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虎媽」:美國教育重視人格思想獨立-搜狐新聞
全面關照與興趣培養
先說三個故事。 故事一:筆者的朋友、一對華裔中年夫婦在德國生活已20多年,兩人的大學前期教育均在中國,後期在德國,分獲德國文科和工科博士學位。獨生子在德國出生,去年考上德國頂尖的海德堡大學醫學專業。當時,慕尼黑工大、亞琛大學的通知書都來了,也都是一流大學,但最終孩子選擇了海德堡大學,而且是有名額限制的醫學專業,這在德國應該算是最有前途的新起點。 孩子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的父母告訴我,「中西結合」。與許多德國家長不同,他們對孩子的業餘生活「盯得很緊」,包括不亂交朋友,不多看電視,做家庭作業也比一般同學多。當然,最主要的恐怕還是他們從學業上引導得當,畢竟父母一人是文學博士,一人是理科博士,全面引導。他們認為,中國的「填鴨式」、「多作業」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不給孩子一定的壓力,純粹歐式「快樂教育」也不行,很可能導致放任。 故事二:筆者的一位中國同學嫁給德國人,他們的大女兒現在上中學。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彈得一手好鋼琴,在學校及地區各級鋼琴比賽中均奪得一等獎。我在這位同學家的日曆上經常看到「家長會」、「鋼琴課」等字樣。她說,孩子的每個方面她都關注著。 故事三:2009年3月,德國南部溫嫩登鎮一所中學發生校園槍擊案,一名17歲的該校畢業生持父親的槍支射殺16人。調查顯示,他有「抑鬱一類的健康問題」,作案前一天晚上還玩了兩個小時的網路殺人遊戲。不少專家指出,如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不能在學生出現不正常苗頭(如沉溺於網路暴力遊戲、精神不正常等)的時候就提高警惕,與孩子積極溝通,進行疏導,那麼再嚴格的法律也不能阻止孩子可能出現的犯罪傾向。 那麼,德國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基本情況如何呢?最近發生的柏林「萊因霍爾德—奧托小學」59歲女教師扎拉青被停職事件或可讓人管中窺豹。這名教師是教德語和數學的,因在教學中粗暴對待學生(主要是謾罵)激起許多家長不滿而被「炒魷魚」。此事引發全德大討論:該用什麼樣的辦法施教?扎拉青的初衷似非不良:出於對德國學生閱讀能力和數學能力可能日趨下降的憂慮,選擇「從嚴施教」。但專家分析,這種擔憂並無事實根據。德國教育學家于爾根·奧爾克斯則認為,當代師生關係已有轉型,即從前是老師課上「一言堂」,現在老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陪伴者」,許多年長的老師不適應。他還認為,德國獲獎的學校均十分重視與家長的互動和溝通。由此分析,扎拉青除了教育方法不當外,還顯得過分自負。 不少旅德華人的孩子是中途到德學習。許多學生對筆者說,他們的數理化很快在這裡顯出優勢,但在創造性思維方面,德國學生明顯勝出,原因是課堂上不拘一格。筆者旁聽過柏林一所中文學校的講課,當天講課的內容是「景物描寫中比喻修辭的運用」,給學生的練習題是,對著圖片中的桂林鐘乳石作形象的比喻。有的比喻優美,也有學生聯想到形象不佳的東西,但老師一一點評,不以為忤。愛護學生的想像力,這位在柏林洪堡大學就讀的中國教師看來也將其德國教師的真傳用到了中國學生身上。 2009年夏,筆者在德國博登湖林島採訪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對華裔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印象頗深。他說,自己當中學生時就在家裡對各種顏色的化學實驗入迷。年逾七旬、拄著拐杖的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為中國學生題詞:「自然界充滿奧秘,等待青年科學家去破解,為此必須保持永遠的好奇心。」這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培養學習、研究的興趣,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重要責任。想像力、創造力,都與此密切相關。 (來源:國際)
東西方理念的碰撞
