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物是人非,轉身水土不服,香港娛樂業犯了尷尬症

這兩天,《使徒行者》和《危城》正在影院上映。

前者是由TVB(香港無線電視)連續劇IP改編過來的電影,主角是張家輝和古天樂;後者主角是古天樂和劉青雲。

但存在於大家回憶中的「TVB」,已經衰落好久了。據「經濟通」通訊社16日消息,內地傳媒大佬、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創始人黎瑞剛獲香港特首梁振英批准加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成為非執行董事。這也是第一次,大陸傳媒人進入香港電視業董事會。

這的確透露出一個信號:不同於「TVB」黃金時期的輝煌,香港娛樂業,早已經「今非昔比」。

香港電影工業式微、娛樂業衰落,早就是不爭的事實。陳可辛說,從電影工業的宏觀角度講,純正的港產片十幾年前就已經死了。

他和杜琪峰、徐克、爾冬陞等香港導演,已將事業重心北移;劉愷威、陳偉霆、鄧紫棋等藝人,從在香港的籍籍無名,也變成了內地的「當紅炸子雞」。

個人的名成利就背後,這些香港娛樂圈中人,也許既想保留香港特色,但又在適應內地的遊戲規則;在克服中港之間的水土不服,又不得不抓緊時間,和內地的年輕導演、小鮮肉們同場PK。

香港電影人出走「離巢」,集體「北上」

今年年初,徐克憑藉《智取威虎山》,獲得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博納是這部電影的主出品方,而聯合出品方的名單中,還有八一電影製片廠、華影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等有國有背景的機構。

徐克作為電影工作室的製作人,《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七劍》等作品,與博納、華誼、上影、光線等內地電影公司,達成深度合作。徐克的事業重心完全轉移到內地。

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的許鞍華,後來拍了《黃金時代》;拍過《甜蜜蜜》的陳可辛,後來拍了《親愛的》;拍過《旺角黑夜》的爾冬陞,後來拍了《我是路人甲》……

還有杜琪峰、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等等,事業重心都已北移。當下的內地市場及資金,是這些香港導演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見,黃金時代

「內地市場大,香港市場萎縮」,在香港電影公司負責宣傳的Jey(化名)認為,這是香港娛樂圈出走的主要原因。

三年前,Jey也從香港,被公司調派到北京來工作。

「過了80、90的黃金年代,香港票房有一段時間很低迷,製作水準越來越差,可以說出現了市場泡沫」。

在香港,華語片如果能賣到1000至2000萬港幣,已經是很理想的票房收入。而電影公司的收入,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剔除400至500萬的票房分賬,150至200萬的營銷費用。

據藝恩智庫數據顯示,2014年在內地上映的香港電影(含中港合拍片)一共有39部,2015年有45部,2016年至今有25部,基本占每年內地上映電影總數的10%左右。

2014年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最終票房收入10.45億元人民幣,成為第三部躋身華語片票房「10億元俱樂部」的電影,在當年接連打破了20多項中國影史票房紀錄。

今年《美人魚》以33.9億人民幣的票房,刷新影史紀錄,僅用12天就追平了《捉妖記》的總票房。

Jey表示,「內地市場本來就在高速發展,加上內地的玩法很多,比如票房保底、互聯網版權,電影製作成本在內地的回收機比較大」。

一個從事電影項目開發的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電影在下畫後,賣給視頻網站的版權收益,大片可以達到數千萬,小片幾百萬。

市場大了,「混得開」的導演和藝人,身價也水漲船高。

劉愷威、陳偉霆、鄧紫棋,紛紛登上2015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

根據《信息時報》此前的報道,在接拍《古劍奇譚》時,陳偉霆的薪酬約為100萬元人民幣,而隨著《活色生香》的大獲成功和《少年四大名捕》的熱播,其片酬上漲至1000至1500萬元之間。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進軍內地市場以來,陳偉霆的累計收入預計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

劉愷威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稱,TVB是個制度嚴謹的公司,每天像個白領那樣上下班,按部就班地演戲。

「節奏太快,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從TVB的演員培訓班出來,實習一個月有2000至3000元。可我拍《大清徽商》的片酬就比TVB高很多」。

早前也有港媒透露,TVB一些二線演員的底薪只有6000多港元,三線藝人只有400多港元。即使是一線演員,比如佘詩曼,每集片酬也只有5萬港元。而他們接演內地的劇集或商業代言,都會被公司抽佣高達一半。

