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這種生活方式,你只會越活越累
1
前幾天看到了一條觸目驚心的新聞。
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分校的一位中國學子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20歲。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當地警方經調查後認為,死因應為自殺。
無獨有偶:
2017年2月,加州大學分校的中國留學生劉某,在寢室內自殺身亡;
2016年12月,就讀於俄州州立大學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專業的學生劉某飲彈自盡;
2016年11月,來自上海的留學生陸某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求學期間自殺......
在常人眼裡,這些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讀著名校,家境優渥,智商高學習好,卻頻頻選擇自殺。
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到底怎麼了?
看過一個採訪,一位患有嚴重焦慮症的名校畢業生說:
大多數名校的學生都沒有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
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據統計,在美國,國民平均收入比20世紀60年代提高3倍的同時,抑鬱症的患病率卻比之前高出了10倍。
發病年齡,也由29.5歲,下降到了現在的14.5歲。
這也不經讓人產生疑慮: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不開心呢?
2
《哈佛幸福課》提到:我們越來越富有,可是我們卻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而生活中過得最不幸福的,往往是以下這3種人生模式。
在不了解自己的人生模式前,讓我們先做個測試。
假設你因為減肥而餓了一整天,現在終於有時間可以吃東西了。
於是你走進一家漢堡店,以下有3種漢堡供你選擇,你會如何挑選?
第一種漢堡: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物,卡路里含量高。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但裡面全都是蔬菜和健康食物,吃這個漢堡可以確保日後的健康,但在吃的時候很痛苦。
第三種漢堡:既不美味,又不健康。
選擇第一種漢堡的人為「享樂主義型」。享受眼前的快樂,同時也埋下了未來的痛苦。這樣的人生是及時行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
選擇第二種漢堡的人為「忙碌奔波型」。犧牲眼前的幸福,為了追求未來目標的人生。
選擇第三種漢堡的人為「虛無主義型」。是指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也不抱有任何期許的人生。
享樂主義型的人生模式錯在認為只有過程是重要的。
虛無主義型的人生模式則同時放棄了過程和結果,他們對生命已經麻木了。
而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
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現狀:唯有好的結果能夠帶來快樂,感覺不到過程的重要。
3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
因為人們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
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予獎勵;
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
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忽略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以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讀為「幸福」。
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越強。
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這只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以後,他會為頭不痛而感到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
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4
認識一位年輕律師,他在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一家創業公司的合伙人。
他高級公寓的落地窗能看到全市最美的夜景。
他每天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工作60小時。
早上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開會,撰寫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
曾問他: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他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是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很多,生活水平也直線下降。
雖然他對律師這個職業很反感,但是沒有選擇。
時間被不喜歡的事情佔據,每天都過得很不開心。
其實並不是因為他毫無選擇,只是他自己的決定讓他不開心。
當你把物質和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的時候,你的幸福感,肯定會大大下降。
因為幸福的關鍵在於:尋找真正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的目標。
只有在追求這樣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5
那麼除了上文中出現的3種漢堡之外,這世上會不會存在既健康又好吃的漢堡呢?
當然有,這就是第4種漢堡,這種漢堡代表的是「幸福型」人生模式。
什麼是「幸福型」人生模式?
幸福型的人生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
有一項調查,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研究人員將清潔工分為兩組。
第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有意義。
但另一組人卻覺得工作很有趣,做得很投入。
他們與護士、醫生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更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找到了意義。
第二組人由於在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從而也獲得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選擇法律專業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永久的快樂的。
相反地,如果是由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一名律師,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幸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幸福型」的人生模式?
以下有5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做對你有意義並且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不要盲目聽從他人的建議,放棄自己的選擇。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他們也會經常失敗。別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的全部。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他們,將它們當成自然的事情。
5、勇敢。勇敢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卻仍然向前。
之前央視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時候,曾問他:你幸福嗎?
莫言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
在世人的眼中他功成名就,全世界聞名遐邇,應該會很幸福,然而他卻委婉地說不知道。
可見,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和他的社會名譽、聲望,財富沒有太大的關係。
所以在生活中橫衝直撞,不停追求普世價值觀中「成功」的人,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覺得幸福嗎?
戒掉「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不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你會越活越幸福。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更應該痛快,更閃閃發光地去活。
作者:haruko,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的人把寄明信片當做旅行的意義?
※哪些瞬間,你特別心疼自己?
※如何評價鄧家佳?
※老許蓋澆飯
※年收入五萬多,想買個18萬的車,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