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國防軍的大清國如何抵禦外侮?

沒有國防軍的大清國如何抵禦外侮?

作者:石人眼

我喜讀歷史,尤其喜歡研究清末和明末的歷史,而且覺得這兩段歷史最「好玩兒」。看很多人去研究、分析,洋洋洒洒寫了幾十萬字,結果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或者是只摸到象鼻、象腿、象尾巴的人在興高采烈地說他找到「原因」了,就覺得可笑。有人會說,覺得人家沒寫對,你倒寫啊!我不是沒有這種打算,可是,你說:只用四個字「到時候了」就能全部概括的話題,怎麼讓我湊出20萬字?就象股市,本來想好好貢獻出一本經典,核心話題卻是:不做,就是最好的做——還讓人玩嗎?

閑話不說,只說說大清國的軍隊,及清國軍隊如何對敵、如何抵禦外侮?

清朝有八旗和綠營兩部分軍隊,八旗是由滿族為主、蒙古族等為輔組成的大清國核心部隊,但是人數極少,一般都認可的「二十萬滿人佔中國」一說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即使在明末多爾袞揮師橫掃南中國之時,最大的參戰力量也不是旗人而是以吳三桂為首的漢人軍隊替旗人衝鋒陷陣。就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來說,很多人籠統地說是滿族人(或旗人)燒殺搶掠,事實上「揚州十日」倒是主持佔領南京的豫王多鐸所為,並俘虜了南明兵部尚書、督師史可法等人,而「嘉定三屠」則是漢人降將李成棟所為。且這個李成棟後來又回歸南明,和吳三桂一樣反覆無常。

綠營就是清朝的漢人軍隊,也是清軍的主要部分,曾經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到大清國後期,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已經腐化不堪,完全無法參與作戰。因此在太平天國戰爭初期,竟然被烏合之眾的洪秀全打得望風披靡,極短時間就讓洪氏佔領了幾乎整個南中國。幸虧洪氏目光短淺、只顧貪圖享受、小農意識、小富即安,只派了2萬人的近乎開玩笑的偏師部隊向北京挺進,而就是這2萬人,也竟然打到了天津附近,還擴大了約數倍。對付這樣一支偏師,大清國也被迫使出了吃奶的勁,動用了「壓箱底的」本錢——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才擊敗北伐軍,穩住陣腳。(結合洪秀全的後期表現,這一結果應該是中國人之福,因為洪氏是比大清國更腐化的政權,這是後話)

就在太平天國「草寇」把大清國打得找不著北的時候,大清被迫放權,而且放的是軍權!要求各地組織鄉勇、團練,各自「保境安民」,抵抗「長毛」。這才有了曾國藩組織湘軍,和太平天國的對決。而所謂湘軍,其實就是曾國藩組織的擴大了規模的鄉勇!正是這隻從「保衛家鄉」出發,達到「保家衛國」的目的的非正式軍隊,挽救了大清國。當然,湘軍中還分離出了左宗棠等部,及李鴻章率領的新成立的淮軍。當剿滅太平天國之後,儘管聰明的曾國藩熟讀古書,不用朝廷「削藩」,主動遣散部隊,回家為民。但是戰爭中湧現出的一大批湘軍能臣,卻主宰了大清國的最後幾十年,這是事實。

明末所向無敵的精銳八旗兵,怎麼到了清末就變成了腐敗無能的「八旗子弟」?這不是本短文要討論的問題。我們還是討論大清國的用兵: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中,詳細描述了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大清是如何從各地「這兒2000,那兒1000」地湊兵去迎戰,甚至還有某地調兵500名的記錄,這都是茅先生從史料中搜集的數據。而且還有這樣的事:中英兩國同時調兵,英國兵遠涉重洋,歷經數月到達中國前線投入作戰時,中國調的兵竟然還在路上!等他們趕到前線時戰爭已經結束!

