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北京的「母親河」(足跡)
「長河看柳」重現。歷史學家認為:大河之旁必有大城。反過來也可以說,大城名邑總是與某一大江大河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如上海之有黃浦江、拉薩之有拉薩河。這些孕育名城的大河,常常被親切地稱為「母親河」。那麼,北京的「母親河」在哪裡呢?不僅從外地移居北京的人,就是一些「老北京」,也未必能準確無誤說出來。有人說是永定河,從大的範圍講也不算錯。但永定河流經5個省區市,是海河支流,所指似嫌過大,就像說上海的母親河是長江、拉薩的母親河是雅魯藏布江一樣,正確但不夠具體。實際上北京自古就有一條稱得上「母親河」的河流,那就是最早蜿蜒於燕京大地、千百年來哺育滋養著北京城的「高梁河」。今天的高梁河,通常指紫竹院東流到西直門外高梁橋的一段河道。但在1500年前的《水經注》中,時稱「高梁水」的這一河流,「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流東注,經燕王陵北,又東經薊城北,又東南流」。今人考證,當時高梁河發源於今紫竹院附近(西北平地),向東流經今德勝門、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龍潭湖等,最終注入今北京東南的涼水河,斜穿北京城心臟地帶,對北京最終發展成為都城有重要影響。據史料記載,北京地區作為幽州重鎮,對高梁河的開發利用,早在三國時期就開始了。公元979年,宋遼軍隊為爭奪幽州,在今西直門一帶展開決戰,宋軍大敗,至此停止了統一中國的步伐,開啟宋遼對峙時代。這改變歷史的關鍵一役,就被稱為「高梁河之戰」,顯見這條河流在當時北京地區的重要地位。不過,今天北京作為都城的建城年份,確定在公元1153年,即金遷都於北京之年。當時在今廣安門南濱河路一帶,建起了宏偉的皇城,所依託的河流,以高梁河為主。元代初期在金中都東北方向、更接近於高梁河發源地的地方,建起元大都,皇城就在高梁河流經的「太液池」(今北海與中海的總稱)東岸。郭守敬又引來西山諸泉等彙集於今昆明湖,向高梁河補充水量,並築河閘接通大運河,以供漕運。所以高梁河上的廣源閘,有「京杭運河第一閘」之稱。到了明代,高梁河更成為把玉泉諸水引入京城的唯一河流,由此產生劉伯溫與龍王鬥法、派大將高亮搶奪水袋保京城水源、致使高亮淹死於今西直門外高梁橋一帶的傳說。有人認為「高梁」就是「高亮」的轉音。雖然有史料為證,高梁水一名自古就有,但「高亮趕水」的故事,早已被編成各種曲藝形式,傳唱至今。整個明清時期,高梁河不僅扮演著京城供水、灌溉和漕運的重要角色,從西直門一直到昆明湖,還成為帝王龍舟赴西郊各行宮的御用河道,沿河修築了許多寺廟宮苑。這一重要河流的名稱,也漸漸變為「玉河」和今日的「長河」。而保存至今的「高梁橋」,仍固守著北京人對高梁河的記憶。我尋訪北京「母親河」,就是從尋找高梁橋開始的。高梁橋原是向西出城第一橋,是元明清時代京城人最為喜愛的踏青之處。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高梁橋為「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當春盛時,城中仕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清代慈禧赴頤和園,往往在高梁橋附近的倚虹堂船塢上船,經白石橋、長春橋等,直達頤和園和玉泉山,故被稱為「慈禧水道」。春暖花開季節,沿河楊柳泛綠、翠如雙龍,桃花映水、燦若雲霞,彷彿人間仙境。本世紀之初,北京投入巨資整治長河,開通了長河游的航道。從高梁橋西邊的展覽館後湖登船,溯流而上直到頤和園,能觀賞到以往只有皇家龍船才能欣賞到的沿岸美景。如果步行,則可從高梁橋開始。沿岸能看到慈禧時代就矗立在倚虹堂前的蝴蝶槐、原為清代高梁河畔萬牲園的北京動物園、風格奇異寓示密宗五方佛的五塔寺、乾隆仿蘇州風景遍種蘆葦經霜變暗後訛為紫竹的紫竹院、慈禧常在此禮佛的萬壽寺,以及壯觀的國家圖書館等現代建築……一路行來,綿綿流水伴隨著思緒,能真切感受到北京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推薦閱讀:
※北京遊記
※楊瀾姚明等合影 為北京申辦冬奧會衝刺|冬奧會|楊瀾|姚明
※入京一年記
※timeout| 老舍故居:那些老北京的事兒和柿兒(10.11.24)
※不用去荷蘭!現在的北京城,有很多地方美麗的鬱金香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