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全書 | 竹木牙角器

中國傳統工藝品以精緻、細膩著稱,而其中最 精者當屬雕刻。儘管加工對象多為平常習見的天 然材質,但經過工匠的精心雕琢、打磨,總能以小 見大,造就出精緻典雅、變化多端、渾然天成的藝 術品來。這其中,「取乎自然」的竹、木、牙、角 器雕刻堪稱代表。竹、木、牙、角是最為常見、常 用的工藝品製作材料,這一類雕刻也是中國雕刻 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流傳的這一類工藝品 品類繁多,既有風格簡練、古樸大方之作,又不乏 文飾繁密、窮極工巧、極盡華美的作品。雕刻者技 藝之高超,往往令人嘆為觀止,忍不住拍案叫絕。 這些工藝品自誕生至今,可謂雅俗共賞,備受青睞,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藝品,無論實用器還是陳 設品,雖然多屬小件,卻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相關工藝技法諸如 圓雕、深淺浮雕、鏤雕、拼貼和鑲嵌等也是民族 傳統工藝寶庫中的無價瑰寶。

竹雕

竹木牙角器以竹雕藝術品為首, 顯然是受到國人對材質本身喜好的影 響。古人歷來愛竹,竹子的「虛心」、「勁 節」作為精神象徵,也歷來為國人所 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器的 民族之一,遠古時期即有用竹製造的 生產、生活用具。考古發現,我國在原 始社會時期就開始製造使用具有文飾 的竹器。竹雕成為藝術門類之一,是在 六朝時期。到了唐宋時期,竹雕工藝更 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竹雕工藝真正 的繁盛時期出現在明清。隨著中國傳 統繪畫藝術的發展,藝術品的材質開始獲得突破,竹作為易於選取和加工 的材料更是大量被使用。此時花鳥、山 水成為竹雕藝術家最常用的題材,另外還出現了供文士欣賞把玩的竹雕樓 閣、佛像、人物等題材。在這一時期, 大量的文房用具也採用了竹製品,諸 如筆筒、臂擱、香筒、鎮紙、筆洗等。

蜀道難詩意筆筒

清早期 高13厘米

成交價:HKD 1,574,400

香港蘇富比 2004.10

筆筒被雕成很多層次。一個游者頭戴破帽,騎 一騾正在走過兩個峽谷間的一座木橋。身邊 是懸崖峭壁,天空是極濃重的雲。在岩石上刻 有唐代李白的詩《蜀道難》。詩後是作者的款 「中千」。

周芷岩款竹石圖筆筒

高17厘米

估價:HKD 300,000?400,000

香港蘇富比2004.10

在巨大的石頭之上,是高高矮矮的優雅的竹枝。在 竹枝旁,作者留下他的題款:「芷岩樵叟」。

藝術家們在雕刻時,多根據竹筒、 竹片、竹根等不同材質的天然形狀因 材施刀。明代湧現了大量的竹雕藝術 家,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影響深遠的藝 術流派,代表了竹雕藝術的最高水 平。竹雕藝術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嘉定縣)、金陵(今南京市)兩地,因 此人們將他們分為嘉定派、金陵派。 嘉定朱氏祖孫三代創深刻法(指浮雕 和圓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金陵李 耀、濮仲謙創淺刻法,能依竹材的自 然神韻創出古樸而生動的作品來。在 題材上,兩派竹雕藝術家不僅精習竹 根刻圓雕山水、人物技法,又擅竹製 筆筒、扇骨鐫刻,均為竹雕藝術的發 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嘉定朱鶴(松鄰)、金陵濮澄(仲謙)因為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鈺《竹人錄》推為竹雕開派人物。

周芷岩款飛瀑圖筆筒

高14厘米

成交價:HKD 1,462,400

香港蘇富比2004.10

潘西鳳款風雨歸舟圖筆筒

高11厘米

成交價:HKD 108,000

香港蘇富比 2004.10

此筆筒描繪了在風雨中老漁夫手攬著一個小孩,彎腰持傘回家,身旁的柳枝被風吹得飄舞。署有「老桐潘西鳳」款。

嘉定派

嘉定派生產中心位於江蘇嘉定(即今 上海嘉定縣),其創始人是嘉定文人朱鶴。 在嘉定竹雕藝術流派中,以朱鶴、朱纓(號 小松)、朱稚征(號三松)祖孫三人最為著 名。朱氏三代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圓雕技 法,其特徵主要是"高、深、透"。浮雕分 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 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三維效果。 刻竹方法是鏟去較多竹地.使紋飾凸起於 上,並能分出層次。深浮雕多者可達五六 層,使器物有圓渾之感。朱氏竹刻用刀如 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自然,對 後世嘉定派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朱鶴在竹雕設計和製作中,往往能觸 類旁通,引入書、畫的藝術創作理念,將書、畫筆法運用於刀法之中。他創作的筆筒、香 筒、臂擱、佛像、杯、簪等各類作品,雖然 在風格上,有的朴茂質拙,有的精妙絕倫, 但大多"窪隆淺深",通過達五六層的鏤空 深刻透雕並行製作而成。他將南宗畫派糅 入北宗雕刻之中,創造出深刻法,為竹刻藝術開闢了新的技法。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極 少。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多為贗品。

