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哲學

學習哲學

當西方人使用「哲學」這個概念時,他們想表達什麼樣的含義呢?在古希臘人那裡,「哲學」就是表示「愛智慧」的意思。在整個西方的哲學傳統中,「哲學」意味著對真理的追求、對世界的叩問、對歷史的把握、對人間的理解、對神靈的感悟、對知識的分析、對一切的懷疑!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哲學」的話,那麼雖然它從西方而來,但它就不再僅僅是西方的東西。因為在世界各地,在各個民族中,都有一些人在進行這樣的思考。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種文明形態。在各個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面對浩渺無窮的宇宙、風雲多變的自然、變化多彩的人生,人們都會產生種種疑問。於是,人們就期待有一些解釋,能夠幫助自己理解這些現象,弄清楚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的結構和狀態,也弄清楚我們為什麼而生活,我們又應該怎樣生活?當人們停下手中的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哲學的思想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哲學來自於對生活的反思。當然,迫於生計,不可能每個人都會這樣想,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樣想。因此,社會中註定了只會有一部分人,可以專門地對這些問題進行鑽研。他們把對於生活的種種反思加以整理,然後系統地表達出來。這些人就是「哲學家」,他們把社會上「哲學的思想」系統化、哲學化,表述為比較完整的「哲學」。  這樣看來,「哲學」這個詞雖然是個舶來品,但是我們自己的中華文明,卻從來不缺少「哲學的思想」,更不缺少作為一門學問的「哲學」。漢語中,「哲」字就正好是「智慧」的意思。我們國家古代有本字典叫《爾雅》,它裡面就說:「哲,智也。」這門學問在中國古代曾稱為「道」、「道術」、「玄學」、「道學」、「理學」等等,但說到底,它仍然是我們這個民族中的賢哲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進行反思的結晶。

人們常常以為,哲學家是一群很狂妄的瘋子。他們總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納入到自己的思考範圍之內。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書上都說,「哲學是對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規律進行思考的學問」。哲學家不僅願意把自己的觸角伸到我們生活和知識的各個領域,而且還老是在這些領域裡嘮嘮叨叨,評頭論足

我們之所以需要哲學,需要這類精神性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是一個「人」!作為「人」,我們不僅是「在活著」,而且是「願意活著」,更加是「希望好好地活著」。所以我們就會追問生活的方式、追問生活的意義。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院長總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格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最後,院長叫男孩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更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竟被傳揚成「稀世珍寶」。  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將這一切稟報給院長。院長徐徐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價值、有意義。」  其實,小男孩的困惑就是一種哲學的困惑。哲學的困惑,就來自於你對於生活意義的發問;哲學的進程,就在於你對它的思考;哲學的功能,就在於它能幫助你發現生活的意義在哪兒,而你又應當如何去實現。所以,哲學能夠使你具有一種精神,而不僅僅是沉溺於物慾之中。  哲學雖然不等於實踐,但它可以指導實踐。是的,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條最基本的哲學命題,卻讓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的飯多得吃不完。既然哲學能有這麼大的功能,那麼即使它本身不能拿來當飯吃,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英國有個哲學家叫羅素,他曾經說:「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辯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麼令人信服了。」

 哲學家們喜歡想問題,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幾乎成了一天到晚專門想問題的「職業選手」。但他們所考慮的,又不是「怎麼解決某個實驗步驟」、「怎麼安排一次活動」這樣的問題。那麼,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英國有個哲學家叫羅素,他曾經說:「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思辯的心靈所最感到興趣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是科學所不能回答的問題;而神學家們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們在過去的世紀里那麼令人信服了。」  羅素這裡的「科學」就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自然科學」。科學是什麼呢?科學可以回答「自然界是在怎樣地運動」,但是,它沒法回答像這樣的一些問題——自然界為什麼會這樣地運動?是什麼讓自然界運動起來的?自然界這麼運動有意義嗎?  不過先不要想得太遠,讓我們停一下。因為我們發現,在我們打算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之前,先得解決另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真正知道它?」也就是說,即使世界具有某種狀態,那麼我們是否具有某種發現這種狀態的能力呢?在自然科學那裡,這是前提,而不是一個問題。但在哲學家的眼中,對於人的認知能力,這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除了對「世界的本原」和「人的認知能力」的思考外,哲學家還考慮我們的社會生活,希望能夠明白生活的價值,確定生活的目標。比如說——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本來是什麼樣子的?這種關係又應當是什麼樣子?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呢?還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屬虛幻無謂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我們有沒有可能實現它呢?如果可以,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它呢?  其實,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哲學問題。當牛頓被蘋果砸了一下時,他所想到的是:「為什麼蘋果不往天上飛,而是往地上落呢?」但是,當哲學家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他就會有另一種想法:「蘋果砸中了牛頓,這是一次偶然的巧合,還是早就註定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呢?」  如同詩人蒲伯所感嘆的——  自然和自然律隱藏在黑夜之中,  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萬物皆明。  有人說:「別搞得那麼神秘化、複雜化好不好,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它就發生了那麼一次而已。」那麼我們還是會有疑問:「如果只發生一次的事情,只能算作偶然的話,那麼我們的人生也只有一次,那人活一輩子是不是也不過『偶然』而已呢?如果人生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那我們又該怎麼過呢?」 哲學的問題,的確都是對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最一般的原則進行思考的問題。哲學家的思考總是這麼刨根溯底,總想得到一些根本性、一般性的知識,以便為我們理解世界、理解生活提供一種基礎和一種眼光。考慮這些「大」問題,正是哲學家的使命。

哲學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它所探討的是一些「大」問題,更在於它是用理性的方式,而不是用信仰、幻想的方式去討論這些問題。

對於哲學家而言,他與宗教者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得「講道理」。  哲學家講出來的東西,要想稱得上是「道理」,那就得是有條不紊、合乎理性的。這種「道理」要能夠有力地說服別人,有效地傳達給別人。

如果我們覺得一個人的說法「有點道理」,那一定有這麼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我們覺得,他的有些話可以解釋我們的世界和生活,而且還能把它們解釋得通;另一個是我們覺得,他沒有僅僅站在他一個人的立場上,而是採取了一種普遍的眼光。如果一個人所講的東西只是他自己的主觀體驗,那就不能稱作「道理」。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時間」
孟喜的創新品格與哲學思想
《人類簡史》19--幸福的秘密
【專欄說明】
人都是一直在不會滿足,只是一直在自欺欺人。

TAG:學習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