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著149
06-22
反求諸己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這句話的意義,《論語》中已多次提到。孔子教人的中心,都在這個思想,他說只怕自己無能,沒有真才實學,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換句話說,只要要求自己,充實自己。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這是一個大問題。司馬遷寫《史記》,在《伯夷列傳》中,特別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孔子說,一個君子人,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後,歷史上無名,沒沒無聞,與草木同朽。但是歷史留名,談何容易?我們研究歷史哲學時,常問同學們,腦子裡能記得幾個皇帝的名字?一個人當了皇帝,就現實來說,那已經很夠了吧!死了以後,不必多久,連名字都被別人忘了,人生的價值又何在?歷代有那麼多宰相,民間又記得幾個?歷代有許多狀元,我們知道了幾個?而他們對於歷史、對於國家社會貢獻了什麼?老百姓知道的少數歷史人物,還是靠小說捧出來的,其他大多數的,有誰知道?所以,後世留名,談何容易!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留了名。在功業上的歷史人物,文天祥、岳飛,也是少數;至於其他功業上的歷史人物,又有幾人知道?從這裡看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暫的一段當中去爭名,上台去鏡頭上亮一下,有什麼用? 伊藤博文的話不錯,求名當求萬世名。人誰不好名?看好在哪裡。一個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對社會真有貢獻。要歷史留名實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後,未有不好名者,所以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但好名看什麼名。遺臭萬年也是名,但有什麼用?真的大名,要對歷史有貢獻,就太難了。求利之道也是一樣,幾十年來,看到那麼多朋友,發那樣大的財,最後怎樣?豈待下文分解。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確定自己究竟走哪條路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一生很其實,很本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過分的企求。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學問也好,一切事業也好,只問自己,具備了多少?充實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賴別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內省的修養方面,只問自己應對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對你如何。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這些都是講君子、知識分子的學問標準。要做到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爭。「矜」是內心的傲,(驕傲是兩回事。前面說過,沒有真本事,看不起別人,是驕;有真本事而自視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裡,外面對人不必傲,內在有氣節,窮死餓死可以,絕不低頭,這是矜。「群」則是敬業樂群,彼此相處融洽,但不營私,不走營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對於人的觀察,不要聽了對方一句話說對了,就認為他統統對了;也不要因為對方某一點不好,而因此不聽他的好意見。 上面這些話,都地以「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句話為中心,而引伸出來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話說鬼谷先生——之「三步制君」術
※錢鍾書先生的日記
※床頭櫃為什麼要放兩個?聽完風水先生的話,難怪你家越住越窮了!
※楊文笏先生陳式太極拳一路演練及推手
※《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