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曆法、瑪雅曆法、儒略曆、公曆等幾種曆法紀年法大集合
06-22
古埃及曆法(Egyptian Calendar)古埃及的曆法包括太陰曆和准太陰曆等,大體上將每年分為3個季節:泛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同時以365天為1年,1年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另外再加5天作為節日。比現行的陽曆只少1/4天。古羅馬的儒略曆就是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太陰曆這是古埃及出現較早的曆法,並結合星象(特別是天狼星)的季節變化進行優化,後者的變化周期是太陽曆恆星年,可近似視作是回歸年長,之間相差只是10來分鐘。但由於太陰曆的年長與回歸年不通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之後該曆法被政治活動逐漸廢棄,極少見於歷史文獻中的紀年,只用於宗教性的事務,同時埃及人也依據其與季節的關係指導生產。太陰曆的月首始於新月,每月29或30天,每天都有各自的名稱,其中部分與月相有關。每年由12或13個月組成,月份名稱可以參考這裡,不過關於第13個月的安排規則,今人知甚少。與其他使用太陰曆地區的普遍現象不同,古埃及太陰曆的一日之始是早晨而非傍晚。民用曆法古埃及的民用曆法是所謂的Annus Vagus(「徘徊年」,Wandering Year),每年365天,分為3個季度12個月,每月3周,每周10天,另有額外的5天在年末(也有說是年初)作為節慶時間,依次對應冥神奧西利斯、太陽神何露斯、黑暗之神塞特、生育女神伊希斯與死亡女神尼芙蒂斯的生辰。現在一般將古埃及曆法視為公曆的淵源。有個問題是,為什麼很多曆法都作類似的安排,空出5天不屬於任何月份呢?民用曆法的基礎的尼羅河的水位,由此劃分出Akhet(洪水)、Proyet(生長,相當於冬季)與Shomu(收穫,相當於夏季)三個季度。這是由於尼羅河泛濫可以讓土壤更為肥沃,對於埃及的民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古埃及曆法是太陽曆或天狼星曆,倒不如說是尼羅河歷。月份表示只是某季度第幾月而已,如I Akhet是每年第一個月,II Proyet是第4個月。日期也只是用某月第幾天的方式表示。古埃及季度名的象形文字表示中王朝與新王朝時期,各月分別有了自己的名稱,自I Akhet起,依次為:Tekh(Dhwt)、Menhet(Pa-n-ip.t)、Hwt-hwr(Hwt-hwr)、Ka-hr-ka(hwr)、Ka-hr-ka)、Sf-bdt(Ta-』b)、Rekh wer(Mhyr)、Rekh neds(Pa-n-amn-htp.w)、Renwet(Pa-n-rnn.t)、Hnsw(Pa-n-hns.w)、Hnt-htj古埃及季度名的象形文字表示(Pa-n-in.t)、Ipt-hmt(Ipip)、Wep-renpet(Msw-r』),其中括弧中的是新王朝時期的稱呼。民用歷沿用先前的太陰曆習慣,以天狼星偕日升(約合公曆的7月19日前後)為一年的起始,這最早見於公元前三世紀第一王朝的歷史記載,實際採用時間則要更早些。天狼星偕日升標誌著尼羅河在舊王國的國都——孟菲斯泛濫。由於365日比實際的回歸年長要短上1/4天左右,每隔4年,新年時間就要比實際提前1天,每過1460個回歸年則提前一年,這是所謂的天狼星周期。有說法是古埃及曆年與回歸年之間的差異正是「徘徊年」之名的由來。到了公元前3世紀,托勒密三世頒布命令,決定每4年設置一個閏年。不過這一改革當時遭到了農民的反對,原因是舊曆與農業生產緊密關聯。直到公元前1世紀,置閏規則才為改革後的亞歷山大曆真正採用,並於公元前22年首次置閏,閏日不屬於任何一個月,而是附加在空餘出的幾天中。古埃及民用曆法的一天也是始於早晨,也許是日出時分,但具體時刻不很確定。一日之內的時長是不固定的,每天白天分為12小時,晚上也分為12小時。以上都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個人看來真正的難點在於古埃及的紀年方式。長度大於一年的時間用法老即位後的第幾年來表示,也就是「某某法老某年」的格式。具體某天的表示方式就是:第某年,某季度第某月,屬某法老統治時期。在新舊法老交替的年份,新法老即位後,年數隨即從舊法老的最後一年更改成新法老的第一年,次年為新法老第2年,以此類推。此外還有幾種比較麻煩的情況,其一是某時期有兩位法老聯合執政,存在兩種年號並行的情況,如托勒密十世14至17年與克利奧帕特拉三世8至11年是同一時期,這樣的情況一共出現過5次。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埃及法老同時出任敘利亞的統治者,兩國分別紀年,托勒密六世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統治時期有此情況。