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

高14.6厘米

「萬曆乙亥中秋,小松朱纓制」行書款

成交價:RMB 1,100,000

中國嘉德2003秋

竹筒形制雖小,所刻圖案卻具大畫意。孤松斜偃, 陶淵明手撫松身,展目遠眺,神情閑逸。小童所 背酒瓮中插菊花一枝,回顧而行,意欲前導。

朱鶴款竹雕山水人物筆筒

高14.3厘米 口徑10.1厘米

底徑9.6厘米

筆筒為圓形,口、足部均鑲紅木。底刻五足。一 面淺地浮雕仙山雲石,福、祿、壽三仙圍坐古 木之側。另一面雕雲氣、懸崖等,空白處刻"惟 翁先生六十壽,松鄰朱鶴制祝」行書款識。

繼朱鶴之後.其子朱纓、其孫朱稚征 亦頗負盛名。其刀法純熟,雕琢技法精巧 工麗,形象生動活潑。

嘉定派竹雕到了清康、雍、乾、嘉時 已進入全盛之期。當時的竹雕高手多出嘉 定門下,嘉定在當時被稱為"竹刻之鄉", 前後湧現的聲名卓著的竹刻家達六七十人 之多.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吳之蕃、周澈、 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施天章、張希 黃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對後世 的竹雕藝術影響深遠。

吳之蕃是繼朱氏之後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活躍於康熙年間。他精於行草書畫, 亦是清代初期著名畫家。他擅長圓雕、浮 雕等各種技法,也就是"薄地陽文"的雕刻形式。

竹雕山水人物筆筒

清初

高21.2厘米

估價:RMB 35,000~45,000

成交價:RMB 55,000

中國嘉德 2000.5.8

筆筒為多層鏤雕。藝人刀法圓婉,研磨細膩,採用 「高遠法」構圖,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劉晨和阮肇「五台山遇仙」的神話傳說。由於工藝上注重留青和透 雕恰到好處的結合,圖案高低深淺、前後遠近都富有層次感,增強了其詩畫氣韻,使其格調高雅,耐 人玩味。

竹雕八駿圖筆筒

清中期

高15.8厘米

成交價:RMB 418,000

北京翰海1995.4.12

該筆筒多層鏤雕,包漿亮潤溫瑩,香色古盎。

金陵派

金陵派創始人為濮澄,其字仲謙.生 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主要活動於明 萬曆至崇禎時期。他的雕刻技藝與嘉定 派陽文刻法相反,竹以淺浮雕為主,往往 採用陰文淺刻,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 然形態稍加鑿磨,時人稱之"大璞不斫"。 其"大璞不斫"的竹雕風格為金陵派竹雕 開派並得以沿襲。濮澄作品大都簡潔、自 然而不失生動活潑,使器物古雅而可愛。 濮澄擅制扇股、酒杯、筆筒、臂擱一類器 物.其作品深受世人喜愛。濮澄最喜用材 質盤根錯節的竹根做材料,因為其本身 即有形態,可因勢施刻,達到自己需要的 藝術效果。

濮仲謙竹雕松樹形壺

高12.3厘米口徑8.4厘米底徑8.5厘米

仲謙款

清宮舊藏。壺呈天然樹樁狀,深浮雕,制於明 萬曆、天啟時期。以樹榦為壺身,枝雕成柄狀, 繞壺身而上,壺蓋則巧雕為枝葉狀,與壺身枝 干相連。鱗皺滿布,古雅有致。

竹雕狩獵圖筆筒

清初

高17.5厘米 口徑16.2厘米足徑16.8厘米

高浮雕。圓形,口、足部均鑲紫檀木。刻兩組狩 獵圖,一組為四名騎獵手持三股叉、弓箭追獵奔 逃之鹿;一組為二獵手于山上持弓瞭望,另兩名 獵手手提長槍追殺兔子、羊等動物。

濮澄之後,金陵派湧現出了一批技藝 精湛、風格獨具的藝人.方潔是其代表。方 潔工詩善畫,尤擅刻竹,人稱"方竹"。其 最拿手的技法是在竹臂擱和竹內黃上用陽 文淺浮雕法刻人物像,面部用陷地淺浮 雕.其餘部分用陰刻。因為兩種技法配合 得天衣無縫.時人譽之為"絕藝"。其存世作品不多見。

方潔生活的年代為清中期.當時,除 方潔之外,金陵派竹雕的代表人物尚有潘 西風.鄧渭等人。其中.潘西風擅長以陰 文淺刻在臂擱上刻繪山水、仕女圖畫.鄧 渭擅以薄地陽文之法攜刻名家詩詞。這一 時期的淺浮雕已很少見,那些精雕細鏤的 高浮雕、透雕、圓雕、陷地深刻作品基本 無人問津.而以圓雕技法刻制的竹根人物 和仿造前人所制的作品不斷出現。

竹刻留青樓台人物筆筒

清初

高11.1厘米 口、底徑約6.3厘米

筆筒皮雕,圓形。上端刻雲海、樓閣遠景,下端 刻人物、石台、橋欄、樹木。石台之上長髯老者 騎馬緩行,侍者持團扇緊隨,另一侍者手捧寶劍 迎面而立。

竹刻春郊牧馬圖筆筒

清初

高13.7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8.9厘米

筆筒作雙月牙型筒狀。刻遠山峭壁、小溪垂柳, 以五馬構成全圖。其中一匹由人牽往溪中,其餘 四匹或垂首飲水,或倒卧翻滾,或回首觀望,或 靠樹蹭癢,各具神態。

除嘉定、金陵兩派外,江蘇無錫、常 州竹刻.浙江浦江竹根雕,安徽合肥竹雕. 福建漳州竹雕,江西井岡山竹刻,廣西桂 林竹雕等也都各具特色,均是重要的竹刻 藝術流派。原本只具有實用價值的竹雕制 品經過藝人們的承傳,已經成為了內涵豐富的藝術品。

