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垟山禪悟錄 關於法的意義

關於法的意義

(一)

所謂的法,一般來講是指覺悟的方法。因為這法是佛所悟證的,佛宣揚出來的,再經歷代祖師發揚光大。那麼佛教的修證法門、源頭,都是從佛的大智慧——也就是薩婆若海裡面流現出來的。

當然,這個法的所依是真理。所以,佛依真俗二諦來說法。一方面真諦是絕對的真理,是絕對不可知性的。俗諦是相待的真理,即相對的理念與規律性真理。比如:人間有善惡;人間有因果;人間有各種各樣的差別、各種各樣緣起和存在。

這些普遍的現象,這些事物的變化,都有它的規律和法則,人類社會就是沿著這個規律和法則不斷的向前發展。人們在遵照事物規律的同時,又賦予不同的理念,以便引導自身向特定的目標努力。而佛的智慧,它一方面契證了宇宙的絕對真理,就是萬法的源頭。離名離相;沒有概念;沒有實在與緣起差別的那個真實的地方。那個地方不是空無的地方,那個地方雖然空,但是它又具備一切緣起的功能。它是智慧的源頭,它是生命的源頭,叫做真諦的生命。這真諦,如如所以又稱為真如的生命,或者真實的性命,它是萬法的實相。因為這個源頭不離萬法而別有,它當體即是,無量差別的源頭,就是這個真實的地方。所以佛一方面看到了相待世界的本源在於絕待,就是說它不是相待的,它是真實的、統一性的,又以這個真諦顯現俗諦的差別。所以佛就依真俗二諦這兩種真理,而這兩種真理的統一,兩種真理的圓融,就叫中諦,叫真俗不二。一個學佛的人如果能體會到這兩個真理,他就是圓解的人。

人的學佛方式不同,有的人要學了經、律、論三藏,學通了歷代祖師的開示之後,他才明白,原來佛法是這樣的。他是以佛法把世俗法破掉,進一步把對佛法的執著、分別也去掉,他就悟入了,他就明白,這是一條路。有的人不是通過教法,不是通過經論或宗派來入門的。他就是直接把世俗法破掉,在世俗人生經歷裡面去觀察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界的各種緣生緣滅的假相,他經歷過了,就是說在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把它破掉了,原來世俗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不可得。然後他

的心念不再取著於世間法,不再執著於自身感受,一旦有一種機緣啟發的話,他就明白了。因為世間法的反面就是佛法,世間法的反面也就是真諦——俗諦的反面就是真諦,我們講到零上和零下,零上是世俗法的建立,世俗法去掉以後,零下就是出世間法,同樣具有世俗法的一切而不取著,由此妙用就是這麼自然而然顯現。所以有的人為

什麼沒有學過佛法就懂得了佛法,因為他通過世間法的破除以後,自然就和佛法默契了、融合了,他就明白了。這走的是另一條路。

禪宗和三論是直接從破來下手的。凈土宗。法相宗、密宗是從建立上來下手。天台宗是既有破也有立,它是從圓解上下手的,通過祖師的指點開示,使你圓解,然後起圓行,中間當然有圓信、有圓位,還有圓證,這些部包含在裡面。各種根性的人人門的方式不同,走的路不同,最後都是同樣能夠圓成這個無上的佛道。

上面是對法的一般的解釋。也可以說沒有證法就沒有教法,沒有教法就很難到證法。所以佛教裡面又建立了所謂教、理、行、果。教,是言教,理,是言教內在的一種真理。所以禪宗可以說是教外別傳,是言教之外,但又是教內真傳。凈土宗其實是離言教又即言教。但是理是秘密藏,藏在裡面的一種方便,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它既

深又淺,既淺又深,它又是通禪宗、通密宗、通一切法,它可以講法門也可以講果位。實報莊嚴、常寂光就是大菩薩與佛的果位凈土。可見,這凈土是很深的無上的道妙。所以說,有教、有理、有行、有果,這是佛教通途與異方便的善巧融合。

一個學人要起信,信佛的言教,信原理,信佛所指導的法行、法位,如菩提道次第一些法行和法位,信佛所證的,以及大菩薩所證的甚深的果位。甚深的成就、大成就、圓滿成就,這都是要信。信以後回歸自心中,相信我們自心中佛,要肯定承當。那麼這裡面就要涉及到真實修證的問題。就是說信,信的建立和解是分不開的。信解行證,這個解也可以說是理解,但不是一般的理解,是思想理解,對問題的一種透徹的明白,解決人生或自身的困惑和矛盾,超越自己的某一種知見、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和佛的正確的真理相吻合,和宇宙

