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法作品欣賞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蘇軾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風格。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係,蘇軾執筆為「側卧筆」,即毛筆側卧於虎口之間,類似於現在握鋼筆的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 》、《醉翁亭記》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讚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洞庭春色賦》(上)與《中山松醪賦》(下),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此兩帖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推薦閱讀:

人們常說書法要講究節律,到底什麼是節律呢?
中國美術館館藏書法《二》
書法家閆安書法作品欣賞(六屆楹聯展獲獎作品)
具有當代意義的傳統書法藝術
他武功第一,詩詞堪比毛主席磅礴,書法更是一流,卻死於非命!

TAG:書法 | 蘇軾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