竹雕寒蟬葡萄洗

清早期

高5厘米口徑15厘米

洗葡萄葉形,微拳如掌,葉緣如指裂,納水其中, 即成筆洗。又於外底雕一小葉,以為底足,並雕 折枝葡萄一束,藤枝相連。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 葉緣高處雕出一蟬,蟬的足尖及翼的輕薄都刻畫 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此器以浮雕、鏤雕、陰 刻技法雕成,工藝嫻熟。

竹雕松樹杯

清中期

高8厘米

估價:RMB 20,000?30,000

成交價:RMB 19,800

竹根雕

用老竹根作為材料,雕成各種人物. 動物等形象,稱為"竹根雕"。

這種雕法多以圓雕和透雕技法為主, 根據竹的自然形狀進行構思和設計,經過 精心雕鏤,從而製成渾然天成的藝術品。 其特點是因材施藝,需要雕鏤者具有豐富 的想像力.深刻的獨創性,以及高超的雕 刻技術。其中嘉定封氏中的封錫爵、封錫 祿、封錫璋三兄弟.繼承了朱氏刻竹中的 圓雕技藝,以竹根為原料,摹仿現實寫生, 其作品多為此類。經他們之手雕琢出來的 器物,多以新奇取勝.如梵僧佛像,往往 奇形異狀.詭怪離奇;而採藥仙翁、布袋 和尚諸形象,則多面部慈祥,神采奕奕。

竹根雕牧牛圖筆筒

清初

高14厘米口徑約9厘米底徑約12厘米

筆筒為高浮雕作品。竹根呈「C」形,中間一段偏欹,刻者隨形雕成山坳,於下端 用高浮雕法刻母、子二牛。母牛緩步而 前,雙目炯然,子牛卧於不遠處,與母牛 同向投視前方。牧童盤腿坐於母牛背上, 神情怡然自得。大牛身後刻有一樹,周圍 點綴以山石淺草,使場景愈顯真實。

封錫爵竹根雕布袋和尚

清初

高7.2厘米底徑10.8厘米

圓雕作品。布袋和尚袒胸露腹,面帶微 笑,神態得意。左腿平放地面,右腿略支 起,雙腳赤裸。兩童子耍於其左懷間,其 一伸左手撫其腹部,意趣盎然。

竹根雕採藥老人

清初

高14.7厘米底徑12.1厘米

圓雕作品。竹根呈棕黃色。老人束髮挽 髻,長髯,足蹬草履,曲膝低首,目視下 方,面帶微笑坐於玲瓏的山石上,似小 憩,又似凝思。葯鋤置於一旁,老人手持 花籃中滿盛碩果,有壽桃、靈芝和仙草, 隱寓「群仙祝壽」之意。

竹根雕彌勒佛

乾隆末期至嘉慶早期

高8.7厘米

估價:HKD 200,000-250,000

香港蘇富比 2004.10

翻黃竹刻

翻黃竹刻.也叫"貼黃竹黃"、"反 黃"和"文竹是嘉定、金陵二派的典型 創作技法,具有技藝精細,應用普遍的特點。其法是將竹竿經煮、曬、壓後,膠合或 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後磨光,再在 上面雕刻書畫紋飾。由於其色潔凈無瑕,嫩 黃嬌潤,宛如象牙,所以較之直接用竹干、 竹根雕刻的器物更為精緻可愛。明清時期, 專用此法而成就最為卓越的刻竹藝匠是張 希黃。其竹雕製品細巧精微.曲盡畫理。作 品主要有兩類;其一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 刻各種裝飾圖案和文字.其二則是利用竹 根或竹干直接雕刻各種擺件。張希黃往往 能於方寸間展層樓、山水的萬千氣象。其作 品紋飾通常有彩花如意、連瓣勾蓮、回紋、 雲雷紋、蟬羽紋及山水風景、花鳥人物等。

正因為嘉定翻黃工藝品頗精,清乾隆 帝於南巡中發現這種工藝品後,甚為喜 愛,命地方上每年進貢,這種工藝也因此 大為發展。

文竹海棠式雙層盒

清中期

通高10.8厘米 口徑15.3?11.3厘米 足徑15?11厘米

盒海棠式,通體竹黃貼花。盒四周及蓋 面貼蟠螭式纏枝紋,蓋沿貼回紋。造型 玲瓏秀美。

文竹嵌玉炕幾式文具匣

清中期

高23厘米長30.3厘米寬13.2厘米

匣長方形,炕幾式,幾面有高、低二級,高几略長,四足低矮,通體竹黃貼花。几面上置文竹四節 方尊(內置一竹製嵌螺鈿如意)、嵌蜜蠟螭紋盒、書貼式兩層盒各一。整體造型勻稱,製作精良,包 鑲工藝精細。

文竹雕山水人物筆筒

高13.8厘米

估價:RMB 25,000?35,000

成交價:RMB 41,800

北京翰海2001.7.2

仿古竹雕

仿古竹雕,即以古器為仿製對象的竹 雕製品。清代,乾隆帝嗜好古器,仿古器皿 遂得大行其道。仿古竹雕主要是以竹根為 材質的仿古青銅器,器皿上往往還刻有類 似青銅器銘文的文字、圖案。同時期出現的 一些仿古竹壺、竹瓶、高浮雕山水人物筆 筒、立體人物雕刻等,均一反前人渾厚樸實 的風格,而專以新奇為主,越刻越奇,越奇 越精.奇妙之處勝過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 宮造辦處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提梁卣"。 作者借鑒青銅器紋樣加以演化,改變為適 合竹刻的紋飾.將造型美與裝飾美融為一 體。工細之處主要在於"平地深刻"的技法, 而且所制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但卻絲毫沒有與器身粘合的痕迹,做工細緻,巧奪天工,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竹刻花卉筆桿

