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梁漱溟創造思想的當代價值

徐惠(四川社科院哲學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 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現代的中國,面對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問題,知識分子們都曾倡導創造觀念,紛紛闡發自己的創造思想,推進當時的思想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一代大儒梁漱溟在「生生宇宙觀」的基礎上提出人生的意義在創造,在於彰顯生命的創造本性;人生中不但要有物質生活的富足,而且更要有精神生活的和諧,即創造有廣義狹義、成已成物、外面內里等區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把人們養成有本領有能力,幫助人創造;人生第一要務是破除理智化的「分別計較」之執著,才能讓人的本心自由創造,人的本性自由發揮。如此而人生自然剛健,情意自然感通,以參贊天地生生之德,這對我們在新常態下,推進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具有寶貴的啟示意義。

  近代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打亂了中國的傳統發展脈絡,舊的秩序與觀念被打倒,進化論、「動的哲學」風行一時,「古今中西」之爭各派競相亮相。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對話、中西文化激蕩中,尋得中國的出路,並融合創造出更理想的文明,成了當時的首要課題,也是我們今日仍必須探討的根本性問題。「他是一個思想家,同時又是一社會改造運動者。」〔1〕一代大儒梁漱溟在「生生宇宙觀」的基礎上提出人生的意義在創造,在於彰顯生命的創造本性;人生中不但要有物質生活的富足,而且更要有精神生活的和諧,即創造有廣義狹義、成已成物、外面內里等區分;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們養成有本領有能力,幫助人創造;人生第一要務是破除理智化的「分別計較」之執著,才能讓人的本心自由創造,人的本性自由發揮。如此而人生自然剛健,情意自然感通,以參贊天地生生之德。「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2〕在新常態下,對梁漱溟創造思想的挖掘,將對我們推進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有著寶貴的啟示意義。

  一、梁漱溟的創造思想

  梁漱溟思想的發展過程非常複雜,在1949年以前,其思想可分為三大階段:功利主義時期、佛家時期及儒家時期。創造思想的本體論基礎也由佛家「變化歷程觀」發展為儒家「生生的世界觀」.

  (一)「變化歷程觀」到「生生世界觀」

  梁漱溟於二十至二十九歲之間信佛,結合當時流行的進化論物理學上「質能互換」與「以太」等新說法,梁漱溟在自修學佛基礎上認為宇宙萬物的本質乃是「變化」,離此不斷變化之歷程別無所謂本體、本質或真實。萬事萬物本無常,一切執名言、物相、規律、理則以為實有之見皆為無明,而為種種煩惱與迷妄的根源。人們須離此一切無明妄見,方能解脫眾苦。梁漱溟變化歷程觀最早表現於1916的一篇名噪一時的文章:《究元決疑論》,並且因為這篇文章受到蔡元培的賞識,梁漱溟得以進入北大哲學系教書。

  梁漱溟用進化論與當代哲學的演化觀來證成佛學變化的歷程觀,認為:印度化在晦塞的東方本無以自明,唯以有進化論後所產生、所影響之科學如生物學、心理學及其它,所演出、所影響之哲學如實驗主義、博格森及其它,而後佛家對宇宙的說明洞然宣達,印度化才好講,唯識方法才好講。這種變化的宇宙觀既以變化為一切之本質,自然視一切名言、律則、觀念、物體、形質等有形相分別者為假,而唯有那離一切分別相,是以不可思議言說者方為真實。此時的梁漱溟講無常變化,卻並不言進化。

  北大的入世生活和新文化運動深刻地影響著梁漱溟,他認識到,救中國與找到中國文化的新方向要求一種比較積極入世的思想,佛學太消退不能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由此,梁漱溟由佛入儒,轉入以儒家為主的「生生的世界觀」.他說: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家道理的是「無生」.〔4〕又說:中國自極古的時候傳下來的形而上學,作一切大小高低學術之根本思想的是一套完全講變化的—-絕非靜體的。〔5〕我很看得明孔子這派的人生哲學完全是從這種形而上學產生出來的。孔子的話沒有一句不是說這個的。……這種形而上學本來就是講「宇宙之生」的,所以說「生生之謂易」.由此孔子讚美嘆賞「生」的話很多,像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髮。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髮的,萬物慾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6〕    (二)人類生命的意義在創造

