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及安全形勢分析

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及安全形勢分析

近期東亞局勢風雲變幻,跌宕起伏。先後發生了幾期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事件。

  1、中菲黃岩島對峙

  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海軍企圖在南海黃岩島附近抓扣中國漁民,被中國海監船制止,雙方隨後發生對峙至今。截至4月25日,中菲雙方在黃岩島對峙事件已經進入第15天,目前,中國與菲律賓仍有3艘船隻在該海域對峙。針對菲律賓外長對外宣稱中國是許多南海國家的威脅這個言論,昨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表示,將黃岩島問題國際化絲毫無助於事態解決,菲方不要拉其他國家捲入。

  2、朝鮮發射衛星失敗

  光明星三號衛星:4月13日07:39。火箭最高上升到離地120公里,之後第一和二節分離失敗,火箭斷成四塊,碎片墜落在韓國西岸群山市對開約200公裏海面。

  一號:1998年8月31日,朝鮮宣布成功發射「光明星1號」衛星,但其他國家均未探測到這顆衛星。[詳細]

  二號:2009年4月5日,朝鮮發射「光明星2號」衛星。安理會隨後聲明譴責朝鮮違背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儘管朝鮮聲稱「光明星二號」發射取得成功,但美日韓三國都表示並未發現。

  朝美2月29日宣布,朝鮮決定在朝美舉行有效會談期間暫停核試驗、遠程導彈試射和寧邊鈾濃縮活動,並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暫停鈾濃縮活動實施監督。美國方面則同意向朝方提供食品,重申不再敵視朝鮮,並逐步改善美朝關係。

  3、美菲聯合軍演

  今年4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的這場演習是兩國第28次軍演。據悉,美軍共派出了4500名士兵,比去年多出1500人,也是兩國舉行聯合軍演以來,美國出動的最大規模部隊。據菲軍方透露的日程表顯示,此次聯合軍演將於4月27日結束,地點主要集中在菲律賓呂宋島中部及西南隅的巴拉望省舉行,而軍演處面對的海域正是此次中菲出現對峙的南中國海。4月25日,美國與菲律賓「肩並肩2012」聯合軍演參演部隊在菲律賓南部巴拉望省普林塞薩港市的阿魯甘灣舉行「兩棲登陸」演練,美菲雙方近百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參加。美軍與菲律賓在當天的聯合軍事演習中模擬突襲了中國南海上的一座島嶼。

  4、中俄聯合軍演

  4月22日至29日,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域將上演一場氣勢宏大的海上練兵。中俄兩國將在這裡舉行迄今規模最大的海上聯合軍演——「海上聯合-2012」。演習期間,中俄海軍將出動25艘艦艇組成混合編隊,演練「海上聯合防禦和保衛交通線作戰」。演習在兵力規模、艦船數量、種類和總噸位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演習期間,俄方艦載直升機飛行員表示,演習海區附近有多艘不明國藉的電子偵察船和電子偵察機逼近,俄方卡-27艦載直升機多次起飛進行警告驅逐。多位軍事專家對《世界新聞報》指出,舉行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海軍聯合演習,不僅意味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同時也顯示了兩國海軍共同應對美日等國海上挑戰與威脅的決心。

  5、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導彈

  4月19日,印度成功試射了自主研發的「烈火-5型」洲際彈道導彈。印度聲稱,將由此躋身洲際彈道導彈俱樂部。它是印度射程最遠、飛行速度最快的導彈。它的射程比目前印度最長程的烈火-3型導彈要超出1500公里,達到5000公里,攻擊範圍覆蓋歐亞非三大洲,是印度第一種能夠覆蓋整個中國及大部份俄羅斯國土的導彈。對於印度試射導彈,中國政府沒有即時發表評論,而中央電視台除了報道試射的消息,也引述專家的話,指出了「烈火-5型」的多個缺陷,包括重量高,要在固定地點發射,容易受到攻擊,因此實際上不會成為威脅。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指出,雖然印度擁有先進的導彈發展計劃,但北約國家並不把印度視為導彈威脅。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托納呼籲所有核武國家作出相關發展時,必須採取克制的態度,但他同時指出,印度擁有良好的核不擴散紀錄,一直與國際社會維持合作。