人生的規律相吻合,知道怎麼做人,知道怎麼去思考,知道怎麼去幫助別人,符合於平等、慈悲、利樂的菩薩精神,這就是從理解上下手。但是從理解上下手,雖然在人生觀、世界觀上得到一些超越,但他的思想還沒有找到源頭,在真理上沒有真正的契入,所以要進一步的超越這一層理解,要去悟。這個解就是悟,悟就是他超越了語言文字,超越了問題,超越了存在,超越了自心矛盾後的完全覺悟。一般人來講,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所得,我透過了某一種境界有所進步。那麼,這個悟呢?它要超越這些,它不是正面地看事物,也不是反面地看事物,它是一個即緣非緣、即知無知的實相心智的全體現前。因為,真理就是你的自心,真理就是存在,真理就是當下!而此真理是全體而圓融的——妙思無思的心靈妙契。除此之外沒有真理,除此之外沒有教法,除自性之外沒有佛的存在,這種體會就是悟。所以,悟是不二的;悟是圓融的;悟是透徹的;真悟入的人,不是破,也不是建立,它是當下的!這才叫做悟。這種悟也是一種解,這個解叫悟的解(悟解),因為你沒有達到,但是你明白了。所以明白以後,就要起行。理解的起行,是通過思想指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而這個悟的起行是自然的流現,他已經明白了一切存在的當下就是自性,就是真理,就是道,就是佛。那麼,他的修行,是以悟起行,行無所行的,叫真行

現前!念咒也沒有念咒的執著,打坐也沒有打坐的執著,利益眾生沒有利益眾生的一種想法,這叫自然。自己很慈悲也沒有覺得慈悲,天天修行也沒有覺得修行,天大有念頭的流動也不以是妄念而起妄念對治,不以煩惱為煩惱,那麼煩惱與妄念自然消亡於法界之中(自然消亡)。因為心無所得,行無所住,這才叫圓行!也可以說是真行!真

行是不求快速成道,也不求有所得,那麼到後來自然能夠證得無上的成就,自然有果位在裡面了。正如古德講的:「但知耕耘不間收穫。,』只管一天天的下種施肥,一天大的覺照行持,不問目前境況如何,不間進程是否快速,只管做,只管下種耕耘就行了。這是信解行證的道理。

回過頭來,我們對於佛法、對佛的存在,有了更親切的一種體會之後,當然我們肯定在自性之中。所以說我們講到見性,或者講到開悟,就會有這樣的表述:所謂見性,當你一絲不掛的時候;當你離開知見、分別的時候;當你沒有內外中間的時候;當你不停留某一種狀態的時候;當你不用名言、概念和思想去把握某一種東西的時候,這個當下你的體會,其實就叫做見性。見性者無所見,一個人沒有見的時候,你說他多自在!多解脫!他已經包容著解脫了,包容著自在了。因為無所見,不見內,不見外;不見善,不見惡;不見是,不見非。

無所見是見性,性不可見,性是什麼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只能意會,只能領悟,這叫見性。而見性之後呢?因為你無所見,靈知便了了現前,所以有智慧的放光,就如明鏡一樣觀照一切,自然明白很多很多人生的現象,很多很多緣起的差別,知道這裡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所以說它是不二的。真理明白了之後,就是以不二的智

慧來圓照萬法,於是徹底了悟萬法都是不二的,這就叫開悟。這是悟的人的作用,所以說見性和開悟也是統一的。很多人因為有外道和世俗的各方面的習氣,他雖然有所體會,但是在這中間會建立自我:我開悟,我見性,我有什麼一種體會,我有什麼功能。在這裡面他在法上立了法,在心上立了心,在性上立了見,在悟上立了一個智慧,以這樣所立的知見,他就會出現一種偏差,會自己高高的建立自己,會稱讚自己的功德說別人的過失,以這樣收攝自己的弟子,收攝徒眾,然後用自己的心來打入別人的心,他說這一下叫傳心。用一種能量

