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珍藏的瓷器精品

渾源窯青白釉樂俑(一組三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通高7.8厘米

  三件樂俑分別在敲鑼、吹簫和彈奏琵琶。敲鑼俑和吹簫俑為男性,身穿對襟長袍,彈琵琶俑身穿斜襟長袍為女性形象。三人面色平和從容,似沉浸在自己樂曲之中。三件俑似以家庭為一個彈奏單位,分別演奏管樂、弦樂和打擊樂。

  宋代許多窯廠都生產各類瓷俑,山西的渾源窯除了生產日常生活用瓷外,也生產這類瓷俑。其胎體大都細白,以白釉為主,青釉製品相對較少,而此類青瓷樂俑則更少。從這組樂俑可以看出渾源窯在雕塑方面有著非常高的藝術成就。除人物的面部表情塑造得惟妙惟肖外,更注重身體細節上的描述刻畫。這三件由於使用樂器的不同,它們的身體形態也就不同。琵琶女俑彈奏琵琶因要用身體來抵著琵琶,故採用了跪姿,同時她也是女性不能像男人那樣坐著。吹簫俑盤腿而坐,有利於吹奏時氣息的運用。而敲鑼的似一童子,敲擊時為了避免身形的不穩,左腳蹲立,右腳跪地,這樣左手可以依靠著左腳,右手敲鑼時,身體就不會晃動。這三件樂俑完美地表現了人與樂器的結合,從它們的形象上,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繞樑的音樂聲。 定窯刻花卉紋長頸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8.6厘米

  敞口,細長頸,斜肩,長圓腹,高圈足。整件器物造型秀美,高圈足的運用使得器物顯得更加挺拔雋秀。胎體細白緻密。器身施透明釉,足底無釉。釉面瑩亮,釉層細潤。釉下刻花裝飾,以犀利流暢的刀法剔刻出牡丹花紋。牡丹花儘管只是簡略地勾勒出了輪廓,但通過枝繁葉茂,花團錦簇的牡丹花表現出了一股濃濃的春意。

  宋代定窯除大量生產日常生活實用器外,還生產了一定數量的陳設用瓷,這批陳設瓷以河北定州二塔中出土白瓷品質最高,國內外一些重要的博物館都有少量的收藏,民間的只有少量的收藏。這些陳設瓷的品質普遍較高,胎體大都非常精細,釉面也更加細膩瑩亮,不少器物都有刻花裝飾,此件刻花長頸瓶就是屬於這個時期定窯陳設瓷中的精品。定窯紫金釉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17.5厘米

  瓶小口外折,頸細而短,鼓腹,圈足。器形豐滿,通體施醬色釉,圈足內可見潔白胎體。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同時也產生黑釉、醬色釉、綠釉製品,後人謂之「黑定」、「紫定」、「綠定」。

  明《格古要論》稱:「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醬色釉是仿宋代醬色漆器的效果,北方許多窯坊亦有燒造,而紫定以雪白瓷胎取勝。紫定器物並不多見,琢器之瓶類更是稀世。

  此瓶與江蘇鎮江北宋熙寧四年(1071)章泯墓出土的一對紫定瓶,無論造型、釉色基本相同且更臻完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窯珍品。 鈞窯天青釉缽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16.3厘米

  口微敞,直腹,淺圈足。胎體略顯粗宋。口部無釉,胎體氧化而顯現紅色。缽內外施天青色釉,釉汁乳濁失透,肥厚滋潤,猶如堆脂。器腹有一塊紅斑,似初凝之牛血,鮮殼亮麗。這是將含銅的原料塗在天青釉上,在還原氣氛之下產生的。金代的鈞窯已經很少產那種整體都是玫瑰紅色的釉色,大都是在天藍色或是天青色的釉上,以塊狀的紅斑來裝飾,紅釉斑在藍色的底釉上彷彿天邊的一道彩虹,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享受。 定窯黑油印花葵口碗

金(公元1115—公元1234)

  高8厘米,口徑18厘米

  六瓣花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黑釉,芒口,裹足。器壁印花蓮池游鵝紋,內地印雙魚紋。

