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現象是人口性別比失衡惹的禍
06-22
「剩男」現象是人口性別比失衡惹的禍專欄來源:中國網2013-11-25「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後,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別比恢復正常,但有望進一步使高出生性別比下降,因為生育選擇空間的拓寬對緩解出生性別比失衡會有一定幫助。作者:穆光宗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1980年代初以來,在一胎化政策的擠壓下,我國逐漸產生了一個非常複雜、影響深遠的人口生態平衡的全面失控,至今問題還在惡化。出生性別比正常值域是出生的男孩與女孩之比應當為102-107:100。1980年之前,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基本正常。1980年中國開始實行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出生性別比一路攀升失調,1990年為111,2000年為120。雖然近年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出生人口性別比依然在高位徘徊,下降幅度很小,2009年出生性別比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2010年119,2012年仍高達117.7。出生性別比的失衡根本上是過於嚴格、狹小的生育選擇空間和過於強烈的偏男生育意願相互衝突的產物。性別比失衡所導致的婚姻擠壓,引發了嚴峻的人口生態失衡和社會穩定失序危機。由於1980年代以來持續、普遍、嚴峻的出生性別比失調,導致婚配性別比失衡,迄今產生了幾千萬的男性光棍。據估算,如果到2020年,出生性別比能從2010年的120下降到107,則從1983年到2020年之間,中國的新生男嬰將超過女嬰5100萬人。而在事實上,1983年到2010年,中國已經出生的男嬰比女嬰多出了4100萬。從2001年到2010年這10年,我國每年新出生男嬰又比女嬰多出130多萬。以22-60歲男性人口對應20-58歲女性人口,姑且定義超過的部分為「光棍」的話,那麼根據易富賢博士測算,2010年之後中國「光棍」數量快速攀升,2022年超過2000萬,2028年超過3000萬,到2041年將超過4000萬。根據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參與、2012年底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的數據,中國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後非婚人口男女性別比高達206:100。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30-39歲男性中有1195.9萬人處於非婚狀態,而同年齡段女性中有582萬人處於非婚狀態。「剩男」問題正持續發酵。性別比失調產生了四大問題:其一,女孩平等的出生權利得不到保障。據有關專家計算,1980-2010年中國共出生了29702萬男孩、26129萬女孩。這樣,若按正常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02:100-107:100的取值範圍計算,大約有1630-2991萬女胎被剝奪了出生權利;按105:100的均值計算,大約有2159萬女胎被剝奪了出生權利。《201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1980-2009年中國共進行了2.75億例人流手術,其中女孩被人流比例更高。其二,高端剩女問題和廣義剩男問題疊加,惡化了人口學意義的婚配失調現象,降低了婚內生育率,進一步加劇了超低生育率的問題,危及人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其三,「剩男」現象很可能誘發大量性犯罪等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穩定,危及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大面積的草根為主的「男性光棍」這一人道主義災難危及社會的和諧穩定。人口是人的集合,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兩種屬性。食色性也,說得就是人口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基本需求與生俱來,具有某種剛性的力量,如果得不到滿足,就可能轉化成「負能量」。也就是說,部分「失偶人口」可能淪落為危及社會穩定的「狼性人口」,突出如各種性罪錯行為,害人害己。其四,「光棍」問題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問題,是一個人道主義災難。從人口學角度來看,未來有數千萬男性可婚人口找不到對象已成定局。在我國人口性別比持續、普遍、嚴重失調的大背景下,即使「剩男」自身抱有天大的樂觀心態,也無法化解嚴峻人口形勢下擇偶難、成家難、養老難的連鎖問題。根據西安交通大學人口所2010年對全國28個省份共計369個行政村的調查,平均每個行政村至少有9個「光棍」,平均年齡達41.4歲。2013年之後,中國每年的適婚男性過剩人口在10%以上,平均每年約有120萬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找不到初婚對象。