打入別人的心,然後讓別人佩服他,被他所轉,這即是外道的所為。

所謂傳心,傳無所傳,把別人粘著的東西、去下掉的東西拿掉,把名言、概念、自私自利等等東西去掉,然後使他真正的離開一切分別知見,這叫傳心。因為佛祖都是無心可心的。所以《肇論》裡面講:「聖心無心」。聖人的心是無心的,自己沒有心了,使別人也體會到沒有心,這叫傳心,不是有一個東西打入他的心上,使他感到光、感到你的力量。如果把這叫傳心就錯了。因為無心可傳是名為傳心。所以祖師講:「你如是我也如是」就是這樣子,沒有別的東西,這是真實的法。

佛教又建立所謂的四依的道理。第一,是依義不依語。要依真義不依言語,就是依裡面的真意義不要依語言文字。就是不能對古代佛祖經

的語言起執著。因為時代不同了,佛對機不同,你們不能依一種語言起了一種執著:「佛一定是這麼說的,或者祖師說過了,他是這麼說的」。那麼就會產生一種矛盾,因為因緣不同、角度不同,說法也不一樣。所以,佛有時候說:我昨天說定法,今天說不定法:昨天對比丘說比丘的法,今天對居士說居士的法。法本來沒有定,這是對古代留

下來的經典著作的一種認識。不能依賴文字,要透過文字看到佛祖為什麼要這樣講,這就是智慧。你要看到租師的這句話他為什麼這樣講,佛說這句話起初含義是什麼?他對的是那一種對象。你這樣一了別的話,那麼你就有智慧。而且你對現代的人,對師父或善知識的開示,一定要在當下的心裏面去體會。這句話觸動了我什麼心,打破了我什麼執著,我有什麼領會,有什麼進步。進步之後,你明天就不能執著這句話了。明天又不是今天,今天講的是今大的法,明天就講明大的法,沒有定法,這很重要。所以說要依義不依語,要依裡面的真實義去體會,不要依語言文字。文字要忘的快,越快越好。所以禪宗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第二,是依法不依人,沒有人可依,有一個師兄講,依人不依法。那就錯了,要依法。這個法出包括法義、法六、法規、法行,這一切法界聖言量也都在內。你沒有開悟以前,這些要依賴的。依賴佛的教義;依賴法門;依法相;依賴莊嚴真實的境界;佛果菩提的那種功德;依賴你的法行,比如:念咒、念佛、觀想等等這些是需要的。但是你真正悟了以後,你知道這個法就是你的自心相貌,無相之相,你自心的智慧與法界真理是你本具的,佛不在外面,法不在外面。那麼這個依法,就是依你的自心。佛在涅pan的時候說:你們不要依賴於我,不要依賴於教法,要依賴你自己,要依賴你的自心。這個自心就是無心之心,就是充滿智慧、安祥、自在、光明、清凈的那種無相之相,無心之心,這是真法,這叫實相之法,而不依賴任何人。對師父我們僅僅是恭敬、感恩,以及以法的悟證來供養師父,除了這個以外,也沒有什麼依賴。如果依賴師父,依賴佛,就叫不了義,他永遠不會真正了脫。要自力,這個自力也就是你自己內在的一種真正的回歸和主人翁的作主!除此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再也沒有什麼神秘,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追求的東西了。就這樣走下去一定會完成這個道業的,這個明白很重要!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第三,是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智慧是什麼?不是通過分別,不是通過思想,不是通過一種思考,它是一種觀照,是朗照。識,就是分別,是根據知識,根據對象,根據很多很多道理的比較,很多很多取捨的考慮,然後定下了一種定論。科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等等,他們都是通過反覆比較、參考、知識的積累等等,得出一個結論來,這就是識。這個識,是不斷建立又不斷被否定的。科學家、哲學家建立了某一種理論,產生了一種定義,到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被否定掉了。而智慧,它是不固定性的,它是隨著當時的機緣講當

