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之《論語》十則輔導 

中國文明經典研讀之《論語》十則輔導 2010年08月04日  《論語》十則 學習輔導  一、「學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恬靜,對工作勤快敏捷,說話卻當心謹嚴,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剖析:本章孔子解答了怎麼做個好學君子這一問題。吃飯時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僅僅為了吃飯。君子求學應當有較高的精神追求。正人能夠不求食飽、食好,寓居環境不尋求舒服,棲身環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附性,會對個人涵養道德不輔助反而使本人變得很怠惰。做事、對工作要勤奮、迅速、當真,而且要警惕談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孔子以為好學,首先學業要精於是得勤懇,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說的那樣。這句話堪稱與咱們古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的教育軌制當初給大家的教導就是讀好書能力有好職業,一直拿學位才幹有好的生涯、「娶美女(帥哥?)買房買車」,這也是事實的,能拿在手裡的。這可並不是孔夫子呆板,而是揭示了一個主要的情理,我們的一生,終是精神生命的終生,物資追乞降感官享受終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終極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致抵觸緩和而矛盾的畢生,精力的升華卻會浮現心理的安全與人生的順遂。並不是把兩方面抵觸起來,而是把重心放均衡,人生就有無窮的拮据,而物質的追求,切實會讓性命老是緊張懊惱。  二、「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識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知識上的問題都能明白清楚,立身處事有動搖的準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運氣。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可以分辯長短,聽到刺耳話可能懂得別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辨別取捨。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動都到達了自在王國的地步,行隨心至,從不超出仁的標準。」  分析:本章表現孔子的一生是不斷學習和進步修養的一個進程。孔子是自學成才的典型,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串孔子一生的主題。恰是通過耐勞的學習,孔子才控制了廣博的常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過學習的積聚,在不斷的學習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學習如饑似渴,不斷的尋找機遇充實自己,「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認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孔子以學習為樂,並對學習有很深的領會。  三、「公冶長」篇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顏淵:名回,字子淵。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說(子: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孔子):「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說:「願將我的車馬、衣服和朋友獨特享受(衣[輕]裘:泛指衣服。「輕」字為衍文,是因《論語?雍也》中有「衣輕裘」而誤衍。「裘」:本指皮衣。共:動詞:指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車馬、衣裘用破,用壞。敝:使動用法。憾:埋怨,不遠)。」顏淵說:「(我)想的不是炫耀自己的利益[輕聲](伐:誇獎),不誇張自己的功績(施:張大,誇大)。」  子路說:「樂意聽聽你白叟家的抱負。」孔子說:「老年人,使他們安逸;平輩的人(友人),使他們信賴我;年青人,使他們歸依我(安、信、懷:都作使動用,賓語『之』分辨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適。懷:歸依  分析:這章重要記載了弟子們對孔子的理解,言孔子之志。子貢感嘆:孔子一生良多談到人道、天命這些關於人生宇宙的話題。這和孔子的思惟有關,孔子更多關注的是在年齡末世的民生現實問題。從孔子的志向可以看出來:他願望老者能夠幸福地安度暮年;朋友之間能夠彼此信任,其樂融融;年少的一代能夠在長輩們的關心愛惜下健康成長。師徒三人的對話,反應出三種不同的境界;孔子勇而好義,故修養只是達到求仁的境界;顏回好學,故能夠達到智者的境界;孔子則是達到了安仁的境界。人的思維境界不同,志向也不同。雖然社會鼎力倡導人要建立弘遠幻想,但是思想修養教育跟不上,理想就只能是空泛的大口語,沒有實際意思,相反還會讓人發生惡感。  人沒有境界,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孤舟,就是失去翅膀的飛鳥。境界有大小。子路的志向是英雄們的意氣相投;顏回的志向是善者的博大襟懷胸襟;孔子的志向更加平實誠摯:願天下人都安然幸福。三人的境界由低到高,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賢人和君子的差別。今天我們追求勝利,沒有切實遠大的志向是不行的。走一步看一步,那是混日子人的懶散主意,真正想有成績的人,必需早立志,立長志。好的志向就是你心中的那盞明燈,在你艱苦的時候,它能給你些許暖和,幾許勇氣,激勵你永不廢棄。有句俗話說得好: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四、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理解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分析:本章闡述學習的立場。孔子提出的增強自我涵養,重點在於不斷學習,然而對於本身素養的學習又有層次的不同。孔子看待學習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曉得學習。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占的比重大。由於不學習無以破身,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出人頭地的需要,為了自我前途的需要------總之不得不學。第二種是喜好學習,此類人把學習作為一種興緻,善於察看,善於思考,擅長摸索。第三種人是以學習為樂者。這種人僅僅是出於愛好而學,更重要的是視學習為生命的一局部,學則樂,不學則憂。同樣,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青少年、丁壯、老年,與這三個年紀階段相同一,大多數人閱歷著知之、好之、樂之三個學習檔次。在青少年時期,無論是來自外部的壓力,仍是自身的需要。多數人是為「迫」而學,故知之,是一種他覺階段;在壯年時代,因為而立跟不惑之年的豐盛經歷以及工作上的須要,加之心理上的成熟,多數人可以說處於好學階段,曰好之;到了老年,多數人的境況處於穩固狀態,兒女成人,老人健康,回想自己的前半生,總感到空蕩蕩的不空虛,知天命的內部念頭促使老人開端學習,且處於一種樂學的狀況,曰樂之。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寂。聰明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分析:本章闡述有效學習的方法。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呢?孔子認為最好的老師是興趣。