這些在現代的轉換程序中應該都算是讓人頭疼的問題,必須先對埃及歷史有詳盡的了解。恐怕這也是幾乎無人用古埃及曆法表示當今日期的原因。准太陰曆准太陰曆的基礎是民用曆法,但並不取決於天狼星,主要作用是確定宗教節日的時間。其置閏法則是,倘若太陰年的新年早於民用年,則設置閏月,後來則有了25年的置閏法則。此外古埃及還有類似現代財政年度的設置,見於托勒密二世19至27年與托勒密四世統治的數年間。財政年始於II Peret第1天,終於I Peret第30天,其他同民用曆法。在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等天文記載中,還出現了若干不用法老年號表示的特定時期,很是煩瑣,暫且先不去理會了……除了後來衍生為公曆的一年365天設置,古埃及曆的另一貢獻是對黃道十二宮的劃分,他們在新王國時期已經知道了四十多個星座,考古學家在墓地和神廟中獲得了類似「星點陣圖」的記錄。公曆由來埃及人很早就制定了曆法(起算年代又公元前4241年、公元前4236年等說法)。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漲落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古代埃及人把每年一度尼羅河水開始泛濫的日子(大約在6月15日左右潮頭到達孟菲斯)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古埃及尼羅河下游的部分)適逢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古代埃及人按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把一年分為三季(泛濫季、耕種季、收穫季),每季分為4個月,一年共12個月,每月30天,歲末增加5天節日,共計365日。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的第一部太陽曆。但它同回歸年即太陽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相比有四分之一天的誤差,每過一百二十多年將有一個月的出入,如此累進一千四百多年以後方可周而復始。古埃及人已經知道這項曆法的缺點,但因為行之已久難於糾正,只好由官方做些臨時調整。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以埃及曆法為基礎,制定「儒略曆」(「朱里亞歷」即「凱撒歷」);到16世紀又經改革,產生「格里高利曆」(簡稱「格里曆」),這便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通用的「公曆」的由來。埃及曆法與十二宮埃及的拜神主義通常將東地平線作為他們精神源泉的起點。這種想法也的深深影響了埃及人制定曆法的方式。如同美索不達米亞人,埃及人最初也使用基於月亮運行周期而制定的曆法。但是區別是:美索不達米亞人以日落時西方的新月作為每月的開始,而埃及人卻以日出時東方的新月作為每月的開始。當西方復興的影響波及到埃及的時候,埃及人的信念開始動搖了。他們很快意識到,雖然月亮歷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實用價值,但它卻有許多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每當十二月亮歷月循環一次時,每年都會多出11天。為了使曆法能夠永遠符合節氣,只能每隔兩年附加上一個月來彌補。公元前三、四千年,埃及人曾經試圖廢除傳統月亮歷,而引進基於太陽運行周期的新「國民」曆法。新曆法用於為國家權力機構管理國家服務,而月亮曆法仍然保留於僧侶事務與日常公眾活動。通過記錄與太陽同時出沒的天狼星的運行情況,他們甚至已經能計算出太陽繞黃道一周的時間為365天。為方便起見,他們簡單的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另外的5天單獨作為一個時段,這段時間他們主要用於歡慶。每個月又被劃分為三周,每周10天。每周的開始用在黃昏時分升起特殊恆星或星團來確定,而不是再努力地契合月相的變化。為了使新曆法更有效,他們還把天球細化為36個部分,這樣夜晚的時間就可以通過恆星的起落來確定。埃及人的新曆法把一年分為36個區間,每個區間又由一顆專門的具有神性的恆星掌控。這就產生了占星學理論體系中所謂「古典占星學十度分區」的概念,雖然在此以後這個概念常常被認識是中世紀占星學理論的專利。這是為什麼原本已經被劃分為30度的黃道帶又被細化為10度分區,並且每個分區又由一顆行星掌控的原因。因此恆星時變成了神的時間--也就是人類命運的尺度。這個事實雖然直到象徵主義被取代時才確切知道,但在公元前200年建立的Esna神廟已經像人們展示了10度分區在占星學上的運用。公元前四世紀,西西里島著名占星家Firmicus Maternus--強調10分區重要作用的占星師之一,宣稱行星在其所屬分區內的力量如同它在其所守護星座里的力量一樣強。