  梁漱溟認為,生、活、生命、生活等概念實質上「純然是一回事」,只是字樣不同,意思就是指「向上創造」.「向上創造就是靈活奮進,細分析之可有兩點:(一)向上翻高,(二)往廣闊里開展。」〔7〕1926年至1927年期間,梁漱溟應邀為北京高校講演《人心與人生》。演講中強調: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意義在創造!人生的意義在創造,是於人在萬物中比較出來的。宇宙是一大生命,從古到今不斷創造,花樣翻新造成千奇百樣的大世界。這是從生物進化史到人類文化史一直演下來沒有停的。〔8〕他認為除了人類之外,現在別的生命不再具有創造能力了,人類是唯一的創造者,因而人類生命的意義在創造。但到現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現其創造精神的卻只有人類,其餘動植物界已經成了刻板的文章,不能前進。例如稻穀一年一熟或兩熟,生出來,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又如鳥雀,老鳥生小鳥,小鳥的生活還和老鳥一般無二,不像是創造的文章,而像是刻板文章了。亦正和推磨的牛馬一天到晚行走不息,但轉來轉去,終歸是原來的地方,沒有前進。〔9〕為什麼現在只有人類還有創造性呢?梁漱溟認為這是「因為人的生命中具有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生下來一無所能,而後競無所不能的那副聰明才質。換句話說,亦就是能創造的那副才質。」〔10〕    (三)成己成物的兩類創造

  梁漱溟認為,「人類的創造表現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斷的進步。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來的。」「是人運用他的心思來改造自然供其應用。而人群之間關係組織亦隨有遷進。前一代傳於後一代,後一代卻每有新發明,不必照舊。前後積累,遂有今天政治經濟文物制度之盛。今後還有我們不及見不及知的新文化新生活。」〔11〕由此,梁漱溟把創造進行了廣義狹義、成已成物和內里外面的劃分。梁漱溟認為,「是不是創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創造。」〔12〕「嚴格地講,人類的生活,一言一動,一顰一笑,都不能不說是創造。但我們普通說話,言及創造,必特指其超出尋常,前所未有者,有重大價值者。」〔13〕這樣,以心思和價值為標推,區分了廣義的創造與狹義的創造。梁漱溟進一步區分狹義的創造,把它區分為成已與成物兩種創造:成已就是在個體生命上的成就,例如才藝德性等;成物就是對於社會或文化上的貢獻,例如一種新發明或功業等。〔14〕梁漱溟看到,「任何一個創造,大概都是兩面的:一面屬於成已,一面屬於成物。」但細講起來,成物者,同時亦成己。如一本學術著作是成物,學問家的自身的智力學問即是成己;政治家的功業是成物,政治家的自身本領人格又是成己了。反之成己者同時亦成物。如一德性涵養好的人是成己,而其待人接物行事亦莫非成物。又一開明通在的人是成己,而其一句話說出來,無不明白透亮,正是成物了。〔15〕    (四)教育培養創造    梁漱溟很注重人才創造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就是幫助人創造。它的工夫用在許多個體生命上,求其內在的進益開展,而收效於外。無論為個人計或為生活打算,教育的貴重,應當重於一切,可惜人類直至於今,仍然忽視創造,亦就不看重教育(還有許多不合教育的教育),人類生命的長處,全按壓抑而不得發揮表現。」〔16〕無論是在鄒平還是曹州六中抑或早期的北大梁先生都是提倡創造的,提倡學習與實踐結合的。梁漱溟認為,真正的教育使人類努力創造、團結向上,從而向理想的社會邁進。「我們理想的社會:第一、人與人沒有生存競爭,而人與人合起來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第二、社會幫助人生向上,一切合於教育意義,形成一個完全教育化的環境,啟人向學之誠,而萃力於創造自己;其結果,亦就是學術發明文化進步,而收效於社會。這樣,才合於『人生在創造』那意義。」〔17〕    (五)當今時代需要人類共同創造    梁漱溟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梁漱溟認為,當時的「我們實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就整個人類來說,是處在一個人類歷史空前大轉變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文化需要大改造的時代。」〔18〕「現在不單是中國,即世界其他各國,關於人生問題、社會問題,會都是在思想分歧衝突裡面……問題既多,思想又複雜,恰是一個極混亂的時期。……生當今世,自一面言之,幾乎人人無所適從,易陷於苦悶,易落於被犧牲。自另一面言之,實為對人類一個好試驗;試驗人能否在困擾中站立得穩,能否發揮人之創造力,刺激人之生命,使其活潑而有力量。」〔19〕「而就中國一國來說,幾千年的老文化,傳到近百年來,因為西洋文化入侵正叫我們幾千年的老文化不得不改造。我們不能象其它時代的人那樣,可以不用心思。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亟待改造;因為要改造,所以非用心思不可。也可以說非用心思去創造不可。」〔20〕我們生在今日誰都推脫不了這責任。你們年輕的同學,責任更多。你們眼前的求學重在成己,末後卻要重在成物。眼前不忙著有表現,卻必要立志為民族為世界解決大問題,開闢新文化。這樣方是合於宇宙大生命的創造精神,而實踐了人生的意義。〔21〕更為宏偉的志向是:我們要用心思替民族並替人類開出一個前途,創造一個新文化。這一偉大的創造,是聯合全國人共同來創造,不是各個人的小創造、小表觀,乃至要聯合全世界人共同來創造新世界。不是各自求一國的富強而止的那回舊事。〔22〕