最近有媒體報道,在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一群找不到媳婦的「老大男」。河北滄縣某村人口數千,大齡未婚男子據稱過百。而農村女青年無論考學還是打工,都願意留到城市裡生活,加劇了小區域的性別比失衡。系統科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結構決定功能。人口結構、人口關係是否平衡和諧對於人口能量的正負發揮起著關鍵的作用。遺憾的是,迄今我們將治理人口問題的目光依然聚焦於人口總量過大,擔心人口出生失控,因此將「穩定低生育水平」看做是重中之重。不得不指出,這種「以數為本」的人口治理觀已經落伍於時代,有悖人口發展規律。應該看到,平衡的人口性別結構、協調的人口年齡結構、和諧的人口社會結構是保障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三大結構性力量。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普遍和嚴重偏高的問題長期威脅著中國人口的生態安全。究其根源,有三個基本因素影響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水平高低和平衡狀況,即:生育選擇意願,生育選擇空間,生育選擇路徑。三者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影響的重要性也大致可以根據這個排序來認定。雖然重男輕女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根本原因,但是強制性一胎化政策的確是加劇性別比失衡不可忽視的政策性因素。生育的決策和實現是需要選擇空間的,而強制性一胎化政策限制了多數家庭的「生育選擇空間」。完整地說,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背後還有一個「性別市場選擇」的技術因素,也就是說,在市場化的背景下,一個隱秘難於查實的B超市場干預了出生性別比的自然生態平衡。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這一現象說明男孩偏好的生育觀念因素,狹小生育選擇的政策因素和通過B超等技術選擇性別的市場因素都沒有從根本上和大範圍地得到改變和控制。所以,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失衡是一個必然。旨在恢復出生人口性別比自然平衡的「關愛女孩行動」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也下了很多功夫,但治標不治本,所以效果也差強人意。我們不是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而是沒有那把劈開癥結的「斧頭」。我國需要「四味葯」來綜合施治:一是要儘快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僅僅從維護人口生態安全的戰略需求出發,我國也需要儘早確立性別平等、城鄉統一、平衡發展的「自主生育+鼓勵兩胎」的生育新政,以性別平等來引領生育計劃、約束生育行為,通過擴展生育選擇空間來釋放公民緊張的生育心理、滿足基本的生育願望。易富賢博士將湖北恩施、山西翼城、河北承德、甘肅酒泉這4個「兩胎試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計算,發現:2000年「兩胎區」0-4歲人口性別比為112,低於全國的120;2010年為112,低於全國的119。換言之,相對於一胎政策來說,二胎政策能夠有效地降低出生性別比,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比失衡問題。在自然生育狀態下,多生是達到出生人口性別比平衡的唯一手段。「單獨兩孩」政策實施後,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別比恢復正常,但有望進一步使高出生性別比下降,因為生育選擇空間的拓寬對緩解出生性別比失衡會有一定幫助。但實際效果如何有待於今後數據的驗證。二是借鑒國外,嚴格立法,禁止非醫學需要的性別鑒定和性別選擇。現在基層面臨的很大挑戰是打擊「兩非」缺乏法律依據,無法可依導致威懾不夠、打擊不力。三是重新定位治理出生性別比問題的責任部門和執行部門。衛生部門比人口計生委更有資格和能力來控制「兩非」行為。衛生計生等部門須聯手,形成綜合治理的格局和合力。四是提高綜合治理的「制度執行力」,特別是權益保障制度、B超管理制度和考核評估制度。多年來,我深入基層調研的一個體會是,各級政府的彙報材料寫得不錯,制度安排也可圈可點,但制度績效卻始終如霧裡看花、不好評判。提高「制度執行力」,真抓實幹,才能使好的制度安排擺脫「壁上清掛」的窘境,真正發揮出促進性別平等、優化人口結構的有效作用。例如,政府需要監測出生性別比和出生人口規模的變化並將其納入責任部門工作考核評估的範疇,讓各級領導對人口問題的關注點轉向人口平衡、協調、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和制度促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剩男超1100萬娶到老婆將成奢望嗎?
※職場中那麼多剩男剩女,為什麼不自願組團呢?同事的說法讓人吃驚
※「剩男剩女」為何總是「婚」不了
※女生頻遇害是「剩男」過多造成的惡果?
※古代如何解決剩男剩女? 漢代規定女孩不嫁人罰款600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