━━━━━━━━━━━━━━━━━━━━━━━━━━━━━━━━━━━━━━━━━━━━━━━━┓
┃專欄2 土地資源現狀 ┃
┣━━━━━━━━━┳━━━━━┳━━━━━━━━━━━━━━━┳━━━━━━━━━━━━━━━━━━━━━┫
┃ 指 標 ┃ 全省 ┃ 黃河三角 洲地區 ┃ 北部沿海11縣(市、區) ┃
┃ (單位:萬畝) ┃ ┃ ┃ ┃
┃ ┃ ┣━━━━━━━┳━━━━━━━╋━━━━━━━━━┳━━━━━━━━━━━┫
┃ ┃ ┃ 2006年 ┃ 佔全省 ┃ 2006年 ┃ 占黃河三角洲 ┃
┃ ┃ ┃ 實際 ┃ 比重(%) ┃ 實際 ┃ 地區比重(%) ┃
┣━━━━━━━━━╋━━━━━╋━━━━━━━╋━━━━━━━╋━━━━━━━━━╋━━━━━━━━━━━┫
┃土地總面積 ┃23569 ┃3948 ┃16.8 ┃2770 ┃70.2 ┃
┃1.農用地 ┃17380 ┃2463 ┃14.2 ┃1551 ┃63 ┃
┃ 其中養殖水面 ┃93.5 ┃50.6 ┃54.1 ┃48.9 ┃96.6 ┃
┃2.建設用地 ┃3693 ┃674 ┃18.3 ┃489.7 ┃72.7 ┃
┃ 其中鹽田 ┃154.8 ┃129.9 ┃83.9 ┃129.9 ┃100 ┃
┃3.未利用地 ┃2495 ┃811 ┃32.5 ┃728.4 ┃89.8 ┃
┃(1)未利用土地 ┃1399 ┃443.1 ┃31. 7 ┃387.8 ┃87.5 ┃
┃ ①荒草地 ┃751.1 ┃147.8 ┃19.7 ┃131.1 ┃88.7 ┃
┃ ②鹽鹼地 ┃326.6 ┃270.8 ┃82.9 ┃246.1 ┃91 ┃
┃(2)灘涂 ┃368.6 ┃211.9 ┃57.5 ┃205.5 ┃97 ┃
┃自然保護區 ┃ ┃ ┃ ┃500 ┃ ┃
┃ 其中濕地 ┃ ┃ ┃ ┃400 ┃ ┃
┗━━━━━━━━━┻━━━━━┻━━━━━━━┻━━━━━━━┻━━━━━━━━━┻━━━━━━━━━━━┛二是地理區位優勢明顯。黃河三角洲北鄰京津冀,與天津濱海新區和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東連膠東半島,南靠濟南城市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隨著國際產業升級轉移加速,國內經濟由南往北、由東往西遞延,山東半島城市群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天津全國北方經濟中心地位確立、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步伐加快,作為環渤海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我省對接京津冀發展的門戶地區,黃河三角洲地區與天津濱海新區陸上最近距離80公里、海上最近距離110公里,處於華東華南向華北產業轉移擴展的中間地帶,面臨著主動接受輻射、擴大交流合作、集聚生產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加快開放開發的戰略機遇。
三是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目前我省已探明儲量的81種礦產中,該地區有40多種,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為50億噸和560億立方米,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岸線近900公里,佔全省的28%,是我省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之一。地下滷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海鹽、鹽化工基地。旅遊、風能、地熱等資源豐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潛力巨大。
四是生態系統獨具特色。黃河三角洲處於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多種物質交匯,多種動力系統交融,陸地和淡水、淡水和鹹水、陸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類生態系統交錯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態界面,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生態旅遊等條件得天獨厚。擁有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為多層次推進保護開發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
五是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實力雄厚的骨幹企業和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43億元,約佔全省的五分之一。原油、原鹽、純鹼、溴素等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化工、紡織、造紙、機械、食品等行業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一大批大型龍頭企業對區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發展迅速,壽光、萊州、廣饒、鄒平4個縣(市)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7個縣(市、區)進入全省50強。
(三)制約因素。
一是淡水資源短缺。黃河三角洲屬淡水貧乏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577毫米,年際年內降水不均,攔蓄利用難度大;黃河作為重要客水來源,引水量受到國家分配我省每年70億立方米的指標限制;地下水含鹽量高,鹼地種植耗水量大,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29.5億立方米,人均303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平低41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水資源短缺是長期制約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
二是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現有防潮堤標準低,風暴潮威脅較大,海岸蝕退明顯。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林木覆蓋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環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治理與土地恢復整理的難度較大,地質、地震構造背景複雜,面臨著潛在的安全問題。
三是重大交通設施相對滯後。港口規模小,吞吐量低,配套支撐能力不強,缺少疏港鐵路及與周邊區域連接貫通的幹線鐵路,高速公路網路尚未形成。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萬噸,僅佔全省的2.6%;鐵路通車裡程262公里,僅佔全省的7.7%;黃河缺乏通航功能。交通滯後是長期制約該區域潛在優勢發揮的關鍵因素。
四是產業結構層次偏低。高層次人才匱乏,勞動者素質較低,自主創新能力弱,高效生態經濟尚處於起步階段。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業總量規模較小,產業素質偏低,關聯度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佔GDP比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9.6個百分點。
五是開放型經濟水平不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偏小,2006年全區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僅佔全省的6.5%和4.7%,外貿依存度僅為16%,比全省低近20個百分點。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黃河三角洲長期面臨的突出瓶頸制約將逐步突破。黃河河道治理和防潮堤壩建設的加強,將為加快開發建設構築起安全防線;區域性大港和內外貫通的鐵路、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將為開發建設提供支撐保障能力;特別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和黃河調水管理的加強,黃河入海水量穩定增加,加上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加快,以及直接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規模的擴大,水資源制約將得到有效緩解,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基礎和條件日益成熟。但是,由於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整體實力弱,競爭力不強,面臨著周邊發達地區對資金、技術、人才「抽離效應」的嚴峻挑戰。因此,必須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堅持好字優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高效生態經濟主題,在保護中科學開發,在開發中加強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
二、指導思想與任務目標
(一)發展定位。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努力實現工作指導轉變,依託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城市圈,對接天津濱海新區,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為目標,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先導,以園區經濟為載體,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加工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成全省重要的現代農業經濟區、現代物流區、技術創新示範區和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區,成為促進全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二)指導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促進黃河三角洲發展與全省總體發展戰略和「十一五」規劃有機銜接,堅持區域統籌、經濟社會生態統籌,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區域發展統一規劃、重要資源統一管理、重大建設統一指導,科學高效一體化開發,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動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錯位發展,打造特色區域品牌,共創發展新優勢。
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把節能減排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保護優先,以環境承載力為依據,科學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空間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推進節約發展、集約發展、生態發展、高效發展、可持續發展,維護渤海灣和黃河下游流域生態平衡。
堅持高起點開發,集約高效發展。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順應集群化、信息化、國際化和生態化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綜合優勢,按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開發,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高附加值產業和高端產品,著力提高項目規模和質量,促進結構優化升級,走集約集群、互動互補、創新創優、高質高效的產業發展之路。
堅持突出重點,分步有序開發。積極借鑒深圳特區、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開發建設經驗,在搞好總體規劃布局的基礎上,把握好開發建設的時序和規模,抓住重點,集中力量,先行突破。依託港口和開發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帶,加大土地、開放、項目、稅收、人才、生態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促進要素、產業加速集聚,打造沿海產業帶,帶動整個區域有序快速開發。
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市場經濟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完善服務體系,推進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財稅等綜合配套改革,政府引導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機結合,營造招商引資、合作共贏的良好環境,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努力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
