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習俗——拜「月娘」的由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一提到中秋,人們就會想起月餅。但是除了吃月餅外,拜「月娘」也是民間非常流行的中秋習俗之一。拜「月娘」習俗的由來
嫦娥奔月圖 |
「月娘」就是「月亮」,拜「月娘」也就是祭月,又稱拜月。民間有很多關於拜「月娘」習俗由來的傳說,其中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最廣。
傳說,堯的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乾了,百姓無法生活。當時有位青年名叫后羿,為了解救百姓,他歷經千辛萬苦,用弓箭射落了9個太陽,剩下一個在天上。百姓得救,擁戴后羿為君主。有一次,后羿外出狩獵,經過西王母的居處,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長生不老葯。回家後,后羿將長生不老葯交給妻子嫦娥保存,嫦娥把不老葯藏在了寶匣里。
后羿有一個奸詐刁鑽的徒弟,叫蓬蒙。蓬蒙在無意中發現了嫦娥存放長生不老葯的地方,於是他趁后羿外出時,闖入後宮,威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葯。嫦娥誓死不給,在萬般無奈之下,她打開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下。誰知,嫦娥吞下藥,身子立刻飄離地面,衝出窗口,飛向天空。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由於思念妻子,常常在月明之夜仰望夜空,可以看到皎潔的明月中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逢八月十五夜,后羿總能完整地看到嫦娥。從此,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擺上香案,放些嫦娥平時最愛吃的月餅、蜜餞和鮮果之類的供品,遙祭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
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八月十五晚上,於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姑祈求吉祥平安。做母親的常抱著幼兒拜「月娘」,求月娘庇佑幼兒平安成長。拜「月娘」的習俗便由此興起。
民間拜「月娘」的儀式
古人拜月娘 |
月屬陰,俗稱「月娘」,又稱「太陰娘」,所以民間拜「月娘」的活動只有女人和小孩參加,男人一般不參加,不叩頭祭拜。一般情況下,婦女們要在當日或者是前一日進行一次大掃除,以迎接當晚或者次晚的拜月。到了中秋節的晚上,當皓月初升時,婦女們便在庭院或陽台等露天處設香案、香爐,並以瓜果、芋頭、月餅、雲片糕等供品拜月娘。拜「月娘」時,要將新買的文具,如筆、墨、紙、薄等擺在香案上,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聰明會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婦女們也會把新買的化妝品擺上來拜「月娘」,祈望自己能像「月娘」一樣美貌出眾。
責任編輯:青竹
推薦閱讀:
※尹薦:中秋節,跟孩子一起朗誦這三首詩
※10月中秋節後財運大漲,貴人相助,偏財不斷有望翻身的幾大生肖!
※【感謝好友《misitelang》贈送小絲中秋節賀貼】
※中秋節嫦娥奔月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