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漢語副詞

古漢語副詞

古代漢語的副詞數量很多,類別也很複雜,是學習的難點之一。古代漢語的副詞有否定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表數副詞、情狀副詞、語氣副詞、謙敬副詞等八類。

一、否定副詞

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比較多,用法也複雜,有些問題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古代漢語的否定副詞可以分為五類:(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斷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這兩個詞的區別在於,「不」與謂語動詞(形容詞)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謂語動詞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動詞,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再帶賓語。例如:

(1)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左傳·昭公十一年》)

(2)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4)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動詞帶賓語的情況偶爾也有。例如: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滿)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左傳·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別」「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時也寫作「無」。在偽古文《尚書》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此外,「莫」「不」有時也可以用於祈使否定。漢代以後出現「曼(漫、謾)」,也表示祈使否定。「毋」和「勿」的區別與「不」與「弗」的區別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例如:

(1)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於逸,罔淫於樂。」(偽古文《尚書·大禹謨》)

(2)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3)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4)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

(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論語·子罕》)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7)願先生勿泄!(《史記·刺客列傳》)

(8)曰:「莫為盜,莫為殺人!」(《莊子·則陽》)——按:莫為盜,不要為盜。莫為殺人,不要做殺人的事。

(9)今吾尚病,病癒,我將往見,夷子不來!(《孟子·滕文公上》)——按:不來,不要來。

(10)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說也。奚其存?」曰:「曼是為也!天下之亡聖也久矣。」(揚雄《法言·寡見》)

受「勿」否定的及物動詞有時也帶賓語。例如:

(1)(匠石)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莊子·人間世》)

(三)已然否定

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種情況已經發生,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例如:

(1)蓋有之矣,吾未之見也。(《論語·里仁》)

(2)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與「嘗」「曾」組合構成「未嘗」「未曾」,表示對過去發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從來沒有」。「未嘗」是先秦、兩漢時用,「未曾」是魏晉以後出現的。例如:

(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4)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孟子·告子上》)

(5)(羅)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世說新語·任誕》)

(四)存在否定

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無」「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見於《尚書》。這類否定副詞是否定某種情況或事件的存在,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或「沒有」。例如:

(1)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

(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韓非子·顯學》)

(3)常苦枯旱,亡有平歲,谷賈翔貴。(《漢書·食貨志》)

(4)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

(5)封疆之削,何國蔑有?(《左傳·昭公元年》)

此外,「不」有時也表示存在否定。例如:

(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按:祝鮀(tuó),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宋朝,春秋時期衛國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稱。

(7)不有廢也,君何以興?(《左傳·僖公十年》)

(五)判斷否定

表示判斷否定的有「非」,在《詩經》里有時寫作「匪」。這類否定副詞是對判斷的否定,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不是」。例如: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3)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經·邶風·柏舟》)

二、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大體可以分為四類:(1)表示動作行為已然、正然和將然;(2)表示動作行為的各種時間狀態;(3)表示動作行為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4)表示本始或終竟。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將然

表示已然的有「已」「既」「業」「業已」「已業」,可以翻譯成「已經」。其中「業」以及「業已」「已業」是秦漢以後出現的。例如:

(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2)既見君子,云何不樂?(《詩經·唐風·揚之水》)

(3)良業為取履,因長跪而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4)使者業已受節,可至皮山而還。(《漢書·西域傳上》)

(5)是時漢兵已踰句注,二十餘萬兵已業行。(《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表示正然的有「方」「適」,可以翻譯成「正」「正在」。例如:

(6)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7)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戰國策·趙策三》)

表示將然的先秦時期主要有「將」「且」「其」,秦漢以後有「方」「當」「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譯成「將」「將要」。例如:

(8)夫人將啟之。(《左傳·隱公元年》)

(9)不反列,且行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0)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11)(韓)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12)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史記·張儀列傳》)

(13)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戰國策·趙策一》)

(14)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15)十八年當一小發,服此散,亦行復差。(《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16)(華)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將然,需要根據語境來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表示時間狀態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態的副詞又可以分為若干小類。

1、表示偶或,可以翻譯成「偶然」「間或」「有時」。常見的有「倘」「儻(黨)」「或」「間」「時」等。例如:

(1)常從王媼、武負貰(shì)酒,時飲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漢書·高帝紀》)

(2)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論》)

(3)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4)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雖欲言,無可進者。(《戰國策·齊策一》)

