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全民焦慮時代,如何化解醫患危機

在醫療改革逐步推進的今天,醫患關係卻從未像現在這般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危機四伏。從深圳的「八毛門」、廣州的「錄音門」到佛山南海紅十字會醫院活嬰當死嬰丟的「烏龍門」,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此起彼伏;從北京同仁醫院醫生被患者持菜刀追殺砍傷,到潮州男科醫院副院長被患者砍死,醫患糾紛充滿暴力和血腥……醫患關係究竟怎麼了,令人深思。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的多方面關係。從行為學上來說,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該是一對互相協作、目標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也是最應該互相信任的兩個群體,為何卻表現出了勢如水火的對立,甚至成為舉刀相向、你死我傷的仇人?

  糾結於是病人先對醫生失去信任,還是醫生先對患者不信任,似乎已毫無意義。醫生可以質問說,患者對醫生的每一個診療都詳細記錄,每一次會診都全程錄音,如此不信任又為何來就醫?而患者更有理由反問,當活嬰被醫護人員當死嬰丟棄廁所時,這般的漠視生命又讓患者如何對其信任?

  「醫」和「患」不是天生對立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醫療作為純公益性事業,醫生工資待遇有保障,能全身心救治患者,因而也能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然而隨著社會信任度的降低,「懷疑論」甚囂塵上,醫患關係也難以逃脫。當然,如果要探究醫患不信任的根源,我們還可以找出很多病因: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合理與公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與以葯養醫的管理機制之間的矛盾,醫療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與患者的訴求之間的矛盾……以此而言,醫患關係緊張的大背景是社會誠信的整體性缺失,罪魁禍首則是尚未理順的醫療衛生體制,或者說是醫療事業喪失公益性結下的一個苦果。

  如何化解醫患信任危機?儘快理順扭曲的醫療體制,回歸醫療的公益性,當然是根本所在。正視危機,醫患雙方從各自角度出發,多替對方想一想,多給予對方一點信任,或許能稍稍緩解當下緊張的關係。

  《人民日報》海外版最近報道說,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焦慮已成現代人的時代通病,從東部都市到西部農村,從普通民眾到達官巨富,焦慮蔓延至各個階層。處於一個「全民焦慮」時代,醫生有焦慮,他們認為自己的工資低,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同時還要擔心來自患者、醫鬧的壓力;患者更有焦慮,到醫院有排不完的隊,開不完的葯,還要擔心病能不能治好,醫生會不會負責。

  要打破醫患之間的這種「囚徒困境」,就要避免患上「焦慮傳遞病」,丟棄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成見,在溝通和換位思考中重塑信任,繼而以一種良性的循環傳遞互信,也許就會少些焦慮。「懷疑一切」不應是患者的普遍心態,更不該仰仗暴力解決糾紛;而醫生「脫下白大褂混入人群」的逃跑之策終不是解決之道,尊重生命、對得起自己手中的那把手術刀,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

推薦閱讀:

學術| 源遠流長的全民藝術 ——略論中國古代的壁畫(下)
《全民解答》第85集:如何提高弧圈球的單板質量?頂胯?
全民公敵,竊聽風雲--分分鐘教你看懂技術偵查
《賢妻》收官全民熱議 婚姻的難關需攜手共渡

TAG:焦慮 | 危機 | 時代 | 全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