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庸》講記(61)

勇,只有在智慧和仁愛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英雄之氣,這才能稱為儒家之勇。你一介莽夫,動不動就打架鬥毆,就像《水滸》里的黑旋風李逵,天煞星轉世,見人就砍,三天不殺人,走路沒精神。這是莽夫、粗人、匹夫之蠻勇。儒家的勇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他能夠戰勝自己、能夠承擔命運,就如同耶穌有勇氣承擔受難的命運一樣;就像甘地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有勇氣面對生死、有勇氣承擔民族的使命。所以,只有胸懷萬民蒼生的人,才是真正儒者之大勇。  我們講《中庸》第十章的時候,講到了「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這實際上就是從智慧和仁義這兩個角度來分析強弱的,並不是以力氣論。精神力量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這裡就不多說了。  「所以行之者一也」,儒家在講「知、仁、勇」,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實際表現在行為上是一個東西,從一個行動上就能表現出這三個方面,所以是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完全統一在我們的精神當中,體現在我們精神的原點上。我們還有可以引申一下,我們如何去培養「知、仁、勇」這三方面的氣質呢?竅訣只有一個,就是「行之者一」,要得一,要一以貫之。  儒家從上古傳承下來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什麼是人心惟危?人心都是危險的啊!我們一般人說人心難料,都是指的別人,比如誰在你面前說好話,但他的心意不一定是好的;說不好的話,也未必是起壞心,總之是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可是,對於真正的儒家修養而言,這裡的人心,指的是自己的心。  注意啊!每個人的心其實都是不可靠的,這點上和佛家的說法是一樣。佛經上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凡夫之心是不可靠的。我們今天在這裡學習聖賢之道,都覺得非常好,決心要以聖賢為榜樣,以聖賢作為我們的人生目標。可是一出書院大門,幾個酒肉朋友一拉一勸,吃喝玩樂的想法馬上就來了,開始的誓願一下子就忘了。還有青年男女談朋友、談戀愛的時候,那都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對不對?發誓的時候也確實是真心實意的,但是結婚以後有幾個還記得?甚至很多人還沒等到結婚,看到了更好的新人就把原來的誓言忘了,心就變了。所以,人心是危險的,是不可信的啊!必須要把人心轉為道心,發的這個誓願才能持久、穩定。  那道心又是什麼呢?道心惟微,表現在非常細微之處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非常謹慎、細心,才能培養起道心。要把道心培養成熟,需要好好護念,好好呵護這一念道心,直到你的心行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要精湛、凝聚到「一」的程度,能夠一以貫之、一門心思都在這個上才行。我們做事業、做學問、心性修養,都是要落實在這個「一」上面,這樣就很厲害了。古人說「但得一,萬事畢」,真正能得這個一,一切事情都解決了。老子《道德經》里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明,萬物得一以生」,所以得一就是得道。佛家裡真正得一,那就是明心見性了,就大徹大悟了。大道至簡,你能把複雜的世界簡化到一點,簡化到心地這一點上面去,就叫得一。  「允執厥中」,就是「惟精惟一」的結果。前面講過「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就是允執厥中的意思。認識事物的時候要盡量全面,而具體踐行的時候,要盡量恪守中道。  下面「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前面講要以「知、仁、勇」的精神實踐我們的人生,在各種不同的人生關係中去實踐。這樣的實踐表現在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過程。因為每個人性格不同、智商不同、IQ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按照佛教的說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時節因緣。  所以,《中庸》這裡就做了一個總結。「或生而知之」,有人生下來就知道,不用學習鍛煉,這很了不得,是上天選中的人,天生聖人。這樣的人太少見,起碼在我的人事圈子中還未見過。第二種人是「學而知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自己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尤其是在學道的人當中,很多人是通過尋師訪友、苦修苦練才達到通達無礙的境界。第三種人是「困而知之」,他既不是天生聖人,也不愛學習,但是命運對他很好,把他逼到這條路上來了。我就是這樣的人,因為過去走的所有路子,到頭都行不通了,在萬般無奈的困境當中,自己才悟到應該走正路,才開始學習佛法,學習聖賢之道。雖說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求學的原因也不一樣,但只要你走上這條道路了,最終的結果則是一樣的。真理只有一個,對於大道的認識、對於天理人倫的認識,無論你從哪個路子過來,最終達到目標了,都是一樣的。  我們這個年齡是背過《毛主席語錄》的,毛大爺就說過:「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個和西方人說的「條條道路通羅馬」,也是一個意思。只不過有些人的道路比較直,有些人的道路比較彎曲,這是你個人的人生命運,沒有辦法的。雖然聞道有先後,但是只要聞道了,只要你貫通了、豁然大悟了,就明白大道是惟一的。  說到這裡,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種人。是生而知之的人?還是學而知之的人?還是困而知之的人?不過,孔夫子也不敢說自己是生而知之,「吾非生而知之,學而知之也」。所以,絕大多數人恐怕都要走學而知之的路子,趁著自己還比較順利的時候,花點時間好好學習,不要等到自己走入了困境的時候,才想起學習。困而知之,這個不划算啊!實際上你提前進入學修的狀態,就不會走入各種困境,況且,有些人即使走入困境了,也未必能夠「知之」,往往一困就給困死掉了。金融危機那麼多大老闆自殺,就是困而不知。所以,我們趁現在要珍惜自己的自由之身,能夠學而知之,將來可能更保險一些。
推薦閱讀:

中庸講記08
中庸講記03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循欲是苦,絕欲也是苦 ---中庸的智慧
《中庸》

TAG: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