2、表示經常或恆常,可以翻譯成「常常」「經常」「總是」「向來」「一向」等。常見的有「長」「素」「雅」「宿」「恆」「常」「時」「每」「屢」等。例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7)魯之於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8)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漢書·元後傳》)

(9)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10)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交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11)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12)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詩經·小雅·巧言》)

3、表示兩個動作行為或兩個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短暫,可翻譯成「一會兒」「立刻」「很快」等。常見的有「少(shǎo)」「旋」「還(xuán)」「尋」「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應」等。其中「旋」「還」「尋」「立」「登」「應」等都是漢代以後產生的。例如:

(13)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萬章上》)

(14)乃召與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15)昔者莊周夢為蝴蝶,……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莊子·齊物論》)

(16)使虞卿久用於趙,趙必霸。會虞卿以魏、齊之事棄侯捐相而歸,不用,趙旋亡。(《新序·善謀》)

(17)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漢書·魏豹傳》)

(18)先主尋悔,請還。(《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19)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0)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管子·小稱》)

(21)自晨至中,紫雲沓起,甘雨登降。(《水經注·洛水》)

(22)桓督領諸將,周旋赴討,應皆平定。(《三國志·吳書·朱桓傳》)

4、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保持不變,可翻譯成「仍然」。常見的有「猶(由)」「尚」。例如:

(23)今君雖終,言猶在耳。(《左傳·文公六年》)

(24)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5)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

(26)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孟子·離婁下》)

5、表示兩個動作行為或事件在時間上偶合,可翻譯成「恰巧」「正好」。常見的有「會」「適」「屬(zhǔ)」。例如:

(27)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28)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左傳·成公二年》)

(29)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三)表示剛剛

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剛剛發生或剛剛結束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剛剛」,常見的有「甫」「方」「初」「新」「適」「屬」「纔」等。例如:

(1)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而噲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眾橫行,是面謾也。(《漢書·匈奴傳上》)

(2)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3)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漢書·晁錯傳》)

(4)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漢書·傅介子傳》)

(6)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鎮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7)齊、楚結好,我新與晉盟,晉、楚爭盟,齊師必至。(《左傳·成公元年》)

注意,這一類時間副詞與第(一)小類中表示已然的時間副詞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詞要翻譯成「已經」,而此類時間副詞要翻譯成「剛剛」「剛才」。

(四)表示本始或終竟

表示本始的時間副詞可以翻譯成「本來」「當初」「開始」。常見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例如:

(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於昏。(《左傳·宣公十二年》)——按:廣,十五輛兵車為一廣。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

(5)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荀子·性惡》)

(6)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論衡·問孔》)

表示終竟的可以翻譯成「最終」「終究」「始終」等。常見的有「既」「終」「竟」「遂」「卒」「迄(訖)」等。例如:

(7)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史記·周本紀》)

(8)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9)有志者事竟成也。(《後漢書·耿弇傳》)

(10)(華)佗曰:「刺不得胃管,誤中肝也。食當日減,五日不救。」遂如佗言。(《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11)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12)(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後漢書·孔融傳》)

三、範圍副詞

古代漢語的範圍副詞可以分為兩類:(1)表示總括;(2)表示僅祗。

(一)表示總括

表示總括的副詞可以翻譯成「都」「盡」「總共」等,主要有「皆」「咸」「悉」「並(並)」「具(俱)」「勝」「備」「畢」「遍(徧)」「盡」「舉」「通」「胥」「凡」「要(yā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漢代出現的,「都」「了」「略」是漢魏時期出現的。例如:

(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2)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記·貨殖列傳》)

(3)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初見秦》)

(4)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荀子·王制》)

(5)關中民咸知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6)艱難險阻,備嘗之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7)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8)既醉而出,並受其福。(《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9)萬物可兼知也。(《荀子·解蔽》)

(10)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史記·太史公自序》)

(11)范蠡徧游天下。(《漢書·李陵傳》)

(12)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史記·鄭世家》)

(13)凡六齣奇計。(《史記·陳丞相世家》)

(14)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史記·遊俠列傳》)

(15)最凡國五十。(《漢書·西域傳》)

(16)號令一出太后。(《史記·呂后本紀》)

(17)……而此《紀》總不言之,直雲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史記·夏本紀》)

(18)然則鳳皇、麒麟都與鳥獸同一類。(《論衡·講瑞》)

(19)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小雅·角弓》)

(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漢書·外戚恩澤侯表》)

(21)(王)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世說新語·雅量》)

