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代玉器的製作工藝 摘錄(古方2006)

關於漢代玉器的製作工藝  關於漢代制玉工藝過程及制玉工具,雖不見於文獻及考古資料,但仍可以從現有漢代玉器的造型、紋飾及一些玉器所殘留的加工痕迹上去判斷。  玉器的製作大體上有開料、琢治和拋光三個過程。  開料是將琢治用的玉坯從玉璞上切割下來。漢代玉器的成型有平雕和圓雕兩種,故開出的玉坯也主要是厚薄不一的扁平片狀和大小不同的塊狀兩種。開料的工具是鋸。由於玉的硬度較大,所以鋸的時候需要用水加砂才能鋸開。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玉衣的玉片背面都有切割時遺留下來的鋸痕。有的是用圓片鋸鋸開的,有的是用直條鋸鋸開的。玉片上遺留下來的鋸縫,一般寬l~1.5毫米,最窄的一條鋸縫僅0.35毫米。這說明當時使用的鋸已相當先進。  將玉琢治成完整的器型並施以紋飾,是制玉工藝中關鍵的一道工序,而琢治工具的質地及機械化程度決定了玉器質量的優劣。隨著漢代鋼鐵冶鐵技術的成熟,鐵器的使用已在手工業中普及,因此,當時的琢玉工具應是鐵制的,而且在硬度和韌性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從漢代玉器的成型及紋飾來觀察,砣子、管鑽和桯鑽是當時的主要琢玉工具。漢墓中出土的一些玉璧紋飾的陰刻線上尚可看出砣子琢刻的痕迹。這些陰刻線條流暢舒展,說明砣子的機械化程度較高,這與當時已經使用齒輪、軸承等較高效率的輪軸機械是分不開的。管鑽主要用於穿鑿較大的孔,如璧的外緣和內孔,一些扁平片形玉器上的透雕紋飾等。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隻犀角形玉杯,杯內底部留有較大的管鑽痕迹,杯上圓雕捲雲紋飾之鏤空部位亦有管鑽痕迹。桯鑽主要用於穿鑿較小的孔。據觀察,一般漢代玉佩飾上用於穿系的小孔,呈上口大,下口小,孔底更顯尖細的斜坡形,這應是桯鑽留下的痕迹。滿城漢墓的玉衣片上的小孔,除少量是用管鑽,多數是用桯鑽鑽成的,小孔孔徑最大2毫米,最小的僅1毫米。  漢代玉器紋飾的琢制技法有:陰線刻、剔地淺浮雕、透雕、高浮雕和圓雕等。陰線刻使用很普遍,見於各種平雕和圓雕作品的表面,用於表現器物的主題紋飾、裝襯紋飾或人物、獸類等的細部。剔地淺浮雕多見於璧、璜等的渦紋及一些劍飾上的紋飾等。透雕主要見於平雕玉器中的各種佩飾,表現人物或獸類的輪廓。定縣43號漢墓出土的玉座屏是最大的一件漢代透雕作品。高浮雕常見於玉劍飾和東漢的大型佩飾上。圓雕作品通常是一些工藝美術品,有人物和動物等。需要指出的是,這幾種琢刻技法在使用上常常不是單一的,一件玉器上的紋飾往往需要幾種不同的刻法來表現出來。  玉器的拋光是制玉工藝的最後一道工序。從滿城漢墓的玉衣片拋光情況來看,當時的拋光技術是很高的,能把玉片表面磨得如同玻璃一樣光滑,閃閃照人,增加了玉質感。據推測,當時可能使用了「砂輪」和「布袋」等先進的打磨工具。  兩漢四百年間制玉工藝水平隨著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這突出地表現在玉衣的製作上。西漢中期中山靖王劉勝的玉衣片背面尚能看出切割的鋸痕以及用其它玉器(如Ⅰ型e式壁)改裝的情況。金縷粗細不一,估計是從金片上剪下來的細條。西漢後期中山懷王劉修的玉衣片用黃玉和青玉製成,色調協調,一衣片背面很少看到切割鋸痕,更沒有用其它玉器改裝的情況。金縷較粗,抽拔成絲後還經過仔細加工,斷面一律為圓形,長短也相差不多。東漢時期中山穆王劉暢的玉衣片則全部用青玉製成,而且磨得也很精細,銀縷粗細均勻。這說明玉衣的製作工藝逐步完善,也反映了玉器製造業中的分工更加地細緻。  漢代制玉工藝另一特點就是與金屬、漆木細工相結合,產生出錯金嵌玉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精工細琢,紋飾華麗。常見的嵌玉金屬器是玉具銅劍和鐵劍。這些附在劍上的劍首、劍格、玉璏和玉珌,玉質純凈,紋飾或浮雕,或鏤孔,十分精美。除劍飾外,鑲嵌玉飾的銅器較多。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有嵌玉片的銅卮、銅杯,嵌高足玉杯的銅承盤。滿城漢墓出土有嵌玉鎏金銅枕、嵌高浮雕圓形玉飾的瑟枘、嵌玉銅鋪首。嵌玉銀器有銀鷹座玉琮。另外,漢代的一些漆木器上也鑲嵌有玉飾。滿城漢墓出土的漆木器上所嵌玉飾小巧精緻,圖案有龍形、鳳鳥形、雲頭形和桃形。二號墓的漆棺上嵌有玉璧和圭形玉飾,棺內壁上嵌有192塊玉版。定縣40號墓中還出土有嵌玉片木枕。  值得注意的是,嵌玉器物多見於西漢前期和中期,這主要是受戰國時期興起的鑲嵌工藝的影響。至西漢後期,嵌玉器物較為少見,在造型和紋飾上也不及前、中期精美。東漢時期的嵌玉作品除劍飾外尚未發現。這可能是由於制玉技術提高,無論在器物造型上,還是在紋飾上,不必與金屬器物相結合,就可以達到絢麗多彩,輝煌奪目的效果(如玉座屏、Ⅳ型心形玉佩、Ⅱ型枕等),因此,從西漢後期開始這種工藝可能逐漸衰退了。
推薦閱讀:

德州扒雞製作工藝—搜狗百科
庭院假山製作工藝 (第9期)
【視頻】福鼎白茶的製作工藝
陳郁榕解讀武夷岩茶傳統製作工藝的精髓
宏德滷水秘籍丨紅白滷水的製作工藝及注意事項

TAG:製作工藝 | 玉器 | 摘錄 | 關於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