堅持全方位開放,推進經濟國際化進程。把擴大開放貫穿於開發建設的全過程,在思想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各環節加快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集群式轉移,擴大出口規模,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以開發促開放,以開放帶開發。以交通接軌為先導、產業接軌為重點、企業接軌為主體,加強與周邊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的全面對接和交流合作,在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實行錯位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堅持科教興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人才聚集機制,增強人才智力支持。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和企業,努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實力。
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和諧社會。實行產業布局、服務設施、居住社區和環境維護統籌規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培育現代城鎮體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設文明富足平安的和諧新區。
(三)發展目標。
按照統籌規劃、科學開發、優化提升、加快發展的要求,圍繞把該區建成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經濟區的目標,綜合考慮需要與可能,積極進取,量力而行,「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綜合實力和效益快速提升。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左右,到2010年達到5300億元左右,力爭比2005年翻一番。地方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8∶30。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
生態環境特色更加突出。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顯著,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24%左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累計下降2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生態系統多樣化得到有效保護和提升,建設國際知名的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體系綜合配套。基本建成高標準防潮體系,水資源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港口、鐵路、公路、航空相互銜接、快速暢通的綜合交通網路。2010年,港口吞吐量力爭達到4000萬噸左右,增長3倍;鐵路營業里程達到76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700公里,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分別增長1倍以上。
特色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規模等級合理、職能分工有序、基礎設施完善、交通聯繫緊密、城鄉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城鎮化水平力爭達到50%。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400元和7000元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5000美元左右,成為經濟全面繁榮、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美好的地區。
專欄3:「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
┏━━━━━━━━━━━━━━━━━━━━━━━━━━━━━━━━━━━━━━━━━━━━━━━━━━━━┓
┃專欄3 「十一五」主要發展目標 ┃
┣━━━━┳━━━━━━━━━━━━━━━━━┳━━━━━━━━━━┳━━━━━━┳━━━━━┳━━━━━┫
┃ ┃ ┃ ┃ 增長 ┃ 年均 ┃ 指標 ┃
┃ 類別 ┃ 指 標 ┃ 2010年 ┃ ┃ ┃ ┃
┃ ┃ ┃ ┃ 幅度 ┃ (%) ┃ 屬性 ┃
┣━━━━╋━━━━━━━━━━━━━━━━━╋━━━━━━━━━━╋━━━━━━╋━━━━━╋━━━━━┫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5300 ┃ 1倍 ┃ 15 ┃ 預期性 ┃
┃ ┃其中:地方(億元) ┃ 4300 ┃ 1.3倍 ┃ 18 ┃ 預期性 ┃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美無) ┃ 6600 ┃ 1.06倍 ┃ 14.4 ┃ 預期性 ┃
┃ ┃地方財政收入(億元) ┃ 200 ┃ 1倍 ┃ 15 ┃ 預期性 ┃
┃ ┃三次產業結構 ┃ 7:68:25 ┃ ┃ ┃ 預期性 ┃
┃ ┃其中:地方 ┃ 12:58:30 ┃ ┃ ┃ 預期性 ┃
┃ 經 ┃ ┃ ┃ ┃ ┃ ┃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4120 ┃ 1.5倍 ┃ 20左右 ┃ 預期性 ┃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 1100 ┃ 1倍 ┃ 14 ┃ 預期性 ┃
┃ 濟 ┃ ┃ ┃ ┃ ┃ ┃
┃ ┃旅遊總收入(億元) ┃ 105 ┃ 1.8倍 ┃ 23 ┃ 預期性 ┃
┃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 ┃ 2 ┃ ┃ ┃ 預期性 ┃
┃ 增 ┃ ┃ ┃ ┃ ┃ ┃
┃ ┃總值比重(%) ┃ ┃ ┃ ┃ ┃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 ┃ 30 ┃ ┃ ┃ 預期性 ┃
┃ 長 ┃ ┃ ┃ ┃ ┃ ┃
┃ ┃值比重(%) ┃ ┃ ┃ ┃ ┃
┃ ┃進出口總值(億美元) ┃ 200 ┃ 2.8倍 ┃ 30 ┃ 預期性 ┃
┃ ┃其中:出口(億美元) ┃ 150 ┃ ┃ 35 ┃ 預期性 ┃
┃ ┃ 進口(億美元) ┃ 50 ┃ ┃ 20 ┃ 預期性 ┃
┃ ┃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億美 ┃ 65 ┃ ┃ 30 ┃ 預期性 ┃
┃ ┃元) ┃ ┃ ┃ ┃ ┃
┣━━━━╋━━━━━━━━━━━━━━━━━╋━━━━━━━━━━╋━━━━━━╋━━━━━╋━━━━━┫
┃ 資 ┃單位GDP能耗降低(%) ┃ 累計24左右 ┃ ┃ ┃ 約束性 ┃
┃ 源 ┃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 ┃ 80以上 ┃ ┃ ┃ 約束性 ┃
┃ 環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 ┃ 20以上 ┃ ┃ ┃ 約束性 ┃
┃ 境 ┃森林覆蓋率(%) ┃ 25左右 ┃ ┃ ┃ 預期性 ┃
┣━━━━╋━━━━━━━━━━━━━━━━━╋━━━━━━━━━━╋━━━━━━╋━━━━━╋━━━━━┫
┃ ┃新建及改造防潮堤(公里) ┃ 750 ┃ ┃ ┃ 預期性 ┃
┃ 基 ┃港口吞吐量(萬噸) ┃ 4000 ┃ 3倍 ┃ ┃ 預期性 ┃
┃ 礎 ┃鐵路營業里程(公里) ┃ 760 ┃ 1.2倍 ┃ ┃ 預期性 ┃
┃ 設 ┃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公里) ┃ 700 ┃ 1倍 ┃ ┃ 預期性 ┃
┃ ┃發電裝機容量(萬千瓦) ┃ 1000左右 ┃ 1.3倍 ┃ ┃ 預期性 ┃
┃ 施 ┃ ┃ ┃ ┃ ┃ ┃
┃ ┃其中:新能源(萬千瓦) ┃ 180左右 ┃ ┃ ┃ 預期性 ┃
┃ ┃總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 35以上 ┃ 1.2倍 ┃ ┃ 約束性 ┃
┣━━━━╋━━━━━━━━━━━━━━━━━╋━━━━━━━━━━╋━━━━━━╋━━━━━╋━━━━━┫
┃ 城縣 ┃城鎮化水平(%) ┃ 50 ┃ 1.5個 ┃ ┃ 預期性 ┃
┃ 鄉域 ┃ ┃ ┃ 百分點 ┃ ┃ ┃
┃ 建經 ┃ ┃ ┃ ┃ ┃ ┃
┃ 設濟 ┃ ┃ ┃ ┃ ┃ ┃
┣━━━━╋━━━━━━━━━━━━━━━━━╋━━━━━━━━━━╋━━━━━━╋━━━━━╋━━━━━┫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6 ┃ ┃ ┃ 約束性 ┃
┃ 人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400 ┃ 54% ┃ 9 ┃ 預期性 ┃
┃ 民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 7000 ┃ 61% ┃ 10 ┃ 預期性 ┃
┃ 生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5以內 ┃ ┃ ┃ 約束性 ┃
┃ ┃新增城鎮就業(萬人) ┃ 60 ┃ 40% ┃ ┃ 預期性 ┃
┃ 活 ┃ ┃ ┃ ┃ ┃ ┃
┃ ┃轉移農村勞動力(萬人) ┃ 100 ┃ 30% ┃ ┃ 預期性 ┃
┃ ┃千人病床數(張) ┃ 2.8 ┃ 1.1倍 ┃ ┃ 預期性 ┃
┗━━━━┻━━━━━━━━━━━━━━━━━┻━━━━━━━━━━┻━━━━━━┻━━━━━┻━━━━━┛
三、空間布局
以科學配置土地資源為出發點,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城鎮化發展規律,統籌考慮區域內經濟布局、城鎮發展和未來人口分布,明確區域主體功能,科學界定土地開發利用保護性質,指導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布點、無序開發,促進規模集約、產業集聚、人口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構建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開發建設優質糧田100萬畝;集約建設一批重點物流及工業園區;新增養殖水面90萬畝,總量達到150萬畝;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60萬畝,總量達到560萬畝。
(一)產業布局。
按照產業集聚、城市輻射、園區帶動、突出重點、率先突破的發展理念,著眼於現有資源、產業基礎和開發潛力,充分考慮區域分工和聯繫,突出區域特色,按照「四點、四區、一帶」布局。即:加快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個港口建設,重點規劃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形成北部沿海經濟帶,初步規劃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的生態產業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國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四區,即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依託港口和鐵路交通幹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工業、臨港物流和現代加工製造業,推動人才、物資、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快速集聚,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成為北部沿海經濟帶的關鍵支撐專欄4 四大臨港產業區
東營臨港產業區域位於東營市東北部和東部臨海、臨港區內,主要為國有荒灘鹽鹼地,起步區約1000多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化工、電力、臨港產業、物流等產業集聚區,打造區域內重要的化工產業基地、電力供應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區域物流中心和產品集散中心。
濱州臨港產業區域位於濱州市北部無棣、沾化、濱城區界內,起步區約700多平方公里,建成油鹽化工、船舶製造、建材冶金、生態電源、生物製藥、現代物流於一體的產業聚集區,環渤海區域性物流中心,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
濰坊沿海開發區域位於濰坊城區北部與濰坊港之間,包括寒亭區北部、濱海經濟開發區、壽光市北部、昌邑市北部,起步區約800平方公里,建成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生產基地、出口創匯基地和農藥化工生產基地,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和生態工業示範區。
萊州臨港產業區域位於金城、三山島至萊州銀海化工園區之間,規劃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建成電力、冶金、精細化工、石油化工、機械加工、濱海旅遊、高技術生物育種、物流等產業聚集區。
