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一個總想改變他人的人是愚蠢的、自負的
我的私人閱讀體會:我如果沒有讀懂聖經,對人類普適性的一些經典思想,無論是哲學、科學還是藝術,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最多能讀懂三分之一。如果全部回到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或道家思想中,則又失去了比較方法和開放精神。所以,想來想去,對於中國人而言,一切方法之中,最重要的最本質的方法,應該就是開放,而且是把自己的自由意志向超驗的上帝開放。
由於開放性不夠,由於不知道應該向著什麼方向開放,我發現儒生們最大的特點,是缺乏終極追問能力,缺乏深度問題意識。比如他們說,儒家信仰的是道,是天道。難道問題到這裡就停止了么?還有一個更加具體的問題擺在這裡,什麼是道,儒家陳述的天道的內容是什麼。當我們說天道,簡單的理解就能判斷,這個天道一定是高於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既然是高於我們,那麼天道的存在的方式就應該是啟示,而不是人和人的比較與糾纏。這些問題必須要討論,如果沒有答案,哲學史上把這種現象定義為虛無主義。沒錯,儒家就是虛無主義。所有的虛無主義都是放棄對天道矢志不渝的追問,轉而消費當下,滿足我們可憐的胃。
虛無,或者虛無主義,是指人在終極追問面對無力感的語境下,人給自己設定的一個烏有之鄉。這意味著,虛無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個神學命題。余英時說,任何哲學追問都建立在神學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解決虛無的困惑,惟一的方法是找上帝要答案。
我為什麼要質疑儒家,因為我也是儒生。每個中國人都生活在儒家的傳統思維方式之中。一個對自己沒有批評能力的人,在觀念上是封閉的,在方法上,是僵化的。任何觀念的更新,都必須依賴啟示。任何方法的更新,都必須依賴於開放。中國人抱殘守缺,顧影自憐,長達幾千年,儒生是罪魁禍首。
任何歷史研究都是有路徑的,如果沒有建構具體的路徑,那麼剩下的一個最大的研究方法,就是客觀再現歷史。但這是一個騙人的理由,因為歷史已經過去,客觀和再現已經不可能,且有打壓學術多樣性之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首先言明研究路徑,不否定其他的路徑。從而形成歷史研究的聲音之一。
康德承認,無論是洛克、休謨的經驗,還是笛卡爾的理性、他自己建構的時間、空間和範疇意義下的知識,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康德強調,為了人類不至於荒誕和虛無,我們必須相信(假設)上帝與靈魂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postulate」,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是的,還有數學如何可能。形而上學作為自然的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如何可能。簡單相信,的確是有福,但神說過,一切都是好的。基督徒要學會解釋我們身邊真實的世界。作為新教家庭的孩子,康德的工作,是典型的榮神益人。
康德說的,"自由即自律"。每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聖經十誡是來自上帝的道德譜系,適用於所有人。因此,只有當我們遵守上帝的道德秩序,我們才是自由的。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主觀偏好構建道德,做一些我們自己認為正義的事情,很有可能我們已經僭越了先驗的普遍的道德體系,這事實上是把我們推向了不自由的狀態。
有些觀念我正在改變,比如,我所有的思考,都是為了影響自己,而以前我老想影響別人,甚至想通過我的寫作去改變別人。這樣的想法非常愚蠢,因為我高估了我的能力,事實上多年以來我連我自己都沒有真正影響到。這個轉變意義重大,比如我的寫作,我現在認為寫作就是為了榮耀上帝,由此我慢慢去掉了一些寫作的名利之心。比如,信仰基督不只是為了獲得喜悅和滿足,還要獲得直面苦難的能力。一個對苦難沒有承受能力的基督徒,那是小信。還比如,我終於逃離儒家傳統的那種致力於天下思考的宏大敘事習慣,回到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維度,用我的剩下的全部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我的人性論和我的知識論。由此我堅信,只有在我把我自己的命題真正思考清楚之後,其他的一切宏大思索才有意義。而要有效展開對自己的人性和知識的思考,我必須依靠基督的力量,因為作為一個人,當我面對我自己的時候,我既是無知的,也是無力的。在我這裡,基督成為我的力量,也成為我的坐標系,更成為我的方向。
早期的思想者闡述思想,都用語錄體。孔子、蘇格拉底都是語錄體。聖經是神的話,卻不用語錄體,而是用歷史細節的敘事方式。聖經里不僅僅有神的格言和行為,還記錄大量人的言論和行為,從帝國之王到販夫走卒,從目不識丁的乞丐和妓女,到學富五車的博士或醫生,聖經都記錄下來。你想想吧,這是為什麼。
格物致知,大謬誤。人在物質里找意義,這在哲學上,叫做異化,是對人的不尊重,對人的意義的破壞。中國的哲學,還有藝術,都是格物的思路,其結果就是看不見人,人都躲在物的後面。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永恆的,但中國藝術繪畫,竟然連一張清晰的臉都沒有留下來,搞什麼「自然的人化」,真是淺薄。
神道成了肉身,竟然降生在馬槽里,他連一件像樣的襁褓都沒有。按照人間的邏輯,上帝來到這個世界,應該踩著紅地毯,帶著黃金的冠冕。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上帝像一個卑賤的窮苦人,手上捧著最珍貴的禮物,每個渴求的人,都能隨手拿走一份。是的,上帝的愛人人有份。所以快樂吧,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地點。
聖經並不好懂,有些人雖然倒背如流,有些人雖然開口閉口都是阿們,但還是沒有理解。既看不到上帝,也看不到人。只看見一點表面的格言和一點更表面的道德判斷。聖經是對終極秩序的整體描述,是對人性的絕對懷疑。必須多讀書,建立其豐富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靠近聖經。當然,如果你沒有思辨的能力,那麼我建議安靜領受,不必討論。當你準備參與討論,那麼你就必須反問你自己,你在方法論上有準備嗎?
是的,任何人說出的任何話語都一定會存在漏洞,因為我們不過是人,但表達的益處就在於,表達讓我的漏洞如此明顯,以至於我可能在表達的過程中展開針對自己的開放式糾錯。如果不表達,如果所有的錯誤都沒有來到語言的層面,很有可能我們一生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當然也就不可能開放式糾錯了。
不要誤讀「同情」這個概念。休謨闡述的同情(sympathy),是一種人類社會共有的道德無意識。這個單詞來自希臘文,sym,在希臘文里是syn,共在的意思,也有分擔、分享的含義。pathy,在希臘文里則有苦難的意思,所以同情的重要意義,在於分擔苦難和悲劇,在於悲劇的誕生之後,我與他人形成一種心靈的共鳴。
推薦閱讀:
※這幾種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愚蠢」是習慣性的,很多家長還做!
※[上下五千年]愚蠢的宋襄公
※你見過的最笨的人是怎麼樣的?
※在婚姻中,男人和女人講道理是件愚蠢的事嗎
※聰明的女人與愚蠢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