  定窯以燒白瓷著稱,兼燒醬色釉、黑釉、綠釉產品,世人稱「紫定」、「黑定」、「綠定」。胎體欲與白定一致,潔白、細膩。

  定窯碗、盤採用覆燒工藝,器物口沿露胎無釉,稱之「芒口」。事後有在芒口處以金、銀、銅等金屬包鑲口緣,一則方便使用,二則代表使用者身份。

  印花時入金後,定窯提高燒造量的裝飾技法,一模可經反覆使用,燒制同類紋飾器皿省時又省工。

  此碗兼具定窯器諸多特徵,是一件不錯的黑定代表作品。 鈞窯天青釉紫斑盤

宋(公元960—公元1279)

  直徑21厘米

  盤板沿、淺身、圈足。器內、外施天青釉,盤內四大塊紫紅斑點綴其間。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晚期為宮廷生產陳設瓷。鈞窯天藍釉是一種乳濁釉,它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即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著無數圓球狀小顆粒,並從中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現熒光一般優雅的藍色乳光。紫紅斑是將含銅料塗於天藍釉上,經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其間銅含量濃重處,銅分無法全部還原,呈現氧化銅的綠色斑點參差其中,形成紅、藍、紫、綠相互輝映,斑駁絢爛的藝術效果。

  此盤曾經為香港徐展堂先生書藏,一九九六年在上海作為重要展品參加上海博物館主辦的「瀘港藏珍展」,是一件十分難得的宋代名瓷。 建窯油滴盞(曜變)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8厘米,口徑19厘米

  建窯在今福建省建陽縣,宋代盛燒黑釉瓷器,產品一茶盞為大宗。兔毫斑、鷓鴣斑、曜變、有地等結晶釉品種最為名貴。

  建窯黑釉器的特點是胎土富含鐵質,呈黑褐色。此盞敞口、斂腹、圈足小而淺。盞內、外黑釉浮現鐵結晶聚集的圓點斑紋,在光照之下閃爍藍、綠、紫紅等日暈狀光彩,及其美觀。人稱之「曜變」。

  宋人盛行鬥茶,黑盞方便識別輸贏,茶盞足小而淺,便於把握手掌之總,故建窯盞是宋代民俗風情的見證。 吉州窯黑釉彩繪彩斑執壺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6厘米

  酒具。喇叭口、長頸、瓜棱圓腹、圈足、足牆較厚。壺肩一側置彎曲長流,相對處附扁條狀把手。器型端莊、製作規整。通體施黑釉,黑釉之上以米黃色勾繪,壺腹對稱開關畫,頸端排列蕉葉紋一周。然後施灑灰藍色斑點於器身。釉、彩對比,清新明快,點線交融,動靜結合。

  吉州窯以燒造黑釉瓷為大宗。木葉紋、窯變釉、剪紙貼花、剔花、釉上彩繪、釉下彩繪等裝飾技法都具有民謠的質樸風格。

  這件器物同時採用了釉上彩繪和斑點揮灑二種裝飾工藝,在同時期的其他產品上也不多見。官窯粉青釉貫耳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8厘米

  斂口、扁圓垂腹、圈足。瓶頸兩側附管狀雙耳。器型仿漢代投壺式樣。通體粉青釉,釉面本色開片。器身飾三條凹弦紋,

  宋代官窯是由官府設置,供朝廷用瓷的窯廠。它集中全國最好的工匠和優質資源為皇家服務。官窯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制瓷水準:一般製作規整,造型端莊,胎薄釉厚,開有紋片,質地堅硬,紫口鐵足,釉色以粉青為上。

  根據史料記載,官窯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目前只在浙江杭州發現南宋的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窯址。北宋官窯迄今尚未找到。此瓶無論是器型、釉色、開片、紫口鐵足等都表明是一件典型的南宋官窯作品。 龍泉窯粉青釉鬲式爐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11.7厘米

  敞口、束頸、圓腹、下承三足微向外撇。器型仿商周時期青銅鬲,宋時作焚香用具。通體粉青釉。

  龍泉窯繼早期仿燒越窯之後,在制瓷工藝上進行革新,創出了自己的品牌——粉青、梅子青釉色。首先是釉料配方的改進;採用石灰——鹼釉替代先前的石灰釉。這種釉料在高溫下粘度擴大,可以厚掛。其次是上釉技能的提高;龍泉厚釉青瓷一般要經過三、四次素燒與釉燒的順序才能完成。第三是燒成氣氛的有效控制;粉青釉要求強弱適中的還原焰,梅子青需要強還原焰,才能呈現青翠欲滴、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