時的話。雖然他講真理,但是表現的方式很多很多,今天用這種方式,明天用那種方式,只有領會的人才知道,不領會的人執著了語言,永遠不會知道。所以,禪宗到後來就是眼睛眨一眨、手舉一舉,棒喝!他知道通過語言講多了,眾生就會執著語言,後來文字就不要了,語言就不講了,所以,以這種方式來體現真理。智慧體現的真理是在眾生當下的心裏面,而不是固定在什麼地方。所以,真理是心的領會,領會以後真理就沒有了,這是智慧 的顯現。因此,要依智不依識。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就是說對三乘、五乘的根本說固定的東西。比如:小學。中學、大學講固定課本,這些我們可以稱之為不了義。是一個一個階段講的,是依時依機的逗會,別別因緣演繹。所謂了義,是真實的、心地的相應,師父的心和弟子的心相應,這叫了義。講佛的本懷,講他的真實的道,當然,這個地方我們剛才講的不是文字,是說弟子完全開拓了以往的那些修行的痕迹和積累的教義,把那些開拓以後,完全沉入了內心的真實如是的境界!明白了,你如是,我也如是的,這叫了義的心,了義的真實的法。所

,以,這個起初的法不在佛的那裡,只是佛的方便開顯而已。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旨,叫純圓獨妙,妙到不可言說。所以,智者大師講了這麼一句話:「妙者不可思議也。」什麼叫妙?不可思議,沒有辦法思想,沒有辦法去議論,叫妙,所以,佛教里又有四依。

面對佛的法,對於不了的人,頭緒很多,總覺有學不完的法,但是,一明白呢?當下回歸!在這個當中,又要經過修行,所謂的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等等。通過思維,通過正念,通過念佛、念

咒等等修持的法,還有觀法:觀心、觀境、觀理、觀事、觀因、觀果、觀自、觀他,這裡面有無量的觀。還有很多很多的行法,行於禪定,行於智慧,行於方便,行於慈悲,行於六度萬行,普賢菩薩大行,地

藏菩薩大願,觀音菩薩大悲,文殊菩薩大智等等,都是一種行。還有所謂參究的法,這個參呢?參善知識、參理、參心、參透我們無始以來擋在我們心裏面的所有的陰覆的東西,要參透它,凡是心裡有一種東西在,有一道陰影在,都要把它參透,參透就沒有了。那麼參善知識的真實作用是什麼呢?過去弟子見到師父要請益,把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障礙。自己停留的地方,要呈露給師父,請師父指點。師父呢?他有手眼,他就把弟子的那種困惑那種疑團那種障礙的地方,連根的拔悼。這就是師父的真實作用,不僅僅傳一個法給弟子,真實的師父就是點化,就是敲打,把他藏在心裏面的根深蒂固的執著與心結連根的拔掉,那麼這個弟子就進步了。而現代這種師父就很少,做弟子

的也不知道怎麼去請益,怎麼體會敲打,還要隱瞞,盡量把自己的缺點和不好的東西隱瞞起來,這樣就不得進步了,不可能再進步。所以,要經過敲打才能進步,這都是包括在參法上面的。

最後再講一點繼承和創立的間題。既然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種法門,或者歷代祖師各個宗派,這是無量無邊的。佛法,我們要繼承…這個繼承要有很深的智慧,要有很廣的心量,要有慈心,要不為自己專門為了眾生去努力的,你才有可能繼承,不然的話,我為自己學一點就夠了,或者為自己用用就可以了,這樣就學不到廣大的佛法,因為心量非常狹窄,有的趨向於神秘,就是搞一些神通、功能。特別追求秘咒這方面的,我們要知道秘咒學的大多了,如果產生執著就可能會損失功德,可能會走向外道,可能損害別人,可能會

落在那種神秘感上,可能會出現偏差。所以,掃蕩乾淨之後,再隨緣地掌握一些法門,這樣對將來度眾生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要不為名利而用,一有名利的話就要墮落,所以要繼承,這個繼承是很不容易的,學撣宗的人容易落於狂慧、或者偏空,以為理悟明白就夠了。雖然,你在世俗法上能夠破得於乾淨凈,自己也不執著,但是,總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話,就不能啟發妙用開顯功德。那麼,可能對一部分的機,不能對在整體的機,知識分子來了,科學家、哲學家、或者是某一個法會,讓你去作長篇大論的演講,解說一部經、一部論。

或者寫文章等等,這樣就有很大的缺陷。所以說,應該繼承整體佛法的精華。

隨著你的智慧和對佛法的繼承,圓會通達於整體的佛法,通達於法的一切作用,通達於這個時代眾生的機緣,然後創立,就是說你有一種提法,提出了種新的理論、新的觀點,糾正一些謬見和敝端,對不同的眾生講各種不同的方便法語,這個也是無量無邊的,和佛法一樣無量元邊。這個無量無邊的佛法,也是因為眾生而顯現的,因為社會時代而顯現的。無論一個什麼東西提出來,你都有一種智慧與它相應,無論是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等,人類的現象,你總有一種佛法的智慧來和它相應。那麼這個時候你會非常圓活非常自在,具足