明萬曆

長22.5厘米

「大明萬曆年制」款

成交價:RMB 605,000

北京翰海2004秋

竹根雕三足鼎

清中期

高12.7厘米 口徑12.4厘米

鼎呈圓形,三足呈蓮瓣狀鼎立,兩耳朝天。通體雕回形紋。 鼎蓋雕三隻夔龍。外觀仿青銅器型而略有變化。

竹雕松竹筆筒

清康熙

高18.8厘米

筆筒呈橢圓形,兩側各浮雕茂盛松樹,間以詩文一首「昂 霄自可五千仞,占夢須酬十八公;豈必華陽陶處士,年年 豢鶴聽松風。……辛酉夏六月,梅侶山人作。」構思巧妙, 構圖簡潔,刀法簡練有力。

竹雕十六羅漢山子

清中期

高30厘米寬17.2厘米

高浮雕作品。山木岩壑自然成型,十六 羅漢分別在山崖、樹下、溶洞中,形態 多樣,神態各異。

木雕

以各種木料及樹根為材質進行雕 刻而成的器物和藝術品,就是木雕。木 雕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 雕藝術有古老、悠久的歷史,在我國遠 古的原始社會就已出現,各個歷史階 段也都有發展。明、清時期是我國木雕 工藝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出現了揚州 木雕、東陽木雕等流派,以及一些極負 盛名的雕刻能手,如黃楊木雕創始人 葉承榮等。木雕製品使用的木材品類 繁多,其中的優質木材包括花梨、紫 檀、鐵力、紅木、楠木、雞翅木、影木、 烏木、黃楊木、櫸木、樟木、樺木等。 尤以黃楊木、沉香木、紫檀木、紅木等 為最宜做木雕。黃楊木適合雕刻各式 小件作品;紫檀木、紅木適於製作傢具 及雕版配件等。

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

高34厘米

成交價:RMB 2,750,000 中國嘉德2003秋 此尊金髹木雕,運刀爽利奔放,大 膽而不越規度。剔鑿骨骼筋脈或衣 裳褶紋,均出於運斤成風的雕琢。 全身通飾金糅,打金膠,貼金箔, 上罩透明漆,為「金箔罩漆」工藝。 只有眉髯在木地上略施木色漆灰, 以增強毿毿之感。大士像構思之巧 妙,工藝之精湛,堪稱木雕之典範, 極為難得。

金髹木雕阿彌陀佛坐像

高31厘米

估價:RMB 20,000 ~ 30,000 佛像面部修長,身軀瘦窄,蓮座刻法簡略,這種不尋常 的比例卻給人脫俗清新之感。眉、目、口、唇等部位線 條銳利,輪廓分明,雕刻痕迹盡在。本作品給人的感覺 是,爽朗之中有含蓄,生動之中見靜穆。

紫漆木雕阿彌陀佛像

高20.5厘米

估價:RMB 30,000-50,000 佛像金身紫漆,袍服上罩金漆,多已剝落;面、 胸及手足紫漆,色淺而細潤,應是採用不同漆彩 及不等量色劑調塗所得到的效果。

木雕無量壽佛坐像

高13.8厘米

估價:RMB 15,000~25,000 像材紫褐色,質地近沉香而較堅密,無香氣。像 頭戴佛冠,臂飾寶釧,端坐在仰覆蓮座上。上 身赤裸,下著薄裙。眉眼及口唇曲線圓婉,雕 刻精細。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以浙江樂清、溫州為主要產 地。黃楊木生長緩慢.俗有"千年矮"之 稱。其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適宜雕 刻工藝陳設品。黃楊木雕發源於樂清縣. 距今約一百五十年,由著名藝匠葉承榮首 創。黃楊木雕起源於龍燈骨架上裝飾的木 雕小佛像.至清末發展成為藝術欣賞品。 製品題材多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其 技法除了圓雕、鏤雕.深淺浮雕外,還創 造了鑲嵌等多種技法。黃楊木雕產地還有 廣東潮州、上海等地。清末民初時期.黃 楊木雕大師朱子常創作的"捉迷藏"等作 品在南陽勸業會、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黃楊木雕的精湛工藝也廣為海內外所知。 受此影響,此後黃楊木雕優秀作品層出不 窮.成為傳統工藝藝術的一朵奇苑。

黃楊木雕竹節形花插

高13.7厘米

花插以竹身作花插,旁邊雕細小竹枝、竹 葉,底部巧妙地雕刻兩裸竹筍。造型秀巧, 隨形雕竹花插,色澤黃潤。雕刻生動,刀法圓潤。

黃楊木雕梅竹筆筒

清初

高15厘米口徑最大6.1厘米底徑最大7厘米

此作品集鏤雕、高浮雕、淺浮雕技法於一體。色澤微 黃,新老竹干叢生,又鏤雕梅干一株與竹並立。梅、 竹干間多處鏤空,精巧玲瓏。整體構圖疏密相間,虛 實相應,富有韻味。

黃楊木雕五嶽真形道冠

高8厘米

冠為黃楊木整挖而成,五面雕五嶽真形,形狀筒練,代表道教聖地五嶽名山。

黃楊木雕靈芝如意

長36.5厘米

估價:RMB 25,000-35,000

成交價:RMB 24,200

北京翰海2001.12.10

沉香木雕

沉香木雕因材質名貴而自成一系。 沉香亦名"奇南香"、"伽南香",主要產 地在東南亞。沉香木作為雕刻用材,已有 很長歷史。因沉香木雕珍稀名貴.古代一 般只有帝王、士大夫及寺院僧侶才能享 用。流傳至今的沉香木雕藝術品.在傳世 木雕中價值奇高。

