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五美

  讀雪萊、普希金的詩,雪萊的詩句「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和普希金的名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至今在我腦海回蕩,詩人多神聖啊。唐詩宋詞不僅僅意境優美,而且藝術形式精緻完美,令人驚嘆,真是內容和形式的絕佳結合。中國古典詩歌經歷了《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詩歌、南北朝民歌,到了唐朝,詩歌形式才逐步固定下來,產生了讓後人嘆服的「律詩」和「絕句」,千百年來之所以永唱不衰,可以說「形式」起了關鍵作用。而宋詞以長短句見長,還有很多詞牌,內容更豐富,語言更通俗,節奏感更強,彌補了「律詩」和「絕句」的不足。事實證明,那些有規律可循的唐詩宋詞散發出來的文學魅力永遠閃耀在歷史的長空,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瑰寶。

  20世紀80年代後的中西詩學的衝撞,一方面使中國新詩的個性得到張揚與解放,另一方面也使詩歌墜入了危險的歧途。這種「危險的歧途」就是指新詩一方面過於「橫移」西方,另一方面過於自由散漫,散文化嚴重,分行就是詩,不講節奏和旋律,沒有古典詩歌的形式之美。其實西方詩歌很多也是講形式的,但因語言特點不同,往往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容易翻譯,而形式一經翻譯,就大相徑庭,失去了原文特色。這也是中國新詩往往只注重西方詩歌內容、表現技巧而不注重形式的原因。如果把西方善於運用的象徵、隱喻、暗示、通感、意象等藝術手法和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之美結合起來發展新詩,也注重結構、節奏、韻律等,把內容和形式達到完美的統一,那麼中國的新詩肯定會有閃閃發光的那一天的。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詩論》中早就提到「形式可以說是詩的靈魂,做一首詩實在就是賦予一個形式與情趣,『沒有形式的詩』實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許多新詩人的失敗都在不能創造形式,換句話說,不能把握住他所想表現的情趣所應有的聲音節奏,這就不啻說他不能作詩。」詩人流沙河也說:「形式弄得好,內容才能夠圓滿地表現出來。對詩來說,尤其重要。」詩評家呂進在《新詩詩體的雙極發展》中說,重破輕立一直是新詩的痼疾,長期以來不少詩人對於形式建設一概忽視甚至反對,認為這妨礙他們的創作自由,以致一部新詩發展史迄今主要是自由詩史,可人們熟知的不少大詩人(例如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波特萊爾)都是格律體的大師,甚至格律體在任何國家都是必備和主流詩體。他呼籲自由體詩人也要有形式感,沒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稱為詩人的。他認為格律體新詩應講究格式和韻式。格式就是詩體要有規律,韻式就是押韻,格式和韻式應相互支持,講究詩的節奏的視覺化和節奏的聽覺化。

  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新詩,就必須從中國的古典詩歌里汲取營養,同時還不能排斥西方詩歌的現代語言和技巧,講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完美結合,這才能產生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新詩體。

  一是要語言美。中國詩歌自古都很注重語言的錘鍊,從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到李賀的嘔心瀝血覓詩句,再到賈島的苦吟,詩人們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所以我們當代詩人更應注重語言的鍛造,注重語言的「陌生化」。詩歌畢竟不同於其他文體,語言要「生動、明了、精練、純粹、準確、富有音樂性」(詩人彭燕郊語),更要有新意,要有起伏,要奇特,要出人意料。要想達到這樣的出其不意,可以借用西方詩歌善用的象徵、借喻、隱喻、暗示、通感、聯想等,當然像中國古典詩歌里有些樸實、簡潔的語言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要根據詩歌題材和內容而定。

  二是要意象美。中國古典詩歌最講意境,而意境的產生離不開意象的營造。從實際上看,不論是中國古典詩歌還是當今西方的現代派詩歌,凡是卓越的詩歌,無不講究虛實結合,講究斑斕多彩的意象,意象是詩的精髓。有了意象,詩歌才會含蓄蘊藉,如夢如幻,避免直抒胸臆的淺白,滋生豐富多彩的意境。美國意象派領袖龐德就是深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很多象徵派詩歌也都是重用意象的結果。不過意象要不斷創新,不能陳舊,否則產生的詩歌就不會有藝術感染力。

  三是要思想美。寫詩不僅要關注自己,更加關注百姓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命運。詩評家謝冕就曾批評某些當代新詩「過於沉溺於私語狀態,自說自語,新詩的多數寫作者不關心自己以外的生活和社會」。再加上詩歌的晦澀難懂,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詩歌難怪被大眾冷落到社會角落裡去了。寫詩不僅僅是自我抒發感情,更是為社會擔當責任。

  四是要結構美。七月派詩人彭燕郊在論詩的《結構與形式美》中提到:「結構是形式美的出發點,結構沒有考慮好,作品本身就會失掉形式美。……結構體現了作品內容美和形式美的關係。」而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優點之一就是重視結構,重視視覺上的美,也就是呂進所說的「格式」。新詩的結構不一定非得像聞一多提出的「建築美」,而是百花齊放,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只要有規律可循,讓讀者感覺出視覺上的美感即可,節與節可以講究整齊,但句的字數不一定非得相等,就像宋詞的長短句一樣,因為白話新詩沒有古詩的語句精練簡潔,限制字數容易沖淡語言美感,也減少有些為了湊齊字數所使用的無用的襯字。

  五是要音樂美。中國古典詩歌自《詩經》起就非常注重音樂性,經歷幾千年的發展。朱光潛說:「詩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只有純形式的美,沒有語言的節奏,詩則兼而有之。」詩是語言藝術,藝術地表現母語的音樂美正是詩的特殊功能。這樣的格律因符合現代漢語而為今人易於掌握,又為藝術樹立了標杆,寫起來雖有一定難度,卻顯出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從而區別於口水詩,也區別於散文。中國當代的漢語詩歌一定要重拾「音樂美」,一定要講究節奏和旋律。

  詩是詩人純凈靈魂的藝術載體,是詩人抒發情懷的美好途徑,更是詩人遠離世俗的精神港灣,而不是賺錢的機器,也不是炫耀的工具。詩人有責任堅守詩歌精神,有責任讓社會和大眾重新重視詩歌,有責任讓當代詩歌呈現「盛唐氣象」,有責任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經過冬天 現世安穩
詩七首(2017.10.25)
榆林市第一醫院——老婆待產有感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