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思考者
就像一個人被綁在橡樹上,有時候,思維也會被某個假定、信念和觀點所束縛。但就像那顆無辜的橡樹,觀點並不應被責怪。它是被動的,它的對錯只看被如何運用。而理應被質問的是鎖鏈,是人們利用某個觀點的動機。無數的觀點產生了無數的思維,這些思維被用來從各種角度思考問題。任何將思維限制在一個角度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然而家庭、學校、社團等群體卻期望他們的成員接受觀念,不要懷疑。這樣雖然沒有對這些成員帶來壞處,但是也沒有給這些成員帶來自由思考的機會。
就像一種新桌游的規則,我們單純被動地去接受,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學會,然後遵守。傳統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去臨摹、去記憶,去運用別人的理論。除了讓我們在一生中做出這些缺少獨立思考的行為,教育沒有教會我們其他的事情。
那些被社會視為禁忌的事情、反傳統的行為,是因為家長、老師和領導者的不理解。為什麼被人看到穿著內衣是丟臉的,而穿著游泳衣卻不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奶頭和肉體,卻不能被別人看到?為什麼酒精、尼古丁和百憂解是合法的,而吸食大麻和苦艾酒卻是犯罪?只是因為一些人這樣說,便被動地接受一種觀念,這種思考是不自由的。如果一個觀念是正確的,它將經受住考驗,如果它虛弱,便將枯萎。
有兩個充滿智慧的問題:我們何以相信我們相信的?我們怎樣明了我們明了的?它們應該被銘刻在每一本教科書上,被貼在每一個會議室和家中,去鼓勵獨立的思考。它應該被紋上那些命令人們跟隨他的自大者的前額。
當孩子不斷提問「為什麼」的時候,父母們經常給孩子難堪,他們會說:「不要再犯傻了」。實際上,他們正試圖隱藏自身的難堪。他們很難說出「不知道」,儘管這是事實。為什麼家長們不讚揚孩子們的好奇心,希望他們在整個人生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呢?我們總是知道的比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少,然後通過承認自己的無知、提出更多的問題來學習新事物。
提問,有助於發現那些蒙蔽我們的觀念:在我們擁有拒絕和懷疑精神之前的幼年,鎖鏈被強加於我們身上。實際上,為了更好的適應學校、工作或者與朋友相處,鎖鏈是我們拴在自己身上的。自由思考者永遠追求的是明理、洞悉和檢驗他們的假定。他們渴望獲得更佳的觀念、更聰明的意見和更有價值的信念。他們勇於否定自己,當被證明錯誤時,繼續追尋。
當我第一次吃衣索比亞的食物,我問了三次「你確定我可以用手拿著吃嗎?」
我的意思不是a)這是我的手,b)這是我的嘴,c)我為食物付過錢。難道我還不能吃嗎?就美國的自由度來說,我們用餐時仍然被要求用銀器。在印度時,我被訓斥,因為用左手用餐。在一家高檔的法國餐廳,我因為用了錯誤的叉子而遭到輕蔑。遊歷使得我們清晰地看到我們正守護著多麼專制的規矩。我們常常因為很小的原因冒犯他人或被人冒犯。
第一個挑戰:即使錯了,也沒關係。
振作精神:大部分時間你是錯的。我也是這樣,這篇文章的某些部分也可能是錯的(除了這句話)。即使你很聰慧、成果、幸福、擁有愛情,你仍然比你自認為的無知。這不是你的錯。沒有一條理論是完全正確的。這樣很好。如果你知道了所有問題的答案,那麼也就再不能進步了。想回100、50甚至5年,看看那個時代最聰明的人,比照現在我們知道的,他們是否也曾誤入歧途?政府、宗教、文化和傳統都在發生著變化。正如他們所說的,這是進化。傳統確實有價值,但問問你自己,是誰決定了什麼該延續,而什麼又該喪失?為什麼他們做出了這些決定?這兒有很多故事,來講述隱藏在傳統中的自由思想和變革。
你都擁有和摒棄過哪些信念?假如你一直延續著相一個信念和理論,那麼你可能要有所警覺了。比十年前更聰明、更老練了,這意味著你做出了改變。與以前的自己想法不同是件好事;這表明你將繼續進步。假如你為自己的死板而驕傲,你也將智慧埋葬於自大之下。只有當你將自己從對某一特定信念的效忠里解放出來,而堅定探索的力量時,你才能繼續前進。
第二個挑戰:他人
嬰兒通過模仿而生存。他們觀察成人的行為,進而效仿。嬰兒很快認識到,大哭會帶來食物,大笑會受到關注。我們為了生存而被設計出來,而不是自由。仔細考慮一下佛陀的至理名言:
「不要輕易相信任何東西,無論你是在哪兒讀到的,或者是誰曾說過的,即使是我說的。除非它符合你的認知和你所擁有的常識。」
而成人們教給孩子的卻是相反的:教師根據學生們記住答案的能力測試和評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教給孩子獨立思考?大學沒有必要設置這樣的課程:「消除過去十八年你生命中的損害」或者「如何從暴政的教育中拯救你自己」。我們將憑我們自己找到自由的真諦。
自由最好的生長地是差異性。吸收不同的觀念,比較他們,質疑他們,挑戰他們。如果你只在同意你哲學的人群中分享觀點,只能加深你的偏見。增進偏見也許會讓你感覺很好,但那不是思考,也不自由。可以分享不同觀念的地方很難找,因此要馬上去找。
第三個挑戰:孤獨
歷史上許多聖哲都會在一段時間內遠離日常生活。耶-穌、佛-陀、摩-西和穆哈-默德都使自己免於生活的羈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去探索、去轉化,去嘗試改變這個世界。他們不得不打破鎖鏈以求自由地思考。我懷疑這種選擇流行於認識他們的人中。他們的長期缺席,肯定會得罪他們的孩子、朋友、老闆和網球搭檔。
有人說魚兒們死前看到的是水。然而,如果魚現在或者以後能夠邁出池塘,又會怎樣呢?你不是魚:你可以隨時邁出那一步。
你最後一次遠離他人是什麼時候了?你能說出是哪一天,你最後一次獨自一人思考?旅行、冥想、長時間的沐浴、森林中的一次慢跑——這些都是可以讓我們體驗一次自由思考的方法,去思考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的內心、我們的本真、最自由的聲音永遠在低語,只是它實在太羞怯了。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的呱噪中仔細聆聽。在寂靜中學會如何去捕捉它。我們仍可以選擇忽視這個聲音,但那只有在聽到它之後。達到自由的境界永遠不那麼容易,不管他們怎麼說,自由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推薦閱讀:
※閑言碎語之復歸於嬰兒
※值得思考一生的處世經典(圖)
※沉思錄
※【換位思考】心累的時候,換個角度看世界
※∑(°□°)!!什麼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