Manilius還把10度分區歸結為黃道帶劃分上的標誌性理論。但大多數占星師,包括托勒密(公元二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地心說的創立者),認為10度分區不過是行星按離地球遠近順序上的力量遞減(比如土星、木星、火星、太陽、水星、金星、月亮)。Firmicus Maternus宣稱自己把這個理論體系呈給Nechepso--「埃及最偉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優秀的占星家,曾通過10度分區理論準確預測一切疾病與痛苦的人。」其實歷史上沒有任何記錄證明存在這樣的一個帝王,但可能Firmicus的確把自己的理論呈給埃及最後一個法老王Nectanebo II (360-343BC)--一個被傳說名為聖-亞歷山大占星導師的帝王。這樣一個重要的占星體系終於在公元前150年被完成了,並以傳奇人物Nechepso與埃及高等牧師Petosiris的名字命名。Petosiris很可能是公元前300年托勒密時代服務於法老王的一個高等牧師。Nechepso 與 Petosiris 後來還被人們認為是占星體系中「行星在其所屬區間內與在其所屬星座中同樣具有強大力量」理論的創始人。雖然10度分區理論確切的起源時間我們尚無法考證,但至少我們可以猜想這個理論被用於占星學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紀以前。但總而言之,分區理論為何這樣安排的原因肯定要比它何時正式在占星上使用的確切時間來的複雜得多。托勒密認為埃及曆法與占星學是一致的。但他卻更信任埃及曆法,因為他認為那更精確。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分區理論在埃及曆法里以一種複雜的方式被發展,但卻在占星學裡被很好使用並簡化。而托勒密對埃及分區體系最主要的批判就是埃及分區體系是武斷的。作為繪製描述行星怎樣決定命運星圖依據的度數卻是按比例將一年分割的。他宣稱他擁有包含適合作為占星學簡單合理分區方法的古老手稿。結合兩種理論各自的優點,他創造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建立在符號,合三為一的學說與行星力量提升基礎上的新理論。這個理論基礎被西方占星界普遍接受,並在17世紀William Lilly的占星教程中詳細說明:很多世紀以後,一直到托勒密時代,占星學家才開始正式接受10度分區的觀點。托勒密死後幾乎所有的希臘人都一置學習使用他的方法。自從那時開始,直到基督教統一歐洲的今天,10度分區仍然被認為是占星學理論中最合理的部分。雖然我們現在缺乏詳細的證據證明古代占星家如何在實際運用中使用這個技巧的,但它是在古典占星學時期的運用已經得到很好的史料證實。通過人們對傳統占星學興趣的復甦,這些中世紀的占星應用技巧又再次回到現代占星研究的實踐中來。埃及人神化時間概念的詳情是值得人們關注的。在埃及人的信仰中,每一個恆星都被描繪為一位神,並掌管黃道上的一個十度區間。它們被確定的方法是,每周開始時最先升起的那顆恆星就是這一周的統治者也就是這一周的神。在早期,恆星鐘被製造出來以確定每一周的統治恆星。這個簡略的裝置甚至在夜裡也能提示每一個十度區間在到來的準確時間。因此星相家們就可以通過記錄這些時間,用圖表計算標明出夜晚的每個小時了。這種記錄時間的方式通常認為產生於公元前2400年,但實際上現存的十二個在埃及神廟中被發現的事例已經證明這種方法在當時更為被看重為是一種為亡靈的在陰間提供財富的重要方式。拉美西斯四世的神廟中竟然發現有一個用恆星在天空中運行位置排列成的坐著的人形圖案。用這些恆星位置就可以很容易的表示出一年中十四天為一周期晚上的準確時間。古埃及被神化了的時間曆法更進一步的運用是,能通過恆星與星群的運動指明任意時刻的掌控恆星。這些作用在太陽領域下白天十二小時里的守護神在神話中顯得特別重要。當然,夜晚里的守護神同樣也是重要的。當太陽神落到地平線以下時,他就必須在黑暗世界裡通過每一小時區各個神的領域。這些神為太陽神打開大門,並把他送往下一個領域,而開門的密碼只有這些暗夜守護神們自己知道。小時區間神的概念同樣被運用到占星學中,特別當占星上的判斷需要精確到某個或某幾個小時時。但後來行星被統一定為每個小時的守護神,並成為占星詢問中非常有效的描述性徵兆。但行星時不是像通常的時鐘那樣固定而連續的,它是長度上是會變動的,這也是追隨埃及曆法的一種表現。通過水鐘的發明,埃及人第一次創造了一天24小時制,包括白天12小時,夜晚12小時。在春分秋分時,白天黑夜的24個小時是等量平分的,但在一年裡的其他時間,每個小時的長度就是常常變化的了。它們計算的方法是:把日出到日落劃分為白天12小時,再把日落到日出劃分為黑夜12小時。所以白天的12小時在夏天就比較長而在冬天就比較短;黑夜的12小時在夏天就比較短而在冬天就比較長。