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麼灸,經期問題一掃光!

月經又被戲稱為大姨媽,但此大姨媽非彼大姨媽,當親戚大姨媽來的時候,女生們總是高高興興,收到各方面的好處,但月經這個大姨媽來的時候,女生們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比如頭痛腦熱,心煩意亂,有的還會失眠、嘔吐、腹瀉等。這些困擾女性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小小的艾灸來調理。

一、經期發熱

月經期間發熱很常見,常表現出:身體低熱,手心、腳心很燙,嗓子發乾,愛喝水,心情浮躁,而且月經量少。

經期發熱是陰虛在作怪。什麼是陰虛呢?簡單的講呢,陰虛就是體內陽氣過旺,陰氣不足,陰陽失衡。陰虛在月經期間更為明顯,因為月經會讓陰津(血)大量流失,身體呈現虛弱狀態,從而守不住陽氣,陽氣浮在表面上,就會導致五心煩熱;又由於陰津的量少,滋潤不足,因此我們會老覺得口發乾,想喝水;同時陰虛則熱,熱又煎熬陰津,因此月經量偏少。

《甲乙經》說「熱病煩心」,就是指陰虛火旺引起的虛熱。降虛火要艾灸照海穴,它是腎經穴位,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上連腦下連腎,可引上炎的虛火下行。因此,使用艾灸調理的時候,使用艾條懸灸照海穴,同時配灸太溪穴,即可。灸起來很簡單:點燃艾條,先灸照海穴,然後灸太溪穴。每次每個穴位灸15~30分鐘,每天1次。可以在月經前1周灸,起到預防作用,當月經來了,停灸;也可以在月經期間灸,起到降熱的作用,還能調理月經病中的月經過多、痛經等。

圖說:太溪穴

取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灸法:艾條懸灸,15~30分鐘。

二、經期情緒低落

月經期間,女性的情緒容易低落,陷入無端的傷感之中,嚴重的還會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夜裡失眠多夢。

以上這些情緒上的表現,都是心血不足惹的禍,尤其是那些本身心血就不足的人,在行月經時,又損耗了大量氣血,心血則更虛弱。好比我們上班,如果單位待遇不太好,員工就沒那麼積極,心情也就不那麼愉悅了。心血不足也是如此,會導致神不守舍,精神恍惚,到了夜裡,也不能睡踏實。

因此,需要補養心血,安神定志。艾灸調理,可以選擇心俞穴、神門穴兩個穴位來灸。灸法也很簡單:艾條懸灸,每次每穴5~10分鐘。在月經期間灸就可以,能起到及時雨的作用。

心俞穴是心的背俞穴,背俞穴偏重於補,尤其適宜於慢性、虛性的狀態。心俞穴也是心功能的反應點,心血不足時,刺激心俞穴,會有又酸又痛的感覺。

圖說:心俞穴

取穴:正坐或俯卧位。兩肩胛骨下角水平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即第7胸椎,由此往上推2個椎體(即第5胸椎),再從其棘突下緣旁開量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可補充心臟的原動力。它好比門神,將人體內老想往外跑的「神」給關住。《針灸大成》里說它「主心性痴呆,健忘」,歸根到底,是因為它能補心氣,養心血。艾灸神門穴,氣血足了,神有所養,人也就自然踏實,情緒方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圖說:神門穴

取穴:伸肘仰掌。於手掌小魚際肌近腕部可摸到一突起圓骨(豌豆骨),在該圓骨下方、掌後第1橫紋上可觸及一條大筋,這一大筋外側緣(橈側緣)與掌後第1橫紋的交點即是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三、經期口腔潰瘍

月經時口腔潰爛、心煩悶熱、口乾咽乾等,都是陰虛火旺的表現,這類型的女性一般也比較瘦,俗話說「瘦人多火」。在月經期間,由於損耗氣血,體內的陰氣受到灼傷,所以火大,嚴重的就會出現口腔潰瘍了。

這時,我們需要刺激身體上的養陰穴位,在這裡,推薦艾灸太溪穴和大鐘穴。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與腎氣相通;大鐘穴是腎經的絡穴,溝通陰陽。它們屬於「原絡配穴」,是滋陰降火,治療陰虛火旺的一對經典搭檔穴。艾灸操作很簡單,使用艾條懸灸即可,每次每個穴位灸10分鐘左右,以皮膚承受度為宜。

圖說:大鐘穴

取穴:坐位垂足或仰卧位。由足內踝間向後推,推到有動脈跳應手的凹陷處為太溪穴。由太溪向下量半橫指,再向後平推,在跟腱(後跟)前緣可觸到有一凹陷處,此凹陷即為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10分鐘左右。

另外,經期潰瘍的人,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能熬夜,因為白天屬陽,夜間屬陰,晚上正是養陰的時候,熬夜的話,就不能很好的養陰,體內就會出現燥熱,出現口腔潰瘍;第二飲食要清淡,尤其不能吃辛辣食品,以免加重潰瘍,不易癒合。

如果潰瘍很厲害,還可以嘗試下小偏方,比如用濃茶漱口。明代藥典《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可促使口腔潰瘍面癒合。或者用雲南白藥療法,即直接將消毒棉簽蘸雲南白藥粉末塗敷潰瘍面,一般來說,用藥3天後即可痊癒。

四、經期頭痛

很多女性在快來月經或者月經來了一兩天的時候,頭會疼,特別是前額的眉棱骨疼的厲害,導致渾身沒勁,有時還會心怦怦亂跳,提不上氣來。輕微的2天左右會好,嚴重的要持續七八天。

