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級細菌從何而來?怎樣應對?

超級細菌

世界各地人醫臨床一些常見病原菌尤其是「院內感染」病原菌近年來出現了泛耐葯菌株(俗稱「超級細菌」),特別引人關註: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黴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多重耐葯銅綠假單胞菌(MDR-PA)、泛耐葯不動桿菌科細菌(PDR-AB)、產ESBL腸桿菌科細菌、多重耐葯結核桿菌(XTB)等。

「超級細菌」從何而來?怎樣應對呢?這些知識點要知道!

1

什麼是耐葯菌?耐葯菌是如何增殖和傳播的?

耐葯菌是指具有耐藥性狀的細菌。耐葯菌的增殖和傳播與普通菌一樣,只要條件適宜,就通過分裂方式大量繁殖後代,並可通過直接接觸、不潔飲水、被污染食物或者手術器械等傳播擴散。

2

耐葯菌從何而來?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界所有物種的生存法則。按照能否產生抗生素的標準,自然界的微生物可分為兩類:一類產生抗生素(主要是放線菌和鏈黴菌),另一類不產抗生素(大多數細菌屬於此類)。自然界中這兩類微生物常相伴而生,前者由於能夠產生抗生素,具有殺滅其他細菌的能力而獲得生存優勢;相反,不產生抗生素的細菌則需要獲得耐受抗生素的能力,以達到種族延續的目的。可見,細菌對抗生素耐葯是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生物現象。

人類在抗感染藥物研究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能殺滅病原菌的青黴素,從此開啟了在自然界中尋找抗生素甚至通過人工合成抗菌葯的大門,並通過科學手段不斷提高抗生素(抗菌葯)的產量與抗菌效力,從而打破了自然界中微妙的「抗生素-細菌耐葯」平衡。抗菌葯的廣泛應用給細菌帶來了嚴峻的生存壓力,適應能力極強的細菌自然會通過不斷的進化與變異,獲得針對不同抗菌葯耐葯的能力。在幾十年的抗菌葯使用史中這種能力不斷被強化,導致細菌從敏感菌逐步發展成為單耐葯菌、多耐葯菌、泛耐葯菌甚至全耐葯菌。

由此可見,細菌耐葯是一種被人類活動強化的自然現象。

3

哪些場所容易產生耐葯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界各地的醫院和養殖場是耐葯菌產生的兩大場所。

醫院內,感染者集中、多數病情較重、患者高度易感、存在交叉感染、大量和長期使用抗菌葯等各種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容易導致「院內感染」細菌高度耐葯現象。

養殖場,一方面動物數量多,相互密切接觸,容易發生細菌性疾病和傳播耐葯菌;另一方面動物使用抗菌葯主要通過拌料或飲水群體給葯,難以充分考慮不同動物體重、病情的差異,易出現給藥劑量不能殺滅病原菌反而誘導耐葯的情況。

4

耐葯菌的環境適應能力會比普通菌強嗎?

細菌產生耐藥性後,其生存力、穩定性、毒力等可能會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若耐葯菌的適應性增強,比普通菌更有優勢,在環境中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優勢菌群,增加感染和傳播的風險;若耐葯菌的適應性下降,不如普通菌,在環境中通過競爭將被逐漸淘汰、清除。

毋容置疑,任何細菌不管是通過自身基因突變還是外源耐葯基因獲取形成的耐葯株,都比普通株更能適應有抗菌葯的環境。但許多研究表明,在無抗菌葯的環境下,細菌通過突變產生的耐葯株在體外或體內的適應性都會降低,如肺炎鏈球菌的青黴素、紅霉素和環丙沙星耐葯株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均比相應的普通菌株低;同樣發現,通過獲取外源基因耐葯的菌株適應性也會下降,如攜帶耐葯質粒表現耐葯的菌株其生長繁殖速率就比不上沒有攜帶耐葯質粒的普通菌株。

5

耐葯菌能恢復為敏感菌嗎?