一帶,即北部沿海經濟帶。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突出高效生態的特點,依託港口和交通幹線,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支撐,以「三類園區」為節點,加快打造「三大基地」,構筑北部沿海經濟隆起帶。
「三類園區」。園區是產業聚集、企業集中的重要載體,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吸引外資的重要窗口。根據區位、資源、產業特色和發展潛力等條件,重點規劃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指市縣所屬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成為帶動全區加快發展的主體園區。特色工業園區,以省級工業園區為主體,依託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分工和配套協作,形成一批重化工業、高新技術、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以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為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發展優質商品糧棉、蔬菜、花卉、桑蠶生產、冬棗種植、農區飼養和農產品加工業,形成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建成集生態、觀光、安全於一體的綜合性高效生態示範區。「三大基地」。即建成全省的生態產業基地、新能源基地和全國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生態產業基地,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開發和引進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統籌規劃石油生產、加工和儲備,擴大石油化工規模;延伸海洋化工產業鏈條,形成生態工業集群。發展具有突出優勢和生態適應性的高效優質農產品,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突出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物流;突出黃河入海口、濕地等生態特色,發展休閑度假觀光生態旅遊。新能源基地,充分發揮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等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新能源應用示範工程,積極推進產業化開發利用,搞好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循環經濟示範基地,針對該區域重化工產業比重較大的實際,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放大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的示範效應,推廣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加快構築循環經濟體系。
(二)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著眼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高效與生態相統一、發展和保護相一致、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原則,結合自然資源的組合特點,區域發展規劃按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三類功能區規劃。
1.重點開發區域。主要包括四大臨港產業區和各類開發區,距海岸線10公里以外的成片荒灘鹽鹼地。以港口和鐵路交通幹線等為依託,以大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為重點,著力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
2.限制開發區域。主要指沿海岸線開發帶的淺海灘涂、鹽鹼地,以及高效生態農業區等。淺海灘涂區,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環保要求較高的實際,適度發展養殖業,有序發展原鹽業,加快發展濱海旅遊業,合理開發灘海油田、風能和海水淡化,嚴禁發展污染嚴重的重化工業,限制設立海洋傾廢區。高效生態農業區,依託區域資源和龍頭企業,努力調整種養殖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觀光、安全農業,著力培養具有突出優勢和生態適應性的優質名牌農產品。
3.禁止開發區域。主要指農業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生態自然保護區等。農業保護區,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穩定耕地面積,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嚴禁其他產業擠占農業用地。水源地保護區,高度重視河流源頭、沿岸水源涵養和庫區保護,嚴禁發展高污染產業,限制城鎮建設和人口集聚。生態自然保護區(帶),包括東營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岸線自然保護帶、沿黃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態保護帶。東營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發展生態旅遊業,適度開發綠色食品和立體林業;海岸線自然保護帶,搞好淺海護養,重點發展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綠色種植業、健康養殖業等;沿黃河和沿小清河自然生態保護帶,加強人工造林,重點發展優質糧棉、畜牧、林果等高效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業。
專欄5 重點濕地保護區
1.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濰坊檉柳林濕地保護區
4.淄博高青大蘆湖濕地保護區
(三)城鎮和鄉村建設。
深入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以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和產業園區為依託,以交通幹線為主軸,形成大中小相配套、空間布局合理、服務功能健全、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的城鎮體系。以中心村為重點,以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優美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構建城鄉統籌的鄉村發展格局。
擴大中心城市規模。按照建成最適宜於人類創業和居住城市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東營和濱州區域中心城市形象,加快發展濰坊北部新城,促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集聚,增強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著眼於實現一體化發展,科學論證建設聯通東營、濱州兩市的黃河大橋,逐步形成組團式城市格局。到2010年,東營、濱州兩市人口規模分別達到90萬人和80萬人。
積極發展縣級城鎮。在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的基礎上,逐步強化縣城建設,膨脹城市規模,配套建設道路、通信、供電、供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強教育、金融、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和支撐條件。到2010年,力爭有10個縣城人口達到20萬人左右,提高其統籌城鄉發展能力。
集約發展小城鎮。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要根據區位、人口和資源條件,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布局,強化產業支撐,加大道路、給排水、環境整治、垃圾處理、信息網路等公用設施和科技、教育、衛生等事業的投資力度,依託港口、大型企業、重點園區、交通要道、重要商品集散地、風景旅遊點等,集約發展一批地域優勢明顯、集聚和輻射功能較強、特色鮮明的工業重鎮和農村新社區。到2010年,力爭10-20個小城鎮人口規模達到3萬人以上。
加強鄉村建設。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要向農村傾斜,重點加大對農村道路、飲水安全、農田水利、教育、醫療衛生、能源、信息、文化、體育、氣象服務網路等設施的投入。2008年完成中心村建設整體規劃編製,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規劃穩步實施。實施新農村建設試點工程和地震安全農居示範工程,借鑒成功發展模式,走多元化發展道路。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施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為重點的村鎮容貌整治工程。積極發展農村沼氣、秸稈發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完善農村電網。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主體作用。力爭到2010年,重點城鎮和園區周邊農村實現農民居住社區化,90%以上行政村主要街道達到硬化、亮化、綠化和凈化,30%以上農村建成環境友好、生活富裕、舒適的生態村。
(四)縣域經濟。
實行城市農村聯動、三次產業聯動、經濟社會聯動,加快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努力增加社會就業、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壯大綜合實力,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圍繞為「三農」服務,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堅持工業強縣,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把潛在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特色鮮明的發展優勢。抓好現代流通體系、農村金融體系、文化旅遊產業等關鍵環節,繁榮發展服務業。合理確定城鎮功能定位,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商貿園區、居住小區,促使產業、企業、服務、居住相對集中。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市場機制,擴大簡政放權,配套推進縣域改革,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四、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配套完善的水利設施體系、快捷暢通的交通網路體系和安全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實現基礎設施的率先突破,增強支撐保障能力。
(一)水利設施建設。
統籌規劃防潮體系、引供水體系建設和黃河入海流路治理,構築生態安全保護屏障,提高水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加強防潮堤建設。防潮堤壩是關係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安全保障線,必須作為改善投資環境的基礎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高標準建設、市場化運作,新建和改造加固並重,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均按50年一遇防風暴潮和防震標準設計建設,關鍵岸段堤壩按100年一遇標準設計建設,有條件的地方要發揮防潮減災、交通旅遊、國防安全、生態建設、灘涂增殖、產業開發等綜合功能。到2010年,新建防潮堤400公里左右,改造加固350公里左右。高度重視黃河擺尾問題,科學論證,超前規劃,留足備用入海流路。
完善水利設施。堅持興利除害相結合、開源節流並舉,突出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攔蓄地表水,充分利用黃河水,適時引調長江水,合理開採地下水,擴大海水和微鹹水利用規模,實現各種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優化配置。加強河道攔蓄疏浚綜合治理,實施一批重點河道治理工程,提高防洪除澇排鹼供水能力。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新建一批平原水庫,實施現有水庫加固襯砌增容工程,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地下水庫。加快構建以區內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動脈為骨架,以骨幹河道為經緯,以水庫和閘壩為節點,水系聯網、多庫串聯、城鄉一體、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網路。加強海水和微鹹水利用技術研究,建設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完善配套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工礦、企業、城鎮生產生活用水直接使用海水。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網,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搞好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加大治黃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設施,提高防洪減災和利用洪水能力。鼓勵支持發展水產業,推進水價形成機制、產權制度、水資源管理體制等改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水資源的引、蓄、調、用能力。到2010年,總供水能力達到35億立方米以上;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中水回用率達到60%以上。專欄6 水利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新建防潮堤 東營境內154公里,其中東營河北71.5公里、利北39公里、港城7公里、東營區15公里、廣饒21.6公里;濱州境內132公里,其中無棣縣75公里、沾化縣57公里;濰坊境內92公里,其中濰坊港至羊口70公里、濰坊港至虞河入海口12公里、濰河至膠萊河入海口10公里;萊州南陽河口至刁龍嘴21.8公里。