這類範圍副詞所總括的對象大多數出現在它們的前面,但是有時也出現在它們的後面,如「皆嘗小人之食」。

(二)表示僅祗

表示僅祗的範圍副詞可翻譯成「僅僅」「祗」等。常見的有「特」「直」「僅」「少」「止」「但」「徒」「獨」「唯(惟)」「祗(秖)」「啻」「才(纔、裁)」「取」等。例如:

(22)欲之而言叛,祗見疏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23)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戰國策·秦策一》)

(24)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篤。(《漢書·佞幸傳序》)——按:顏師古《漢書注》云:「纔過於常人耳,不大厚也。」

(25)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四》)

(26)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公孫丑下》)

(27)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莊子·天運》)

(29)若斯之類,匪啻於茲。(左思《三都賦序》)

(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31)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32)為將當為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

(33)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史記·老子申韓列傳》)

(34)雖大男子,裁如嬰兒。(《戰國策·燕策一》)

四、程度副詞

古代漢語程度副詞可以分為三類:一類表示程度深,一類表示程度淺,一類表示程度的變化。

(一)表示程度深

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類: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極,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過甚。

第一小類可以翻譯成「最」「極」,常見的有「綦(qí)」「至」「極」「最」「絕」。例如:

(1)甚易處而綦可樂也。(《荀子·王霸》)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文選·答客難》)

(3)李廣軍極簡易。(《史記·李將軍列傳》)

(4)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穀梁傳·文公十一年》)

(5)策馳驅逐鹿,所乘馬精駿,從騎絕不能及。(《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注》)

第二小類可以翻譯成「很」「特別」「非常」,常見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頗」「雅」「奇」「酷」「篤」「絕」等,其中「丕」主要見於《尚書》,「孔」主要見於《詩經》,「良」「頗」「雅」「奇」「酷」「篤」「絕」等都主要見於漢代以後的文獻。例如:

(6)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尚書·康誥》)

(7)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詩經·小雅·小旻》)

(8)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9)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11)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史記·淮陰侯列傳》)

(12)任王后絕欲得之。(《史記·梁孝王世家》)

(13)龍從兄陽求臘錢,龍假取繁數,頗厭患之。(《後漢書·五行志》)

(14)肅宗先聞後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為善。(《後漢書·章德竇後紀》)

(15)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玩也。(《水經注·沁水》)

(16)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世說新語·賢媛》)

(17)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甚」也可以出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例如:

(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國策·齊策一》)

第三小類可以翻譯成「太」。常見的有「太(大、泰)」「已(以)」「過」。例如:

(19)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20)昊天泰幠,予慎無辜。(《詩經·小雅·巧言》)——按:幠,疏忽。

(21)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左傳·桓公十七年》)

(22)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伍)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史記·伍子胥列傳》)

(23)(鄭)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漢書·王嘉傳》)

(二)表示程度淺

表示程度淺的副詞可以翻譯成「稍微」「有點兒」等。常見的有「頗」「少」「小」「稍」「微」「略」「差」。例如:

(24)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論衡·別通》)

(25)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左傳·僖公五年》)

(26)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7)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漢同。(《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傳》)

(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29)其為人也小有才。(《孟子·盡心下》)

(30)兩行微相近。(《齊民要術·種瓜》)

注意,「頗」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淺,確切的意義要依據語境來判斷。

(三)表示程度變化

表示程度變化的副詞可以翻譯成「更」「更加」等。常見的有「愈(逾)」「益」「彌」「滋(茲)」「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連用,構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例如:

(31)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漢書·朱買臣傳》)

(32)後朝,上益壯,丞相益畏。(《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3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34)若獲諸侯,其虐滋甚。(《左傳·昭公元年》)

(35)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歷。(《史記·張丞相列傳》)

(36)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五、表數副詞

表數副詞可分三類:一類表示動作行為連續不斷或頻繁,一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或情況類同,一類表示數量的幾近。

 

(一)表示連續或頻繁

表示動作行為連續不斷或頻繁的表數副詞可以翻譯成「多次」「頻繁」「連連」等。常見的有「數(shuò)」「亟(qì)」「薦」「頻」「仍」「比」「累」等。例如:

(1)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2)(姜氏)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3)天災流行,戾於弊邑,饑饉薦降,民羸幾卒。(《國語·魯語上》)

(4)臣三葉累寵,皆統極位,義在殞越,豈敢飾辭!(曹操《上書讓增封武平侯及費亭侯》)