  厚掛失透的青釉,無需其它裝飾,僅在肩腹交界及三足中線起棱,釉薄處呈現白色,俗稱「出筋」。使之青、白相映,線條挺拔。 龍泉窯粉青釉弦紋梅瓶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高27厘米

  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瓶身修長,亭亭玉立,亦稱「梅瓶」。宋時盛酒器具。

  整器施粉青釉,青翠瑩潤。青釉之翠與弦紋起白相映成趣,搭配和諧。

  這是件集造型、釉色和裝飾之美於一身的龍泉窯青釉器,體現了宋瓷美學的最高境界。 龍泉窯青釉刻花五管蓋罐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34厘米

  罐直口,以下由小至大四級塔式器身、圈足。第二層肩部置多棱狀五官。蓮花鈕、鼓腹、折沿、子口蓋。整器交錯刻劃仰、覆蓮瓣紋及纏枝花卉紋數周。通體灰青色釉。

  浙江龍泉窯早期生產師法越窯青瓷,因石灰釉易融只能薄掛,透明釉層之下以刻劃花裝飾瓷器。線條流暢,釉色嫻雅。五管偶意「五穀」,象徵倉庫豐實。這是一件典型的龍泉窯北宋青釉器。 磁州窯系剔地劃花長頸瓶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41厘米

  口外撇、細長頸、溜肩、長圓型腹、圈足。長頸之下,五組剔、劃花裝飾:肩及脛部剔刻仰、覆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剔地劃花纏枝花卉一周,上、下二道劃花纏枝輔助紋飾。

  此瓶製作工藝比較複雜:一,在形成的胎體上掛上一層白化妝土。二、在化妝土上划出紋飾輪廓。三,將紋飾之外的地剔去,使之露出胎體。四,划出紋飾的細部及二道輔紋圖案。五,整器處罩一層透明釉。高溫燒成後,花紋呈化妝土的白色,地紋顯胎體的淺灰色。灰、白相映,深(剔地)、淺(劃花)參差,賦予器物寧靜高雅的氣質。

  北宋時期北方的磁州窯系風行剔地留花工藝是為適應粗料細作的需要。還有在胎體上施白、黑二層化妝土,經剔地、刻劃、燒成後,色澤對比更為強烈,民窯風格更為彰顯。 景德鎮窯青白釉瓜棱執壺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高25厘米

  壺敞口、長頸、瓜棱腹、平底。腹一側置細長曲流,相對處附扁條狀把手。寶珠鈕蓋,蓋面與把手相近處飾二小系,便於繫繩仿蓋滑落。通體施青白釉,頸部上下刻仰、覆蓮瓣紋。瓜棱腹三分之一處,用篦子划出寬弦紋一道。

  青白釉是一種介於青釉和白釉之間的透明釉,亦稱「影青」。是景德鎮在北京時期創燒的代表品種,享有「青如天、薄如紙、色如玉、聲如磐」的讚譽。青白瓷風靡一時,周圍窯廠競相仿製,形成了一個江南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青白釉執壺,胎薄釉柔,色質如玉,造型秀美,線條挺拔,是一件成功仿製青白玉效果的酒具。 景德鎮窯青白釉鏤空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長16厘米

  長方形箱式、中空、四面鏤空花紋、頂部中央鏤雕錢紋一枚,餘地劃花嬰戲攀枝紋。製作規整、線條流暢。通體施青白釉,色淡雅、釉瑩潤。四角及中間遺留支燒痕迹。景德鎮窯在宋代燒制胎薄釉柔、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流行江南,風靡一時,影響所及,四方競仿,形成一個南方青白瓷窯系,存世器物不少,但如此器形尚不多見,或作枕用。此件胎、釉製作及鏤空嬰戲裝飾均與景德鎮窯產品相符。 磁州窯三彩虎枕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17.5厘米,長41厘米