無量的方便。這樣的話,你就能成就一切宏法利生的事業,成就佛法的各種真實的作用,這點對現代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們再回頭講:既然佛法無量無邊,那麼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都證到無量的佛法,只要你證到自心了,把你的塵垢去掉了,內心的困惑去掉了,障礙去掉了,執著去掉了,那麼佛法它是時時現前的,因為佛法是現成的,這樣一來,你又很輕鬆。因為你本來就在法中行,從來沒有離開過它。一切佛、一切法的功德,就是你自心所本具的。那麼,這個時候要重視什麼呢?重視隨緣的啟發,看看經,啊,這句話對我有啟發,裡面的靈知又開了;聽聽某個人講的話,啊!又有啟發,一大一天都在啟發裡面,那麼不出三、五年,甚至幾個月,就肯定在智慧方面或行持方面有極大的開發,這就叫善學於法。可是有的人,他是知識的積累,學了很多的法,念了很多的經,他這個靈知沒有得到啟發,他其實沒有在法中行,內心世界與法還有隔離。但是心又不安,死死抱住法,念咒念咒,誦經誦經。宏法利生積累功德。其實,他不知道這一切就在內心,一切都是自有的。不能把心和咒分開來,不是有心去念咒,或者有心去學法,有心去宏法利生做好事。由為你的心真正空朗以後,不執著於空,不煩惱於空,處處流現出來的都是真實,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現代入學修佛法就缺這一點,不明

白。幾十年的積累還是落在法塵和境界裡面,內心不空靈。因為修行人沒有時時得到啟發,時時得到解脫,時時顯現智慧和功德,沒有這一點,那麼行的再好也是假的。只能是落在法的積累和法的塵勞上,(法塵上)心還是被封閉的,還是天天講是非,天天有煩惱,天天有矛盾,天天這樣想想那樣想想,(打妄想)那麼修行有什麼用處呢,修行對他來說就沒有意義了,主一點要是明白的話,對佛法就有所領悟,對佛道就有所證,所以,要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

當我們講課的時候,總要講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佛法是沒有道理的,語言文字只是概念性的,或者說明性的一種描述,所以說,在佛法的海洋裡面,我們所行的就是行於我們的身心世界,就在我們現實的人生之中,在這當中,通過我們的觀照,通過我們的用功,使我們有所發現,有所明白,有所轉變,轉到後來轉無所轉的時候,就歸到了本來的真實的原態。

再講到法,比如說,做一個老師,做一個學生,或者是在宗教裡面做一個弟子,中間會產生一種宗教情結,或者是師生情結,如果落在這個情結上,依然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所以說,當我們明白之後,要打破宗教的執著,因為我們自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也要打破師生的情結,因為真正的佛法沒有辦法傳授,也沒有辦法向外面學習。向老師學,向祖師學,學是學不到的,只能作為一種啟示的過程。因此,真正的行者,他是敢於承當,他是真正的對自心的明白。真正明白之後,就要立足於人生現實,立足於自己的當下去起作用,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再在宗教、在法、或者在老師這圈子裡去追求。但是,在沒有懂之前,這個追求是必需的過程,必須通過明師指點、求法門、精進用功一對治妄想、習氣,轉變自己的觀念,自求多福,開發智慧,這一系列的過程是必要的。但是。當你真正明白的時候,這個過程就得到超越。

一個學修佛法的人,就和世上的人要尋求事業上的成功一樣,要付出代價,要有一種向上的慾望,要努力,一個人要愛好自己所愛的,比如:人、或者事業、或者工作,他才能付出,才肯付出,才有

一種精神。那麼,行人對佛法也是一樣,對道、對真理有所追求,有一種愛好,有特別的興趣,才會走到佛門中來,這種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信仰者。但是很多的人,沒有到這一步,他只是去為自身利益尋求,求個人的健康福報,求個人的前途利益,以自私的心態,去改造個人的命運,這還是入於世俗諦,與道還相差非常遙遠。真正尋求道

