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大乘道中必定成佛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為畢定?為不畢定?」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畢定,非不畢定。」

「世尊!何處畢定?為聲聞道中?為辟支佛道中?為佛道中?」

佛言:「菩薩摩訶薩,非聲聞、辟支佛道中畢定,是佛道中畢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為初發意菩薩畢定?為最後身菩薩畢定?」

佛言:「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鞞跋致菩薩亦畢定,最後身菩薩亦畢定。」

【論】

問曰:

上《阿鞞跋致品》中說:「如是相是阿鞞跋致,如是相非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是畢定,須菩提今何以更問?

答曰:

是般若波羅蜜有種種門、有種種道。

「阿鞞跋致」是一門中說;今問「畢定」,更問異門。

複次,佛心中一切眾生、一切法皆畢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為不畢定。

佛知雖無量阿僧祇劫積大功德,必退作小乘者;亦知微細蜫蟲雖未有善心,過爾所劫發心,後當作佛。定知一切法皆如是,從是因、得是果,是故名「佛,一切法中無礙」,以畢定知故。

複次,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者,不應有退。

如《法華經》中說畢定,余《經》說有退、有不退。

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問「定、不定」。

佛答:「菩薩是畢定。」

須菩提心以入涅槃為畢定,是故問:「為何道中畢定?」

佛答:「非畢定二乘,但於大乘中畢定。」

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問:「為初發意?為阿鞞跋致?為最後身畢定?」

須菩提意謂為:阿鞞跋致已上,畢定住佛道中故。

佛答:「三種菩薩皆畢定。」——「畢定」者,必當作佛。

問曰:

如上品中說:「佛以佛眼見十方菩薩,求佛如恆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今何以言:「三種菩薩盡皆畢定」?

答曰:

我先已說:般若甚深有無量門,有說「諸菩薩退而不畢定」,有處說「菩薩畢定不退」。

如《阿鞞跋致品》中,須菩提問佛:「菩薩退者,於何處退?為從色,為從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畢竟空故,諸法皆不退」;此中佛何以更說不退?

問曰:

是二義何者是實?

答曰:

二事皆實。佛口所說無不實者。

如佛或說「諸法空無所有」,或說「布施、持戒等是有」——為初發心者說「諸法有」;為久學人著善法者說「諸法空無所有」。

懈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牢固者,如是人應從聲聞道得度而不求聲聞,久於生死中受苦,是故說「發心如恆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眾生聞是已,能堪受眾苦者,畢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能者,取聲聞、辟支佛道。

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心薄、自愛身重;此人聞佛難得,多有退者,作是念:「我或不能得佛,不如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為!」為是人故,說「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

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種呵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

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眾生,諸佛菩薩之所呵責:「汝欲捨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留。」

問曰:

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凈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於余國為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

若阿羅漢往凈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

答曰:

是人著小乘因緣,舍眾生、舍佛道,又復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

複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知。


推薦閱讀: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11卷---20卷)(大正藏1796部)
未成佛前, 皆當修習凈土法門
放下屠刀 就真的能立地成佛嗎?
什麼是有情與無情?無情能成佛嗎?
不是追究放下放不下 而是要追究自己為什麼放不下

TAG:成佛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