改造加固防潮堤 東營河口區雁灘19公里,濱州境內158公里,濰坊境內138公里,萊州境內30公里。
平原水庫新建利津利北、河口區羊欄河、無棣碣石山、陽信菅家窪、壽光雙王城、慶雲南侯、樂陵楊安鎮、高青樊林等水庫;實施東營神堂、濱州打漁張等水庫襯砌增容工程,加固濰坊峽山、萊州臨潼河、坎上等病險水庫。增加調蓄能力4億立方米。
河道攔蓄 新建小島河、挑河、神仙溝、潮河、預備河、彌河、濰河、白浪河、王河、北支新河等河道攔蓄工程,增加調蓄能力1.5億立方米。
河道綜合治理 黃河治理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實施馬頰河、漳衛河、小清河、白浪河、濰河等骨幹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彌河、秦口河、潮河、挑河、王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大型調水工程 區內南水北調幹線及配套、西水東調幹線工程。
海水淡化 建設魯北國家海水淡化示範項目,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等地實施一批海水淡化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和自來水工程 「十一五」末,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建設東營王莊、麻灣、宮家,濱州韓墩、小開河、打漁張、劉春家、馬扎子等引黃灌區;實施峽山水庫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一批田間節水灌溉工程。
雲水資源開發利用 建設東營生態農業、蓄水型人工增雨防雹示範基地和濱州小型無人駕駛飛機增雨示範基地。
(二)交通網路建設。
按照區域一體化規劃和適度超前建設的原則,以依託交通幹線對接促進經濟對接為目標,重點打通北連京津冀,南貫濟南都市圈和河南省,東接半島城市群等陸上通道,連接東北亞、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海上通道,擴大經濟腹地。優先發展鐵路和港口,穩步發展公路,適度發展機場,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建設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運輸網路。
港口。重點建設東營、萊州、濱州、濰坊四個港口,以促進臨港物流和臨港工業發展為目標,以提升綜合功能和擴大吞吐能力為重點,充分重視建港地質條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搞好港口總體規劃,積極穩妥地開工建設萬噸級散雜貨、多用途和液體化工等泊位。加強區域港口整合,明確分工和功能定位,搞好與天津、大連等大港的合作對接。加強港口與鐵路、公路的連接,構建港口快速集疏運體系,以魯西北地區為主體,努力拓展濟南周邊地區、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山西中南部等內陸腹地。加快建設連接黃驊港的渤海大橋,縮短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通道。
鐵路。以配套港口發展、完善運輸網路、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目標,重點建設黃驊至大家窪、德州至龍口和濱州至濟南鐵路,加強現有鐵路擴能改造,形成橫貫三角洲全區,對接周邊區域的T字型鐵路運輸通道,加快完善區內路網結構。
公路。圍繞區域交通一體化、中心城市連接、疏展對接通道,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和普通路網升級改造,最終形成「一環、三橫、三縱」的路網框架。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2010年實現行政村通柏油路。
航空。合理規劃機場規模,努力增加航線和班次,提高機型檔次,建成區域性支線機場,加快發展通用航空。
到2010年,新增鐵路營業里程400公里;新增公路通車裡程2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公里;港口吞吐量達到4000萬噸。機場客運量力爭達到60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8倍。
專欄7 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鐵路 建設黃驊-濱州-東營-壽光-大家窪、德州-濱州-東營-龍口、濟南至濱州鐵路,博興興福東到廣饒華泰等鐵路,擴能改造淄東、益羊鐵路和濱州至港口鐵路、張東鐵路,建設港口鐵路、物流園區和企業鐵路專用線。
港口 濱州港疏浚治理3000噸級套爾河航道,開工建設萬噸級多用途和散雜貨等泊位碼頭;東營港在建設好2個3萬噸級多用途泊位的基礎上,爭取開工建設5萬噸級液體化工品泊位;濰坊港開工建設萬噸級散雜貨和多用途泊位;萊州港在建成3個2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的基礎上,開工建設3個2萬噸級散雜貨泊位。
公路 建設國家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線辛集(魯冀界)至大高段,榮成至烏海線新河至辛莊子至鄧王段;濱州至德州高速與全省四條東西橫線、一條環線路網相連,濰坊至日照高速、濟南至樂陵高速與全省八條路網相連;積極推進渤海大橋、套爾河大橋建設。
機場 按4D級標準擴建東營機場,做好濰坊機場異地遷建的前期工作,規劃建設好濱州大高機場。
專欄8 一環三橫三縱公路網
一環 環海高速公路。
三橫 慶雲-無棣-沾化-墾利-河口;樂陵-陽信-濱州-利津-東營-萊州;樂陵-惠民-高青-博興-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萊州。
三縱 樂陵-慶雲-濱州-博興;沾化-墾利-廣饒;河口-墾利-東營-壽光。
(三)能源建設。
大力發展石油產業,優化發展電力,積極發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多渠道、多途徑增加能源供給,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重點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燃煤電站,穩步推進生態電廠建設,規範發展熱電和綜合利用電廠,不得建設30萬千瓦及以下常規燃煤電站。加強城鄉電網改造,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做好風能、太陽能資源精細化普查和開發利用前期評估,鼓勵支持在灘涂和淺海建設風力發電站,實施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地熱能應用示範工程和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加快建設新能源生產基地。2010年,區內新增火電裝機500萬千瓦以上,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等能力達到180萬千瓦左右,新增地熱供暖面積300萬平方米,新能源應用比例高於全省10個百分點以上。
專欄9 能源建設重點
火電 重點建設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電站。
新能源 依託魯能、華電、國華、大唐、華能、魯北化工等大型企業發展風電;支持墾利、無棣、高青等縣域秸稈發電項目,建設生物質能發電基地;實施太陽能和地熱能應用示範工程。
生態電廠示範工程 加快建設魯北化工集團2×30萬千瓦大型生態電廠項目,穩步推進生態電廠擴容。
電網 建設北部沿海500千伏輸電通道。
石油 力爭每年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億噸以上,確保原油產量穩定在2600萬噸左右,爭取油氣當量重上3000萬噸。積極爭取建設東營千萬噸國家級石油儲備基地。
五、產業基地建設
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以資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為目標,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依據,加快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促進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和競爭優勢,實現高起點跨躍發展。
(一)現代農業。
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綠色農業基地、健康養殖基地和生態林業基地,形成全省重要的現代農業經濟區。一是加快建設規模化優勢產業帶,依託資源優勢和龍頭企業,實施引進、試驗、示範、繁育與推廣工程,推廣立體高效農業、生物質能多層次利用和多能互補等技術,積極發展耐鹼旱、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連片規模開發、集約高效發展,儘快形成特色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格局。二是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發揮瀕臨日韓優勢,實施「綠卡行動計劃」,建立農產品出口預警系統,加強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質量檢測和質量認證體系,抓好動植物防疫體系,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無公害林果區和綠色有機蔬菜區建設,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三是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注重開發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健康養殖業、園藝業、鄉村旅遊業等各種物質、非物質產品和產業,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四是支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技術改造、改制重組等途徑,依託農業產業化基地,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形成畜牧、水產、蔬菜、林果和糧棉加工等五大龍頭企業集群。積極支持和發展產業協會、技術協會、營銷協會等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規模農戶和基地發展。五是增強科技支撐,集中力量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重點研發50項重大科技課題。加大對公益性技術推廣的投入,重點推廣50項先進實用技術。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示範作用,建設10個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培育科技大戶,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到2010年,優質糧棉生產基地總量達到700萬畝,其中開發荒鹼地新增1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提升新增100萬畝;全區糧食總產達到540萬噸,棉花30萬噸,畜產品320萬噸,水產品185萬噸,林果195萬噸,建成全省重要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出口基地。
專欄10 現代農業重點工程
種植業基地 打造蔬菜、冬棗和小棗良種引進-工廠化育苗-種植-加工-保鮮-銷售(出口)產業鏈,建設優質糧棉、綠色有機蔬菜、特色果品生產基地,飼草、桑蠶、蘆葦、速生林等經濟林草基地。
畜牧業基地 規劃建設一批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打造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奶業-屠宰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建設一批特色健康養殖基地。
水產養殖加工基地 培育和引進高產、優質、高抗逆的海淡水養殖新品種,建設良種場及區域育種中心,打造珍稀水產品養殖-加工-冷藏-銷售產業鏈,形成生態健康養殖基地。種養業良種工程 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農作物改良中心、良種繁育基地、畜禽水產原良種場、水產遺傳育種中心、種質資源場和區域性檢測中心等。
糧食精深加工 發展澱粉糖、賴氨酸、大豆分離蛋白、大豆低聚糖等系列產品。