我相信任何人讀到此處都會發出疑問: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大清國的「兵力分散」,先是鬧「洋毛」如此,等到鬧「長毛」時還是如此。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大清國沒有國防軍,只有警察部隊。

其實清朝一開始不是這樣的,20萬八旗鐵騎是高度集中使用的,只有這樣才能屢犯北京而崇禎毫無辦法,最後也是集中兵力打垮了最重要對手李自成,再利用吳三桂等降將席捲南中國。這時的八旗鐵騎是「國防軍」嗎?也不是,他們是皇帝的親兵衛隊,在為皇帝打天下。他們的敵人是試圖阻止他們皇帝一統天下的人。

等到大一統完成,皇帝坐進紫禁城,原來集中使用的軍隊立即要分散,而且必然要分散。因為此時集中的敵人沒有了,有的只是分散的潛在敵人——全國人——在皇帝眼裡,全國每一個人都是潛在圖謀其皇帝寶座的敵人,這就必須要分散自己的(皇帝的)親兵衛隊到全國,盯住每一個圖謀不軌者。它的兵力能不分散嗎?不止是清朝,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這種狀況的實質問題是:原來的正規軍已經蛻變為警察部隊,全國軍隊都是皇帝的私人衛隊兼警察,完全不是什麼現代意義上的國防軍,自然也基本不起國防軍的作用,既然根本沒有國防軍。大清國沒辦法抵禦外侮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清末的大清國軍隊多少還是參加了對外戰爭,比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爭。但那只是「客串國防軍」,在皇帝或最高領導人如慈禧太后看來,外國人還是「纖芥之疾」,只有農民造反才是心腹大患。所以她說「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其實根本原因是:外國人只要她的錢,而農民造反是要她的命。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影響到沒有皇帝頭銜的老毛,所以當中國軍隊打得印度兵找不著北時,他大手一揮,就輕易地再從已佔領的藏南撤出,把國土拱手相讓。顯然,在他眼中,「賜」給印度一塊國土算不了什麼大事。自然,用大把的銀子收買幾個小兄弟也算不了什麼大事,國內P民餓死幾個也算不了大事。只有寶座才是大事,要堅決干到死。小林想提前接班是絕不可接受的。——歷代皇帝都是這麼想的。

因此,大清國的「客串國防軍」打敗仗真是正常,在越南把法國人打敗了倒是奇蹟,不過浪漫的法國人一向不禁打也是世界上出名的,只除了拿破崙那幾年。

當年的大清國海軍其實是最接近於國防軍的軍隊,但李鴻章本人非常清醒地知道,威武的定遠、鎮遠鐵甲艦,只是皇帝的儀仗隊罷了,擺擺陣勢喊喊「威武」、「肅靜」還行,作戰是不行的。最終被迫參戰的北洋水師不過是證明了李鴻章提出的「保船」任務的正確性。

順便說一句:要不是慈禧太后作梗,光緒是完全有可能作出更大成績的,延長大清國的壽命也未可知,因為他曾在和八國聯軍戰爭之前,極力勸告慈禧不要打仗,但慈禧太后不聽。這一點應該說明了他的明智。以現代眼光看,八國聯軍戰爭其實就是外交戰爭——外交導致的爭執。假如沒有義和團起鬨(重要條件),假如同意進京換文(從事後結果看是最容易的解決辦法,也符合外交慣例)。就不必每人賠一兩白銀。這真不是把問題想簡單了!只是皇帝不幹,因為他一定堅持要洋人和他的臣民一樣下跪——吃飽了撐的!

在封閉保守的大清國,明白人還是太少了,而糞青太多了,結果鬧出了義和團。而義和團管用也行,你們能把洋人殲滅在大沽口或天津都行,但一干正事,他們就不靈了!那迎著槍炮衝鋒的是「英雄」還是「愚昧」?還是「愚昧英雄」?而且這還是少數!那大多數在山東河北燒教堂殺教民(絕大多數教民是信教的中國人)時威風無比的、起鬨架秧子的都是一觸即潰,早找不著他們的人影了。留下全中國人只能接受少數瘋子逞能的後果:北京被洗劫、圓明園被洗劫。這就是TMD愛國主義?噁心!


推薦閱讀:

到底有沒有早子晚子
淚流滿面!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夠味道的TVB!
因人而異的吉凶門牌號,懂得一點也沒有什麼不好
唐朝為什麼是中原建立起的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修築長城的
你有沒有「情冷感」?

TAG:國防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