  一、什麼是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geopolitics),是瑞典地理學家魯道夫?葉倫第一次提出的,主要強調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政治行為尤其是軍事和外交行為的影響。

  在下文的論述中,筆者將主要從中國周邊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勢,分析以中國為核心的地區戰略形勢及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考慮到軍事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在這裡把軍事行動歸為政治行為)。

  二、中國地緣政治環境的歷史變遷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亞,南鄰印度支那半島,西接中亞和南亞,東臨太平洋與日本隔海相望。數千年來中國的發展史幾乎可以看做是中華與周邊各游牧民族不斷衝突與爭奪的歷史。時至現代,長久威脅著中原百姓甚至數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但卻更加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

  二戰結束後,在國際冷戰的大背景下,美、蘇和第三世界國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間的角逐主導著東亞地區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在此大背景下,軍事衝突是這一階段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現形式,中國周邊甚至中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地區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如朝鮮戰爭,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衝突,,三次印巴戰爭,越南戰爭,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等。

  早有西方學者研判,以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為標誌,世界衝突的中心正式從中東轉移至亞洲東部地區,而亞洲東部地區的中心正是中國。亞洲東部地區是當今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同時也是國際衝突最為集中的地區,各種爭端和問題層出不窮,其中既可以看到歐美國家插手東亞事務的影子,也顯現出了東亞各國內部乃至國家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利益矛盾加劇的跡象,如日俄北方四島爭端,中印邊境問題,南海問題,阿富汗問題,印巴爭端,南海問題,中日東海爭端,釣魚島問題,朝核問題,日韓竹島爭端,台灣問題等。在各個核大國核力量恐怖平衡和全球化所帶來的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繫的時代背景下,大規模地區戰爭已失去了它生長的土壤,地緣政治博弈在允許小規模地區衝突的前提上回到了它原有的政治層面上。

  總體來說,現階段中國的地緣政治形勢是,在中俄「同盟」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的框架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緣政治環境較為穩定;在西南方向,中國「聯巴制印」,在與印度的競爭中取得一定的優勢,故次為穩定;在東部和東南部,內有台灣問題,南海問題和朝核問題掣肘,外有美日同盟和美澳同盟的制衡以及美國「島鏈政策」的封鎖,再加上近年來美國軍事力量的不斷不斷向西太平洋地區集結,壓迫中國的戰略空間,故形勢最為緊張。

  三、中國地緣政治形勢分述

  1、中國北部地緣政治形勢和中俄關係

  中國在北部與俄羅斯和蒙古接壤。蒙古奉行「周旋於各大國之間以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故其在與俄羅斯保持親密關係的情況下也不忘與美國定期舉行軍事演習以加強美蒙合作。在與中國接壤的所有國家中,中蒙邊境線最長,但中蒙關係卻走得不遠不近,當然也不至於出現較大的反覆。

  蘇聯解體後,北約乘機東擴,在東歐和南歐不斷壓縮俄羅斯的地緣空間。美國關係的蜜月期也隨之結束,從「聯中制蘇」轉而採取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在此背景下,中俄結成某種非正規意義上的「同盟」以對抗歐美的不斷擠壓,在國際上保持了較為一致的立場,中俄關係得到很大改善。俄羅斯在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情況下,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至今已成為中國軍隊中的主力裝備。尤其隨著中俄建立戰略合作夥伴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中俄合作關係步入一個新的階段。近年來,俄羅斯正式歸還中國黑瞎子島等領土以及俄向中國輸送石油天然氣管道的貫通,進一步鞏固了中俄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能源需求。

  但是在「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的國際政治交往原則下,雖然中俄之間有諸多共同利益,但是在雙方努力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不免引起對方的猜忌和防範,畢竟中俄關係不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誼」的關係。比如俄羅斯在南亞的戰略明顯有遏制中國的意圖,出口中國的軍事技術俄羅斯有所保留,而且中國在俄羅斯的商人也時常受到俄羅斯的不公正待遇。而中國發展對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俄羅斯一向視中亞為自家後院)也會被俄羅斯解讀為中國試圖削弱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

