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不用慌,中醫有妙方!
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是指甲狀腺腺體本身產生甲狀腺激素過多而引起的甲狀腺毒症,致使機體的各種組織氧化速度加快和代謝率增高。引起甲狀腺分泌過多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和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其他因素如經期、妊娠、感染等亦可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為雙手震顫、眼球突出、甲狀腺腫大、心率加快和基礎代謝率增加5大主症,雙手五指快而細微的顫動,尤其在五指伸直張開時更為明顯。伴有患者神經過敏、發脾氣等精神神經癥狀。眼球突出,為本病常見癥狀之一。一般一側比較明顯,另一側較輕;甲狀腺普通增大,質軟,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患者常有心悸和勞動時氣促,脈搏每分鐘可達100~150次;患者喜冷怕熱,手掌易出汗,消谷善飢,但體重日減,嚴重者可出現脈搏增快,體溫增高,劇烈嘔吐,腹瀉,尿少,煩躁不安或譫妄,甚或昏迷或周圍循環衰竭而死亡。
【治療】
1取穴
主穴分2組,人迎、曲池、內關、足三里、太溪為1組,水突、合谷、間使、三陰交、太沖為2組,甲狀腺腫配阿是穴,眼球突出配睛明、風池、天柱。
2操作方法
人迎、水突均直刺0.3~0.5寸,捻轉手法,視甲狀腺腫大小,在其腺腫上散刺3~5針,針尖均刺向腺腫中心(針刺時避開血管),捻轉刮針手法,天柱穴直刺1.5~2寸,徐徐進針捻轉刮針手法,余穴按常規針刺,間歇行針30~60分鐘,10~20分鐘行針1次,每日針1次,7~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天,2組主穴隔日交換使用。
3病例
例一:杜某,女,45歲,華僑。1992年11月5日初診。
兩手震顫,怕熱多汗,心悸,食慾旺盛,但日漸消瘦半年多,維多利亞國家醫院檢查診斷為甲亢,因服西藥(藥名不詳),效果不佳,邀筆者針灸治療。症見:舌紅苔薄,脈細數,心音亢進,心尖區聽到3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頸動脈搏動明顯增強,心電圖報告右心室肥大,血壓140/90mmHg,體重55kg,某醫院檢驗報告:基礎代謝+40%,血漿蛋白結合碘8.15%,放射性吸131碘試驗24小時為52.1%,頸圍875px,頸右側腫塊150px×112.5px。予以上方針刺治療,取穴同上,間歇行針60分鐘,20分鐘行針1次,每日針1次,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天。第1療程針後,自覺頸部較前舒適,冷熱多汗癥狀亦減輕,3個療程後諸症減輕,腫塊100px×87.5px,體重60kg,共治療9個療程,諸症明顯好轉,血壓130/85mmHg,體重65kg,基礎代謝為+7%,血漿蛋白結合碘5%。
例二:劉某,女,48歲。1985年6月8日初診。
頸腫眼突,食慾旺盛,但形體消瘦1年多。經某醫院放射性131I檢查,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內分泌性突眼症。經服硫脲類藥物控制,但癥狀未見好轉,而轉針灸科治療。症見:心悸氣短,煩熱汗出,手顫,睡眠差,舌紅少苔,脈細數。予以上方針刺治療,主穴同上,配穴為太陽、翳風、風池、天柱,手法同上,每日針1次,間歇行針30分鐘,10分鐘行針1次,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共治療5個療程,眼突平復,其餘癥狀亦消失,隨訪1年病未複發。
【按語】
甲亢是現代醫學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應屬於中醫學的「食疫」「中消」和「癭瘤」範疇。該病雖然多表現為陰虛火旺和氣陰兩虛的證候,然就其病機而言與肝密切相關,蓋肝善疏泄喜條達,若情志抑鬱,疏泄失職,致氣滯血瘀,結成癭瘤或眼突,且肝鬱易化火,耗損津液,故上則引動君火,心悸不寐;中則暗傷胃氣,能食善飢;下則累及腎陰,水虧無以涵木,腰酸頭暈,目蒙耳鳴。而且肝的本經自病,虛風內擾,經脈拘急,烘熱震顫。因此育陰潛陽,疏肝養心益腎,應為本病的治療大法,治病必求其本,標本兼治,以求萬全,虛者補之,結者散之,因此消癭軟堅化瘀治標之法亦不能忽視。故取阿是穴及鄰近穴位以疏導經氣,軟堅化瘀,以治其標,實踐證明,該法在縮小甲狀腺腫方面有明顯的作用,但此治法僅能縮小甲狀腺腫,而不能治其本。故根據審因論治的原則,針對其病機特點取內關、間使清心火平肝木;三陰交、太溪滋補腎陰,以壯水之主,濟水涵木;足三里補中益氣,健脾祛濕化痰瘀;太沖平肝潛陽,皆在調整機體內在的臟腑功能,平復陰陽虛實,以治其本。
有關實驗研究證明,針刺治療甲亢不僅能控制臨床表現,降低BMR,還能有效的糾正亢進的甲狀腺功能,使血清總T4、T3含量向正常恢復,針刺對甲亢患者血漿CAMP含量、尿17-OHCS排量,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可予以糾正,無異常者則變化不明顯。
新媒體編輯:王丹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推薦閱讀:
※八年抗戰 中醫共赴民族難,千載傳承 岐黃同圓中國夢
※潘曉川論氣(七):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名老中醫婦科驗方
※中醫養生的五彩食譜
※《解密中醫》:庸勝堂中醫基礎講座實錄第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