自從日落日出並定義為太陽的「死亡」與「重生」時,它們就具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太陽的出現或消失改變人整個生命模式從活躍到寂靜,埃及人為我們留下的時間曆法對於標明這樣的轉變就顯得非常寶貴。宗教儀式往往在日出是舉行(比如英國教堂的晨禱, 天主教子夜或黎明的祈禱)--牧師的職能之一--調用白天行星的神性能力。這個行星被看待為此時天上的統帥,同時這個小時里的守護行星也是這個人此生的代理者。占星學上每小時統治次序以行星占星術順序排列:月亮、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另一種宗教儀式(晚禱即天主教每天七段祈禱中的晚課)在每天第八小時舉行,這時正好此小時的統治者變回為統治白天的那個行星。雖然我們現在一周七天的名字仍以這些行星統治者來命名,但行星時卻被認為只適合在神秘主義學說中運用。24小時等長的制度在希臘文化時代被引入並發展至今,但這種時間制度徹底分離了每天與季節的聯繫。瑪雅曆法(Mayan Calendar)瑪雅歷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鑒所組成的系統,為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所使用。這些曆法以複雜的方式互相同步、並緊密結合,形成更廣泛、更長遠的周期。瑪雅曆法系統本身建立在通行於當地的曆法系統上,而該系統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6世紀,與其他中美洲文明所使用的曆法享有許多共同的特徵,雖然中美洲曆法並不源自瑪雅文明,但其後續的延伸以及去蕪存菁的手法是最為精密的。在阿茲特克歷以外,瑪雅歷同樣是文件最齊全、最能夠完整理解的曆法。瑪雅人有一套複雜的曆法——以太陽曆、太陰曆、和卓爾金歷為基礎。太陽曆瑪雅人精確計算出太陽年的長度為365.2420日,現代人測算為365.2422日,瑪雅曆法誤差僅為0.0002日,就是說5000年的誤差才僅僅一天。太陰曆即金星曆。瑪雅人費了384年的觀察期,算出584日的金星曆年,現代人測算為583.92日,誤差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鐘。卓爾金歷簡介瑪雅學家給了瑪雅版的中美洲260天曆法卓爾金歷(Tzolkin,而在新版的正字法中則偏好使用 Tzolk""in)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依據猶加敦語所建立,引申意義為「日子的計數」(count of days)(Coe 1992)。這個曆法在瑪雅前哥倫布時期的確切名字仍屬未知,而在阿茲特克的納瓦特爾語中相對應之曆法則稱為托納爾波瓦利歷 (Tonalpohualli)。卓爾金歷以20個日名以及13個日數構成的trecena周期組成260個獨立的日子,它被用來決定宗教及祭典項目的時間,並做占卜用。每個日期皆依序標上從1到13的日數,接著又從1重新開始算起。占卜瑪雅人認為每個卓爾金日都有其所影響事物的象徵,瑪雅人有個稱為日期保管者(daykeeper)的薩滿祭司,藉由研讀卓爾金歷預測未來。當小孩出生時,日期保管者會解析卓爾金歷以預測小孩將來的命運。舉例來說,在Ak""b""al日出生的小孩會被認為女性化、富裕、並能言善道。Ak""b""al日出生的小孩也被認為具有和超自然世界溝通的能力,所以他/她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薩滿祭司或婚禮致詞者。卓爾金歷的起源卓爾金歷的確切起源仍屬未知,然而現存數個理論。其中一個理論提到,瑪雅曆法卓爾金歷是由以13與20為基數的數學運算而來,13與20對瑪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數字。20是瑪雅數字系統的基數,來自於人類手指與腳趾的總數(詳見瑪雅數字),而13象徵著神明所居住之天界中的層級數,兩個數字相乘等於 260。另一個理論提到,260天的間隔是從人類的孕期而來,這個數字與從第一個該來卻沒有來的月經期開始算起,到分娩期間的平均天數很接近,而不是內格萊氏法則(Naegele""s rule)中從最後一次月經開始算起到分娩的40周(280天),故有人推測卓爾金歷原先是由助產士為了推估嬰兒的預產期所發展而來。瑪雅時間觀隨著使用進位制的長計歷(一般認為是由其他中美洲文化衍生而來)之發展,瑪雅人有了能以線性關係紀錄不同事件的絕佳系統。理論上,這個系統可以很輕易地表示任何所需的時間長度,只需增加代表更高位的數字即可,而藉此產生無止境增加的天數乘積,使序列中每一天都能佔有一個獨特的長計曆數字。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瑪雅長計歷碑文中只局限以系統中的後五項係數表示(使用b""ak""tun單位來計算),用來表示歷史或現代日期早已綽綽有餘(周期大約相當5125個太陽年)。即便如此,目前殘存的若干碑文樣本揭示抑或暗示有更長的序列存在。