  2、中國西部地緣政治形勢

  中國西部從北到南比鄰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蘇聯解體後,中國與中亞國家一直保持著友好合作的關係,邊界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往密切,既保障了中國對於石油天然氣的需求(中亞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供應地區),也配合了中國對於「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打擊,保障了中國西部邊境的安全環境。

  3、中國西南部地緣政治形勢和阿富汗局勢

  大致以喜馬拉雅山為界,中國在南亞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接壤。二戰結束後,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獨立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矛盾不斷升級,先後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最終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立孟加拉國),雙方由此結下世仇並為了相互威懾而先後擁有核武器,至今仍然齟齬不斷,成為南亞的主要不穩定因素之一,同時也威脅到了中國在南亞的安全利益。

  印度與中國也曾因為邊境問題於1962年爆發過大規模邊境衝突,至今邊境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中國被印度佔領的領土達12.5萬平方公里之多,包括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和阿克賽欽地區等(這些地區現被印度實際控制)。印度一直在針對中國極力加強其軍事實力,而中國青藏鐵路全線貫通後,一對印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懾。印度作為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一直視中國為其稱霸南亞的最大障礙(中國一直為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再加上邊境曾經邊境衝突中的失敗和現實的領土爭端,造成了中印之間「明和暗鬥」的現狀和印度民眾對中國的普遍負面情緒。現在同為「金磚五國」的中國和印度在國際事務尤其是個國際金融制度的改革上有諸多共同利益,但在雙方的高層交往日益頻繁之際,民間感情卻大有不升反降之勢。印度媒體常常有針對中國挑釁式的新聞報道,例如《印度斯坦時報》曾經報道「『烈火3型』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射程達2500公里,可以覆蓋北京」。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上台之後,中國與印度爭相拉攏這個小國,以達成對對方的地緣優勢。國際上,俄羅斯和美國也有扶植印度防止中國勢力進入印度洋的戰略意圖。

  由於印度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同的利益威脅,中國在南亞的基本外交策略可以概括為「聯巴制印」,同時加強中國與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一方面可以防止印度在南亞做大,威脅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亞擴展中國的影響力,甚至為以後中國駐軍印度洋做好先期準備。就現階段而言,由於兩國均處在歷史發展的機遇期,雙方都不願意過早攤牌,況且在國際上擁有諸多共同利益,在一定時期內中印關係也將繼續維持在一定的合作水平上。

  說到南亞,不得不提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個國家——阿富汗。阿富汗從19世紀起就一直遭到別國的入侵。先有英國從印度侵入阿富汗,苦戰無果的英國撤走後,80年代蘇聯為繼承彼得大帝「南下印度洋從而控制世界」的遺志再次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戰場在得到歐美和中國的軍事支援下變成為了另一個越南,並最終拖垮了蘇聯。2001年,美國借口「911事件」軍事佔領阿富汗,但也無一例外地深陷其中。

  弱小而貧瘠阿富汗之所以能夠引起各個時代的超級大國的垂涎,正是由於他獨一無二的地緣位置。曾有西方學者提出「世界中心」的概念,認為阿富汗位於世界大陸板塊的中心,向北可威懾俄羅斯,向牽制擊中國,向南可壓迫印度並且南下印度洋控制世界航道,向西可入侵波斯灣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脈。所以有人又說,誰擁有了阿富汗誰就擁有了世界!雖然阿富汗對於處在戰略發展期的中國並沒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美國佔領阿富汗之後,中國猶如芒刺在背,不可不防!