而這些藝人一旦踏入內地片場,片酬隨時都能拿到10萬以上。一旦在內地有了名氣,例如蔡少芬在出演《甄嬛傳》之後,價碼已經從10萬/集漲到25萬/集,而且還是有價有市的好行情。

除了可觀的收入以外,實現自我突破、參與更大規模的製作,也是香港導演和藝人紛紛出走的另一重要原因。

Jey提到《破風》的拍攝:「有一幕在中環,幾百輛自行車衝下來的戲,其實是「偷雞」(私下)拍的」。

他說在香港拍戲,限制的條件很多,而且申請的流程繁瑣,如果要在一些公共區域,比如地鐵上拍戲,還要交付不少費用。

「而內地人多地大,資源也很充分,製作相比香港便利,電影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嘗試」。

個人對不同形態的節目,也是躍躍欲試,希望能創造自己更大的價值。

在香港半紅不火的鄧紫棋參加完《我是歌手》走紅以後,古巨基、李克勤、容祖兒這些粵語歌壇的「天王天后」,也放低身段,先後參加《我是歌手》。其後容祖兒還參加了《全員加速中》。

本來在香港靠「模仿搞笑」闖出一片天的王祖藍,到湖南衛視參加《百變大咖秀》走紅後,又參加了「跑男」,最近又出現在《跨界歌王》中,還牽手科比成為了某互聯網公司的「代言CP」。

香港只要700萬人的觀眾群體,即使加上語言比較相通的廣東觀眾,內地人口市場還是其10倍以上。一旦在內地走紅,這些香港的娛樂圈人,能夠獲得的身價和影響力,是其在香港時觸手不可及的。

水土不服的尷尬

但是,並不是每個轉戰內地的香港導演、藝人都有機會,被觀眾熟悉。

像林峯、佘詩曼、鄭嘉穎等人,無論人氣還是話題度,可能還不如在TVB當一哥一姐時風光。

更可怕的是,有的藝人轉戰內地後,在拍攝了幾部作品後,都沒有打開局面。原本積累的人氣殆盡後,很容易造成高開低走。

像蔡少芬遇到《甄嬛傳》里的皇后娘娘、陳偉霆遇到《古劍奇譚》的大師兄,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腳踏兩個市場,或許會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既希望保持香港身份、本土特色,又要符合內地觀眾的審美趣味;既希望能左右逢源,旗開得勝,又要小心謹慎地去摸索內地的遊戲規則。

克服「水土不服」,是擺在這些出走的香港導演、藝人面前,首要的難題。

「內地市場太大,發展也快,香港人未必能這麼快接受觀眾口味的轉變。有些項目可能還在籌備階段,但市場的風向已經變了」。

Jey表示現在還有不少電影公司的管理團隊,全部人都在香港。這種情況導致他們對內地市場的反應滯後,「不夠接地氣」。

有從事藝人宣傳的業內人士也表示,有部分香港藝人對內地的管理、工作模式是完全不了解的,「劉愷威是全身心泡在了內地的市場里,如何做到接地氣是一個問題,必須去玩內地的遊戲規則」。

另外,香港藝人來到內地,能給到他們的宣傳資源,並不像他們在香港時那麼集中,同時他們還要與內地已經擁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小鮮肉們」同場競爭。

「有些內地藝人,有專門的團隊或者外包服務商,來幫他們做宣傳包裝」。Jey表示,有些香港藝人不跑電影路演,認為路演沒用。「從這可以看出,大家對市場的處理方法、投入態度、願意犧牲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同時,每個香港演員到內地都要過語言關。

劉愷威就曾坦言,自己經歷過一個極端痛苦的時期,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都不太會講,「溝通都很困難,更別說演戲了」。

他當年為了學習國語,每天都逼自己跟同組演員聊天,回家就看《新聞聯播》。

梁家輝曾說,「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多少有些無奈與自責。導演、藝人出走,創作人才青黃不接,香港娛樂業式微不可避免。換句話說,並不是香港娛樂業不強——

而是他昔日看不起的對手已經長大了。


推薦閱讀:

香港蘇富比2017秋拍千萬級拍品
香港4名議員「宣誓辱國案」宣判:全部褫奪議員資格
梁振英689票當選香港下屆特首
香港有些人腦子「犯糊塗」!?
如何看待李嘉誠兒子李澤楷公司聲稱:「永久錄用」何韻詩?

TAG:香港 | 娛樂 | 尷尬 | 娛樂業 | 物是人非 | 尷尬症 | 水土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