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第二部醫理篇 第四集大智者的玄思

【提要】陰陽思辯,中醫的總綱。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古代哲人的深思熟慮。

我們知道,《易經》的卦辭,爻辭,可能出自周文王和周公之手。那麼被稱為「十翼」的《易傳》,又是何者所為呢?這就涉及到第三位與《易經》密切相關的人。有學者認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人家喻戶曉,全世界享有崇高盛譽的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人孔子。

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張立文教授:「孔子應該說同《周易》關係是很密切的(,對吧)。加我數年,就是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讀《易經》的時候是韋編三絕。他對《周易》的研究,應該說是很深的,也是非常勤懇的。同時,過去孔子同《易》的關係都有爭論。爭論的問題,一直延續到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所以他們都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現在,馬王堆的帛書《周易》出來以後,裡頭《易傳》部分,其中有一篇就是《要》篇,特別提到說孔子是研究《易經》的,就是韋編三絕,這樣一個思想。所以可以得到一個證明,就是說孔子對《周易》確實是做了很多的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那我認為,《易傳》可能是一個儒道互補的產物。而《易傳》的每篇又各不相同。(那麼)從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那個《周易》的《易傳》版本可以看出來,比如說裡面有《二三子問》,有《要》篇,這幾篇可以看出來,跟孔子的關係是非常密切。所以說也不能絕對排除《易傳》就跟孔子毫無關係。」

(山東曲阜孔廟)

關於孔子作《易傳》的問題,是中國學術史上的公案。孔子作《易傳》的記載,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說的是孔子晚年喜愛研究《易經》,為之作了《彖》、《象》等文。(陝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祠)司馬遷是位品格正直,思想深刻,治學嚴謹的大學者,其取材、敘事的嚴肅態度世人皆知。司馬遷關於孔子的論述,從漢代一直到宋代以前,沒人懷疑這個說法。(河南新鄭歐陽修墓)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的第一個人,是人人熟知的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

歐陽修在其《易童子問》中認為,《易傳》的《文言》、《繫辭》和《說卦》又自相矛盾之處,顯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籍此懷疑司馬遷的說法。

清代學者崔述,在《洙泗考信錄》中也提出懷疑。認為《易傳》的某些觀點與《論語》不符,甚至《易傳》的文字也不如《論語》嚴謹。從而否認《易傳》為孔子所作。

(江西吉安白鷺書院)

近代疑古派學者則強調,《說卦》、《序卦》、《雜卦》都不是先秦典籍等等,從而懷疑司馬遷。今天,許多學者對上述懷疑,進行了詳細分析和嚴肅的評判,而考古界的巨大成就,又有力地為今天的學者提供了旁證。籠罩在這個公案之上的層層雲霧漸漸散去。

(北京古觀象台)

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作《易傳》時,那些嘔心瀝血的日日夜夜。謝維揚先生在《至高的哲理》一書中說到,《易傳》「這樣一部巨著只能出自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之手,從春秋至戰國,除孔子而外,很難想像會有第二個人能完成這項工程。同時,說到底,如果不是由孔子親自從事這項工作,也很難想像《易傳》會最終成為儒家的經典。」

《易傳》的產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對《易經》的哲學構思和其它思想作了最系統,最詳盡的闡發。如果說《易傳》出自孔子之手,那麼,這無疑是這位文化巨人的代表作。有學者指出,在思辨的深刻性、系統性方面,都超出了他的另一部名著《論語》。《易傳》的理性光芒,與《易經》的玄思奧義交相輝映,釋放出強大的思辨力量。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孔祥林先生說:「說孔子,他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易經》,曾經給《易經》作了《彖》、《系》、《說卦》和《文言》,所以說,後來孔子給《周易》作了《十翼》。」

(山東曲阜孔府)

關於孔子的生平事迹,幾乎是人人皆知,看來我們無須多言。他是一位卓越的智者。有著極強的思辨能力,思想極有深度。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孔子對《易經》著迷,並做了同時代其他學者沒有做的艱苦研究。《史記》記載,孔子晚年對《易經》愛不釋手,由於反反覆複審閱研究,所著《易經》竹簡的皮繩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折斷,該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孔子對《易經》有個極佳的註腳:《易經》可以是人逼近真理。孔子經過深入鑽研之後,寫下了這部名垂千古的《易傳》。完整而深刻地闡發了《易經》的哲學思想。成為《易經》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高度讚揚了《周易》,認為《周易》是「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是中國人「達到純粹思維意識」的極佳證明。(山東曲阜孔字幕)有學者指出,《周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輝煌境遇,不能不歸結為它所包含的極深刻,極博宏的哲理。其思辨性和世俗性的品格,顯然是《聖經》所望塵莫及的。在古人看來,《周易》回答了一切問題,它支持了古代一切文化發展對於方法的需求。而本片所關注的只是《周易》所涉及的「道」,以及表述「道」的陰陽觀。

