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漢代揚州墓葬歷史與起源

  • 摘要:揚州地區的漢墓分布廣、數量多、形制全、規模大,其特點是成群體分布,地點都葬在蜀岡之上,規格等級齊全,有王侯陵墓、列侯墓葬、劉氏家族墓、士大夫墓、平民墓。沿襲時間長,400年沒有間斷。
  • 揚州漢墓的分布和規模
  • 揚州漢代喪葬文化主要是指揚州漢墓的考古和研究,從目前考古發現表明,揚州漢墓的保存量和出土量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揚州出土了數以千計的漢墓和數以萬計的漢代文物,出土了許多漢代墓葬群和王侯陵墓。這些考古發現既豐富了揚州漢文化研究的實物資料,又為我們開發漢文化旅遊產品提供了素材。所謂喪葬禮俗,是指哀悼、安葬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在中國傳統喪葬禮俗中,人們最基本的觀念之一就是「不死其親」。也就是說不要吧死去的親人當成亡人,而是把他們當做靈魂和肉體仍存在的活人,所以,在中國傳統的喪葬禮俗中,每一項禮俗都充滿了人性味道,充滿了倫理道德,及等級分明,又溫情脈脈。揚州地區的漢墓遺存非常豐富,分布範圍廣泛,墓葬形制繁多,出土文物豐富多彩,是研究當時揚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一份重要資料。
  • 揚州漢代喪葬的特點
  • 揚州地區的漢墓分布廣、數量多、形制全、規模大,其特點是成群體分布,地點都葬在署岡之上,規格等級齊全,有王侯陵墓、列侯墓葬、劉氏家族墓、士大夫墓、平民墓。沿襲時間長,400年沒有間斷。廣陵葬制即使中國葬制的縮影,又有渾厚的地方特徵,西漢時以木槨墓為主,東漢則以磚室墓居多,出土文物品種繁多,製作精良,工藝上乘,反映了廣陵人的喪葬禮儀、風俗和地域風情。揚州地區出土漢墓的時代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西漢前期,西漢後期,東漢前期和東漢後期。墓葬的形制大體可分為:土坑墓、木槨墓、磚室墓和畫像石墓。其中西漢的木槨墓和東漢的磚室墓發現為多。土坑墓往往由於沒有槨室的保護,完整的較少,故缺乏比較資料。畫像石古墓遺存不多,時代大多屬於東漢末期,甚至更晚。西漢前期 漢初由於剛從戰亂中解脫出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還有完全建立,所以造成漢初墓葬沿襲舊制而又不厚葬的特點。葬式:一般以單葬木槨墓為主,雖屬夫妻,也是同塋異穴面葬。以在農科所發掘的9座漢墓為例,這9坐漢墓都是同塋異穴,沒有一座是同穴合葬的。葬具:一般盛行一棺一槨,棺槨結構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槨內設隔牆,將槨室分為頭廂、側廂與棺室。此時的木棺呈長方形,素身,棺蓋與棺牆用鋸齒紋相接。隨葬器:此時的隨葬器仍按舊禮制的規定,器物具有時代特徵與風格。多以仿銅禮器的釉陶為主,器形有鼎、鈁、盒、壺、瓶等,還有銅鏡、銅劍、鐵劍、漆耳環、銅半兩和泥半兩等。西漢後期 西漢後期的墓葬,無論在墓室的結構上,還是隨葬器物的品種上,都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改變而發生了羨慕的變化。葬式:改變了單身葬的習俗而流行夫婦合葬風俗。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表現了葬制上的改進,另一方面說明西漢晚期個體家庭關係的進一步加強。葬具:變得多樣化。一般的木槨墓都在木槨的正面安置墓門,槨內的棺室、頭廂、足廂和側廂之間,安置比較完善和帶有裝飾性的隔牆,有的還在棺木底下的四角安置銅輪盤,以及在棺內安置天花板,在棺內底部放置鏤空的靈板,從而使棺槨作為旻宅變得更為形象化。隨葬器:過去用來表明墓主人特權身份、地位的舊禮器越來越讓位於用來炫耀財富的珍貴器物和日用器皿,而作為祭奠死者使用的案、幾、耳環、盤、勺、盒等一套隨葬祭具開始盛行起來。這時的隨葬品主要分為漆木器、金屬器和釉陶器三大類。東漢前期 劉秀奪取了政權以後,曾下詔書嚴禁厚葬,但厚葬之風仍有增無減,而木槨墓的葬式確較西漢為簡。葬式:多為夫婦合葬墓,單葬墓很少發現,磚室墓開始在揚州地區顯現,但數量不多。在磚室墓中,有單葬和合葬之分。葬具:分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東漢後期 東漢後期,由於外戚,宦官的奪取之爭,釀成了軍閥混戰局面。這反映在墓葬中的是精美的工藝品不見了,灰陶器卻又復出了,以家禽為模型的隨葬器物盛行起來。葬式:有所改變,木槨墓保持夫婦合葬的風俗。而磚室墓卻以單身葬為主,從揚州地區出土的這個時期的磚室墓來看,還沒有發現合葬的現象。葬具:由於磚室墓的興起,木槨墓逐漸淘汰,用料極其簡單,結構日趨簡陋,槨內的隔牆也有力圖求簡。這時的磚室墓不但數量增加,而且在形制方面也表現出多式多樣,不拘一格,出現了雙耳室和多耳室的結構,另外還出現了銀錠式長方形單室墓和前堂後寢式等。一般在前堂放置隨葬品,寢室內放置棺材。這時的磚室墓,大型的又墓道、甬道和排水溝,小型的只有甬道和排水溝,沒有墓道。隨葬品:只要有青瓷器、釉陶器、灰陶和金屬器。木槨墓中出土的隨葬器比較簡單,常見的又青瓷罐。釉陶罐、灰陶瓮、灰陶灶、鐵刀、鐵劍、t銅尊、銅鏡等;磚室墓內出土的隨葬品較豐富,除常見的鐵劍、銅帶鉤外,還有青瓷罐、灰陶制的雞、鴨、狗、盤、輿、倉、井、燈、燭台、案、勺、杯等。
  • 揚州漢代的葬制與喪葬文化
