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0-01 毛澤東1970年會見斯諾"時間調查" -
1970-10-01 毛澤東1970年會見斯諾"時間調查" |
毛澤東1970年會見斯諾"時間調查" http://junshi.daqi.com/bbs/00/485689.html 一張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接見斯諾的照片的發表,向世界傳達了重要信息。但這張照片究竟發表在《人民日報》哪一天,居然眾說紛紜。本文作者查閱了當年的《人民日報》和其他史料,澄清了這一段歷史。 1970年10月1日上午,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先生夫婦並欣然留影。返回中南海住處的毛澤東當天在回答身邊工作人員關於為何給斯諾如此高的禮遇時說:「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先放個試探氣球,觸動觸動美國的感覺神經。」(吳旭君:《毛澤東的五步高棋——打開中美關係大門始末》。見林克徐濤吳旭君:《歷史的真實》,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31頁)為了引起美國方面的足夠重視,《人民日報》還在頭版頭條的位置登了這張照片。關於照片的刊登時間,也有不少說法。茲就筆者所能見閱的論文、著作有關章節照錄如下: (一)「周恩來對第二天(引案:毛澤東1970年國慶節會見斯諾的次日)《人民日報》的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毛澤東與斯諾夫婦在天安門慶祝國慶典禮上的照片,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的顯著位置。照片經過了特別處理,只有毛澤東、斯諾夫婦與站在身後的翻譯四個人,他們身後或是身旁別的人物身影已經被技術處理了。這張毛澤東跟美國人斯諾在天安門上的照片,應該被當作周恩來向美國發出的含蓄而饒有深義的信息,想不到竟被尼克松和其精於分析的顧問基辛格忽略了。」(陳敦德:《毛澤東·尼克松在1972》,崑崙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86-87頁。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第89頁) (二)「在周總理的安排下,中國也作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姿態:是年(引案:1970年),周總理請美國記者斯諾夫婦上天安門城樓,站在毛主席身邊,檢閱國慶*隊伍,照片刊登在次日的《人民日報》上。」(邱勝云:《中美關係史上的豐碑——回顧70年代初中美打開關係的歷史進程》,引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部編:《中國外交40年》,瀋陽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84頁) (三)在1970年10月1日國慶典禮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會見了著名的美國記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斯諾。……毛主席對斯諾說道:「現在搞個人崇拜有些過份了,搞了許多形式主義,比如什麼『四個偉大』,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下一個導師。」「之後,毛主席和斯諾進行了5個小時的長談。談話中,毛主席希望由斯諾傳達給美國總統尼克松一個重要信息。……」「在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的報道引起了世界輿論的普遍關注。在報道國慶典禮時,只登了1張照片,照片上只有3個人,毛主席、斯諾和1個翻譯。對此,很多外國人稱讚中國是外交高手。」(歐陽凡、張廣斌、胡揚:《新中國的慶典活動與禮賓改革》,《縱橫》,1997年第6期,第32頁。) 其他還有:宮力、朱力、陳述:《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996年7月第4次印刷,第292-293頁;黎永泰:《毛澤東與美國》,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5-546頁;曹應旺主編:《周恩來的智慧》,《抓住時機,實現對話——打開中美關係大門》,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362-363頁;李連慶主編,王俊彥:《中國外交演義·新中國時期》,第十七回《高瞻遠矚毛澤東撥動小球轉大球秘密訪華基辛格遁身山城飛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88頁。等等。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和夫人,併合影留念。按照筆者所引錄26則材料,這張合影的發表時間為: (一)1970年10月2日 (二)1970年10月1日 (三)1970年12月26日 其實,以上三說都是錯誤的。「1971年10月1日」明顯有誤。作者在同一篇文章里的說法也是互相矛盾的(前說1971年10月1日,後說是「毛澤東77歲生日」,即1970年12月26日)。毋庸置疑,斯諾訪華也不是1970年10月1日(斯諾於當年8月14日抵達中國)。絕大多數學者、作者所持的「1970年10月2日」一說也是錯誤的。「1970年12月26日」只是接近實際情況,但依然不準確(其源蓋出於斯諾最後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漫長的革命》)。實際日期應該是——1970年12月25日。