沉香木雕山水筆筒

明末清初

高14厘米 口徑12.5厘米底徑9.5厘米 深浮雕作品。全器呈蒸栗色。外壁雕山石、茅亭、小舟 及人物。拼鑲的木塊亦不著痕迹。全圖情趣盎然,使人如入畫境。

紫擅木雕

紫檀木主要生長在東南亞和中國的兩 廣一帶.生長緩慢.成材需數百年。故紫 檀木密度極高,製成後的傢具和雕刻品細 密堅硬.黝黑如漆,華麗而內斂。很早以 前,紫擅就被世人稱為木中極品。晉崔豹 《古今注》記載:"紫楠木,出扶南.色紫, 亦謂之紫檀。"從明代起.紫擅木開始廣受 青睞.用以製作傢具、擺設品。

紫檀木雕花兕觥

清初

高17.5厘米長28厘米

觥橢圓形腹,圈足略往外撇,足面有壺門輪廓。通體刻回形紋為地,其上雕夔龍、夔鳳、饕餮羽翼、 幾何各類紋。

紫檀淺刻山水筆筒

清乾隆 高20.5厘米

成交價:RMB 770,000

北京翰海2004年秋

筆筒外壁一周淺刻山水紋飾。遠處崇山疊嶂,古 樹森森,匡廬隱約其間;近處湖光渺渺,漁舟盪 漾,一派世外桃源的好景緻。筆筒下方的山岩間 刻「臣方琮恭畫」款和「臣」、「琮」兩方印文

紫檀木百寶嵌花鳥筆筒

清中期

高13厘米 口徑10.2厘米底徑9.5厘米

筆筒內壁光素,外壁以螺鈿、孔雀石等嵌成翠 竹、梅花、綬帶鳥圖案。工藝精妙,色彩簡凈明 快,極富藝術感染力。

紅木雕

紅木,又稱"紫榆",廣東稱"酸枝木"。 紅木也有新老之分,老紅木顏色較深,大 多呈紫紅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擅,只是光 澤較暗.顏色較淡一些。新紅木一般顏色 黃赤,木紋與花梨木相似。現代傢具製作 中仍多採用紅木。其特點是古雅精緻,富有觀賞性。

紅木雕七佛缽

清中期

高14.5厘米 口徑13.5厘米

高浮雕作品。圓缽形,中空。刻蓮花坐佛七尊,每尊佛前刻七言律詩一首。佛像面容純凈、肅穆。

東陽木雕

浙江東陽是木雕的傳統產地,被稱為 "雕花之鄉"。該地創製木雕約始於唐代。 據東陽縣北宋興建的南寺塔所遺佛像可 知,當時的木雕已達到一定水準.並形成 了木雕佛像等優勢項目。明清兩代,東陽 木雕開始形成完整的藝術風格。建於明永 樂年間的盧宅肅雍堂,建築上存留不少木 雕,極為壯麗。清乾隆年間.宮廷徵召四 百多名東陽匠師進京修繕宮殿、雕制宮 燈。北京故宮、杭州靈隱寺等多處名勝古 跡至今還保存有當年的東陽木雕作品。

東陽木雕的題材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畫面設計與中國畫傳統的白描 一脈相通,圖案裝飾豐富而有變化,"滿 花"中還穿插著內容豐富的雕飾.加人物、 山水、花鳥、走獸等。在藝術手法上.東 陽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 視關係,並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或 鳥瞰透視為構圖特點,故而在一定的平面 和空間範圍內.它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可以 比西洋浮雕更為豐富。

黃楊木雕觀音

明晚期 高23.5厘米

觀音像以黃楊木雕成,發挽高髻,雙目微 合,面容安詳,胸垂瓔珞。身披天衣,側 身玉立。人物肌圓骨潤,呈現出柔和的線 條,極富美感。

東陽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為主,結 合運用"深鏤空雕"、"透空雕"、"透空雙 面雕半圓雕"、"三面雕"、"圓柱雕"、 "拚鬥雕"、"陰雕"、"樹根雕"、"彩木鑲嵌 雕鏤空貼花雕"等十多種手法。雕工 精緻、洗鍊,玲瓏剔透而不傷整體和牢固。 例如"透空雙面雕",是一種將木料穿花鋸 空以後,再進行正反兩面雕刻的技法。其 圖案完整,結構嚴密,透空透風,堅固耐用,常用於房屋掛廊,門窗、宮燈、屏風、 櫃架上的雕飾。

東陽木雕原材料的種類主要以香樟 木、松木、山白楊為主,也有用柏木、紅 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雲杉、紅豆 杉、台灣松木的。東陽木雕的藝術作品一 般不加彩繪,多用本色透明清漆塗罩.以 保留木質的天然本色,使人們能更好地欣賞雕工的高超技藝。

白木雕航歸地屏

當代

長3.4米寬2.4米

作品於1997年由陸光正大師創作。以深浮雕的木雕工藝表現大海歸航,寓意完全統一。當之無愧 地被人民政府選為贈送香港特區政府的禮品。

牙角雕

牙角雕泛指用獸牙、獸角雕刻的 作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器物。 象牙色澤潔白、柔和,溫潤可觀;犀角 則因其珍稀而名貴。牙、角雕成的器物 都是美輪美奐,極富藝術魅力。