張立文教授說:「《易傳》就是說破譯了這兩個符號,就是說一橫、二橫這個符號。所以這個符號的破譯,應該說對《周易》的認識,確實地進了一步,大大地進了一步。所以說《易傳》當中,提出來一個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說它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是說,人從自己認識開始,(那麼,從自己認識開始呢,)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什麼,就是它講的天地蘊育,萬物化成,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男女媾精,實際上就是說男女這兩方面的融合,然後(呢)才能夠萬物化生。這就是中國的天地萬物從哪裡來的?(《易傳》)對這樣的一個問題(作出)的回答。」

《周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首先,這個「道」是抽象的,無形的,作為萬物本源的本質或規律性。其次,「道」是一種本質的展開,這個展開是由陰陽對立和相互作用來推動的。其過程可以表述為對立面的統一,以及二者的互動關係。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陽元石)

謝維揚先生指出:「《易經》運用其全部形式系統,演示出以陰陽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道』的各種展現過程。」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地之母)

而這個形式系統的理論表述,完美地呈現在孔子的「十翼」之中。

限於篇幅,該作一個小結了。

(四川劍門關)

《易經》的哲學構思由陰陽運動,天人同構和系統論組成。這三大內容對《黃帝內經》有著極深的影響。換言之,它作為《黃帝內經》的理論綱領之一,始終貫穿全書,不可缺失。

張其成教授說:「從《黃帝內經》裡面,我們找它的一些話裡面,它有沒有一些是直接引用《周易》里的話呢?我們發現,至少有兩篇是比較多的直接引用了《周易》的話,一篇就是《天元紀大論》,第二篇就是《靈樞》的《九宮八風篇》。在思維方式這個層面,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就是說《黃帝內經》採用的思維方式,恰恰就是《周易》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在象數思維上面。這個『象』主要是有什麼呢?有陰陽,五行。而五行方面,因為《周易》這個原文,《周易》、《易經》,還有《易傳》,(這個)裡面都沒有提到『五行』這兩個字。但是這並不能排斥《周易》是不講五行的。因為我們從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版本裡面,可以看到裡面講到了『五行』。至少有四次講到了『五行』。在司馬遷寫的《太史公傳》裡面,也提到了。他說易,說的是陰陽五行。而《黃帝內經》,它主要是採用了陰陽五行,還有天干地支等等,這樣的一個模型。」

張立文教授說:「醫學(的話呢),它的理論基礎,(它的)指導理論的思想,是講陰陽思想,以五行的思想(來)講(么),心、肝、脾、肺、腎,心、肝、脾、肺、腎它可以配上五行。比如說心火,腎水,肺金,肝木等等。(那麼)這個一配(的話呢),五行本身又體現了一種陰陽的思想。所以說,陰陽思想,在中國來說,為什麼後來醫學能夠發展成辨證施治的思想,也就是陰陽的相對想成,就說相反,相成。它的這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這樣(一)來(的話),他就給《黃帝內經》在操作上,(就是說)在醫學的實踐上,它就有一個辨證施治的思想。」

(安徽渦陽)

陰陽思想一旦形成,便作為中國文化思想的總綱橫貫古今。這裡,我們要介紹古代的另一位大智者,大哲學家,陰陽辨證學說的卓越闡述人,老子。老子名李耳,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里人。年紀比孔子大些。老子故里在今天安徽的渦陽縣。(安徽渦陽老子故里天靜宮)春秋時期叫「相」,介於陳、宋兩國的接壤處,後來被楚國兼并。渦陽太清宮,位於該城北5公里處。據本地縣載:「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指出,老子誕生在這裡的「古流星園」。(安徽渦陽老子故里九龍井)今天,我們在這裡看見了園內春秋時代的九龍井,魏晉時代的老子石像和不少其它相關文物。而這座老子像,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早的老子像。(河南鹿邑縣太清宮)另外,河南鹿邑縣,也被認為是《史記》所在的楚國苦縣。那麼,老子又是這裡的人了。我們在該縣太清宮內看見了一塊石碑,上面赫然書有「老子誕生地」字樣。人民對老子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見一斑。孔子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倒周王朝,曾專門向老子請教有關古禮的問題。孔子回國後,對弟子說,鳥,我知其能飛;魚,我知其能游;獸,我知其能跑。獸可以用網罩住它,魚可以用釣線釣住它,可是龍,我卻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上天的。這次我見到老子,明白了他就像龍一樣呵。可見文化大家也對老子充滿敬意。

