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當初的封地在邊遠地區,為何短短几年內,就成為諸侯老大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對宗室子弟和開國功臣們進行大肆分封,據史書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也就是說,周武王分封出七十一個國家出來。齊國當時分得的是邊遠地區營丘,土地也很貧瘠,人口很少。為何卻能在短短的幾年內,一躍成為諸侯中的老大呢?
齊國的開國國君,大家都是的,是著名的姜太公呂尚。
(武王分封)
當時,周武王分封天下後,要求各諸侯留在宮中任職,或者自己不留下也可以,但是得留下至親的男丁在朝中任職。
看起來是留在朝中為西周王朝效力,其實說白了,還是周武王不放心,要扣壓人質。這樣,一旦諸侯國不聽從周朝的命令,就拿人質開刀。
姜太公受封之後,以他的才幹和能力,按理更應該留守鎬京輔佐君王,何況當時成王還年幼,正是需要明君輔政的時候。
而且另兩個重要功臣周公和召公,都打發自己的長子去治理受封的國家。但為何,唯有姜太公把嫡長子呂伋留在鎬京輔佐成王,自己去封地齊國了呢?
原來,姜太公是有意這樣安排的。
(周公輔政)
對於朝廷來說,已經有周公和召公這兩個能人輔政。如果自己繼續留在京城,職責上難免會和他們打架。再說了,人家是王親,人家的話肯定更管用一些。這樣一來,自己那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有啥意思呢?
而兒子就不同了,兒子呂伋能征善戰。周王室里,缺少的正是這樣的人,那呂伋在朝中,不是正好發揮自己的專長嗎?
另一方面,齊國初建,正是需要治理的時候。若是讓呂伋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治理齊國,怎麼把國家治理得好。要是治理不好,落後於其它國家了,子孫後代都會受歧視。因此,必須自己先去把繼承打好。
正所謂,「姜(姜尚)還是老的辣」嘛!所以,姜太公離開鎬京,前往封地營丘。
事實證明,姜太公的安排非常合理。
(武庚之亂)
成王執政的時候,周公和召公大包大攬,連蔡叔和管叔都不滿。同時,商朝遺民武庚,就是商紂王的兒子,看到蔡叔和管叔對周公召公攝政的事不滿,於是一心想復國的他便煽風點火,製造矛盾,並串通他們起兵叛亂。
成王得到消息後,馬上命呂伋隨同周公一起平定叛亂。據史書記載,此次征戰周公並非統帥,而只是發號施令的人,真正平定「武庚之亂」的統帥,正是呂伋。
姜太公身為齊國國君,受命與周王師「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也就是說,齊國在此役中得到了征伐權。
成王的兒子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此時的呂伋已經成了周王室非常倚重的輔佐大臣,同時他還身兼虎賁氏(周王師總將領),他的功勞與姜太公相比,一點兒也不遜色。因此,他得到了周康王賞賜的寶器珍玩。
兒子在周王室大有作為,當老子的也沒有閑著。
(姜太公治齊)
姜太公剛到營丘時,緊挨著營丘的萊國國君萊侯想霸佔營丘,率兵和姜太公大戰,結果一敗塗地。
姜太公在營丘建立齊國後,在用人方面,一改周王室「尊尊親親」的用人制度,而率先提出「尊賢尚功」的方案。如此一來,許多賢人志士都湧向齊國。
另外,營丘東夷人居多。他們的民俗與周禮有許多不同。姜太公認為,想要得民心,不能強迫他們行周禮,於是結合當地習俗,對周禮進行了簡化。
安定了民心,又有賢人志士來治國安邦,剩下的就是發展國民經濟。姜太公果然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沒有走傳統的線路——發展農業,而是將工商業做為主要扶持對象,並且大力挖掘魚鹽資源。
經過姜太公的改革創新,齊國頓時從「人少地薄」的貧困地區,一躍成為西周時期的經濟強國。再加上呂伋在朝中又是功勛卓越的重臣,齊國有這父子兩人,想不成為諸侯國中的老大,只怕大家也不同意了。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
推薦閱讀:
※女方嫁妝清單列表 不同地區不同風俗
※陝西將成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領導小組 聚焦重點地區
※西北地區
※清朝前期西北、西南地區的藏族
※和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
TAG: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