此表示瑪雅人相當暸解線性(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念瑪雅曆法然而,與其它中美洲社會相同,各種曆法周期的重複、可觀察的自然現象周期、以及他們神話傳統中一再重複死與新生的意象,皆對瑪雅人社會產生了重大且普遍的影響。這種重視時間「循環性本質」的觀點是非常特出的,且許多祭典是與許多不同周期的結束與重新開始有關。當特定的曆法配置再度重複時,也會產生相關的「超自然」影響。特定的曆法配置對他們而言都有一個獨特的「角色」,會影響該配置日期中所發生的事件。因為發生在未來日期中的事件會被前一循環所對應的日期影響,所以可藉此預兆做出占卜。祭典以及重大事件的時間會選擇訂定在良辰吉日中,而避免訂在凶日。重大的曆法周期之結束(像是k""atun周期等特定時間的結束),常會標記在特定的紀念碑(大多數是石碑)上作為紀念,並附有貢奉的祭典。在瑪雅的創世神話中也提到了循環性的觀點,指出除了人類現今所居住的世界之前還存在著其他的世界(視不同的傳統而定,有一至五個),由神明塑造成不同的形式,但一個接著一個毀滅了。現今的世界也是個脆弱的存在,需要靠祈禱及定期提供牲禮來維持萬物的平衡。而在其他的中美洲社會中也發現了類似觀點。瑪雅預言瑪雅曆法說時間的終結是2012年12月22日。地球並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於地球所有。根據瑪雅預言上表示,現在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已經是在所謂的第5太陽紀,到目前為止,地球已經過了四個太陽紀,而在每一紀結束時,都會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毀滅劇情。第一個太陽紀是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 ART(根達亞文明),超能力文明,身高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隻眼,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有預測的,有殺傷力的等等。。。女人沒有第三隻眼,所女人害怕男人。但是女人的子宮有神的能力,女人懷孕前會與天上要投生的神聯繫,談好了,女人才會要孩子。根達亞文明毀於大陸沉沒,但是很少有資料提到過根達亞文明,所以沒有什麼現代的理論依據。第二個太陽紀是伊厄科特爾Ehecatl(米索不達亞文明),米索不達亞文明是上個文明(根達亞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續。但是人們把以前的事忘卻了,超能力也漸漸消失了。在根達亞文明裡面,男的有第三隻眼睛,可是到了米索不達亞文明男人的第三隻眼開始消失。他們對飲食特別愛好,發展出各色各樣的專家,所以又被稱為飲食文明。米索不達亞文明發生在南極大陸,毀於地球磁極轉換。但以上只有少數資料有提到過,沒有什麼現代的理論依據。第三個太陽紀是奎雅維洛Tleyquiyahuillo(穆里亞文明),瑪雅人所推測的地球上的第三次文明,也稱生物能文明。是上個文明(米索布達亞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續。米索不達亞文明的先祖開始注意到植物在發芽時產生的能量,這個能量非常巨大,經過一個世紀的改良發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機器,這個機器可以放大能量,該文明毀於大陸沉沒。但以上只有少數資料有提到過,沒有什麼現代的理論依據。第四個太陽紀是宗德里里克 Tzontlilic(亞特蘭蒂斯文明),(光的文明)繼承上個文明,這裡用繼承,不用延續是因為,亞特蘭締斯來自獵戶座的殖民者。他們擁有光的能力,是火雨的肆虐下引發大地覆滅。早在穆文明時期亞特蘭就建立了。後來這兩個文明還打核戰爭。五。我們存在的文明 (情感的文明)會使用情感,於2012年12月冬至滅絕(提升到精神文明)瑪雅預言也說,從第一到第四個太陽紀末期,地球皆陷入空前大混亂中,而且往往在一連串慘不忍睹的悲劇下落幕,地球在滅亡之前,一定會先發出警告。據「卓爾金歷」所言:我們的地球現在已經在所謂的「第五個太陽紀」了,這是最後一個「太陽紀」。在銀河季候的這一段時期中,我們的太陽系正經歷著一個歷時五千一百多年的「大周期」。時間是從公元前三一一三年起到公元二0一二年止。在這個「大周期」中,運動著的地球以及太陽系正在通過一束來自銀河系核心的銀河射線。這束射線的橫截面直徑為五一二五地球年。換言之,地球通過這束射線需要五一二五年之久。 2012年12月21日將是本次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此後,人類將進入與本次文明毫無關係的一個全新的文明。伊斯蘭曆伊斯蘭教的曆法,又稱希吉來歷(??????Hajra),在我國也叫回回曆或回曆,通常用A.H.(拉丁文Anno Hegirae的縮寫)表示。是陰曆的一種。