上述情況主要是由於氣血虧虛、經絡不暢。如果自身體質偏虛,在經期就會表現得更為突出,氣血由虛變得更虛,頭腦所需要的營養跟不上,以頭疼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又不是欲裂的痛,而是慢慢煎熬,隱隱作痛,這正是虛的表現。

肺主氣,心主血。心肺功能不太好的人,最容易氣血兩虛,同時,氣血兩虛也會影響到心肺。因此,要想在根本上調理經期頭疼就要補氣血。這裡我建議艾灸足三里穴,方法也是艾條懸灸,每次灸20 ~30分鐘,每天1次。如果經常月經前頭痛,就提前1周灸;如果經常是月經期間痛,也可以在月經期間灸,時間可以短一點,因人而異。

灸足三里穴的效果非常好,從經絡上講,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絡,足三里穴是胃經要穴,刺激它能激活胃經,行氣活血,從而保證頭部血液充足,不失濡養。另外,從位置上講,頭部的前額和眉棱骨屬於陽明經,足三里穴是陽明胃經的合穴,其矛頭直指頭疼,針對性極強。

圖說:足三里穴

取穴:屈膝成90度,由外膝眼(犢鼻)往下4橫指,脛骨前緣外1橫指處是本穴。也可取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膝蓋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的指處即是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每次灸20 ~30分鐘。

五、經期頭暈

與經期頭痛不同的是,有些女性會經期頭暈。常表現出:快來月經時不想吃飯,肚子脹,月經來了後,感到頭很重、發暈,胸悶腹脹,月經量少、顏色淡、周期長。這是由於體內有痰濕瘀滯,影響了氣血運行。如果住所偏潮,喜歡吃甜食或者油膩食物,多半會有痰濁。通俗的說,痰濁就像是身體裡面的霧,阻礙了氣的流通,導致氣血該升不升,該降不降。清氣不升,頭少了支撐,因此頭重、頭暈;胃氣不降,食物消化不了,所以肚子發脹。

改善的辦法就是除化痰祛濕。痰濕之邪,最怕太陽和風,陽光出來,或者風一吹,痰濕就很容易化掉。因此,艾灸調理要選擇陽經上的穴位或者調氣的穴位,這裡推薦百會、膻中和豐隆穴,以艾條懸灸即可,每次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百會穴是督脈的穴位,是人體三條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可以說是陽氣的大本營。刺激百會穴,能同時調動太陽和風,對於頭暈來說,勢不可擋。

圖說:百會穴

取穴:將兩耳廓向前對摺,由兩個耳尖連線跨越頭頂與頭部前後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膻中是任脈穴位,也是心包經募穴,《普濟方》中說:「膻中主氣。」刺激膻中,能調整全身的氣,從它的位置——身體的前正中,兩乳之間,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除了艾灸,平時氣不順時,揉揉膻中穴,也能緩解氣機,讓頭暈的程度減輕。

圖說:膻中穴

取穴:兩乳頭之間中點即為本穴。若女性兩乳頭下垂則由鎖骨往下摸4根肋骨處,胸骨柄中央即是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豐隆穴是化痰第一穴,有「凡有痰聚,必補豐隆」的說法,它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刺激之後能使脾氣升胃氣降,升降有序,氣就流通,從而緩解頭暈。

圖說:豐隆穴

取穴:以外膝眼到外踝前緣平外踝尖處(外踝骨最高處)連線中點為參照,距離脛骨約2橫指處即是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艾灸百會、膻中和豐隆,可謂是各展所長,齊心協力,一般灸了之後,就能緩解經期頭暈,如果繼續灸,兩三個月後,痰濕體質也能得到改善。

六、經期腹瀉

經期腹瀉也比較常見,嚴重的還會伴有臉部浮腫,這些都是脾虛在作怪。

脾虛,即脾胃虛弱。減肥的人比較清楚,為了瘦,會選擇只吃青菜水果,不吃主食和肉類,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脾虛問題,如面部浮腫、胃口變差、腹瀉等。月經期間,氣血去忙著充盈任脈,脾胃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因此變得更加虛弱,導致脾主運化水濕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以至於人體的水濕不能正常排泄,下走於大腸,從而引起腹瀉,泛濫到皮膚上,就是水腫。另外,脾還統血,脾虛則土不牢,不能約束血,出去的血就會很多,因此腹瀉的同時,經血量大就很正常了。

這裡,我建議艾條懸灸脾俞和足三里穴,每次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脾俞是脾的背俞穴,它就好比是脾經的軍需官,手握能源。艾灸脾俞,能充分調動軍需官的作用,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不讓水濕積聚在臟腑內,從而免除腹瀉之患。足三里穴是胃經大穴,是治療相關胃病、腹痛、腹瀉的要穴。「肚腹三里留」,艾灸足三里穴,好比上了另一把保險杠,給脾胃多了一層更強健的安全網,將腹瀉拒之門外。

圖說:脾俞穴

取穴:正坐位或俯卧位。取一線過肚臍繞腹腰一周,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第2腰椎,由此往上推3個椎體(即第11胸椎),再從其棘突下緣旁開量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本穴。

灸法:艾條懸灸,每次灸10~15分鐘。

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粹精華

老師微信 958795459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指甲及甲周問題
念佛時常見問題小集
人口問題能否以日為鑒?
命理師告訴你:如何來解決婚姻宮的沖合問題?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