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不學就不學,父母這樣做錯到家了
想讓孩子把興趣變成特長,父母在孩子不想學時就需要「逼」孩子一把,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度過倦怠期,體會到激情過後堅持帶來的深層次快樂。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爸媽內參主筆)
我們這兒有給孩子過十二歲生日大宴賓客的習俗,叫做「圓鎖」。
參加過幾次孩子的「圓鎖」宴,幾乎每次都是在主持人的開場白和父母講話後,「圓鎖」宴就變成了小壽星的專場才藝展示。
鋼琴、葫蘆絲、笛子、舞蹈……孩子在這一天,幾乎要把十八般武藝都展示出來,賓客們邊欣賞邊吃飯,為孩子的才藝和孩子父母的教育紛紛點贊。
上周末又參加了一個小女孩的「圓鎖」宴,不同的是,小女孩上台說了幾句話之後就下去了,直到宴席結束也沒有才藝展示,很是意外。
後來聽說,這個小女孩的父母對她特別疼愛,從小就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要什麼立馬從眼前消失那種。
孩子4歲去學習舞蹈,一開始很有興趣,沒上了幾節課就嫌壓腿太疼,不想上了。
爸爸媽媽說:
現在不是提倡快樂教育嗎,要尊重孩子,你不想學就不學了吧。
女孩五歲去學鋼琴,家裡花了好幾萬買了進口鋼琴準備培養鋼琴家,沒想到女孩學了半年又沒有興趣了。
就這樣,女孩從小到大嘗試了很多個興趣班,這樣學半年,那樣學幾個月,最長的不超過一年。結果是,沒有一樣能堅持長期學下來。
孩子辦十二歲生日宴,主持人問爸爸媽媽孩子要展示什麼才藝,他們才發現,孩子什麼都沒學好,什麼都不會。
有的父母口口聲聲要給孩子「愛和自由」,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說想學什麼馬上學,孩子說不想學了,就聽之任之,馬上不學了。這樣表面看是尊重了孩子,其實是放縱了孩子的任性,會害了孩子。
興趣有一個公式,興趣=剛開始的激情+不斷的刻意練習+突破瓶頸。
別說是孩子,我們大人,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有的人美其名曰熱愛這個熱愛那個最後都半途而廢。
都是因為只有剛開始的激情,卻沒能堅持到順利度過倦怠期突破瓶頸。
孩子的學習,大多是基於興趣開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會出現懈怠期,出現厭學情緒,這時候,孩子就會說,我不想學了。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除了玩,沒有什麼事情他們真的能長期喜歡下去。
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如果父母溺愛孩子,怕孩子吃苦,就會打著「快樂教育」、「尊重孩子」的借口,放任孩子想不學就不學。
三歲時這樣,八歲是這樣,十八歲還是這樣,最後孩子就會像那個「圓鎖」宴上的小女孩,什麼都淺嘗輒止,什麼都不會。
真正明智的家長,在這個時候懂得引導孩子走過倦怠期,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熱愛和興趣。
即使你的孩子再有天賦,短時間的學習後就放棄,這方面的天賦也將被埋沒。
只有真的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才能知道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到底有沒有天賦。
在《媽媽是超人》第二季中,馬雅舒帶著女兒米雅去學跳舞。
舞蹈老師讓小朋友們趴在墊子上,練習蛙式開跨,並幫助米雅糾正動作。
一開始還興緻盎然的米雅,在老師幫她糾正開跨動作時感到很疼,開始哭鬧著不想學習了,幾次試圖跑到教室外面。
馬雅舒隔著玻璃看到女兒的狀態,臉上寫滿了擔心。
可是她沒有因為女兒的苦鬧就妥協,帶米雅回家。而是耐心詢問了米雅為什麼不想學習後,換上舞蹈服進入教室,陪著米雅一起上課。
米雅看到媽媽和自己一起做著各種有些疼又很美的動作,慢慢又開心起來,堅持上完了舞蹈課。
如果馬雅舒只是一味地心疼孩子,米雅說不想學了,就尊重孩子的想法,帶她回家。
那孩子就會覺得,我哭鬧一下就可以不上課,下次還會故伎重演。幾次下來,上舞蹈課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孩子說想學什麼時,父母花錢花精力帶孩子去學很容易。孩子沒興趣了不想學了,父母如何應對才是考驗當爸爸媽媽的智慧。
孩子說不想學了,父母該怎麼辦呢。
1.孩子表示不想學習時,不要馬上給出明確的回應
孩子有時候說不想學習,只是心裡不舒服,或者一時的情緒,孩子忘記事情很快,也許到下次上課時就忘了。
在孩子說不想學了時,父母可以先表示知道了,但不要馬上給出明確的回應。
孩子下次再提出時,再和他好好談談,給出自己的態度。也許孩子再也不提了,下節課又自己有興趣了。
2.找到孩子不想學習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說不喜歡,只是因為遇到了一點小困難,有了畏難情緒。
有時候是因為想玩,怕學習耽誤了他玩耍的時間,有時候就是單純的惰性使然。
父母要儘可能地找到原因,再尋找應對辦法。
3.對孩子的學習給予充分的關注和陪伴
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定時定點,風雨無阻,確實不輕鬆。這就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陪伴。
盡量抽時間親自送孩子去學習,告訴孩子他上課期間你就在那裡等著他。
在生活中,多表現出對孩子學習成果的極大關注,多和孩子說鼓勵的話,引導孩子把他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其他家庭成員和老師同學。
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讓他更願意繼續學下去。
總之,當孩子說不想學了時,父母說:「你不開心咱就不學了,不管怎樣,開心最重要。」
這樣對孩子的任性聽之任之,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想讓孩子把興趣變成特長,父母在孩子不想學時就需要「逼」孩子一把,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度過倦怠期,體會到激情過後堅持帶來的深層次快樂。
蔡康永說: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為人父母,在孩子不懂自律需要他律的年紀,別幫孩子做錯誤的決定。
作者簡介:小確幸來一打,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媒體人,出版社書評人,寫走心的有溫度的文字。簡書@小確幸來一打,微博@小確幸來一打。
推薦閱讀:
※2017年,我的母親學會了玩遊戲
※為什麼父母可以打孩子,而孩子不能打父母?
※父母必讀 七個場合千萬不要教訓孩子
※當父母老了,好好陪他們,不要問,只要傳!
※做個父母雙全的孤兒,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