  • 揚州的漢代墓葬,有的規格等級很高,屬王侯級別的墓葬有好多座,如已經考古發掘的有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夫婦的合葬|黃腸題湊「木槨墓,有東漢第一代、也是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多重券頂磚室墓;有列侯等級的墓葬,如邗江甘泉的「妾莫書」漢墓、巴家墩漢墓、老虎墩漢墓、軍庄漢墓、儀征龍河煙袋山漢墓、寶應九里一千墩漢墓等。沒有發掘的又儀征廟山漢墓、甘泉老山漢墓等。特別是兩座廣陵王漢墓,其形制、造型、工藝都填補了喪葬文化中的許多空白。黃腸題湊 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夫婦的合葬「黃腸題湊」木槨墓,葬於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中,1979年開山採石時發現,兩座墓均屬於大型岩坑豎穴「黃腸題湊」式木槨墓,據考證為喜歡昭、宣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黃腸題湊」的葬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是身份、地位。權利和財富的象徵。廣陵王劉胥的「黃腸題湊」木槨墓,與全國出土的十餘座同類型墓葬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確為驚世之作。整個木槨墓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通高4.5米,面積237平方米,使用楠木540立方米,它由外藏槨,「黃腸題湊」、東西廂、中槨、內槨、便房、梓宮組成。神居山一號漢墓結構複雜、規模龐大、氣象宏偉、穩重壯觀、整座墓槨不使用一根鐵釘,全部運用榫卯組合而成,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黃腸題湊」式木槨墓,它是發現進一步反映了西漢時期統治階級的喪葬制度,為研究漢代的木作制度、建築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頂磚室墓 甘泉雙山二號多重頂磚室墓,此墓為東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荊夫婦合葬墓,墓葬用定燒得青瓷砌成,由墓道、甬道、前室、過道、後室組成。墓中出土了「廣陵玉璽」金印、瑪瑙印以及錯銀銅牛燈等眾多珍貴文物。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寶應射陽鎮為漢代射陽縣治所故地。在其故址西、南側的平原上分布著眾多的封土墩,俗稱「射陽九里一千墩」,流傳著「射陽三千六百墩,不知誰是楚王墳」的傳說,其實它是江蘇省境內一處規模較大的漢代墓葬區。1963年,該地區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圈定了既有代表性的竹墩。祭墩為標誌性的保護點。從地理位置看,射陽的北部和東部為湖泊水網地區,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不宜安葬。縣西部和南部地勢相對高坦,故人們死後都選中這裡為葬身之地。由於該處地下水位較高,掘地尺許即有水滲出。所以,這裡的墓葬不能掘坑深埋,只能淺穴起封或平地起封。通過調查和考古發掘證明,這裡兩漢時期的木槨墓和磚室墓都建置於平地上。然後擔土來包覆墳墩。後人根據土墩的形狀、用途、歷史傳說分別冠以狗牙墩、烏龜墩、前走馬墩、後走馬墩、竹墩、金牛墩、鴨蛋墩、夏家墩、火燒墩等名目。九里一千墩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使歷史的凝結,是區域風俗人情的記錄,是古人信息的遺存,是古人信息的遺存,讓我們永久的保護它。
  • 揚州漢墓的保護與利用
  • 揚州漢墓遺存量大,不僅需要有效的保護,更有開發利用的價值。漢墓是漢代喪葬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揚州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1、對沒有挖掘的古墓葬、古遺址,只要不影響現在建設,可以進行就地保護、圈定範圍,給子孫後代留下考古研究的空間。2、做好已經出土的文物的保護、保管工作、對即將消失的遺迹要進行攝影、繪圖、複製等措施。3、充分發揮漢代文物在現實生活和社會科學中的作用,向世人展示2000年前的文化風采,體現揚州的悠久歷史。4、以揚州漢陵苑為龍頭,將漢代喪葬文化資源串聯起來,如儀征廟山、邗江甘泉山、高郵神居山、寶應九里一千墩等等,共同開發,打造漢文化品牌,為揚州漢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利用做貢獻。
  • 推薦閱讀:

    當前主流的殯葬方式會導致考古行業的消失嗎?或者說未來考古行業會發展出信息時代下的新形態嗎?
    襄陽檀溪發現兩座宋代磚室墓葬
    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
    經過墓地時有哪些禁忌,墓葬群、亂葬崗、有主的墓地是不一樣的
    如何看待和平時期大量開掘古墓的行為?

    TAG:歷史 | 揚州 | 墓葬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