就學習某種東西而言,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以它為樂才能參悟上乘。傳授和交換學問的對象也要有所抉擇,中等智商以上的人才可以跟他議論精深的學問,中等智商以下的人是不能跟他念叨的。孔子把自己觀賞的上層士大夫分為智者和仁者。智者的聰慧就像流水一樣,不滯於行,川流不息。仁者的剛毅猶如那巍峨的深谷一樣,挺立矗立。智者腦筋活潑喜歡活動,仁者心情冷靜喜歡寧靜。智者看透世相,笑口常開,仁者與世無爭健康長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從事自己愛好的事才能充足施展自己的才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佳的才能區,要害是你能不能準確意識自己。星期是個蠢才的詩人,然而卻缺少最基礎的從政才能,終日想著做卿相平天下的夢,成果只能到處碰壁。在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裡,恰當的取捨就顯得很重要。只有先成為專才,才有成為全才的盼望。  五、述而篇  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旁邊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分析:本章闡述孔子對待財富的態度。孔子對待財富的態度並不像後代道學家那樣偏激,他還是確定財產的意義的:如果用正當的手段失掉財富,即便是做下等差役,也是違心的。但對於那些非正當手段取得的財富,孔子是很不屑的: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與我無關。富貴的確不是人人可得的,孔子在自己的追求中得到了極大的滿意和快樂。雖然吃得很差,住得很簡陋,但是孔子得意其樂。  在利與義的取捨之間,最能表示出一個人的品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並不反對去掙錢發財,但是手腕要合法。在今天,金錢不是萬能的,然而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許多人生活的目標彷彿就是為了賺錢,試想在賺錢之外是不是還有其餘的生活呢?在宋代的朱熹看來,追求富貴是最低層次的生活。實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趣,活著不要因為蠅頭小利而損害了自己的真性格。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君子常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爽朗而寬闊,小人總是發愁而哀傷。」  分析:本章闡述孔子對待人生的態度。孔子認為君子的性格是豁達直爽的,襟懷是無限廣闊的;小人的性情是悲悲戚戚的,胸中局促過於憂愁。端正對生活的態度,腳踏實地地做人確是我們所盼望的。人生苦短不滿百,快樂是一生,悲憂也是一生,你樂意取捨哪一個?做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安安悄悄快快樂樂地渡過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六、「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行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仁。實施仁,全憑自己,豈非憑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履行的條目。」孔子說:「不合禮的景象不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分歧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顏回固然敏感,也要求實行這些話。」  分析:本章論述了實現「仁」的辦法。孔子告知顏淵實現「仁」的方式,即要抑制自己,是語言舉動合乎禮的請求,詳細的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視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人為財逝世,鳥為食亡,人未免會有私慾。但若任由一己私慾膨脹,社會將不堪假想。在很長一段時光,「克己復禮」被批評為按部就班。忍辱負重,疏忽個人主體性。「克己復禮」等於以「孝悌」的秩序內涵為出發點不斷深入對秩序的認識和完美,並在此基本上踐行禮的要求。克己復禮作為仁的狀態,應該是特定的思想感情狀態和行為狀態的協調統一,遵照禮的規範,只有以適當的思想情緒狀態作為原能源,才能稱為「克己復禮」,即仁的狀態。  當今社會,假如人們能真正做到戰勝一己私慾,以合乎社會禮法規範,那麼,那些貪污行賄、侵吞國度財產以中飽私囊的腐朽案件等黑暗現象就會少得多。  七、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不決,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需要警戒防備: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便要小心,莫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正旺,便要警惕好鬥之心;年邁時,血氣衰竭,便要警惕貪得無厭。」  分析:本章敘述的是孔子告誡人們人生不同階段都應該慎戒。年輕時要警惕貪戀女色;壯年時要警惕爭強好鬥;年老時要警惕貪得無厭,孔子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他告誡人們這三個階段都要有戒備的事件。比之青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貪最難。這個世界上不乏彌留之際盯著金子不放的人,在功成名就之時退隱不士,泛舟湖上的人有多少呢?  福禍相依,其實人生就是這樣。金錢、名利、位置-----很多貨色並非人生而有之,但一旦得到了,有些人就很可能無盡頭地追求。而一旦失去,又會痛心不已。正如古人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滿足,失其所以有。」所以擺正心態,不要冀望太高,以一顆平凡心去面對得失,人生興許會更加輕鬆快活一些。  八、學習孔子有何意義。  現在談《論語》有人會認為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期了。其實不然,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及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依然在我們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只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浸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舊是佔主導地位的。近多少年來,跟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討的對象,今年就有很多國家創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步崛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確實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國學懂得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鼎力宣傳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化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消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述作為教育的主要部門,但至少要了解,信任通過了解,我們必定有所播種。
推薦閱讀:

7本不容錯過的科幻類經典著作
很有份量的一句話,興奮不已的經典語錄
周星馳致敬李小龍的15個經典時刻
中國油畫之經典佳作(117) 毛本華等《焦裕祿》
經典語句欣賞4

TAG:中國 | 文化 | 經典 | 中國文化 | 論語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