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疏義》第一講 - 頭條網(toutiao.com)
序
昔聞此典為道家之述,當以道德之理而解其惑。凡有諸類白話解者,不離文字相,以文解文,不能與心共振,與道合真,恐有失偏薄。
此文大致所述有四:一曰人際;二曰命運;三曰處事;四曰參學;更有諸多類別者,不離道之規、德之性。凡述諸類修身處世之法者眾,不離本源之善也。咦!大道之無形,博大精微,無所不包,無所不妙。易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通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世人闡讀經典而不能為益者,皆因心之有異也。吾之心為肉心者,乃被五欲六塵所染,必以蒙昧之心揣聖人高潔之心,非也;吾之心為人心者,乃為世俗所困頓,必以俗耐之意揣聖人高尚之意,非也;吾之心為仁心者,則意解為仁,其術也為仁術也;遂,吾當以聖人之心為心,而解其意;當以天地之心為心,而循其道;當以百姓之心為心,而施其仁;當以無為之心為心,而明其志。
題解
增者,益也,加也。是謂為學日益之樞機。
廣者,闊也,大也。惟闊其心而能廣其德。此句謂歷經見聞而使其心廣博也。心闊者,德善也,應天地博大之象也。仰觀天地,而修習道德也。心者,德之基也。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心狹則德薄,心闊而德廣,何謂?心之為器,有容乃大也。心狹而博學者,謂之識;心闊而博學者,謂之才。才,材也,學以致用是也。
賢者,謂才德之人也。魯哀公問於孔子,世人分為五等者何?子曰: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通「悒悒」,意憂鬱而不舒暢。)不能選賢人善士而託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為五欲所宰:耳、目、鼻、口、心。)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此謂常人有欲,而欲能傷其身,損其志,昧其心,勞其神是也。老子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以上謂庸人者,為吾之禍根。轉禍為福,轉危為安,必先斷其根。一者修口,儒家謂之非禮勿言,釋家謂之止語,道家謂之守神。二者面帶微笑,眉心舒展,心胸開闊。三者廣交賢達,與道為友。四者行有所務,儒家謂之非禮勿動。五者常修靜定。六者忘物於心,行世俗之事,但不為之所動。七者深究義理,以明道德。八者放下五欲,淡泊簡約。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自然規律)術(法和術),必有所由(遵從)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自知者明)焉。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審查、分辨、謹慎)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目的);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緣由);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知識、話說、做事,皆做後而無可變更。)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斷欲忘我之境。)若此,則可謂士矣。(此謂慎獨者也。)
子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知止而後能勇也)。如此,可謂君子矣。(此謂博學而不爭也。)
子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以天地之心為心);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孔子曰:「德之不修,吾之憂也。」又曰:「君子謀道不謀食。」俗語曰:「小人養口不養心。」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以上諸等,道與食,孰輕孰重?道家云:「道心裏面有衣食,衣食裡面無道心。」真乃孔子所云:「知其先後,則近道矣。」嘆我輩有欲而無識焉,不能識破真機者眾,皆因蒙塵不能除,五欲六塵隨身,真所謂我命在天不在我也,實為所憾!)