  枕為虎形。一造型誇張的老虎匍匐於地,形象生動溫順。以黃、黑色釉描繪虎皮和身上的斑斕花紋。枕面為荷葉形。略有弧度。枕面白底之上,以黃、綠二色繪折枝蓮花,在繪畫之前先在胎體上刻划出蓮花的輪廓,再塗繪黃、綠色,黃、綠色濃艷,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民間藝術的那種純樸自然的氣息。

  宋代許多窯廠都生產瓷枕,其中磁州窯是生產瓷枕最富盛名的窯廠,生產各式各樣 瓷枕,在這之中又以孩兒枕和虎枕最具特色。民間百姓因為虎的兇猛,認為虎具有辟邪,震懾四方兇險的作用,所以虎的形象常被裝飾在各種器物上。同時也認為虎枕有宜男的作用,利於婦女生養男丁,所以虎枕在宋代民間多有流行,但存世的完整虎枕則非常少。 磁州窯白地黑花刻花卉紋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9.5厘米

  瓶小口,短頸,圓肩,鼓腹,圈足。該瓶樣式被稱為梅瓶,為宋代流行的裝酒器具,不同時期各個窯廠有不同的造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此瓶造型豐滿圓潤,線條流暢曲折,富於變化,其最寬處在瓶的肩部,儘管足部較小,但器物仍然給人以穩定感。

  瓶採用了白地黑花裝飾,在胎體上先塗一層白花化妝土,以掩蓋胎體粗松灰黃的不足。根據圖案的要求,再以黑彩繪畫紋樣,同時在黑彩圖案上刻划出細節部分。整體器物上的黑彩濃重如黑漆,與白色化妝土形成了強烈地色澤對比。所繪紋樣纏枝牡丹花,花團錦簇,花朵和枝葉根據裝飾的要求進化變化,使得整幅圖畫花紋清新活潑,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磁州窯系絞胎紋玉壺春瓶

宋(公元960—公元1279)

  高23厘米

  敞口、細頸、垂腹、圈足。由宋人詩句中「玉壺先春」一詞而得名。透明釉下,通體飾紋胎斑塊裝飾,既新穎又別緻。

  胎紋是指用深、淺不同的二種色泥,多層次相間柔和、絞成紋理,然後切成泥片貼於成形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絞泥形成,再施釉燒成呈絞紋的陶瓷器。

  絞胎器最早出現在唐代生產三彩陶器的窯廠。宋代河南修武當陽峪、寶豐清涼寺和新鄉城關鎮燒造絞胎瓷器。存世絞胎瓷以白口缽居多。此瓶造型秀美,製作工整,絞胎斑紋與胎體地色渾然一體,絞理細膩又有變化,是一件頗耐人尋味的民窯佳器。 青花釉里紅膽形瓶

清乾隆時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高34厘米 最大腹徑24厘米

  西安市徵集

  敞口,長頸中部收束,鼓腹,圈足,以青花釉里紅彩繪,由口至足,以弦紋分七層紋飾,口沿下一周繪變形垂葉紋,頸部繪變形蕉葉紋,頸肩部一周為方形雲雷紋,上腹一周為變形垂葉紋,下腹繪變形蓮瓣紋,腹部繪串枝蓮,有五朵盛開蓮花,枝葉串蓮繁茂,其間還生有初放的蓮花。盛開蓮花與初放蓮花均為釉里紅繪畫,枝葉為青花。足底有刀削,磨光,露胎,釉白泛青,晶瑩均凈,胎質白、堅硬。 青花釉里紅福桃梅瓶

清雍正時期(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

  高15.5厘米 口徑2.7厘米

  直徑14厘米 足徑8厘米

  西安市徵集

  口微撇,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脛收,圈足。釉白微閃青,胎白體重,製作規正。以釉里紅繪山石、靈芝、蝙蝠與九枚大桃,青花繪枝葉,其中九枚釉里紅大桃以誇張手法畫得很大,突出福壽吉祥之意。從造型、釉、青花、釉里紅彩繪與胎看,其造型規整,圈足滾圓如「泥鰍背」;撫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細膩感,胎體堅硬,質細純白,釉面肥厚溫潤。青花蘭閃灰,繪畫施料系一筆抹塗,並無小筆觸痕,而有加重青花料仿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釉里紅燒造的成功,發色正艷奪目,釉面有桔皮紋,為雍正時期的瓷器特徵。唐英在《陶成紀事》中敘述雍正的青花釉里紅製作說:「釉里紅器皿……有青葉紅花者。」其實就是指這種器物。 青花鳳紋大盤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9.7厘米 口徑45.6厘米 足徑25厘米