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在中國也被廣泛使用,主要在新疆、甘肅、寧夏、青海以及全國穆斯林集聚的地方。伊斯蘭教曆使用方法伊斯蘭教曆以月亮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月亮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回曆日曆時48分33.6秒。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即大月,30天;雙數月份即2、4、6、8、10月為「小建」即小月,29天;12月平年為「小建」即29天,閏年為「大建」即30天。這樣,平年354天,閏年355天。希吉來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另19年為平年,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陽曆年平均天數為365日5小時49分,比陽曆少10日21小時1分,每2.7個陽曆年,希吉來歷就少1個月,每32.6個陽曆年,希吉來歷就少1年。這樣一來,穆斯林的封齋和朝覲日期,在伊斯蘭教曆是固定的,但在陽曆中,每32.6年,就每個月都輪了一次,依人的一般壽命,一生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甚至每一個月,都有可能體會封齋和朝覲的不同感受,這就是伊斯蘭教曆的絕妙之處。伊斯蘭教曆特點公元639年,伊斯蘭教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為紀念穆罕默德於622年率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決定把該年定為伊斯蘭教曆紀元,並將伊斯蘭教曆命名為「希吉來」(阿拉伯語「遷徙」之意)。以阿拉伯太陽年歲首(即儒略曆公元622年7月16日)為希吉來曆元年元旦。 伊斯蘭教曆的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有11個閏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置閏月。伊斯蘭教曆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與農曆不同。伊斯蘭教曆的星期,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法(與日本相同),逢金曜即陽曆的星期五為「主麻日」,穆斯林在這一天舉行「聚禮」。此外,伊斯蘭教曆9月為伊斯蘭教齋月,對這個月的起迄除了計算之外,還有看月的規定,即在8月第29日的傍晚,如見新月,翌日即為9月1日(進入齋期),8月仍為小建;否則,第3日為9月1日(進入齋期),8月變為大建。到了9月29日傍晚,亦須看月,如見新月,翌日即為10月1日(開齋節),使9月變為小建;否則,齋戒再延1天,9月仍為大建。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太陽落時為一天,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伊斯蘭教曆各月名稱 一月,穆哈蘭姆月???? Muharram,意思為「聖月」,在一月內除了自衛外禁止打鬥。二月,色法爾月??? Saphar,意思為「旅月」,去往葉門或以色列的阿拉伯商隊一般於二月出發。三月,賴比爾·敖外魯月???? ????? Rabia Al Awwel,意思為「第一個春月」。四月,賴比爾·阿色尼月???? ?????? Rabia Al Thani,意思為「第二個春月」。五月,主馬達·敖外魯月????? ?????? Jomada Al Awwel,意思為「第一個干月」。六月,主馬達·阿色尼月????? ??????? Jomada Al Thani,意思為「第二個干月」。七月,賴哲卜月??? Rajab 意思為「問候月」。八月,舍爾邦月????? Sha""ban 意思為「分配月」,為第二個聖月,禁止打鬥。九月,賴買丹月????? Ramadan 意思為「熱月」(齋月)。十月,閃瓦魯月???? Shawwal 意思為「獵月」。十一月,都爾喀爾德月?? ?????? Dul Qa""dah 意思為「休息月」,為第三個聖月,禁止打鬥。十二月,都爾黑哲月?? ????? Dul Hijjah 意思為「朝聖月」,第四個聖月,是向麥加朝聖的月份。