  4、中國南部地緣政治形勢和南海問題

  中國在南亞毗鄰緬甸、寮國和越南,並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隔南海相望。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歷史上曾經保持著較為友好的往來關係,由於冷戰時期的一系列國際局勢劇烈變化以及南海問題的日益尖銳所帶來的新的不確定因素,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展前景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提到東南亞不得不先說越南,提到越南,中國人往往抱著複雜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戰結束後中國對於印度支那戰爭和以後的越南戰爭中對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帶來的越中友好的懷念,另一方則是對於此後越南在印度支那強力推行「印度支那聯邦」政策(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企圖吞併寮國和柬埔寨並建立所謂的「印度支那聯邦」)直至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憤恨。中國人總會很糾結,雖然越南人也許並不會這麼想。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越南沿襲中國模式,經濟迅速崛起,其勞動密集型出口工業可與中國沿海地區想媲美,甚至在勞動力成本上更佔優勢。然而隨著越南國力的上升,似乎歷史又回到了中越武裝衝突前的那段時期。雖然中越兩黨在越軍從柬埔寨撤軍之後關係逐步恢復正常,但是中越對於東南亞政治空間以及經濟利益的爭奪卻愈發激烈,尤其在南海問題上。為了在軍事上對中國形成「不對稱優勢」,越南積極擴充海軍和空軍。為了使南海問題國際化複雜化,越南大規模引進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非法開採南海石油,以達到削弱中國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隨著中國海洋軍事實力的提升以及中國對於能源需求的暴增,中越之間的南海爭奪還將進一步激化。

  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卻對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的國家——緬甸。中緬之間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緬甸軍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體封鎖下堅持數十年而巋然不倒,正是得力於中國的極力支持。一般認為緬甸把守著中國的南大門,一個親中的軍政府對於保障中國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時至今日,緬甸的戰略價值有了新的定位。西方媒體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國在印度洋的「珍珠鏈計劃」,而串成這條珍珠鏈的地區就包括緬甸的部分島嶼和港口(還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眾多島嶼和港口自東至西成鏈狀分布,故稱為「珍珠鏈」)。此一說並非空穴來風,印度洋上中國「珍珠鏈」軍事戰略的實現,為中國以後駐軍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發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並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構成先期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隨著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的修建結束,來自波斯灣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由緬甸直接經陸路輸送到雲南昆明。此舉既可降低運輸成本,還避免了西方國家扼住中國石油咽喉的危險,是中國以後向印度洋發展的戰略之舉。

  自從東盟憲章獲得通過之後,東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基本形成。東盟憲章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與他國締結條約,原則上須獲得其他成員國一致同意。這意味著東盟「一致對外」的外交策略使得中國在解決南海問題時面對的不是一個談判對手,而是十個,從而使中國有陷入被動的不利地位。加上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擴軍趨勢愈發明顯,美國有有意干涉南海事務,試圖使南海問題國際化,南海局勢將會繼續朝著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國際爭端解決原則似乎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有縱容之嫌。

  南海是繼波斯灣,北非和加勒比地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儲存地,豐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東盟國家一面加緊擴充軍備,一面積極引進數百家西方石油公司進入南海開採作業,意圖是南海問題複雜化。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國自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沒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策略是否切實有效在此不做過多評論,現在是中國該認真審視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時候了。

  5、中國東部地緣政治形勢和朝核問題

  中國在東部與朝鮮接壤,關於朝鮮戰爭具體細節,在這裡不做詳細論述。結果就是美國駐軍韓國,全面封鎖制裁朝鮮;朝鮮為自保而秘密發展核武器,造成今天的朝核問題。說是朝核問題,其關鍵卻不在於核問題,而是美日對中俄的地緣政治形勢的打壓,即美國借口朝核問題在東亞對中國及俄羅斯壓迫中俄的地緣空間以及日本企圖全面復興的企圖。

  朝核問題久拖不決,對於處在戰略發展階段的中國而言,其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中國全面發展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尤其是一個和平的地緣政治環境。而這正是日美所不願看到的。朝鮮半島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狀態,使中國面臨著巨大的周邊安全挑戰,不得不分心東顧朝鮮,在東北維持一定的軍事力量,同時還面臨這巨大個國際輿論壓力(國際輿論認為朝鮮問題之所以得不到解決是因為中國沒有向朝鮮施加足夠的壓力),不利於中國的發展的戰略。