二、梁漱溟創造思想的價值

  從1840年到1949年,面對「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中國的思想家們把目光投向了「創造」,從哲學的角度對創造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梁漱溟是一個獨創的思想家,他嘗試用柏格森的生命進化論印證傳統儒學和佛學,創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創造思想。

  (一)提出了創造的世界觀

  梁漱溟把視角從客體為中心轉向主體為中心,提出了創造的世界觀。自然界、社會和精神自身都是創造的、前進的、向上的、發展的。整個世界都是創造的。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民族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後,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創新能力的大小是一個主要因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的世界觀,有助於創新意識的提高,創新自覺性的提升。

  (二)提出了創造的人生觀

  梁漱溟的「生生世界觀」指導著他的學術生活與日常行事。他否認人生目的,但他承認人生有價值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在創造,同時把現實的創造完全地歸結為人的創造。而且,梁漱溟不僅在人生價值觀上強調創造,在人生苦樂觀上也強調創造:「人生樂趣有兩點:(一)和氣,彼此感情好,彼此能敬愛,大家都忘了自己,融成一體之情。(二)創造,說得平常些就是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身體或心思向前去干一些事情,於工作上有自得之樂。」〔23〕創新不容易,創新意味著改變,意味著付出,意味著風險。人生的樂趣在創新這一理念支持著我們「積極」、「勇敢」地在創新之路上走下去。創新是人的自覺自發,是人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新的創造方式創造新的自我!

  (三)梁漱溟提出了創造的道德觀

  梁漱溟創造的世界觀、創造的人生觀都最終落實在道德的創造上,因為要實現最重要的主張,就是重新創造一個富強的、新時代的以儒家精神為核心的「倫理本位的社會」.所以梁漱溟嚴格區分了「成物的創造」與「成已的創造」,區分了「外面的創造」與「內里創造。」雖然他偶爾也談到「幫助理性開展的是經濟」等物質條件的力量,但那只是「幫助」而已。他反覆強調和極為重視的,不是成物的外面的創造,而是以道德修養為核心、以科學理性為外圍的成已的內里的創造。創新涵蓋眾多領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創新,可以分為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藝術創新、商業創新等等,但我們始終要記得創新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四)提出了創造能力培養在教育思想

  創新是科技之本,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關鍵,也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怎樣才能實現創新?如何培養創新能力?梁漱溟認為,創造能力培養就在教育,「教育就是幫助人創造」,否則就是「不合教育的教育」.他主張教育必須立足於創造人生,「應當是著眼一個人的全生活而領著他去走人生大路,於身體的活潑,心裡活潑兩點,實為根本重要;至於知識的講習,原自重要,然固後於此。」〔24〕梁漱溟主張教育要給學生自己創造的自由:「我根本的主張,是要學生拿出他們的心思耳目手足的力量,來實做他們自己的生活。」〔24〕而無視或忽視創造力的培養和開發的「不合教育的教育」,則使「活潑化為消沉,自動轉為被動」,培養的學生反而有害於自己、家庭、學校和社會。〔25〕梁漱溟認為,必須重視創造,重視創造教育,「無論為個人計,或為社會打算,教育的貴重,應當重於一切。」〔26〕    (五)提出放下「理智」成就持續創新

