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課改成為應試教育的保護傘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人們最關注的仍然是課改後能否提高課堂教學成績。把課堂還給學生,其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消化和接受知識的學生,以便於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提高學生考試的分數。導學案,僅僅是引導學生如何做題,引導學生如何在課外時間進行提前訓練。正如張廳長所說,在有些學校,學生用超量作業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地制止,搶佔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時間的現象仍然大面積存在。
今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博文,其中與吳非老師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其實,「王棟生」和「吳非」雖然指的是一個人,但這兩名字還是有分工的――前者用於語文教學,後者用於雜文寫作。常常有這種情況,長期從事應試教育的一線老師,往往不能接受對應是試育的抨擊,因為這是他的飯碗啊!如果真的徹底掃蕩應試教育,可能很多人將不會教書了;而抨擊應試教育的學者們,往往不是一線老師,甚至根本就沒有在中小學上過課,他們不但「站著說話腰不疼」,而且大多說不到要害,最多發泄一下情緒,以表現自己「深刻」而且「敢說」。僅此而已。而作為語文特級教師的王棟生,長期擔任學校高三教學的「把關教師」,對高考的研究,其訓練應試技巧的熟練程度,顯然遠遠超出一般的老師;作為雜文作家的吳非,所抨擊的一切教育弊端,都是源於自己每一天的講台經歷和切身感受,而不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或報上的「轟動新聞」。於是,有教育思考的「王棟生」加上有教育實踐的「吳非」變形成了中國教育界的「吳非現象」,和中國雜文界的「王棟生現象」。」
作為一名教師,順應應試教育,似乎成了一個教師應有的本分。一名教不好學的教師永遠都不是一名好老師,一個連教學都不能勝任的教師,永遠都成不了一名優秀的教師。但是站在一個公民的角度。站在憂國憂民的角度,我們目前的教育的確存在很多的問題,除了升學率,除了考試的分數,作為學校來說很難對教師做出一些合理的評價。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丟棄了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改進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在功利性極強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保持的應該是一個清醒的頭腦,應該具有一顆為社會負責的良知。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歪曲教育的本質。
課改不應該成為應試教育的副產品,課改改的應該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形式。課改更不應該成為名學校名教師的工具,只有真正地站在為社會負責的角度,教師這個職業才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職業,最受人尊敬的職業
推薦閱讀:
※荊州幼兒園"男女同廁":給性別教育抽了一記耳光
※教育雜談(科普向)
※Mr.陳 教你如何申請世界名校-----牛津大學篇
※張文質:不當的教育可能強化孩子的劣勢
※你做過最「熊孩子」的事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