牙角雕發端於遠古時期。我國古 代不少地區濕潤多雨,適於象群生存 繁衍,所以象牙較為常見,如在距今七 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十多 件象牙雕製品出土。犀角則不及象牙 普遍。商周時代,牙角雕日漸繁榮,且 技藝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到唐宋時期, 牙角雕已日臻成熟。

象牙雕龍紋筆架

明中期

高7.9厘米長16厘米寬3.8厘米

圓雕作品。足部鑲紫檀底座。主體雕為五座山峰,中間一座最高,兩邊次序降低。五峰之下海浪圍 繞。山峰之間則雕有一雙巨龍,纏繞于山體間。

牙雕

明清時期,隨著與其雕刻技法相同的 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及對外貿 易的不斷擴大,象牙原料大量引入,以象 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相應發展起來.牙 雕傳統工藝得以長足發展。明代牙雕風格 上以簡潔圓潤為主.存世作品相當多。清 代牙雕工藝發展更為迅猛,作品種類繁 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到 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 屏等,均為常見題材。明代的鮑天成、濮 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均為精通各 類雕刻的高手,尤以牙角雕創穫頗巨。

牙雕工藝流程有設計、鑿、鏟、磨等工 序.有一些作品在雕刻後還須經過彩或熏。 鑿、鏟是製作牙雕製品的重要工序。鑿主要 是使用鋸、鑿子、鑽打造牙雕品的形狀.輪 廓;鏟用於細部刻畫。磨是為了充分顯示出 象牙的質地美。彩分為全彩和半彩,全彩是 將象牙通身施彩:半彩即局部施彩,適用於 彩頭.飄帶、花邊一類的製品。熏的主要目 的是使牙雕製品產生陳舊古樸的工藝效果。 其技法是將象牙置於熏箱內,點燃香以煙 將象牙熏成黃色或黃褐色。熏制牙雕主要 有仿明、仿乾隆、仿出土三種。

象牙觀音

高30.3厘米

成交價:RMB550,000

象牙帝王像

北京翰海1995年春 清

高58.5厘米

成交價:RMB310,000

北京翰海2004年春

角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為犀牛之角。犀牛 是世界稀有動物.產於亞洲的東南部及非 洲一些國家。我國歷代宮廷所用犀角主要 來源於越南、南掌(在今寮國境內)、暹 羅(今泰國)等國進獻的禮物和各地官員 的貢品。

犀角呈圓錐形,稍有彎曲,長短不等, 在15~30厘米之間。表面為烏黑色,內中 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由於犀 角珍貴,受到政府控制.故以犀角制器的 匠人極少。見於文獻記載的匠人只有明代 鮑天成。此外,明人濮仲謙、明末清初人 尤通除精於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 角製作上也頗負盛名。明清兩代犀角雕刻 高度發展,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廣 州等地都有產品。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 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

犀角雕雲紋盒

明早期

高1.8厘米徑4.4厘米

盒用犀角雕成,圓形,有蓋,子母口相合。蓋面與 外壁各剔刻三朵如意雲頭紋,小巧玲瓏,頗為可愛。 這種小盒亦稱「牛眼盒」。此器模仿漆器工藝中的剔 犀技法,精心打磨,線條圓轉流利,刀鋒泯然無痕。

犀角雕雲龍杯

明末清初

高21.3厘米 口徑19.5~11.5厘米 底徑7.3厘米

杯栗色,寬流爵形狀,平底,下為圓柱形。通體 以高浮雕技法雕雲龍九條,或凌空騰躍,或纏繞 杯壁,景象壯觀。另雕有雙股式手把。

犀角下端較大,中空,上端尖銳。雕 刻時.因其價值昂貴.雕刻者不願稍有所 廢.所以往往將它倒轉過來製成盛器。大 部分犀角器因而被製成酒杯、酒盅.洗. 盒、鼎等盛器及筆山.花籃、盆景等,偶 爾也製成人物雕像。清宮廷犀角器以犀角 杯為多,仿古製品亦頗具風貌。此外還有 光素杯,有的以整個犀角製成天然形犀角 杯,還有的用犀角零料製成無把或單把的 酒杯。清宮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牛角 兩種。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 等犀角杯多用犀角製成,而花形杯則多以 牛角製成。兩者顏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後 者尖部灰黑、下部淺黃。有許多犀角器經 染色或塗漆後呈濃深發高的黑紫色,本色 者需經燙蠟以保護器表光潔。犀角之所以 被製成酒杯狀,還與其極高的藥用價值有 關。酒置於犀角杯內,可分解其中的藥用 成分,從而產生清熱解毒的功用,對飲用 者身體健康頗為有利。牛角常常作為犀角 的代用品,被製成外型與犀角器一致的工 藝品,其價值自然遠遜於犀角製品。

犀角仙人乘槎

明末清初

高11.7厘米 口徑8.7厘米

槎蒸栗色,長形。採用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雕仙人手持如意乘槎船行游,構思靈巧,形象逼真, 曾入乾隆帝百寶之藏。槎首前刻「再來畢甲子」和「尤通」篆文款。

犀角雕仿古光素杯

清中期

高9.6厘米長17厘米寬8厘米

杯淺棕色,橢圓形,圈足。身光素體,口沿襯以陰線回形紋。流口處鑲嵌夔耳活環。盛器質地瑩潤, 杯造型優美,頗為難得。

鏤空透雕

鏤空透雕是牙角雕刻中常用的技法,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出神入化的鏤空透雕 象牙套球,它是中國特有的國粹。1915年, 在規模盛大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 國的一件二十六層鏤空透雕象牙套球贏得 特等金獎。這種套球由大小不同的數層同 心空心球連續套成.各層之間相互獨立,每 一層球體都可以自由轉動,每層球的表面 又鏤刻有浮雕花紋,真是玲瓏剔透,精美絕倫。鏤空透雕象牙套球這一絕技曾一度 失傳.清乾隆年間又被重新創造出來.並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後,該技得進一 步發展.匠人最多可鏤雕48~50層。