而且,毛澤東和斯諾夫婦的合影也不是像上述20餘位作者所說那樣,「只有毛澤東、斯諾夫婦與站在身後的翻譯四個人,他們身後或是身旁別的人物的身影已經被技術處理掉了」。至於周恩來「親自過問」、「精心安排」10月2日的《人民日報》的「版面」,純屬無稽之談。 據查閱有關書刊資料,現在已公開發表的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與斯諾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主要有以下三張: (一)斯諾、冀朝鑄(前駐斐濟、萬那杜、吉里巴斯、英國大使,聯合國副秘書長)、毛澤東(面向天安門廣場)、攝影工作人員、洛伊斯·惠勒·斯諾(斯諾夫人)(左起,下同); (二)斯諾、冀朝鑄、毛澤東(毛、斯側身相向)、洛伊斯·惠勒·斯諾、周恩來; (三)斯諾、冀朝鑄、毛澤東、(毛、斯面向天安門廣場)林彪。 《紅鏡頭》在第243頁配發了上述第一張照片,並附有說明文字:「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同斯諾及夫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周恩來安排《人民日報》將此照片發往頭版頭條,這是『文化大革命』以來毛澤東和林彪第一次沒有出現在同一畫面里(新華社記者攝)。」這樣的表述明顯有誤。事實上,《人民日報》1970年12月25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的照片就是前述第三張毛、林、斯、冀4人的合影!那條「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的「毛主席語錄」也在此日《人民日報》右上角刊出。 毛澤東是在中美關係處在一個微妙時刻會見斯諾先生的。直到後來,包括基辛格在內的美國人才明白,這是毛澤東、周恩來發出的一個「信號」。卡爾布兄弟這樣寫道:「中國採取新態度的第一個信號,是在10月1日中國國慶節發出的。這一天,在紅漆巨柱聳立的雄偉的天安門城樓檢閱台上,站著面帶笑容的76歲的毛主席,面對幾十萬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國人,他在檢閱他已領導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革命。緊挨著毛主席站著的是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他在30年代中期曾跋涉長途前往延安窯洞里的*中央所在地,回來後寫出了他的優秀報道《西行漫記》。官方攝影記者把鏡頭對準這兩個老朋友,閃光一亮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息:毛澤東許可了向華盛頓接近的行動。基辛格不需要翻譯也懂得它的含義。「(〖美〗馬文·卡爾布伯納德·卡爾布著齊沛合譯:《基辛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5年8月第1版,第356一357頁。)基辛格在其長篇回憶錄《白宮歲月》里曾發出感慨:「這是史無前例的;哪一個美國人也沒有享受過那麼大的榮譽。「(〖美〗亨利·基辛格著陳瑤華方輝盛趙仲強錢乃復江瑞熙帥鵬譯:《白宮歲月——基辛格回憶錄》,中譯本第二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352頁。)但是,「不幸他們對我們敏銳地觀察事物的能力估計過高。他們傳過來的信息是那麼拐彎抹角,以至我們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理解不了其中的真意。」(同上) 如前所述,毛澤東與斯諾當時並未深談。毛澤東與斯諾作長談已是兩個半月後。同年12月18日上午,毛澤東在中南海住所再次會見斯諾先生,時間前後長達5個小時。毛澤東的那番「四個偉大」「真討嫌」的話就是在這次無拘無束的、老朋友式的長談中說的。有些作者、學人實際上將毛與斯的兩次談話內容混為一談。為了說明問題,茲將冀朝鑄夫人汪向同女士最近出版的回憶錄《我的丈夫冀朝鑄》一書的有關記載全文錄出: 「1970年國慶,朝鑄又被召到天安門上去當翻譯。……」 「正當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在檢閱*隊伍時,朝鑄忽然看到周總理帶著斯諾夫婦向毛主席走去。朝鑄趕忙走到毛主席身邊,為主席和斯諾做翻譯。就在這時,在場的記者拍了很多照。當時毛主席和周總理有意要向美方顯示:中方認為,中美兩國人民應該、而且也可以友好的。「毛主席在城樓上也只是同斯諾寒暄了幾句,向下面的人群微微笑著招手,然後對斯諾說:『以後我們再好好地談。』」 「後來在12月,毛主席接見斯諾,並作了長談。那次是由唐聞生做翻譯。」(汪向同:《我的丈夫冀朝鑄》,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81頁。) 稍後,《人民日報》乃於25日頭版頭條刊登新華社消息,並在顯著位置配發相關照片。也許美國人未察中國領導人的「良苦用心」,《人民日報》和各地媒體刊登的照片不是12月18日的,而是毛澤東、斯諾在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內中深意不言而喻。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邀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典禮。同年12月18日,毛澤東會見斯諾時表示:「如果尼克松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 |
推薦閱讀:
※展示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日常生活
※繁體字寫快了就這感覺 水平有限繼續努力毛澤東《沁園春·雪》
※毛澤東為什麼不喜歡杜甫
※和毛澤東一起行乞
※關於毛澤東的傳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