  而對於美國,朝核問題卻為其駐軍韓國和日本,並進一步加強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提供了法理基礎。使其能夠名正言順地進入黃海軍事演習,威懾中國。對於日本而言,朝核問題為其「國家正常化」提供了借口。日本常被嘲笑為「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由於和平憲法的限制,使得日本的軍事力量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而朝核問題正好為其借口自衛而大力擴充軍備提供了口實,為其全面的軍事復興找到了法理基礎。可以說,朝核問題不僅僅是核問題,更是各大國為各自利益而借地緣政治的角力。

  東亞問題異常複雜,歷史遺留問題自不需贅言。就現實問題而言,中日間釣魚島爭端和黃海劃界問題,爭吵乃至小規模衝突不斷,成為以後制約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中日之爭不僅在於領土資源的實際利益衝突,更是東亞地區乃至乃至西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權之爭。把今天的日本比作一戰後的德國似乎有所不妥,但日本對於國家正常化,極力尋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謀求地區大國乃至世界大國。一旦美國為遏制中國而為日本「鬆綁」,面臨著與日本可能爆發的衝突,中國不得有所不警惕。

  總之,東亞局勢是中國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國可能面臨的衝突集中爆發地。由於東亞問題中已有中美俄等大國涉入,爆發大規模直接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但擁有應對緊急突發事態以及「代理人戰爭」的能力,並在東亞博弈中立於有利地位仍然至關重要。

  6、台灣問題和美國的「島鏈政策」

  台灣問題和中美關係根據地緣政治的定義並不在此討論的範圍之內,但是由於其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形勢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故在此加以論述。

  台灣問題是制約中國全面發展的最大瓶頸,也是突破美國封鎖政策的關鍵所在。台灣問題的歷史由來,想必每一中國人都略知一二。但就現狀及其解決方案而言,無論是「武力統一論者」還是「和平統一論者」都缺乏清晰而理性的認識。筆者認為台灣問題在二十年之內難以解決,原因有二。

  其一 ,從台灣內部情況看,不具備統一的民意基礎。台灣多家機構的民意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人支持兩岸統一,約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台灣獨立,另外的三分之一則持保留態度。由此可見,和平統一缺乏足夠的民意基礎,台獨則會激起台灣內外的巨大反對。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上台,為顧及各派選民的政治訴求,都不會採取過於激進的政策。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民進黨執政時,雖常常拋出各種台獨言論,卻也未能輕易採取實質性台獨措施;而現在國民黨執政,雖然兩岸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兩岸「三通」初步實現,但國民黨當局仍然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點。在台海局勢緩和的情況下,台灣當局繼續尋求向美國購買軍事武器,意在安撫美國,使美國示意台灣與大陸的關係雖在改善,卻也不會將美國排除在外。以致馬英九聲稱「我是中華民國在在台灣的總統,而不是台灣的總統」,其中的含義耐人尋味。總之,一定時期內(各派選民之間的比例不會發生巨大變化),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上台,都不會急於改變現有局勢,改變的只是台灣在中美這條連線上靠誰更近一些。

  其二,從外部環境看,國際條件尚不成熟。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的對華政策從扶持轉向遏制,維持台海地區「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現有局勢,正是美國遏制戰略的重要舉措。「不統不獨」則不必擔心一個統一的中國全面復興而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利益,「不戰不和」則不必擔心台灣為尋求獨立而與大陸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迫使陷入「介入則中美過早攤牌,放棄則其對華遏制政策徹底破產」的兩難境地。可見維持現有台海局勢是符合美國利益的,一方面可以繼續牽制中國的大量軍事力量,消耗中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台灣作為美國「島鏈封鎖」的重要一環,嚴防中國勢力進入太平洋,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戰略利益。一旦中國統一,中國便可以隨時封鎖台灣海峽掐斷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同時在東海劃界和釣魚島上形成對日優勢。因而一向試圖防止中國全面復興的日本也在暗裡支持台獨勢力,台獨大佬李登輝就經常訪問日本以尋求支持。

  綜上所述,台海局勢在內外條件都還不成熟的情況下,一段時期內難以獲得較大改觀,由此帶來的是美國的對華地緣封鎖政策——「島鏈政策」得以順利實施,並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局勢和未來發展。