果蔬加工 發展冬棗、小棗和蔬菜深加工系列產品。
畜禽加工 開發肉禽深加工系列產品,延伸乳品產業鏈。
動物防疫體系 建設和完善區域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檢疫監督、獸葯質量監察及殘留監控、防疫技術職稱、防禦物質保障六大系統。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建設區域性農產品質檢中心和縣級農產品檢測站。
(二)現代加工製造業。
圍繞對接天津濱海新區、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濟南城市圈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承接日韓產業轉移,以構建生態工業體系為目標,以園區經濟為載體,以產業集群化、基地化發展為方向,加快發展現代製造業,利用節能降耗和環保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形成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先導產業、一批集聚效應突出的支柱產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到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400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
1.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是支撐和引領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重要力量。立足優勢領域,以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為重點,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組織實施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加快形成一批高成長、帶動能力強的骨幹企業。
電子信息產業。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促進產業規模快速膨脹,推進信息產業集群式發展,增強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能力。加快構築全覆蓋、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網路體系。
專欄11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點
激光電子產品 發展激光頭、光碟機動器、DVD光碟、激光印表機、專用控制晶元等。
新型元器件和高性能電子元器件 發展液晶顯示、等離子體顯示器、光電器件、敏感元器件、新型表面貼裝等元器件。網路和通信產品 發展機頂盒、智能終端、安全監控、送受話器、智能收費儀器、計算機外設、射頻識別等產品。
軟體和集成電路 加快晶元製造和應用軟體開發,發展集成電路和汽車電子產品。 生物產業。發揮區內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實施產業化專項工程,突出發展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製造。加快產業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製的新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加速發展的技術支撐。
專欄12 生物產業發展重點
生物農業 培育牛羊、小麥、玉米、優質牧草及海產品優良品種,建設中國(萊州、壽光)種穀;科學開發速生楊、光葉楮、苜蓿、野生大豆等耐鹽鹼轉基因植物新品種;推進良種產業化。
生物製藥 開發蜂膠疫苗、硫酸皮膚素、環磷酸腺苷(CAMP)、β-葡聚糖凍乾粉針製劑等生物藥物;開發治療腫瘤、心腦血管、老年病等新型高效藥物;建設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
生物能源和生物製造 推廣種植甜高粱,開發生產燃料乙醇,形成50萬噸以上生產規模。開發林木生物質能。推廣應用現代發酵工程技術,開發多功能保健食品。
新材料產業。圍繞信息、重大裝備、新能源、環保等產業發展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創新體系,積極採用先進技術和工藝,重點發展熱超導材料、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環保新材料,促進產業集聚,加快打造新材料生產基地。
專欄13 新材料發展重點
熱超導材料 發展工業換熱用電力電子模組、工業餘熱回收設備、熱管式太陽能三大類產品。
電子新材料 發展大規格硅單晶、鎵基化合物單導體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及器件,開發釩酸釔、鎢酸鉛、大尺寸磷酸二氫鉀等激光晶體製品,實現彩管導電塗料等規模化生產。
新能源材料 擴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規模,發展汽車用鋰離子、鎳氫等高功率動力電池,研究開發燃料電池及新型儲能材料,建設綠色電池產業基地。
環保新材料 發展新型膜材料、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新型可降解環保材料和水處理藥劑。
其他新材料 開發新型活塞複合材料、納米粉末冶金等新材料。
2.優化發展重化工業。充分發揮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以大型化、集約化、基地化、精細化為方向,以重大項目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嚴格環保准入,強化可研論證,改進技術工藝,壯大循環經濟,著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延伸拉長石油化工和鹽化工產業鏈,促進兩大產業有機結合,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重化工生產基地。加強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大企業集團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規模經濟,到2010年石化產業銷售收入2000億元左右。科學合理開發和高效綜合利用海水、地下滷水和岩鹽資源,提升加工層次,形成深加工系列,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推廣魯北化工、海化集團等循環發展模式,加快傳統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環、高加工度產業轉變。依託臨海經濟園區,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生態化工園區,鼓勵現有企業向園區遷移,新建項目必須在園區布局,實現集聚生產、集中治污、集約發展。
專欄14 化工發展重點
石油化工 重點發展樹脂、橡膠、化纖原料和下游產品,形成聚酯化纖、聚烯烴、炭黑輪胎和丙烯塗料四大產業鏈。爭取規劃建設千萬噸級煉化一體化項目。
鹽化工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燒鹼、純鹼;發展有機氯產品;綜合利用海水、苦鹵資源,開發溴、鎂、鉀系列產品。建設一批百萬噸級濃海水製鹽、萬噸級海水提鉀提溴產業化項目,建設東營大型鈦白粉項目,綜合開發萊州銀海化工區。
3.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技術含量高、關聯度大、產品鏈長、帶動力強,是提高區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要用足用好國家優惠政策,大力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著力提高研發系統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系統集成和關鍵總成技術整體水平,壯大產業規模,培育優勢品牌,形成富有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體系。
汽車零部件,依託骨幹企業和品牌優勢,加強與京津和省內整車生產企業的協作配套,努力提高優勢產品的技術水平,積極開發系列化新產品,壯大企業規模,發展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飛機及零部件,依託濱澳鑽石飛機製造、美國恩斯特龍直升機製造以及飛機拆解和改裝項目,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新型合金鋁,加快發展飛機配套產品,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帶動提高精密製造業水平。造修船,堅持走「專、精、特」道路,加強船型開發、船舶設計技術研究,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造船集成系統技術,開發生產中小型特色船舶,建設專用船舶、漁船製造和維修基地。石油和紡織裝備,依託骨幹企業,自主開發和引進技術相結合,重點發展石油石化設備,開發生產系列配套產品,培植壯大石油機械行業,把東營打造成為全國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機械裝備製造業基地。以現代化成套高效棉紡設備和機電一體化劍桿織機為重點,加強關鍵裝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提高紡織行業裝備和技術水平。
專欄15 裝備製造業發展重點
汽車零部件 提高剎車片、子午胎、汽車輪轂、活塞、軸瓦等產品檔次,開發抗衝擊底盤、輸油管等產品。推進濰柴年產5.2萬台歐Ⅲ柴油機、30萬台轎車發動機、10萬台重型發動機、2萬台高檔大型發動機系列項目。
飛機及零部件 推進通用航空飛行器及發動機項目,帶動機械零部件、集裝箱、橡膠製品、電子、電氣、複合材料等配套產品。
石油裝備 發展鑽機、磁懸浮抽油機、通井機、鑽井平台等石油機械及油氣集輸設備和油田專用汽車。
造修船 提高船用主輔機系統、航行、機艙和裝卸自動化系統檔次,建設漁船、專用船舶製造和維修基地。
農用車 推進濰坊經濟型卡車、三輪運輸車、工程車等項目建設,形成年產100萬輛生產能力。
環保設備製造業 發展風力發電、電廠脫硫、海水淡化等設備。
其他 發展工程機械、燃氣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機電一體化產品、特種電纜、體育裝備器材等。
4.提升發展傳統產業。區域內紡織服裝和造紙比較優勢較大,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要抓住技術裝備更新、工藝革新、產品創新三大關鍵,加快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步伐,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發展層次。
紡織服裝。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重點提升行業檔次,發展自主品牌。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綠色環保纖維和再生纖維,開發生產仿麻、仿絲、模擬等新型功能材料。採用先進工藝和設備,提高印染後整理水平,加快向產品系列化、高檔化、藝術化的精深加工轉變,促進棉紡、化纖、織布、印染、家紡、服裝配套發展,形成整體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
造紙。把調整原料結構、產品結構與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和行業戰略重組,堅決淘汰10萬噸以下小型草漿紙廠。加強用材林基地建設,實施林漿紙一體化工程。推廣蘆葦-造紙-廢水改良鹽鹼荒地-蘆葦的循環模式,規模發展葦漿紙一體化,大力發展生態造紙。擴大高檔產品生產規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水、低附加值傳統產品。
(三)現代服務業。
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繁榮發展服務業的各項政策,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創新發展思路,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增強功能、規範市場,開創服務業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
1.現代物流業。圍繞改善投資環境,服務開發建設,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加快構築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規模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依託臨港園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樞紐、產業集聚區和貨物集散地,加快構建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信息兩大平台,突出發展臨港物流,統籌規劃物流園區,配套搞好集散、中轉、存儲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設,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社會化的物流配送系統。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投資落戶,引導物流企業向規範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發展。積極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建立與國際對接的物流網路和信息平台。引導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推進交通運輸業、倉儲業整合發展,拓展物流市場,形成面向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和東北亞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專欄16 現代物流業發展重點