(5)孝惠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史記·呂太后本紀》)

(6)(蓋)勛謂(劉)虞、(袁)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於左右耳。」(《後漢書·蓋勛傳》)

(7)是時地數震裂,眾災頻降。(《後漢書·李雲傳》)

(二)表示重複或類同

表示動作行為重複或情況類同的表數副詞可翻譯成「又」「也」「再一次」。常見的有「亦」「又」「復」「更」「再」等。例如:

(8)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莊子·田子方》)

(9)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列子·天瑞》)

(11)張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12)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13)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

(14)騑驂倦路,再寢再興。(《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

(15)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左傳·僖公五年》)

注意,「再」表示「多次」義是較晚產生的,在先秦時期,它表示「第二次」或「兩次」的意思。

(三)表示幾近

表示幾近的表數副詞可翻譯成「將近」「幾乎」「大概」等。常見的有「幾」「且」「將」「近」「向」「可」「垂」「約」等。例如:

(16)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惡病也。(賈誼《治安策》)

(1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18)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19)今適朞年,所耗未半,而余寇殘燼,將向殄滅。(《後漢書·段熲傳》)

(20)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史記·大宛列傳》)

(21)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22)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虵輩約以十數。(《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六、情狀副詞

情狀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情狀或方式,可分若干小類。

(一)表示詭詐

表示詭詐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假裝」,常見的有「陽(佯、詳)」「詭」「偽」「謬(繆)」「矯」「詐」「虛」「假」「紿(dài)」等。例如:

(1)(李)廣陽死,睨其旁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史記·李將軍列傳》)

(2)陽虎偽不見冉猛者。(《左傳·定公八年》)

(3)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4)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漢書·蘇武傳》)

(5)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史記·高祖本紀》)

(6)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韓非子·說難》)

(二)表示隱秘

表示隱秘的副詞可翻譯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常見的有「竊」「微」「間」「潛」「陰」「暗」「私」等。例如:

(7)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韓非子·說難》)

(8)侯生……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9)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戰國策·趙策三》)

(10)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1)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史記·呂太后本紀》)

(1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史記·項羽本紀》)

(三)表示公然

表示公然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公然」「公開地」。常見的有「公」。例如:

(13)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鹽鐵論·備胡》)

(四)表示堅決、認真

表示堅決、認真的副詞可翻譯成「堅決」「專門」「認真地」等。常見的有「固」「斷」「苦」「專」等。例如:

(14)(李)牧杜門不出,固稱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5)王曰:「為我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寡人斷講矣。」(《韓非子·內儲說上》)——按:講,講和。

(16)後朝覲,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見,必欲苦相規誡。(《世說新語·規箴》)

(17)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史記·遊俠列傳》)

(五)表示肆意、專橫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胡亂地」「隨便地」「任意地」「擅自」等。常見的有「妄」「橫」「擅」。例如:

(18)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莊子·齊物論》)

(19)(鄭)業緣私橫求,恩已過厚。(《漢書·王嘉傳》)

(20)非司寇而擅殺。(《國語·晉語九》)

(六)表示徒然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白白地」「空」等。常見的有「徒」「空」「但」「虛」「枉」「素」等。例如:

(21)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呂氏春秋·用民》)

(22)皆曰:「空殺兵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2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伐檀》)

(24)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之。(《漢書·食貨志下》)

(七)表示權且

此類副詞可以翻譯成「姑且」「權且」「暫且」等。常見的有「姑」「且」「聊」「權」等,其中「權」是漢魏時期產生的。例如:

(25)吾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26)優哉游哉,聊以足歲。(《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27)治此計,權救飢耳。(《世說新語·假譎》)

(八)表示交互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相互」「交替」。常見的有「相」「更」「互」「疊」「遞」「代」「交」等。例如:

(28)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繫辭下》)

(29)及其衰也,亦三百餘歲,故五伯更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30)胡笳互動,牧馬悲鳴。(李陵《答蘇武書》)

(31)更唱疊奏,聲若自然。(嵇康《琴賦》)

(32)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顏氏家訓·音辭》)

(九)表示躬親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親自」。常見的有「親」「自」「躬」。例如:

  (3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34)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35)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莊子·大宗師》)

(十)表示故意、勉強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特地」「故意」「勉強」。常見的有「特」「直」「故」「強(qiǎng)」「切」。例如:

(36)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史記·留侯世家》)

(37)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38)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史記·陳涉世家》)

