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代表性招式——野馬分鬃簡介

野馬分鬃是武術運動中的拳掌類基礎動作。野馬分鬃因其運動狀態與賓士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動作舒展,貴在進身,勁在腰身,也就是雙手有力腰身蓄力。在各流派的太極拳中都有野馬分鬃這個招式。

預備動作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膝部稍微彎曲。雙手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

身變左轉,胸向東北方,雙腿纏法變為左順右逆。左腿弓膝塌勁,左腳腳尖外擺。右腿以右腳腳跟貼地,向里斜勾腳尖,向右前方進一大步約兩肩寬,落下腳尖成右側馬步。同時右手變順纏,走里下弧線,沉肘貼肋,手經腹前再向右前方外轉,手高齊肩,手心側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左手變逆纏,走外左上弧線,向左前上斜角上轉,手高齊眼,手心側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

身變右轉180°。胸向東南。雙腿纏法變為左逆右順,右腿以右腳腳跟為軸,外擺腳尖,弓膝塌勁。左腿同時提膝向右腳的左前方進一大步,約兩肩寬,成左側馬步。同時,左手變順纏,走里右下弧線,沉肘貼肋。手經心口前再向左前方上轉,高與肩平。右手變逆纏,走外右上弧線向右上轉,高齊右眼。手心側向右前上斜角,中指揚向左前上斜角。

眼法不變向東。身變左轉,胸向左前斜角。雙腿纏法變為左順右逆。左腿弓膝塌勁。右腿向前跟進半步,約一肩寬成右後虛步。同時左手變逆纏,沉肘旋腕走里左下弧線,轉向左前方,手高齊心口,手心側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右手繼續順纏,松肩收肘貼右肋,手走外左下弧線轉到胸前,手心側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揚向右前上斜角。

眼法不變向東。身變右轉,胸向正前方。雙腿纏法變為左逆右順,右腿向後退一大步,弓膝塌勁。左腿跟退半步約一肩寬成左側小馬步。同時,左手變順纏,走里右上弧線收到胸前,手心側向左後上斜角。中指揚向左前上斜角。右手變逆纏,走外右上弧線向右前上斜角轉出,手高齊眼,手心側向右前上斜角,中指揚向左前上斜角。

技擊解讀

野馬分鬃此式所發的勁是「挒勁」。挒勁是太極拳實戰技擊中一種攻守兼備的橫向力,挒勁是扭轉、轉折的意思,它的運勁都是在鎖住對方的基礎上,側向外或向內橫向牽動發力,帶有反關節之意,使兩端用力,而方向相反,形成一種對拉的橫向勁。右腳往前上步,兩手成抱球勢,此態勢即為蓄力狀態。右手臂和左腿合、右肩和左胯合、左上側和右下側合,形成腰身蓄力的合勁。發勁時手上鎖住,蹬腿轉腰做開勁,上下形成方向相反、對拉的橫向勁,即為挒。

具體應用

設敵人以右腳在前用右拳自左側擊我背部,我速轉左腳尖,隨同轉身,松腰胯坐實,用右手粘住敵人右腕,如敵人施用壓力,我順勢用左手握住敵人右腕,同時上右腳一步弓腿,以右小臂向敵人右腋下用掤勁擊去。

設敵人以同上位置,同上擊法,我急用右手在敵人右腕上翻轉握住,左手握住敵人之左肘,同時右腳向右斜角微動,重心寄於左腿,向右膝外採下,如敵人向後坐腿缷身,並將右手抬起,我急反左手握住敵人右腕,同時上右腳半步 ,用右肘向敵人胸部用合勁擊去,如敵人用左手橫握我之右肘,我急墜右肘,用拳背擊敵人面部,此連續變化也。

此式所發的挒勁是楊式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的技擊勁法,它佔十三法的一法,發挒勁勁點在手背近虎口合谷一側,靠腰帶全臂打,勁點與腕、肘、臂、肩要貫串相連,不是局部的力量,也不是用手背平打。

要點:

  1. 此式定式與「斜飛勢」相同,但在式與式銜接處及用法上是有區別的。「斜飛勢」是由「倒攆猴」接轉,由正東方向,轉向右後西南方向,跨度是135度,它以大跨度的轉身,大開大展的技法,用小臂挒勁橫擊右後之敵脛部。而「野馬分鬃」從其動作的方向角度來看,基本上是在正面,它的技法是以捧為主,無需轉體,只要用腰腿勁,而具體到使用技法就有所區別了,因此應注意到兩者的不同之處。

  2. 該式要求臂與手都全然放展,純以腰帶,手臂必須一致。有意識地使手向里扣,實際上里扣是不得力的。

  3. 「野馬分鬃」連續做三個、五個也可以,但必須與其他連續勢子相互協調起來,不然,就不易回到原位。

  4. 關於「野馬分鬃」的方向,不是正前方,也不是45度斜角,而是大約20多度,就可以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傅清泉老師表演的28式太極拳,有大師風範!
論陳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太極拳至真
太極拳之重心移動
淺談練習太極拳膝痛的起因與防治

TAG:太極拳 | 太極 | 代表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