東營 臨港物流園區,依託東營港,建設以原油、成品油、液體化工產品、集裝箱、散雜貨等為主的綜合型園區;環渤海物流園區,依託黃東大鐵路東營編組站和東青高速公路,建設以煤炭、鋼材、石化產品等為主的園區;東營南物流園區,依託廣饒和大王開發區,建設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園區;依託廣利港,建設建材、生活日用品、零散集裝箱運輸集散地;依託中心漁港和水產批發市場,加快建設環渤海地區最大的漁業集散基地。
濱州 依託濱博高速公路和開發區,建設紡織、機械企業原料及產成品存儲、中轉、配送和海關等配套的綜合型西城物流園區;依託火車站貨運中心,建設以鋼材、煤炭、石油、化工產品、建材為主的東城物流園區;依託濱州港,建設以煤炭、石油、原鹽、化工產品、建材、水產品為主的臨港物流園區;依託大高通用航空城,建設魯北航空物流中心。
濰坊 依託濰坊港和沿海產業區,建設海洋化工和散雜貨物集散、中轉、配送等為主的臨港物流基地;建設集蔬菜交易、農產品加工配送、生產資料交易、農作物種子交易於一體的壽光農副產品物流園;依託壽光市中心漁港,建設環渤海地區最大的水產批發市場;發揮濰坊機場全國EMS集散中心的優勢,建設全國性航空物流中心。
萊州 加強與中化工合作,建設液體化工物流基地;爭取建設環渤海重要糧食物流基地;建設散雜貨物流基地。
慶雲 建設區域性小商品集散基地和物流園區。
2.生態旅遊業。突出「神奇黃河口、生態大觀園、夢幻石油城、武聖故里、世界風箏之都、循環經濟典範」的主題,按照發展大旅遊、開發大市場、建設大產業的要求,合理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遊資源整合和市場深度開發,著力打造沿黃河生態旅遊品牌,積極發展文化民俗會展旅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遊,加快發展紅色旅遊,高起點規劃建設健身、度假、休閑等配套設施,構築內涵豐富、特色突出、網路配套、服務完善的生態旅遊體系。重點開發「兩區十大重點旅遊產品」,成為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支柱產業。
專欄17 兩個旅遊區、十大旅遊重點產品
黃河入海口旅遊區 突出黃河入海奇觀和原始濕地自然風光,以觀海棧橋、天鵝湖溫泉度假區和濱海旅遊區為重點,開發黃河口入海奇觀、漂流、狩獵、騎馬、觀鳥、科考、溫泉等觀光與探險旅遊項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閑度假觀光生態旅遊區。
民俗旅遊區 以濰坊國際風箏會為龍頭,完善寒亭楊家埠民俗旅遊產品,深度開發具有黃河文化、鄉村與農耕文化、生態農業文化特色的民俗旅遊區。
(1)生態農業旅遊 發揮農業與旅遊的疊加效應,開發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度假、康體、科普等密切結合的複合型旅遊產品,發展「上糧棉下漁、上林草下漁」立體生態農業、壽光林海生態博覽園、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無棣和樂陵萬畝棗園等農業觀光旅遊,完善提升壽光生態農業旅遊。
(2)生態工業旅遊 按照國家工業旅遊標準,開發勝利油田觀光採風,魯北化工、海化、鐵雄集團等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和生態工業園旅遊。
(3)生態觀光旅遊 依託黃河百里綠色生態長廊、艾里湖等,開發濕地生態和黃河生態文化觀光旅遊;開發東營、濱州城市生態旅遊。
(4)文化旅遊 建設孫子兵法城和孫子故園,開發孫子修學旅遊,並融入山水聖人旅遊帶;建設黃河口和石油文化展示區;發展壽光蔬菜文化旅遊;復建東海神廟等傳統建築,開發龍文化旅遊產品;開發魏氏莊園、呂劇之鄉、道教書法聖地、海島金山寺等特色旅遊。
(5)會展旅遊 依託國際風箏會、國際蔬菜博覽會、通用航空博覽會、國際家紡博覽會、國際太陽能年會、國際石材博覽會、黃河文化創意博覽會等會展品牌,促進旅遊與經濟文化高度融合。
(6)休閑度假旅遊 依託觀海棧橋和萊州黃金海岸,發展濱海度假旅遊;以天鵝湖溫泉度假區為龍頭,依託地熱資源,發展溫泉度假旅遊。
(7)體育健身旅遊 規劃建設賽馬和狩獵場,開展騎馬、狩獵旅遊;以大高通用航空城為依託,開展遊歷黃河及入海口等空中游;依託山東國際汽車設賽中心,承接國內外賽事,開展賽車手培訓。建設規範的賽馬、狩獵、航空和汽車俱樂部。
(8)海上旅遊 積極開發海上觀光遊樂項目;發展休閑漁業,開發參與性漁業旅遊活動。
(9)海洋古貝殼自然遺迹旅遊 依託無棣古貝殼堤,建設古海岸貝殼自然博物館。
(10)紅色旅遊 以渤海革命老區為重點,建設恢復舊址,維護好宋哲元紀念館、陳少敏紀念館等景點,開發與自然、文化相結合的紅色旅遊產品。
3.金融保險和商務服務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融資能力和招商配套服務水平。金融業,依託城市商業銀行,加快改革重組,鼓勵社會資本參股入股,不斷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加強與省內外、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創造條件爭取全國性股份商業銀行在區內中心城市開設分支機構;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充分發揮農發行和農業銀行的作用,逐步把農村信用社建成社區性金融服務組織;積極爭取發展區域性證券公司,大力支持企業上市,提高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豐富保險服務品種,拓展大眾保險市場。加快發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建立國家支持的農業保險和再保險體系。商務服務業,規範發展法律服務和經濟鑒證類服務業,積極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併購重組、發行證券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業,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諮詢、管理諮詢、資信服務等諮詢服務業,鼓勵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
4.商貿餐飲、社區服務、房地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經營方式,拓展發展領域,擴大消費性服務業規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商貿餐飲,積極發展各種專賣店、大賣場、便利店、連鎖店,培育壯大產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發展專業特色市場,改造提升供銷系統農資、日用品、農產品等骨幹商品經營網路。積極發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餐飲業,鼓勵有條件的餐飲企業實行連鎖經營。社區服務,在陪護、養老、保健、清潔、代購、洗染熨燙、維修、美容、喜慶、殯葬、社區醫療等行業,加快培育專業性與綜合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服務。房地產業,加大住房供應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增加主要面對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供應。適應消費加快升級的需求,積極拓展教育培訓、汽車服務、體育健身、家居裝飾、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等服務業新領域。
六、海洋產業基地建設
要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把發展海洋經濟擺到帶動黃河三角洲加快開發建設全局的戰略地位,加快形成陸海聯動發展的新局面。牢固樹立生態海洋、和諧海洋發展理念,堅持陸海統籌、以港興區、港區聯動,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突出港口建設、腹地開拓、結構調整和環境資源保護四個重點,強化臨港經濟的龍頭地位,大力發展臨海工業、港口物流業、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加速膨脹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構築規模大、素質高、競爭力強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使之成為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要支撐。到201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左右。
港口經濟。強化港口經濟的龍頭地位,統籌規劃港口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港口運輸體系。根據港口功能定位,規劃建設一批臨港臨海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集中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發展一批國內外市場佔有率高的特色產業和產品,提高四大臨港經濟區的產業聚集度和帶動能力,成為全省重要的臨港工業基地,形成臨港物流和臨港工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海洋高新技術產業。要密切跟蹤世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趨勢,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立足優勢領域,充分發揮海洋科技綜合優勢,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海洋工程材料、環保技術及裝備、海水綜合利用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培育一批高成長的海洋高技術產業,帶動海洋經濟科技進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海洋漁業。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水產增殖、健康養殖、水產加工製造、遠洋漁業和休閑漁業,構建新型漁業產業體系。組織實施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加大水域環境管理與治理力度,有效恢復漁業生態。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原則,加快淺海灘涂和沿黃鹽鹼澇窪地規模化生態型開發,培育對蝦、鹵蟲、貝類、梭子蟹、毛蟹等優勢特色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擴大海參、海水魚等名優品種養殖規模。推進貝類、沙蠶、螺旋藻等養殖產品的精深加工,培育馮家蝦皮、王爾庄海蜇等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環渤海地區最大的水產品物流貿易中心。建立完善水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培育萊州灣梭子蟹、渤海文蛤、黃河口鱉等地域品牌產品,提升水產品核心競爭力。加快新品種選育、灘涂和鹽鹼澇地生態型養殖及漁業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漁業科技含量。積極推進中心漁港和國家一、二級重點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漁港經濟區,帶動漁區小城鎮建設和漁業二、三產業發展。
海洋化工業。充分發揮海洋油氣和鹽滷資源豐富的優勢,按照大型化、集約化的原則,依靠科技進步,依託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海洋油氣、鹽滷資源深加工和鹽精細化工,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化工生產基地。東營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濰坊、濱州重點發展鹽化工。
加快開發海水資源、海洋油氣和礦產資源,發展海島特色經濟,拓展發展空間,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保護潮間帶重要凈化區,魚、蝦、蟹、參、鱉繁殖地和食用甲殼來源地,生物多樣性棲息地的生態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和海洋生態建設,維護健康協調的海洋系統,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專欄18 海洋漁業發展四大工程
漁業資源修復與保護工程 採用生物和工程措施,保護和恢復近海灘涂主要經濟生物資源。每年增殖放流對蝦、海蜇、梭子蟹等主要水產苗種10億尾(粒)以上,選劃6處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和15處漁業資源保護區。規模化生態魚塘整理工程 積極推進灘涂及鹽鹼澇窪地漁業規模化開發,建設黃河口大閘蟹、海參養殖基地,「十一五」期間新增生態型標準化養殖池塘90萬畝,改造整理60萬畝。
萊州灣、黃河口生態環境整治工程 建立區域近海漁業污染、赤潮、風暴潮、災害氣旋和溢油等災害的預測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加大萊州灣污染防治及黃河口濕地生態修復力度,重建和修復受損水域生態,合理開發海岸帶和河口區資源。
漁港建設工程 重點建設東營中心漁港、羊口中心漁港兩處國家中心漁港和萊州三山島、昌邑下營、東營廣利、沾化漁港等四處國家一級漁港,帶動水產加工出口、海洋藥物製造和水產物流業等發展。