(陝西周至樓觀台)

據記載,老子曾擔任過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皇室圖書管理員,晚年回到故鄉過隱居的生活。還有一種說法是,時值周王朝發生內亂,王子朝將老子管理的圖書全部帶走,逃往楚國。因此,老子被免職,回到故鄉陳國。隨後又去了魯國,與孔子有不少往來。之後又移居沛國。51歲的孔子還專程去沛國看望他。老子晚年又回陳國故鄉。魯哀公十七年,楚國攻滅陳國。老子遭亡國之痛,再度流浪。我們難以描述,這位哲學偉人的流浪歷程。天蒼蒼,野茫茫,無邊無際的曠野之中,一頭青牛陪伴著一個蒼老,孤獨,凄涼的身影。這是哲學的悲哀,悲哀的哲學。似乎蒼天註定了這位偉大的哲人終身孤獨。荒途遠,憂患多,老子最後流浪到了秦國,直至「客死他鄉」。

老子一生只留下一部著作,但這部著作卻聞名古今中外。這便是充滿思辨理性而又神秘奇妙的《道德經》上下篇,計5476言。(河南靈寶函谷關)《史記》載,老子見周王朝氣數已盡,便離開周王朝所在地,往西邊去了,行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說,你即將隱去,再見你怕是難了,麻煩你為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便在這裡寫下了《道德經》。(老子寫經石)《列仙傳》記述得要神奇一些。說是關令尹喜看見「紫氣浮關」,即函谷關被一片紫氣祥光籠罩,而此時正值老子過關,結果尹喜當即拜老子為師,請老子著書,便有了《道德經》。不管傳說與古籍記載有些什麼不同,老子在函谷關作《道德經》,卻似乎沒有什麼人反對。

函谷關,位於河南靈寶縣火車站西北15公里處。兩山雄峙,關樓屹立,它吞吐八荒,映照日月,九星為之懸朗,其氣勢似乎不會消退。儘管函谷關與許多歷史事件相關聯,比如孟嘗君的「雞鳴狗盜」之類。但是,最有價值的還應該是老子。老子講歲月凝固在這裡,這裡便永遠霞光萬道,永遠和一個偉大的思想,偉大的哲理密不可分。因為老子,我們在函谷關久久不願離去,直到一輪明月高掛關樓。

張立文教授說:「老子是重陰的,崇柔,講柔順從這樣的話。實際上她就是說,他把肉的方面,陰的方面,加以發揮。所以說老子講的,(譬如說)我力量最大的不可摧毀的,又最能夠包容的,這是什麼呢?這個實際上就是水。(這個)水(啊),就是(說,你就是那個)最硬的石頭,你拋進去,它都可以包容下來。柔能克剛,陰能勝陽。所以老子的思想,正好同儒家的思想達成一個互補。」

(山東曲阜孔府太極碑)

給中國古代的陰陽思想,冠以「樸素」二字,我們人不是妥當的作法。《黃帝內經》的陰陽思想,經兩千多年的臨床實踐檢驗,至今仍在指導臨床,這是發人深思的。很明顯,離開了陰陽,便沒有中醫的實踐,甚至沒有中醫。這是一個(僅僅用)「樸素」(二字)就能定論的嗎?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我們可以說,任何一位哲學史家,哲學家,如果沒有深入研究《黃帝內經》的陰陽思想,便匆匆給陰陽冠以「樸素」二字,顯然是欠考慮的。(河南鹿邑縣老君台,亦稱升仙台)面對古老而又精闢的陰陽思辯,我們不想再沉默了。


推薦閱讀:

睿智者治法 深入推進依法治軍
聽太極智者講陳家溝那些事兒之五
智者樂山 仁者樂水(看畫家筆下的山水)
愚者、智者、仁者
諸葛亮殺魏延,看懂前面幾點已是智者,參悟最後一點受用無窮

TAG:黃帝 | 智者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