的人,在佛法裡面探索之後,通過一系列的努力,精進用功,然後打破這一份執著,即對於自我追求和努力的執著,對自己的感受的粘滯,對自己的境界的錯見。再進一步打破法門、打破對老師等等的執著,他又回到了這個平常的世界來,回到沒有老師、沒有宗教、沒有信徒、沒有煩惱、沒有菩提。沒有生死、沒有涅渠的這個地方來,他回來了(回家了),這個地方是他真正的家,因為無家之家是遍一切處的,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獲得了大超越。一般人是無法超越這一層的,老師是尊貴的,突破它同樣需要大智慧。如果把這兩個情結打破的話,你回到平常的世界來做人,沒什麼不能超越的,沒什麼不能克服的。這個時候才可以說,你獲得了真如的生命,你獲得了最真實的道。在這裡你才真正的安身立命,因為你沒有自我的任務,你沒有向外的追求,沒有法行的執著了——所以無身可安、無命可立了。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這個芸芸眾生的世界就是佛國,眾生的煩惱就是解脫,眾生的苦難就是真正的慈悲,一切和眾生息息相關。但是,這裡面找不至(你自己,你沒有自己的一個目標,沒有自己的一個立場,沒有自己的一種追求。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這個眾生世界本來圓滿,本來清凈,本來如此。所以,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沒有什麼生死可以了,也沒有菩提可以證,這個才稱之為真正行者的風範!真正行者的風範是從這裡體會出來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無論你在做什麼事情,你都以這樣的道義去體現你的所行~一你的自在的所行,你不會覺得時間是寶貴的,也不會覺得金錢或者友誼等等是寶貴的,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寶貴和不寶貴,沒有覺得這一生和那一生,只是悲願恆在,隨緣而行,方便無量。這也是大智慧,福報和智慧獲得了圓滿的莊嚴。然後隨應變化,隨機而顯,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這樣就是人生的一種妙明的呈現,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是不可言說,別人也無法理解,也不要求別人理解你怎麼樣。這個時候,你在信徒裡面別人稱你為佛教徒也可以,但是你內心世界沒有佛教徒這個稱號,別人稱你為老師也可以,但是你沒有老師的執著,不覺得在

當老師,這個時候,才是大超越,真正的超越。所以我們講道理、講人生,講了這麼多以後,的確是沒有辦法講了。我們的歸宿是沒有歸宿的,我們的人生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固定的追求,即沒有苦受而了知,沒樂執而常樂,一切法在這裡得到了平等,得到了如是的體現。所以,我們要講課至多就講到這裡,無論怎麼講,一切的語言,只是一種引導,引導到後來,到了這裡就沒有辦法再引導。所以,對於明白人,師父就說:你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穿衣的時候就穿衣,睡覺的時候就睡覺,該做工作的時候你就去做工作。這樣就行了,

沒有別的道別的法可以追求。如果你發現自心中還有習氣、還有煩惱,還有一種東西在,就把自己內在的那些東西去掉,化的於乾淨凈,一絲不掛。如果外緣對我們產生了一種影響,我們在隨緣的時候,慢慢把這種影響也化解掉,如果能夠把內和外化解的於乾淨凈的,一點也不受影響,一點也沒有覆蓋,一點也沒有不好的現象,這個時候,再以悲願方便成就福德智慧,就是圓滿了真正的道。不然的話,多少還有一些障礙,障礙也是一個過程,當然我們不落在這個過程上,不去計量有多少年了,我有多少毛病,我該怎麼做,不要總是計量這些。因為在真實的道裡面,無法計量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虛妄的,夢幻泡影,了不可得,不能落在這個上面。所以,歷代祖師就是為了這

個來指點眾生,眾生不了自心,所以被境界所迷,不悟自心,起種種顛倒,輪迴生死。如果能了達自心的話,一切都能夠回歸,一切都是我們自心的顯現。叫如是而現,叫唯心境界。這個地方,就不用再去追求,再去創立什麼,一切都在本份之中,這樣的話,我們從此就安心了。

二OOO年元月講於垟山香風谷


推薦閱讀:

梁啟超法律思想的借鑒意義
太極圖的真正意義
昨天那兩隻小猴子的意義有多重大?這一次,中國成了領跑者
易經的「易」有哪三種意義?

TAG:意義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