  西安市徵集

  撇口,弧形淺腹,圈足。內腹青花繪鳳鳥牡丹。盤內口沿繪六朵牡丹,內底四朵雙脊牡丹,其間飛翔五隻鳳鳥,高冠,曲頸,展翅飛翔。畫法為勾勒平塗,部分有層次色階,表示陰陽凹凸立體感。青花色澤翠蘭,白釉泛青,襯托花飾鳳鳥,彷彿是在房內窗中看春天風景,具極好的裝飾效果。 青花龍紋花口大盤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高7厘米 直徑33厘米

  西安市徵集

  花尖瓣口,分 12瓣,弧形腹,底平略有下塌,雙圈足。盤內口沿下,雙線色繪。盤內共繪三條巨龍,內腹兩條對稱,為騰空駕雲奔跑狀在雲中穿行,追趕火珠。長嘴,張口露牙,寬鼻巨目,兩長角,長須後飄,長身,四爪揮舞,遍體旋鱗,兇猛有力。內底部為正面巨龍,面向盤外,雙目圓睜,寬鼻長嘴,大口巨牙,長須直立,長體呈「S」形,遍身長鱗,四爪揮舞,騰空直上 ,張牙舞爪,令人生畏。其間有火焰紋與飄浮四角的雲朵。外腹繪有雙角,寶珠、磬、菱角、寶螺雜寶等,並配結帶或火焰,外底內有雙蘭圈,內有三行六字楷書款「大清康熙年制」。白釉泛青,胎白堅硬,細膩。 彩花將軍盔罐

清康熙時期(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

  通高37厘米 蓋高9.5厘米 口徑13厘米

  最大腹徑25厘米 足徑15厘米

  西安市東郊東方廠內出土

  直口、豐肩、鼓腹、圈足。通體以青色花畫弦紋分為四層彩花紋飾,口為變形蕉葉,肩有如意雲頭和幾何紋各一周,下腹為變形蓮瓣,腹部與蓋繪串枝蓮,以紅黃綠加青花彩繪。釉白閃青,釉質瑩潤,胎白堅硬厚重。 琺琅彩荷蓮雙鶴紋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通高29厘米 口徑16.5厘米 最大腹徑24厘米

  西安市徵集

  直口,短頸,肩腹豐滿,平底,帶蓋。罐身有明顯的接痕,是分段拉坯,然後粘接修整,器表留下的粘接痕迹明顯。罐體渾厚而穩重,通體以紫、蘭、綠等到色作彩。肩部飾垂雲如意紋,內繪蓮花紋;腹部繪池塘荷花四組,荷葉盛開,蓮蓬出水,其間有一對鶴,一隻飛翔,一隻落地,雙雙盼顧,是一幅秋色景象。下腹為變形蕉葉紋一周,蓋上同樣繪如意雲頭紋,上下如意雲頭與蕉葉響應,突出腹部主體圖案。胎體為瓷質,堅硬。 青花帶座壽星老人騎梅花鹿像

明嘉靖時期(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

  通高35.5厘米 座高5厘米 最寬20.2厘米

  西安市七賢庄南出土

  老人安然端坐於梅花鹿上,形象奇特,高寬額頭,長眉,長鬍須,在胸、膝、背繪對稱的雲里團鶴6組,團雲2組。內衣較長,下露裙邊部位繪海水波浪與四腳雲紋,袖口為雲雷紋,腳著雲頭鞋。鹿身以6點組成,座中間繪山石,兩邊波浪紋及浮雲,畫法為雙勾平塗。 青花仕女立像

明嘉靖時期(公元1522年——1566年)

  通高29厘米 座高3厘米 座寬8厘米

  西安市七賢庄南出土

  高髮髻,長眉,鳳眼,小口,面貌俊俏,略有所思,雙手置於胸前棒物,靜立於座上。寬袖長袍,內著長裙,微露腳。以青花描繪衣裳,兩袖各繪一團鳳、胸、背各有開光雲里鳳,裙邊為水波紋,座上繪如意飄帶雙角雲,青花色蘭微閃紫。胎堅硬,細膩,有火石紅斑,釉色白中閃青,有漏釉與脫釉現象。 青花人物樓閣瓷罐