子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霓,總要萬物,穆穆純純(恭敬),其莫之能循(遵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順天者昌也。)百姓淡然,不知其善。(無為,為道日損也。)若此,則可謂聖人矣。(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以上諸等,謂之庸、士、君、賢、聖。吾等揣庸人之性情,欲得聖賢之智慧福德,謂之離道甚遠矣。凡修學之士,當立宏大之夙願,居聖人之(心)地,謀聖人之事。念念不忘,則必有迴響。
文者,文章文字也。
正文解
1、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文,多見多聞。
昔者,前也。說文謂之干肉,是謂前者之世事,已為定式,無半點虛晃,吾當謹而行之。
諄者,熟也,誠也,佐也。此謂成熟、誠敬之言,能輔佐我無知之心性、未知之後世也。
誨者,說教也。是謂聖人之說,為之以教,吾當提領而信受之。
韻者,謂意味深長也。亦做韻律,此意甚微。
修身之要,古已有之。聖賢之志,且熟且誠,是為佐我之人生,解脫性命,脫離苦海,共證大道。修身之士,應端身正義以為恭,勤思信受以為誠,循行承續以為敬。此三者,乃修學之樞機,大道之捷徑,吾等不可輕也。聖人之學,非恭誠敬而不可得焉。
集思而見聞,為學日益而勿多言。謹而行之,必受其益。學而不行,必為其累。吾觀天地之大,人之渺渺,不敢不端。
2、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世界之大,變化莫測,惟人心不更不易。今為古之續,古為今之源。凡修身治世,須鑒古而能知今;飲水需思源,葉落謂歸根,為人之道,祖訓當益知、益解、益行也。
3、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此出《孫子兵法》謀攻篇,謂心鏡照人照己是也。神秀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河上公解道德曰: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惡是為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賢肖是為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勝人者有力。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自勝者強。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為足則長保福祿故為富也;強行者有志。人能強力行善則為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死而不亡者壽。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
能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為人生處處三境界也。將心比心者,謂你我之心,宜平衡也。平者,不起伏。衡者,知取捨。朱熹曰:「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推己及人者,與其同義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也。
4、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酒,古作酉,十二地支之一,紀年為雞,紀月為八。說文云:八月黍成,可為酎酒,是以故也。酉者,八卦為兌,五行為金,象意為口舌、交際。古時為天人交感,故酒為祭祀之用,後又為藥用,近而繁生為社交之用。說文云:酒,就(高)也。所以就(品評)人性之善惡。
此句謂同氣相求之理。或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理。或謂感而應之,隨而從之。皆同也。
會者,合也。詩以會意,非彰顯也。
5、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又云: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以利相交,利盡而交疏;以勢相交,勢傾而交絕;以色相交,花落而愛渝。
6、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交往之道要,一者不忘初心,當念因何而聚;二者聚散隨緣,當知聚散本是天之矩,來時歡喜,去勿憂;三者當知無求者亦無怨,無愛者亦無恨。
怨者,恚也。恚者,雙土堵心也。恨者,心之艮(艮為山,為阻)也。吾見聞心生怨恨者甚,故言除怨解恨之法。一者,當思所有境緣皆由因果,我不造因,何來此果?二者,當思凡有力者皆有反,今日之怨為前日之果,今日之怨亦為明日之因。佛家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三者,作隨緣消業想,正所謂吃苦了苦,享福消福。四者,作正面積極想,一切皆有其道。五者,作成就慈悲想,厚德方能載物是也。六者,作善待自己想。善人講病謂五毒致病,怨傷脾,恨傷心,惱傷肺,怒傷肝,煩傷腎。諸如此類繁多,與其怨天而尤人,何不省己而遷善。凡怨恨者,他人或無畏,而己必損之,何為焉?
7、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此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8、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反覆者,無常也。常者,規律也。天地之常,以無心普萬物。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
9、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時也,運也,命也,位也。(時者,時間、趨勢也;運者,過程、起伏也;命者,使之也。又雲性命也,性者心也;位者,位置、序列也。)識其時,行其運,知其命,守其位;處於高處不自高,處於低處不自卑,生死不能易其心,失得不能易其志。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則立於天地之間,退則隱於山林之內。坦蕩蕩,心裝萬物,空茫茫,不染一塵。
10、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
意者,志之所向,心之所謂也。明其志,定其心,方可通其意。心志不定,則離經背典;心志不善,則善書亦邪;若以為往聖繼絕學之心志,與聖人居,與聖人謀,以吾之心應聖人之心,則聖人之道,近矣。
推薦閱讀:
※注射胰島素注意9細節-頭條網
※超美人體素描--烏克蘭畫家 Denis Chernov 作品-頭條網
※包容是愛理解是情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百佛印圖欣賞-今日頭條(TouTiao.com)
※努爾哈赤子女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TAG: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