  所謂的「島鏈政策」,就是美國為封堵中國和俄羅斯,以太平洋地區的島嶼為軍事基地並將各個島嶼從北到南連成一線,構成軍事圍堵的封鎖線,美國總共構築了三條封鎖島鏈。以夏威夷為中心構築為第三條島鏈,作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軍事活動的大本營和大後方;北起阿留申群島,南下經小笠原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至關島並以關島為核心構築其第二道島鏈,作為其軍事存在核心。北起日本,經韓國、台灣、菲律賓,至澳大利亞為其第三條島鏈,作為前沿陣地。關島擁有優良的軍港和機場,可停泊航母並起飛戰略轟炸機。近年來,美國為加強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將其最先進的F22隱形戰機、B2隱形戰略轟炸機、「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和「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多艘驅逐艦和巡洋艦派駐關島。由於關島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美國的軍事力量可在48小時內抵達台灣,為美國為應對「台海有事」的增加了軍事籌碼,同時起到了威懾中國的戰略意義,可以說關島是美國「島鏈政策」的前沿核心節點。日本和澳大利亞則被稱為美國的「北錨」和「南錨」。美國通過協調美日同盟,美韓同盟和美澳同盟等雙邊關係,共同構築起南北兩個方向上圍堵中國的堅強堡壘,而中間部位又有美國的關島軍事基地,從而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中間威懾」的有利態勢。

  美國的「島鏈政策」是其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存在的核心,也是中國崛起的最大瓶頸,而突破美國島鏈政策的關鍵正在與台灣問題的解決。從地圖上看,從台灣以東的太平洋地區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一旦台灣統一,中國即可將第一條島鏈從中斬斷,使其首尾不得相顧,而使美國的第一條島鏈徹底崩潰,進而以台灣為跳板威脅其關島軍事基地,從而形成對中國有利的地緣形勢,為中國以後的向全球擴張勢力掃清了道路。這當然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總之,台灣問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將繼續存在,中美之間的政治博弈也不會停止,為營造一個有利於中國全面復興的地緣政治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實踐。

  四、中國地緣政治形勢發展趨勢的展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地緣政治形勢整體上不容樂觀,各個地緣方向上的政治形勢好壞不一。

  在未來一定的時期,由於中俄之間的諸多共同利益的促使,在中俄雙邊關係和上海合作組織多邊關係的合作框架下,中國和俄羅斯以及各個中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仍將繼續並朝著更深的方向向發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緣政治形勢基本維持在一個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水平上。

  在西南地區,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准盟友」關係仍將繼續維持,與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的友好關係進一步發展。隨著印度的進一步崛起,中印兩個大國之間的摩擦會逐步增加,軍備競賽有升級的趨勢。但考慮同為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中印在應對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時一致立場以及經濟領域的共同利益,矛盾不至於公開化。總體來說,西南方向上的地緣政治形勢總體穩定中還有存在諸多變數。

  在東南亞方向,中緬、中柬之間的傳統友誼繼續維持,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往來將會進一步加大,但由於美國的進一步介入和南海問題逐步公開化,軍備競賽逐步升級。未來東南方向上的地緣政治形勢不會獲得較大改觀,甚至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鑒於美國對華的遏制戰略,朝核問題短期內解決的可能性不大。隨著日本的軍事逐步復興和台灣問題的久拖不決,東部的地緣政治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小規模軍事衝突和突發性事件仍會時有發生。朝核問題和台灣問題是仍是制約中國發展的巨大障礙。

  那麼,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最大的核心利益,就是保持內部的團結穩定,只有團結穩定,我們才能一心一意地發展我們的經濟、文化、國防,改善民生,實現現代化,只有保持穩定,周邊的列強才不敢對我們下手,所以,誰破壞團結穩定的局面,誰就是中華民族的敵人和罪人!

推薦閱讀:

地緣政治(20):中國能統一東亞東南亞嗎?│脫苦海
鄭永年談中國的地緣政治與多邊關係_光明電視_光明網
漫談國際地緣政治學之離岸平衡戰略

TAG:中國 | 安全 | 政治 | 地緣政治 | 地緣 | 周邊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