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欣賞(2/04)-《瀟湘圖》

中國山水畫欣賞-《瀟湘圖》

董源《瀟湘圖》 五代南唐畫家董源(?——約962),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南唐中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負責管理皇家茶場),故史稱「董北苑」。他擅長山水,兼繪人物及龍、虎,牛。他的山水畫, 「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圖畫見聞志》卷3)。在當時人們只推祟他皺紋很少,設色濃重的山水畫,認為「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風格」(《宣和畫譜》卷11)。但約在200年後,受到《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和書畫鑒賞家米芾推崇的卻是他的另一種畫格——水墨或淡設色的山水畫。這種水墨山水,可能初學唐代王維,後來自創新風,「淡墨輕嵐為一體」。在畫法上,他用披麻皺描繪山石,並且山項多作礬頭(礬頭,指山頂卵狀石塊)和苔點,「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夢溪筆談》卷17),表現出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秀麗景色。其作品被人評為「平淡天真」,使他成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派傑出的代表人物. 董源的山水畫,流傳至今的約有十件左右,其中比較可靠的真跡有:《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 (遼寧博物館藏)、《夏山圖》 (上海博物館藏)、《龍宿郊民圖》 (台北故宮藏)和《寒林重汀圖》(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藏)。 《瀟湘圖》長卷、絹本、水墨淡設色,縱50厘米,橫141.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原是一幅董源無題山水畫卷,自明代萬曆年間書畫鑒賞董其昌在長安獲得後,經他考證,認定此圖即《宣和畫譜》中記載的《瀟湘圖》,並認為描繪的是「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 (南齊謝眺《新亭渚別范零陵》見《古詩源》卷12)的詩意。於是將它定名為「瀟湘圖」。 這幅畫畫家以平遠構圖,表現出隔江望山的景象,起伏連綿的山巒,蔥蘢茂密的草木,迂迴曲折的沙汀葦渚,和一片開闊平靜的江水。在這空濛幽靜的水光山色之中,畫家有意安排了人物活動,雖然畫得細小如豆,但人物動作表現得十分清晰。開卷,在臨江灘頭有兩位女子站在那裡,可能等待貴客到來。前面還有一個女子提篋回頭,似和他們說話。江邊有五名吹鼓手,正對著江面徐徐而來的小舟吹奏擊鼓。小舟中端坐著的一位身穿朱衣的貴人,他身後有一侍從為他撐傘遮陽,前面還有一人下跪,向他稟報情況。小舟首尾各立一船工持篙搖櫓。船正向灘頭航來。這一段大約描繪達官貴人泛舟歸來。(清初收藏家姚際恆,曾據這段的人物活動,將此圖定為《河伯娶婦圖》,多少也有些道理,書此供讀者參考。)這幅畫後段,描繪坡岸邊十個漁夫拉網捕魚,表現出江南水鄉的生活特點,又真實地反映出貧富不同的生活狀態。畫上人物用白粉、青、紅等鮮明而厚重的顏色畫成,在水墨淡彩的環境中,顯得非常醒目。儘管人物畫得富有生活情趣,但在畫上畢竟太小,真有點微不足道,所以仍是一幅以山水為主調的風景畫。 畫上,畫家運用披麻皴畫出山巒的連綿起伏,和土多石少的地貌特徵。再加上濃墨苔點,並用花青烘染,表現出江南草木豐茂,山色空濛的感覺。尤其是清淡的墨色,圓渾的筆調,淡淡的皴與濃濃的點,顯得墨彩明潔、秀潤,而蒼鬱渾厚。

推薦閱讀:

中國北方土豪與南方土豪區別:太准了!(4)
中國各省區極品名茶大全
美媒:中國市場迅速變化 洋奶粉在華漸陷窘境
李春鳳:感動我,感動中國
誰在拍賣中國 第一章

TAG:中國 | 山水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