七、生態環境建設
貫徹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規劃建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實驗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積極支持資源循環利用,深入推進「點、線、面」循環經濟綜合試點,加快構築循環經濟體系,建成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在企業層面上,支持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魯北化工、山東海化加快發展,實施重點企業示範工程,實現「資源-廢料-原料」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環,放大示範帶動作用,發展一批新型環保企業。在行業層面上,加強高效能、零排放、可循環技術研發,推廣循環生產模式,加快化工、電力、建材、輕工等行業技術改造,構築行業生態產業鏈。在全社會層面上,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推廣複合立體、動植物共生等效益較高、良性循環的先進模式,推進秸稈、農膜、禽畜糞便等循環利用;推廣海化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經驗,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建設一批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構築環境友好型產業群;科學布局城市供水、供熱、供氣、交通和綠化,加強城市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水平,建設生態城市。培植環保品牌,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專欄19 節能重點工程和循環經濟示範工程
節能重點工程 發展熱電聯產和熱電冷聯產;實施電力、交通運輸等節油工程,發展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品;在石化企業實施系統能量優化,綜合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推行節能建築材料;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寫字樓、住宅中推廣高效節能照明及節水系統。
循環經濟示範工程 擴大魯北化工、海化集團、華泰集團、晨鳴集團、西王集團、鐵雄集團、華譽集團、正和集團、墾利石化等循環經濟示範企業效應;建設10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
循環經濟示範模式 磷銨-硫酸-水泥聯產、海水一水多用、鹽鹼電聯產、造紙-污水-蘆葦濕地-造紙原料等。
(二)科學和集約利用資源。
以科學合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為目標,以節地、節水、節能和節材為重點,實現資源集約化開發利用。一是節約用地。要強化功能區劃規劃管理,嚴格保護耕地,重點開發荒灘鹽鹼地,有效保護濕地,推動集約化利用、規模化經營,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規劃用於建設用地的荒灘鹽鹼地,必須成片開發、集中開發,防止亂占濫用、無序開發。不符合產業政策和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要嚴把土地閘門。合理引導農村節約集約用地,繼續實施以基本農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撂荒地復墾、鹽鹼澇窪地綜合治理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綜合開發,採取上糧(棉、林、草)下漁和深溝條田、暗管排鹼等模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地綜合效益。二是節約用水。嚴格水資源管理,努力建設節水型經濟區,強制高耗水企業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嚴禁新上高耗水項目;積極推廣農業旱作技術,建設節水灌溉示範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城市節水力度,強制推行節水設備和器具,推廣再生水利用,加快節水型城市、節水型企業(單位)創建步伐;加大雲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和地面蓄水能力,擴大海水和微鹹水利用規模。到2010年,節水約3億立方米。三是節約能源。優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高度重視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大農村沼氣建設和秸稈綜合利用力度,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突出抓好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節能,實現結構性節能;加大節能技術研發和推廣,實現技術節能;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管理節能。把能源消耗降低指標,作為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四是節約材料。加強重點行業物耗管理,大力推廣節材技術和工藝,鼓勵使用再生材料和新型環保材料,推廣應用替代材料。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增強後備資源保障。嚴格開發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在維護生態、專家論證、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特色資源。
(三)強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根據區域內重化工業比重偏高的實際,要強化政策引導,嚴格環境執法和產業准入,強化企業和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鞏固提高「一控雙達標」成果,由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污染的趨勢。
加強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把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指標要納入各級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污染專項整治,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行嚴格的水污染達標排放,強化對主要河流、湖泊和海洋排污管制,堅決取締飲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加大對重污染行業的治污力度,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根據處理污水的數量與質量給予支持,全面開徵污水處理費。淘汰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技術和設備,著力解決塑料、電力、化工、建材、鑄造等行業的結構性污染,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防治力度。加快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力爭到2010年,危險廢物、廢棄放射源安全收置處置率分別達到95%以上和100%;加強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垃圾處理費徵收力度,實行村收集、鎮運轉、市(縣)集中處理的流程模式,實現城鄉垃圾處理設施的共建共享。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的污染防治。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完善水權、排污權等交易制度。力爭到2010年,近岸海域水質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60%以上的水體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達98%,其中設區的市達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6%。空氣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超過328天;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實施保護治理自然生態工程。加強對庫區、濕地、草地,重要水源地和涵養區,以及近海島嶼、灘涂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強化水土流失、礦區地面塌陷、落地油污染、海沙開採、海(咸)水入侵等生態脆弱區和退化區的綜合治理,加強海上石油污染監測和事故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對水源地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和黃河入海口,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加強植樹造林,改良天然草場,穩定生態系統結構,鞏固提高蓄水調水、凈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實施綠色通道、城鄉綠化、農田林網、圍村林建設等工程,在土地條件較差的鹽鹼地區,重點發展以刺槐、白蠟、檉柳等為主的防護林;在土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大力發展以棗梨為主的經濟林和以楊柳為主的用材林,積極推行林經間作和棗糧間作,形成抵禦風沙、改善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搞好城市綠化和城市水系整治,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建設優良人居生態環境。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到2010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達到規範化建設要求,東營、鄒平基本建成生態市(縣)。
專欄20 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水污染治理 嚴格水功能區劃標準,加強黃河、南水北調工程和小清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海(咸)水入侵治理 嚴格控制近海漏斗區地下水開採,涵養水源,修復與保護水生態系統。實施萊州水生態修復工程。
大氣治理 燃煤電廠全部安裝脫硫裝置,實現達標排放。
防護林工程 實施農田林網、路域林網、水系林網「三網」合一綠化工程,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平原綠化。
自然保護區建設 建設和完善一批自然保護區,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物種拯救工程。
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建設黃河三角洲地質公園。
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 建設和完善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地基、空基、天基為一體的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工程。
八、和諧新區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作為發展的核心,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為目的,加快形成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文明富足、生態環境友好的和諧新區。
(一)大力發展科技事業。
進一步完善產學研、政企銀、油地校結合「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機制,採取理事會、股份制、會員制等形式,建設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中心環節,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提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創新的重點突破。發展一批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科技中介組織,加快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圍繞高技術產業、製造業、高效生態農業、鹽鹼地改良、海洋開發、循環經濟、服務業信息化等重點領域,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加快示範推廣,強化技術支撐。