  梁漱溟認為人生天地間,種種問題都因執著而來。然而人既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且遷化不已,「我」又何存?「執著」又何所附?其實「我」本無我,「我」與一切執著皆起於私念私智所造成的分別觀。而人生第一要務便是破除這種理智化的「分別計較」之執著,才能讓人的本心自由創造,人的本性自由發揮。「私心人慾不一定是聲色名利的慾望之類,是理智的一切打量,計較,安排,不由直覺去隨感而應。」〔27〕梁漱溟最反對的,也就是西方近代與中國當時所盛行的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個人私慾、小集團主義也時刻干擾著我們今日的創新。創新包括各個領域,每個領域的各個層面,每個層面的各個環節,創新是一個集體行為,不是個人行為,不是單純為了個人私慾的滿足、小團體利益的實現。例如,產品創新需要市場研究人員、系統工程師、產品研發鏈條上各人員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一個可執行、有成效的創新產品。

  三、梁漱溟創造思想的局限

  面對西方堅船利炮、文化的衝擊,梁漱溟既希望採取西方的長處以改善中國傳統的不足,又恐怕因此而傷害民族的高尚本質,表現出中國近現代建立的第一個完整而深刻的現代保守主義體系所面臨的局限和困境。

  (一)對「理智」的否定內含對西方文化的根本否定

  一方面,梁漱溟肯定中國亟需西方文化,同時,他又對西方的人生態度不欣賞,要將西方文化改成「要大家向前動作,而此動作最好要發於直接的情感,而非出於慾望的計慮」.〔28〕可以說這確實是一種向前奮進的時代精神與改革態度,但是正如梁漱溟所言,西方文化的創造力根源於其特殊的人生態度與思維方式,將其基本態度改了,又排斥理智的計算,究竟引進西方的什麼文化並紮根於中國呢?

  (二)誇大了少數英雄人物的創造力

  受英雄史觀的影響,梁漱溟誇大了少數英雄人物的創造力。他曾說「文化的創造沒有不是由於天才的」,「中國文化全出於古初的幾個非常天才之創造」,而且,「天才之創造能力,實在無假於外」.他甚至認為,中國文化所以異於西方文化,是因為「西洋人太笨,而中國自黃帝至周公孔子幾個人太聰明」.〔29〕例如,梁漱溟論述了人的本心自由創造、人的本性自由發揮的第一條件是破除理智化的「分別計較」之執著。但在他看來,合乎這種理想人格的,只有孔子一人。他說:孔子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一切不認定。易經上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論語上就明白指出所持的態度說:「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一認定,一計算,在我就失中而傾敧於外了。〔30〕    (三)把創造思想局限於道德創造

粱漱溟看到了西方文化發展中呈現出來的功利主義、物化的危害,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正由於此。他把其創造思想基本局限於創造人生觀、創造道德觀等問題之中,且歸結為倫理本位的道德創造,而未能廣泛全面地展開其創造思想。早年的思想主要用力於宇宙人生的一些根本問題,對於實際的政經制度,他自己也屢次承認並無足夠的研究。後來,梁漱溟真正投身於實踐的「鄉村建設運動」中,雖有好轉,但由於對創造的片面理解和闡發,而將一切改革均置於傳統道德之下,試圖以道德手段解決一切問題,從而帶有道德烏托邦的性質。

——《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第12期,第56-60頁


推薦閱讀:

認識創造
我們都是幸福源泉的挖掘者和發現者,更是擁有者和創造者。
思維、智力、創造的基本特徵
繫辭下傳第二章小結    發明創造學
此人是降將,先後跟過五位主公,以創造800破10萬戰功,名垂千古

TAG:思想 | 價值 | 創造 | 代價 | 梁漱溟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