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參照京津冀協調模式
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7日發表題為《粵港澳大灣區與制度創新》的文章,作者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文章稱,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境內的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城市組成。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巨大城市群,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城市群,這11個城市的經濟總和相當於世界第十大經濟體。
文章稱,為什麼中國要提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實現灣區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實現國家的進一步整合。第三,把灣區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平台。
文章稱,就國家的整合和統一而言,大灣區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大灣區建設不僅僅是要追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也追求粵港澳地區的進一步整合和國家的統一。
文章稱,不過,各地的優勢沒有整合與利用,也就是沒有做到資源有效配置。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沒有利用各自優勢,各搞各的,造成重複建設和巨大的資源浪費。例如香港具有金融、教育和科研資源,澳門具有優質服務業資源,但是這些都沒有和珠三角其他地方整合起來,通盤考慮。
文章稱,廣州和珠海多年來發展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發展效果並不符合預期。廣東為什麼不能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呢?在「一國」構架下,廣東和香港的教育資源整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人們沒有這個思想意識。再者,是香港的金融制度資源。這個制度在香港已很成熟,在世界領先。這些年,廣東為了照顧香港的發展,本身沒發展金融體系,但廣東也沒充分利用香港這個金融平台,造成巨大浪費。
文章稱,在大灣區內,行政分割過於嚴重,很多問題都是由此造成的。
文章稱,怎麼辦?因為是「一國兩制」,較之其他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整合有其難度。但因為存在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行政分割所造成的困難也不是無法克服的。有幾方面路徑可以考量:
第一,優質城市建設。灣區可以對標國際一流城市建設來進行。灣區內部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跟上,甚至不亞於港澳,但管理水平遠遠沒跟上。這方面,灣區各城市可以通過服務業的整合快速得到提升。應當指出的是,廣東現在的服務方式和水平本來就和港澳經驗相關。
推薦閱讀:
※警惕!這幾種婚姻模式,註定長久不了!
※「權」、「錢」重壓下掛靠模式的弊端終於要有「解藥」啦?
※六一星座如何開啟最瘋癲模式
※第一節 為什麼要研究「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
※5位「思想者」激辯:誰來定義「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