(二)繼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實行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著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積極發展高中段教育,2010年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5%以上。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建立健全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多層次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的終身教育網路。到2010年,高等學校在校生約8萬人,職業教育規模約10萬人。
(三)繁榮文化體育事業。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塑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完善政策機制,推進精品工程建設。大力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促進文化開放和交流。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加快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和健身場地,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休閑服務,鼓勵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活動場所對社會開放,到2010年,確保50%以上的行政村擁有中小型公共體育設施和娛樂健身場所。鞏固提高優勢特色體育項目,積極支持特色體育品牌發展。
(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農村藥品監督、供應和醫療服務監管網;建立城市對口支援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機制,積極開展城市醫師支援農村活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合利用各類資源,引導社會資金依法創辦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建立健全醫療救助基金,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看病難的問題。
(五)增強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能力。
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建立城鄉、園區、油地統籌的人力資源市場,落實優惠扶持政策,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支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實施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力爭城鎮新增勞動力、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都能得到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人工成本預測預警制度,建立企業工資收入正常增長機制。增加公共支出和轉移支付,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以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加快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到2010年,新增城鎮就業約60萬人,力爭城鎮所有從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五年培訓農民200萬人,轉移100萬人,探索建立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貼為輔、政府予以補貼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養老保險適齡農民參保率達到70%,確保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保障範圍。
(六)加快文明平安地區建設。
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理好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強社會公共安全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防範突發事件、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和社會風險的預警應對機制。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做好防洪、防潮、防地面沉降、抗震、氣象等工作。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堅持預防為主,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和事故隱患整改的力度,營造安全社會。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建設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法治公正、文明進步的平安新區。
九、政策措施
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關鍵是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機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要從土地利用、財稅、投融資政策和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園區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改善發展條件,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創新組織協調機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紮實工作,務求實效。為加強組織領導,省里成立黃河三角洲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區域開發綜合決策,統一部署重大事項,指導地區和部門協調行動,實行重大資源統一管理、重大設施統一規劃、重大項目協調布局。探索建立有利於調動各地積極性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考核體系,建立市縣政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行業協會、高層論壇等多種形式,加強政府、企業、行業間多層次的交流協作,形成優勢互補、有效對接、共建共享的利益協調機制。切實打破行政區劃束縛,建設共同市場,實現一體化發展。
(二)創新市場化運作機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堅持運用市場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以無償帶有償、以政府帶社會」,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大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省預算內投資及專項資金、省基建基金都要向該區傾斜,並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重點支持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環保及其他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探索設立支持區域開發建設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原材料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現代物流、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等優先發展。發揮政府信用和協調功能,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設立三角洲開發專門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區內各級政府出資設立的擔保機構和省級擔保機構要優先提供貸款擔保。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項目市場化運作步伐,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部分領域,要加快BOT、TOT、資產證券化融資等項目融資方式的運用,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資機制。「十一五」期間規劃投資15000億元左右,約佔全省20%。
(三)創新財稅運作機制,實行重點傾斜扶持政策。
在現行財政體制不變、轉移支付基數不減、調資補助不減、中央補助配套不減的前提下,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達不到縣級最低財力(支出)保障線的財政困難縣,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切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對2007年已到期的30個欠發達縣上繳省級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比上年增長部分全額返還政策,允許黃河三角洲地區從2008年起繼續執行3年,並將範圍擴大到區內所有財政困難縣。返還資金由各地建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等。對該區符合西部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貼息資金扶持範圍的地區,在安排貸款貼息時優先給予支持。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大力支持黃河三角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對區內新建企業,根據有關規定和管理許可權,減免有關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支持東營、濱州、萊州經濟開發區和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爭取批准列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時配合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加工製造業基地建設,建設出口加工區;積極爭取在該區設立保稅物流園區,努力做好前期工作,爭取該區域列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區,東營列為國家土地管理改革試點、資源型轉型試點、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城市,爭取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
(四)創新土地管理體制,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要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後發優勢,用好國家鼓勵荒地開發的政策,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功能區劃,各類土地資源要按規劃集中開發,科學管理,總體規劃確定前國有土地不得轉讓。強化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凡佔用農業用地指標的,要按照佔補平衡的要求實行「佔一補一」。在國家政策範圍內,創新土地管理方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增強當地政府對土地供應的調控能力。對區域內因長期受海水侵蝕、土壤積鹽滯化、質量下降嚴重而導致農作物產量低、效益差的農用土地重新進行測定評估,調整土地使用規劃。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規範土地市場秩序,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場化水平。通過土地置換等形式,盤活存量,擴大增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和高效利用。強化新增用地的前置控制和事後監督,禁止城鎮和各類開發區無序擴張,確保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模大、鏈條長的項目,優先在黃河三角洲布局建設。借鑒天津濱海新區、遼東半島等地的做法,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自願組合、滾動發展」的原則,加快建立「飛地」制度,鼓勵東營、濱州、濰坊、萊州等有條件的市、縣,在其區域內確定若干平方公里設立「飛地」,面向省內外、國內外招商引資,鼓勵企業到該區域進行土地成片開發。在「飛地」內設立的企業,增加值計算在投資市、縣,地方財政收入與項目所在地協商按比例分享。
推薦閱讀:
※打造語文高效常態課堂五步曲
※十款高效能APP,你值得一試
※新手怎樣寫Bullet Journal(子彈日記)?
※怎麼做飯最高效?我們來說說廚房裡的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