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在儒略曆發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30或31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裡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曆法系統里,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本來這個曆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的,但是由於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布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曆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律。同時由於消息傳播的方式並不發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並不能了解到神官發布的閏年通告,經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這個情況在凱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凱撒決定進行曆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曆法和太陽運行規律結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儒略曆各月名稱:一月 Jan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二月 Februar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日Februa。三月 Mart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四月 Aprilis 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五月 Ma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花神瑪亞。六月 Junius 名字來自古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Junius。七月 原名Quintilis,後改Julius。古羅馬歷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愷撒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愷撒的名字「儒略」。八月 原名Sextilis 後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獨裁者屋大維是生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原來應排為小月,從二月中抽出一天補上,變為大月,將後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九月 September 拉丁語「第七」的意思。十月 October 拉丁語「第八」的意思。十一月 Novembris 拉丁語「第九」的意思。十二月 December 拉丁語「第十」的意思。格列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即公曆)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公曆歷史由來公曆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曆。根據儒略曆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曆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除了保留儒略曆年數被4除盡的是閏年外。增加了被100除得盡而被400除不盡的則不是閏年的規定。這樣的做法可在400年中減少3個閏年。在格列高里歷曆法里,400年中有97個閏年(每年366日)及303個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長365.2425日,與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證到公元5000年前誤差不超過1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13)干支曆法的奧秘3
※呂氏春秋·十二紀 | 美到極致的中國曆法
※ 炎黃說命理——一、八字和干支曆法
※二十四節氣和干支曆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篇文章搞清楚各曆法之日、月、年、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