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公元1436年——公元1464年)

  高35厘米 口徑21厘米 最大腹徑39厘米 足徑19.5厘米

  西安市交通大學南出土

  直口圓唇,豐肩,下收,淺圈足,足有明顯的刀旋削痕。通體四層紋飾,口部為菱形格錦紋,肩部錦底四組海棠形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蓮。腹部繪攜琴訪友圖,在松樹雲氣中高樓聳立,有主僕三人恭候客人到來,拜訪三人騎高頭大馬,前有二童子各抱琴持劍引路,後有人擔挑酒缸、食肉相隨,前呼後擁,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表現達官貴族及文人超逸的情趣和悠閑富裕的生活,近足處海水波濤紋一周。此罐雖然通體裝飾各種紋樣及人物圖案,層次多而不亂,畫面主次分明,渾然一體,沒有瑣碎繁雜堆砌之感。腹部布置主題畫面,線條流暢,上面的雲氣與周圍的花草,突出故事情節,加上青花發色蒼翠艷麗,略略閃灰,美麗奪目,釉面白中閃青,晶瑩肥厚,把人物形神表現的真實動人。 海水奔馬鹿紋大碗

明萬曆時期(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高12厘米 口徑22厘米 足徑7厘米

  西安市徵集

  敞口,深腹,圈足。外壁口沿下繪海水奔馬一周,腹壁為十組,每組內為山石花卉鹿紋圖,近足變形蓮瓣一周,內壁底繪海水火輪紋。紋飾布滿通體,根據器形有所變化,突出馬與鹿的紋樣,腹部繪海水奔馬,馬作飛馳狀,身有火焰紋,首高昂,尾上揚,四蹄奔騰於波濤滾滾的海水上,身上 火焰向後飄浮,表現日行千里,速度疾如閃電,驚心動魄。海水奔馬鹿紋大碗是景德鎮萬曆時期民窯燒造,這時青花料使用西域回青料,又稱佛頭大蘭,回回青等,發色鮮艷。當時景德鎮燒瓷,特別是萬曆,以後民窯青花瓷器的生產質量和數量是驚人的。 青花阿拉伯文碗

明永樂時期(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

  高4.4厘米 口徑13.3厘米 足徑3.8厘米

  西安市徵集

  微斂口,弧形腹,卧足。內腹口沿繪一周海水波濤紋,下腹壁有花卉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近底處一圈串枝蓮,葉為葫蘆形,底部是花葉形幾何圖。外壁沿有回紋一周,意為:「主阿!保佑我們。」下有兩條平行線,腹部有上下連續相對的兩周變形葉紋,上邊葉紋小,下邊葉紋大,近足處串枝蓮一周。青花色澤濃艷,有黑疵斑點。胎薄,釉細膩,繪畫精巧,製作規整。 白釉剔花人物紋罐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高29.5厘米 直徑28.5厘米

  西安市革命公園西門外出土

  大口,矮頸,上腹鼓,下腹收斂,圈足。由口至足分五層紋飾,口部為方折雲雷紋,肩部變形蓮瓣紋,上鼓腹為海棠形對應兩組開光,一開光內為山石蕉葉及松樹,其間有兩仙人,遙指趕路,一仙人睡在蕉葉上,雲朵繚繞,構成一幅仙景圖。另一開光內雲間花叢里有一婦人,攀枝睡在花葉上,悠閑自得,開光外海水游魚。腹中有一周雲朵與銀錠紋相間紋飾,下腹至脛部為蕉葉紋,均是二至四道弦紋相隔。主要紋飾為白釉剔地,地為灰褐色。胎為灰白色,堅硬。此罐為磁州窯系的產品。
推薦閱讀:

【預展咨訊】陝西油畫名家邀請展即將舉辦
陝西:村民在後院挖出2500年前青銅器12件(圖)
國學百科|古代文化常識?陝西文化網
陝西寶雞網友發現尾巴上開花的小蟲蟲 也是很奇特

TAG:陝西 | 瓷器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