(39)留侯病,自強起。(《史記·留侯世家》)

(40)朔雖詼笑,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漢書·東方朔傳》)

(十一)表示偕同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一起」「同時」。常見的有「俱」「偕」「並」。例如:

(41)既見君子,並坐鼓瑟。(《詩經·秦風·車鄰》)

(42)相與偕出,請相與偕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43)(項伯)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十二)表示直接

可翻譯成「直接」「徑直」「一直」。常見的有「直」「徑」。例如:

(44)侯生攝弊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座,不讓。(《史記·信陵君列傳》)

(45)徑召君於外也,則民各有心,恐厚亂。(《國語·晉語二》)

(十三)表示僥倖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僥倖」「幸虧」。有「幸」「僥(徼)幸」。例如:

(46)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史記·項羽本紀》)

(47)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論語·雍也》)

(48)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僥倖得逾於須臾。(《漢書·文三王傳》)

(十四)表示嘗試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試著」。有「試」「嘗試」。例如:

(49)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50)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韓非子·解老》)

(十五)表示輕率、隨意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隨便地」「輕率地」「漫不經心地」。常見的有「苟」「率爾」「輕」。例如:

(51)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

(52)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53)匈奴不敢輕侵也。(《新序·善謀》)

(十六)表示慎重、認真,可翻譯成「認真地」「謹慎地」「小心地」等。常見的有「熟」「慎」「審」「善」。例如:

(54)願陛下熟圖之!(《韓非子·存韓》)

(55)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憂。(《論語·為政》)

(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57)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左傳·昭公十二年》)

(十七)表示急促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趕快」。常見的有「亟(jí)」「速」「趣(cù)」「遄」「急」等。例如:

(58)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經·墉風·相鼠》)

(59)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商君書·更法》)

(60)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願勿斬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61)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昭公元年》)——按:而,你。

(62)吾令人望其氣,成五彩,此天子之氣也。急擊勿失!(《史記·項羽本紀》)

(十八)表示浸漸

此類副詞可翻譯成「逐漸」「漸漸」。常見的有「浸(寖)」「稍」「漸」。例如:

(63)昌以氂(máo)懸虱於牖,南面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列子·湯問》)

(64)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故盜賊寖多。(《史記·酷吏列傳》)

(65)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

(66)然常循守事業,積累贏利,漸有所起。(《漢書·貨殖傳》)

(十九)表示突發

此類副詞可以翻譯成「突然」。常見的有「乍」「暫」「遽」「猝(卒)」「猝然」「忽然(焉)」「暴」「突」「驟」「頓」等,其中「暴」「頓」等是漢代以後產生的。例如:

(67)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

(68)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69)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

(70)虢公驕,若驟得勝於我,必棄其民。(《左傳·庄公二十七年》)

(71)(李)廣詳(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

(72)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73)盜賊凶荒,九州島代作,饑饉暴至,軍旅卒發。(《後漢書·仲長統傳》)

(74)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漢書·賈誼傳》)

七、語氣副詞

語氣副詞可分為四類:(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二)表示測度語氣;(三)表示反問語氣;(四)表示祈使語氣。

(一)表示肯定和強調語氣

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可翻譯成「確實」「真」「果真」「的確」「究竟」等。常見的有「即」「乃」「繄」「則」「伊」「誠」「真」「實」「信」「情」「必」「定」「果」「固」「良」「務」「允」「審」「洵」「壹(一)」等。例如:

(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詩經·小雅·蓼莪》)

(2)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

(3)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

(4)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5)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荀子·勸學》)

(6)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

(7)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亦怒。(《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8)唯北狄為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漢書·匈奴傳》)

(9)良無異器,當共澡者,其祝曰:「人相愛,狗相嚙。」(《風俗通·佚文》)

(10)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離婁下》)

(11)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12)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呂氏春秋·愛類》)

(13)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莊子·應帝王》)——按:情,猶「實」也。

(14)許玄度送母始出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於所聞。」(《世說新語·賞譽》)

(15)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孟子·告子下》)

(16)卜雲其吉,終然允臧。(《詩經·墉風·定之方中》)

(17)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邶風·靜女》)

(18)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19)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新序·雜事》)

表示強調語氣的副詞有「唯(惟、維)」、「職」「繄」「伊」「羌」「謇」等。「職」「繄」「伊」「羌」「謇」一般出現在句首,「唯(惟、維)」則沒有限制。例如:

