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論語】學而篇(11)兒子該把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

老子英雄兒好漢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的心之所向,即人生長遠的打算。父親不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行為和做法。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施政和處世之道,就可以說是孝了。」

注釋

(1)在,《爾雅·釋詁》:「在,存也。」在,是存在的意思。《爾雅·釋詁》:「在,察也。」在,是省察、觀察的意思。《說文》:「在,存也。」本義是存活著、生存、存在。本章指在世,活著的時候。

(2)觀,《爾雅·釋詁》:「觀,多也。」本義為觀看、細看,引申有多的意思。《爾雅·釋言》:「觀,示也。」觀,引申為給人看。《說文》:「觀,諦視也。」本義是仔細看。本章指觀察、審察。

(3)其,這裡指兒子。

(4)志,《說文》:「志,意也。」即意念。《書·堯典》:「詩言志,歌詠言。」引申為志向。本義是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本章指心之所向。

(5)沒,《說文》:「沒,沈也。」即下沉。本義是沉入水中,讀作(mò),今作歿(mò),即死,去世。本章去世、死去。

(6)行,《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即堂上緩步行走稱為行。《說文》:「行,人之步趨也。」即人們在路上行走或小跑。本義是路、道路,引申為行走,又引申為從事、干。本章指行為、做法。

(7)三年,具體指三年時間。

(8)無,《說文》:「無,亡也。奇字無,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即沒有。奇字「無」,(是小篆「元」字)畫向上貫通的結果。王育說,天向西北方向傾斜叫做無。本義是沒有。後來也用來表示否定。本章指沒有。

(9)改,《說文》:「改,更也。」本義是變更。引申為改革變更。又特指改正過錯。還引申為修正。本章指改變。

(10)道,《說文》:「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即人們所行走的道路。完全通達無歧路叫做道。本章指施政和處世之道。

(11)謂,《爾雅·釋詁》:「謂,勤也。」謂,引申為盡心竭力,有勤勞、勞苦的意思。《說文》:「謂,報也。」本義是告訴。本章指說,稱為。

解讀

本章是談「孝道」的,但並沒有特指是講給誰的,所以我們稱之為泛指,是講給所有人聽的。不管你身處任何位置,都能從本章中找到有關「孝道」對你的作用。但是,接著上一章「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來說,本章的「孝道」應該也與「為政」有關,應該是說給為政者的。孔老夫子在本章所講的「孝」,對為政者來說,也是有特定、特指意義的。緊接著,在下一章,所講的「先王之道」,恰恰說明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所以,本章也應該是與「為政」有關的。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我們先分析一下本章的結構。第一,這一章是講父親與兒子之間關係的;第二,本章對人的要求指向是針對兒子的,最終落在一個「孝」字上;第三,對孝的要求有三方面,包括兒子的「志」、「行」、「無改於父之道」。這一章我們讀起來感覺內容很順暢,含義也容易理解。在上一章,講到孔子到了這個國家必定能聽聞到這個國家的政事,緊接著本章專講「孝道」。按古今註解對本章的理解,意思是這樣的,「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這樣理解本章,初看上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本章有一個讓人感覺非常模糊的概念,就是「父之道」,這個「父之道」到底是指什麼?還有「無改於父之道」為什麼要提到三年時間呢?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父親。在,按《爾雅》和《說文》的注釋都是「存也」,其本義是存活著、生存、存在,本章指在世,活著的時候。同樣的用法還有,《里仁篇》第19章「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觀,觀察、審察。其,這裡代指兒子。志,《說文》的意思是「意也」,即意念。而在《書·堯典》:「詩言志,歌詠言。」引申為志向。「志」的本義是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在本章我們翻譯為「心之所向」,即沒有表露出來的長遠的打算。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的心之所向,即人生長遠的打算。父沒觀其行。沒,讀作(mò),《說文》的意思是「沈也」,即下沉。本義是沉入水中,本章指去世、死去。行,行為做法。這一句的意思是:父親不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行為和做法。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究竟是指具體的三年時間呢?還是後人所說的「三年之喪」呢?整部《論語》中,有七處使用「三年」,我認為這七處「三年」都是實指。而在《里仁篇》第20章,有「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採用了本章一半的內容,單獨作為一章放在《里仁篇》,根據前後各章的內容,說明是為了表達兒女對父母之「孝」的。在《論語》中,多處有相同的章句,後人認為是重出。我認為,這只是採用相同的章句表達而已,語境發生了變化,其意思也就不同了。雖然《里仁篇》第19章和本章所談的「孝」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無,沒有。在這裡使用「無」,表示父親已經不在這個結果。改,改變,變更。父之道,父親的施政和處世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施政和處世之道,就可以說是孝了。

顯然,本章的「孝」是針對為政者說的。我們再分析一下前後章就會徹底明白了,前章講的是各國向孔夫子請教政事,後一章講的是先王之道。在這裡似乎單獨談兒子對父親的孝道有些突兀。有關孝道,《為政篇》和《里仁篇》談得很多,都是有特定的語境並針對特定的人說的。從本章的語義上,最主要的是要理解「父之道」。這裡的「父之道」是前提,針對兒子來說是家學和家風,針對新君來說是政事和政風。無論是「觀其志」,還是「觀其行」,都是針對「父之道」來說的。本章談的是父子關係,也是國家大事。前章是「必聞其政」,後章是有子談「先王之道」,就足以說明孔夫子是說給誰聽的。

說到父之道,也就是孝,《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是說,所謂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在《子張第十九》中說,「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曾子說,我曾經聽孔夫子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方面容易做到,他不改變父親的舊臣和父親的政策,是難以做到的。

顯然,孔夫子在這裡是借孝道該如何做,來點撥那些「聞政」的國君,大有含沙射影、一語雙關的味道。從普通家庭的「父之道」,到一個國家的「父之道」,同時,有子在下一章也告訴了我們「先王之道」:禮之用,和為貴。

通過本章,我們對於「孝」有了認識。對於「三年無改」,後人對「父之道」的過失是否要改變產生爭議。作為兒子將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就是孝,家風、家學、家訓等成為孝的具體表現。作為新君,不要一上台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把個朝廷搞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做兒子的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不要一上台就把父親原來的老臣換成自己的親信,另搞一套,這種行為,完全背離了「孝道」。孔子不反對改革,在本章是點明那些為了經營個人的權利圈子,而改變的做法。實際上,作為兒子,應該努力完成父輩未竟的事業,對大膽革新的人,還加以肯定。比如,《易·蠱卦》初六爻辭說,「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意思是,做被父親蠱惑的事,有了兒子作死去的父親的事,無所怪罪,嚴厲,最終吉利。力挽父輩或前任的過失,兒子重整父輩或前任的事業,不指責他們的過失,不抹殺他們的功勞,即使有些災難,終會避開災禍,最終會獲得吉祥。初六象辭有,「幹父之蠱,意承考也。」意思是說,糾正父親養成的弊政,是從思想想能繼承亡父的意志。因此,本章的「三年無改」並不是指三年墨守成規,而是不要一上台就從個人的需要出發,另搞一套。本章的核心是,能發揚光大父親的事業就是孝道。


推薦閱讀:

人生就是一場修鍊
八字富貴看事業、四柱貧夭測命運
手相:看你事業成功與否?
一個中年事業有成的八字
什麼面相的男人貪圖安逸,事業運會比較波折

TAG:父親 | 論語 | 事業 | 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