螭龍紋犀角杯

高15.5厘米

外壁雕螭龍葡萄紋,枝葉果實茂密,一大螭龍爬於杯口之上,線條流暢。內壁刻畫葉脈,刻工精湛。

犀角雕折枝花卉紋三足杯

明早期

高16.7厘米 口徑13.6?10.5厘米杯以犀角雕成,杯口如同一朵盛開的 花,外壁雕荷花、海棠、蜀葵、荔枝, 寓意吉祥。枝葉花果開闔仰俯,疊壓 穿插,姿態生動。三足雕成三束折枝 花果形,枝蔓交錯,托抱杯體。此器 採用鏤雕工藝,角的尖端一分為三, 經加熱處理後外撇成足,增添了輪廓 線的變化。杯體經雕刻研磨,更顯出 材質之美,如膏如玉,光韻內斂,加 之紋飾清雅精緻,使此杯成為犀角雕 刻中的佼佼者。

犀角雕折枝葵花形杯

明早期

高39.7厘米

左口徑14.6厘米右口徑11.8厘米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折枝蜀葵,杯口雕 作花頭,花瓣呈螺旋式,杯底挖出花 蕊。枝葉、花苞的彎曲向背均略作誇 張。主枝於杯口處合抱,至腰處分裂 為二,又有數條小枝盤繞其間,穿插 轉折。蜀葵開花在夏末,明清時以花 卉為題材的器物,時常用它來暗示季 節的更替。此器採用鏤雕、浮雕、淺 刻等技法,並略施染色,在古雅中見 妍媚。

象牙鏤雕福壽寶相花套球

清中期

直徑9.1厘米

此作品採用鏤雕技法,內外層交錯重疊,玲瓏剔透,表 層刻鏤「福」、「壽」字和寶相花紋。從外到內有大小空 心球十一層,每層球均能自由轉動,且均雕鏤精美紋飾。

微型雕刻

與氣魄宏大壯觀的景物不同,微雕的 魅力在於在分毫之間創造出如詩似畫的大 千世界,輕巧精細,玲瓏剔透。形雖小.但 內涵和境界卻同樣可以展示大手筆、大氣 魄。樊星海先生將長528.7厘米、寬24.8 厘米的宋代長卷《清明上河圖》雕刻在高 13.4厘米、直徑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 過放大鏡可見人物神態各異,樹木.房舍 錯落有致,車、船.驢、馬栩栩如生,再 現了原圖的風采和神韻。現代微雕可以借 助於顯微鏡,而此前的微雕全憑手感創作,真令人拍案叫絕。

牙雕三老教子壽臂擱

高15.7厘米

估價:RMB4,000-6,000

成交價:RMB4,400

中鴻信拍

2001.6.29

犀角山水人物詩文杯

清早期

高15厘米

「柱石方氏」款

成交價:RMB605,000

北京翰海

2004年秋

杯身以高浮雕的山間景象為背景,立體感強。杯 內雕山岩和雲紋。杯外雲霧繚繞,蒼松古樹,亭 台樓閣,旅人樵夫隱約可見。瀑布山溪曲折蜿蜒, 漁夫捕魚忙於岸邊。在杯上部的一側刻草書詩 文,另一側刻「柱石方氏」印文。

吳南愚象牙微雕東山絲竹插牌

直徑7.3厘米

此牙雕作品所刻山水、人物似帶有文人氣息的 一幅國畫。作者本人行草題字,每字細若毫毛, 行款氣韻無不中矩,可稱微雕的精品。「東山絲 竹」指晉代政治家謝安早年在東山(浙江省上虞 縣南)隱居,放情丘壑,以絲竹為樂的故事。

染牙佛手式盒

清中期

高2.8厘米長9.5厘米寬7厘米

圓雕作品。盒身雕為佛手狀,瓜蒂處以高浮雕 刻成枝葉、花蕾,並染以綠、褐等色,使之形 似原物。

劈絲編織

劈絲編織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細緻紋理 和韌性好的特點.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 象牙劈分成寬窄、薄厚均勻的纖細薄片,即 "牙絲",再用這些牙絲精工編織成牙席、宮 扇、花籃、燈罩等器物,經一定的藝術加 工.使之成為風格獨特的藝術品的工藝。因 為象牙的劈絲和編織須溫潤的環境.所以 劈絲編織成為廣東派牙雕的獨特技藝。

象牙絲編玉堂富貴宮扇

清中期

通長57.5厘米寬33.6厘米

扇面呈圓腰芭蕉形,用厚不足1毫米的象牙絲編織成蒲紋錦地。此扇畫面章法極精,將編織與浮雕 巧妙結合在一起,製作精良,孔縫均勻,富貴華麗,是清中期廣州工匠向朝廷進獻的壽禮。

犀角十八羅漢山子及局部

高35.5厘米

成交價:RMB1,276,000

北京翰海2004年秋

以整角雕成。色紅而潤澤。角尖部即山子的頂部雕一 佛。佛肉髻、吉珠、螺髮雕刻細膩。眉間白毫,雙耳垂 肩,身著袈裟,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於蓮台上。佛像下則為十八羅漢。分別採用高浮雕、鏤雕及部分圓雕的 技法,刻出山石、花草、古樹及神態、姿勢各異的羅漢, 羅漢或伏虎、或降龍,或手拿蓮花、或持缽,栩栩如生。 雕工圓潤,磨工講究,不露刀鋒。