(20)萬民惟正之供。(《尚書·無逸》)——按:此句意思是:老百姓只交納正常的賦稅。

(21)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尚書·洪範》)

(22)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詩經·鄭風·狡童》)

(23)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24)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rǔ)之由。(《左傳·襄公十四年》)

(25)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26)有皇上帝,伊誰雲憎?(《詩經·小雅·正月》)

(27)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漢書·董仲舒傳》)

(28)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楚辭·離騷》)

(29)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楚辭·離騷》)

(二)表示測度和估量語氣

表示測度語氣的副詞常見的有「其」「蓋」「殆」「庶」「容」「得無」「無乃」「意」「意者」「大抵」「大率」「率」等,可翻譯成「大概」「可能」「也許」「或許」。表示估量語氣的副詞有「如」「若」「似」等,可以翻譯成「好像」「彷佛」「似乎」。例如:

(30)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左傳·襄公十八年》)

(31)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孟子·滕文公上》)

(32)國不忌君,君不顧親,能無卑乎?殆其失國。(《左傳·昭公十一年》)

(33)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左傳·桓公六年》)

(34)求之密邇,容或未盡。(《後漢書·朱浮傳》)

(35)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莊子·盜跖》)

(36)魯未若商周,而改其常,無乃不可乎?(《國語·魯語上》)

(37)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荀子·子道》)

(38)《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39)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40)丞相如有驕主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41)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42)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論語·鄉黨》)

(三)表示反問語氣

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可以翻譯成「哪裡」「怎麼」「難道」。常見的有「豈(其)」「詎(巨、巨、渠)」「寧」「庸」,此外「焉」「安」「烏」「何」「奚」「曷」「惡」等出現在反問句中,沒有疑問稱代作用,祗表示反問語氣,也是表示反問語氣的語氣副詞。例如:

(43)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

(44)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左傳·隱公十一年》)

(45)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4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47)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莊子·大宗師》)

(48)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49)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哉!(《史記·平準書》)

(50)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呂氏春秋·忠廉》)

(51)爾幼,惡識國?(《左傳·昭公十六年》)

(52)烏能與齊懸衡?(《戰國策·秦策三》)

(5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54)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

(四)表示祈使語氣

表示祈使語氣的副詞可翻譯為「應該」「要」「希望」等,或根據上下文靈活翻譯。常見的有「其」「尚」「式」「唯(惟)」。例如:

(55)周公曰:「嗚呼!嗣王其鑒於茲!」(《尚書·無逸》)

(56)穆叔曰:「趙孟欲一獻,子其從之!」(《左傳·昭公元年》)

(57)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尚書·湯誓》)

(58)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肴,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詩經·小雅·車舝(xiá)》)

(59)穆姬聞晉侯將至,……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左傳·僖公十五年》)

八、謙敬副詞

謙敬副詞是表示自謙和尊敬說話對象的副詞。

(一)表示自謙

表示自謙的副詞有「敢」「竊」「忝」「叨」「伏」「猥」「謹」「恭」「敬」「愚」「謬」等,其中「敢」是「冒昧」的意思,「竊」是「私自」的意思,「忝」「叨」是「忝辱」的意思,「猥」「伏」「愚」是「卑賤」「愚蠢」的意思,「恭」「敬」「謹」是「恭敬」的意思。例如:

(1)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2)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4)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王勃《滕王閣序》)

(5)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6)臣謬蒙詮任,忝廁顯列。(《宋書·裴松之傳》)

(7)攝官承乏,猥廁朝列。(潘岳《秋興賦》)

(8)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9)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王勃《滕王閣序》)

(二)表示尊敬

表示尊敬的副詞有「幸」「請」「蒙」「辱」「惠」「垂」等,其中「幸」是「榮幸」「僥倖」的意思,「請」是「請允許」的意思,「蒙」是「承蒙」的意思,「辱」是「屈辱」「屈尊」的意思,「惠」是「施恩惠」的意思,「垂」是「俯就」「屈尊」的意思。例如:

(10)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莊子·漁父》)

(11)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12)過蒙拔擢……豈敢盤桓?(李密《陳情表》)

(13)請訴之,願丈人垂聽。(馬中錫《中山狼傳》)

(14)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推薦閱讀:

漢語A(字)
漢語詩體學
問渠那得清如許|古代漢語之中的「渠」字是什麼意思?
怎樣讓漢語暢行天下?
Free Chinese & E-C parallel corpora漢語/英-漢語料 -...

TAG:漢語 | 古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