亞洲國家近年來實現經濟、社會的突飛猛進,致使西方社會對東方傳統理念的興趣增大。美國亞裔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也絕非偶然現象。如果單純將「虎媽」現象看作一次教育理念的探討,未免流於表面了…… 《華爾街日報》對她的故事連續報道,《時代周刊》將她選為封面人物,短短10天內,她的著作節選就獲得了超過100萬的網上點擊率……蔡美兒,48歲的耶魯法學院教授、美籍華裔移民,以其新著《虎媽戰歌》一舉成名。最先關注「虎媽」的《華爾街日報》,更以一句「為何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強」的詰問,拉開了美國社會對中西方教育思維差異的探討。隨著論辯的展開,人們熱議的範圍已經超出了教育領域,美國的下一代是否會被其他國家超過,也成為了討論的話題之一。 截至1月中旬,《虎媽戰歌》在亞馬遜網上書店暢銷書的排名中已躍升到第五位,有149名買主在網上發表評論。1月19日晚,蔡美兒到舊金山簽名售書,吸引了包括華裔在內的各族裔數百人前來捧場,售書場面十分火爆。《舊金山紀事報》形容說,「虎媽」的故事在網上瘋傳的速度超過了明星的八卦視頻。 不過,來到售書現場並不意味著支持蔡美兒的觀點。相反,不同甚至批評的聲音佔了大多數。來自加州苗必答市的米切爾·湯姆表示:「兩個星期前我還不知道蔡美兒是誰,現在她已經盡人皆知人人都知道她是一個偏激的人。我基本不認同她的觀點,但我熟悉她在書中描述的那種教育方式,因為我是被一個"虎爸"養大的人。」湯姆的批評還算是溫和的,蔡美兒這些天已收到上百封電子郵件,其中絕大多數對她的育兒方式提出質疑。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指責,蔡美兒給《華爾街日報》寫文章進行解釋。她說,自己的書只是一部回憶錄,講述的是個人怎樣教育孩子,不是一本育兒指南,自己也從沒想過要帶領大家跟她一起走。蔡美兒的大女兒蔡思慧則在《紐約郵報》發表了一封致母親的公開信,力挺母親的教育方式。蔡思慧在信中說,實際上外人無法體會母親的幽默。母親「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讓我們「把潛能發揮到極致」,「假如我明天就離世,我會感覺我已把自己的生命活出了110%」。 經歷了最初的震撼和不解,美國社會也開始探討本國教育理念是否過於寬鬆。「我們的下一代難道真要失敗嗎」、「我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等,成為美國人經常發出的疑問。有人甚至把美國的教育方式培養不出功底紮實的學生形容為一場危機,並把其嚴重性提高到當年蘇聯搶在美國之前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高度。 不過,美國社會中的許多少數族群、特別是亞裔人士認為,其實蔡美兒的育兒方式無法完全代表東方的育兒理念,她為女兒制定的苛刻家規就連現代東方社會的父母看了都會咋舌。比如,完全禁止孩子看電影、不許孩子參加校園演出、除體育和戲劇外的所有科目必須考到第一名……在東方社會,已經很少有父母如此不近情理,而蔡美兒對女兒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極端,與她一家的移民身份有很大關係。 美籍華人朱莉·王女士表示,她同意蔡美兒的育兒手段,只不過蔡美兒在書中應該強調一下移民和當地居民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不同背景。朱莉說,華裔家長對孩子施加更大壓力,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孩子今後的就業機會不多,公立大學裡也沒有多少位子,一個學生只有取得良好的成績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位越南裔移民也贊同蔡美兒的育兒理念,他說:「如果你是第一代移民,你就不會對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那麼執著感到奇怪。如果人們移民到了美國,但不能獲得與當地人同等的生活水準和社會地位,那還有什麼必要來到美國呢?」 其實,美國社會中也有對孩子要求嚴格的父母,就像讓米切爾·湯姆深惡痛絕的「虎爸」,中國社會的主流教育理念也是強調「快樂教學」。不過,東方人在傳統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更為迫切一些,西方的家長更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這也是事實。 綜合來看,「虎媽」在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固然與東西方教育理念存在差異有關,但與亞洲國家近年來在經濟、社會上突飛猛進,並引起西方社會對東方傳統理念的興趣增大,以及美國亞裔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單純將「虎媽」現象看作一次教育理念的探討,未免流於表面了。 (來源:國際)
(責任編輯:孟德華)
推薦閱讀:
※拼爹又拼媽的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簡述6:高等教育日新月異
※為什麼一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北京四中父子吐露心聲
※這七個好習慣,讓孩子更容易成功:美國教育界力薦
※美國教育中的審辨性思維
TAG:教育 | 美國 | 新聞 | 獨立 | 思想 | 人格 | 人民日報 | 美國教育 | 人民 | 搜狐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