鑲嵌和茜色

鑲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雕刻好的 牙壁上鑲嵌其他色彩艷麗的物質;另一種 是將牙片和其他如寶石.彩石等色澤鮮艷 的物質一起鑲嵌在設計好的圖案上。茜色 是為了改善單調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 的色彩缺陷。鑲嵌和茜色這兩種方法進一 步增強了牙雕製品的裝飾效果,使之更加 亮麗多姿.異彩紛呈。

象牙雕染色花卉紋香囊

清中期

高厘米長14.8厘米寬7.6厘米

此器採用廣東牙雕傳統的撥鏤、染色等技法,刀法通透,細緻流暢,花卉帶有西洋風韻,是宮中盛放香料或首飾的化妝盒。

竹雕收藏鑒定(一)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 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 些祭祀品。由於竹製品不易保存, 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以考古發掘 的殘器、殘片居多。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 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 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 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 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 器物構圖簡凈、飽滿,線條遒勁,技 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刀工淳 厚老到,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 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明清 竹刻多鐫作者名款、印章,這為收 藏者的鑒識提供了重要依據。真款 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 板,無矯揉造作之感,作者藝術特 征顯著。偽款則線條獃滯,運刀乏 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 似卻無靈氣。贗品多有仿造刻款, 仿名家款識的比較常見。

竹雕收藏鑒定(二)

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 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 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 施行;品種除筆筒、香筒外,臂擱、 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製造,製作秀 雅有致。清後期雕工較粗,製品較為 淺陋、單一,運刀平而淺。器物種類 多為扇骨、臂擱等。也包括群仙祝壽、 三羊開泰等大件題材,同時流行小像 寫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銘文詩篇,作 品強調再現書畫筆墨。

除年代款識,色澤也是鑒定竹刻 製品的依據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 久的製品色澤越深,呈琥珀色、暗紅 褐色、深棕色或檸檬黃色。經多年不 斷摩挲把玩,製品手感瑩潤光潔,色 感則溫和有致。年代較近的製品或現 代製品色澤較淡,與竹材自身色澤相 去不遠。作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 使之顏色轉深,此類製品色澤上浮, 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譯之純正。

竹雕雕刻三技法

留青,又稱皮雕,是一種留取竹 子表面一部分青筠雕刻圖紋,然後鏟 去圖紋以外部分,露出下面的竹肌作 地的技法。唐代留青技法的竹皮與肌 理區別分明,紋與地截然兩色。明代 刻竹藝匠張希黃有所改進,有留存多 少之別,以表現深淺濃淡之變化。

薄地陽文,浮雕技法之一。其刻 法淺於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陽 文」。施刻時,將花紋以外全部竹地或 鄰近花紋四周的竹地颳去,使花紋微 微高起,然後雕刻。

深刻,平面陰刻法,下刀較深。有 深刻浮雕和深刻透雕兩種。深浮雕法 將肉地雕去較多,使所雕圖案、花紋 高出地面;透雕則是鏤空部分竹干, 使圖案、花紋陰現。

木雕的保養

一般木雕保養應注意不要被水 淋、日光曝晒、炙烤,並注意防霉、 防蟲蛀等。

比較特殊的,如黃楊木雕,可 以長期保存,年久後木雕色澤由淡 黃變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 感。黃楊木雕是磨光上蠟的,故不 可用硬物修刮,臟時應用細布輕 擦。龍眼木雕的木質堅脆,應避免 陽光曝晒,可以放於室內陳列,並 保存於濕潤的環境中,以防乾裂。常用細布擦拭可保持龍眼木雕的光 澤。紅木小件常擦拭可愈顯紅亮, 並可增添古雅意趣。

木雕的保養

一般木雕保養應注意不要被水 淋、日光曝晒、炙烤,並注意防霉、 防蟲蛀等。

比較特殊的,如黃楊木雕,可 以長期保存,年久後木雕色澤由淡 黃變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 感。黃楊木雕是磨光上蠟的,故不 可用硬物修刮,臟時應用細布輕 擦。龍眼木雕的木質堅脆,應避免 陽光曝晒,可以放於室內陳列,並 保存於濕潤的環境中,以防乾裂。 常用細布擦拭可保持龍眼木雕的光 澤。紅木小件常擦拭可愈顯紅亮, 並可增添古雅意趣。

牙角雕的收藏保養

牙角雕是有機類物質,易破損斷裂。在收藏保養方面,除要防止衝擊、火 燒、水浸、酸鹼等劇烈侵害外,要保證 其有合適的溫度、濕度、光照等存放條 件。溫度不穩定會發生熱脹冷縮,易引 起變形、龜裂、掉片,濕度不穩定會產 生失水或吸水而引起縮、脹。一般要求 溫度在15℃~25℃,濕度在55%~65% 之間。牙角在光的作用下易發生化學變 化,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均可能使 牙角變質,因此牙角雕品應避光收藏。


推薦閱讀:

陽宅風水之-作灶求財法,如果你認為自身運勢很差,建議收藏!
成功古玩收藏者的七個重要標誌
豪華客廳裝飾欣賞【絕品收藏】【時尚家居】
瓷器「收藏大鱷」王雍剛述說收藏路
收藏貼|看完它 以後給寶寶打疫苗不再一頭霧水

TAG:中國 | 藝術 | 收藏 | 藝術品 | 中國藝術 | 百科 | 鑒賞 | 百科全書 | 藝術品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