從細菌株系來講,在缺乏抗菌葯壓力下,通過自身基因突變產生的耐葯株,有通過基因回復突變恢復其敏感性的可能;通過外源耐葯基因獲取變成的耐葯株,也有可能丟失耐葯基因而喪失耐藥性。從細菌種群來講,耐葯株都存在適應性代價,在無抗菌葯的環境中,耐葯株由於適應性降低,生長速率減慢,競爭不過敏感株,耐葯株有被敏感株逐漸取代甚至被清除的可能。

因此,結合耐藥性的監測,採用輪換、穿梭用藥可以減少細菌耐藥性甚至恢復細菌的敏感性。

6

耐葯菌的危害表現在哪些方面?

許多研究表明,細菌獲得耐藥性後,其侵襲力、毒力無變化,不會改變其致病性,也不會產生新的感染類型。

耐葯菌最主要的危害在於其感染難以治療,尤其是多耐葯菌、泛耐葯菌甚至全耐葯菌引起的感染,導致常用抗菌葯治療無效,造成病死率提高,顯著延長病程和治療時間,大幅增加治療成本。

一些泛耐葯菌(如MRSA、CRE等)被稱作「超級細菌」(superbug),其實它們在致病力方面沒有任何超能力,引起的感染也無任何特異之處,只不過幾乎沒有抗菌葯能控制它們。因此一旦感染「超級細菌」,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炎症反應,甚至引起死亡。

7

目前有哪些耐葯菌特別引人關注?

世界各地人醫臨床一些常見病原菌尤其是「院內感染」病原菌近年來出現了泛耐葯菌株(俗稱「超級細菌」),特別引人關註: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黴烯腸桿菌科細菌(CRE)、多重耐葯銅綠假單胞菌(MDR-PA)、泛耐葯不動桿菌科細菌(PDR-AB)、產ESBL腸桿菌科細菌、多重耐葯結核桿菌(XTB)等。

調查發現部分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美國、中國等)動物體內也存在一些「超級細菌」(如MRSA、VRE、NDM-1等),但尚未找到這些動物源「超級細菌」感染危害人的直接證據。

8

目前對付耐葯菌的手段有哪些?

(1)合理使用抗菌葯,避免細菌耐葯:這是目前最易推行、最有效的辦法。提高感染病例的診斷水平,謹慎選用抗菌葯,設計最佳給藥方案,提高療效,避免細菌耐藥性產生,延長抗菌葯使用壽命。

(2)尋找抗菌葯替代品或替代療法:有前途的替代產品有抗菌肽、溶菌酶、噬菌體等,但大多仍停留在實驗研究階段,離臨床應用還很遙遠。

(3)針對耐葯機制,恢復細菌敏感性:如針對細菌產生的抗菌葯滅活酶研製酶抑製劑,將酶抑製劑與抗菌葯聯合使用,抑制抗菌葯滅活酶活性避免細菌破壞藥物而使藥物繼續發揮抗菌作用。迄今為止,臨床可供使用的只有β-內醯胺酶抑製劑(如克拉維酸、舒巴坦等)和β-內醯胺類藥物的復方製劑,細菌的其他耐葯機制尚無法克服。

(4)針對耐葯菌,研製新的抗菌葯:一種抗菌葯如果出現了耐葯菌,就開發使用另一種新的抗菌葯,這是對付耐葯菌最理想的辦法。但現實情況是,開發一種新的抗菌葯一般需要8~10年,而產生耐葯菌只需要2~3年,因此抗菌葯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葯菌的產生速度,並且目前抗菌葯開發難度也越來越大。


推薦閱讀:

【科普營養】住在你腸道里的細菌,今天過得好嗎?
什麼是「超級細菌」?
洗衣機竟成細菌污染源
Light-activated bacteria protect rats from heart attacks光激活細菌可保護心臟病發作的大鼠
「超級細菌」:我們如何應對?

TAG: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