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虛無、轉世、得道、道法、寂滅
經行 經行 jīngxíng [follower of Buddhism go around a place for resting,etc.] 佛教徒因養身散除鬱悶,旋迴往返於一定之地叫「經行」 雁盪經行雲漠漠。——宋·沈括《夢溪筆談》 靜坐和經行都是佛門修持禪定和智慧消除心的貪慾、嗔恨、愚痴缺陷的具體方法。靜坐是在靜中修定慧,經行是在動中修定慧,兩者交替進行。從經律中可以發現,佛在世時對此兩者同樣重視,甚至在修智慧時經行的修法更有勝於靜坐之處。可惜經行的修法為我國的佛教徒所輕視失傳了很久了。 經行中若專註於意守一處,如:呼吸,身體的某一部位,觀想某一形象,反覆默念一句話則是修禪定,可以壓服煩惱使身心安樂;若經行中觀察身、受、心、法,觀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現象則是在修智慧。經行中可以調節身體,也可以消除眾多煩惱獲得身心的清凈安樂,大得可以體驗整個世界,微細時可以觀察組成身心的最微小的微粒和心念的真相,也可以體驗每一剎那中物質與精神的眾多生滅變化。其中的利益不是親身實踐的人所容易理解並獲得的。 下面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解釋: 慈恩解雲。西域地濕。疊磚為道。於中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即坐禪而欲睡眠時,為此防之,又為養身療病。玄贊二曰:『西域地濕,疊塼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 據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所載,適於經行之地有五,即閑處、戶前、講堂之前、塔下、閣下。 另據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說,時常經行能得五利:(一)能堪遠行,(二)能靜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於定中得以久住。 寄歸傳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經行。直去直來,唯遵一路。隨時適性,勿居鬧處。一則痊痾,一能銷食。(中略)若其右繞佛殿,旋游制底,別為生福,本欲虔恭。經行乃是銷散之儀,意在養身療病。舊雲行道,或曰經行。二事總包,無分涇渭。遂使調適之事久闕東川。』 十誦律五十七曰:『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 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經行時,不得搖身行,不得大駛駛,不得大低頭,縮攝諸根,心不外緣,當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繩。』 《四分律》卷五十雲(大正22·938a)︰ 『時諸比丘露地經行,患風雨日曝得患。佛言︰聽作經行堂。不知云何作?佛言︰聽長行作。作堂所須一切給與。時彼上座老病羸頓,經行時倒地。佛言︰聽繩索系兩頭循索行。捉索行手軟破手。佛言︰聽作卷若竹筒,以繩穿筒手捉循行。經行時疲極,聽兩頭安床。』 《四分律》卷五十九謂︰(1)堪遠行,(2)能思惟,(3)少病,(4)消食,(5)得定久住。 經行是直行,與右繞佛塔的修福有差別。《南海寄歸傳》卷三說右繞佛殿,旋游制底,別為生福,本欲虔恭;經行乃是銷散之儀,意在養身療病。虛無 xūwú 1、不存在的,空虛的. 虛無是和存在相剋相生的,換而言之即是對絕對存在的否定。 2、中醫名詞。指心境恬憺空凈,無欲無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0:虛無在某方面可以理解為零,也可以理解為無限,因為虛無包容一切,卻又不同於任何事物 1:虛無是宇宙終始之外的一種沒有任何意義和屬性的超時空,超物質的絕對存在。 2:虛無是宇宙萬象之源泉,萬物之歸宿。 3:虛無是佛教中的「空」。道教中的「無」。 4:虛無是人類意識無法穿透和無法觸摸的一種無知覺狀態,它常常藉以死亡的形式表現出來。 5:唯心主義和一切迷信因虛無而必然存在。 6:虛無是不需要任何條件,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存在的一種絕對存在。同時,它是為了否定絕對存在的存在。因此,虛無本身是矛盾的。 7:虛無是人類認知的至高點,直到今天也沒有誰能夠破譯它,它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意識極限。 8:一切宇宙的秘密皆由虛無而產生,皆因虛無而閉鎖。 9:虛無是宇宙中唯一一種不需要證明其存在而存在的一種存在。有了它,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才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世界上,只有虛無是不需要理由而存在並且存在於因果律之外的存在。 10:虛無是人類想像和幻想的真空,精神的理想王國,信仰的最高歸宿,鬼神的快樂家園。 11:虛無是人類思想的終極追尋和終極思考,整個宇宙的存在對它而言都微不足道。 相對的,虛無對人類而言也微不足道,這是由它自身的不可及性所決定的。 12:人類的一切認識和思想理論都必須在時空背景下才能成立,而虛無沒有任何時空屬性和物質特徵,所以,人類無法認識虛無的真正存在。 13:虛無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毀滅後之後的那種存在狀態,在這裡,古往今來的一切探索者到此止步。 14:無論是大得多麼驚人的計量和數字,以及駭人的字眼,比如幾千億光年,幾兆億噸每立方厘米,黑洞,暗物質等等,這些有限的東西與無限的虛無相比都等於零,這正是因為虛無是包容一切的存在。 15:一切在時空中的存在都是物質本身的屬性,而虛無不是物質存在的屬性,它是宇宙區別於一切事物的唯一屬性,因此,虛無是宇宙唯一的本質。 16:死亡可以接近虛無狀態,回歸宇宙本質,因此,有人認為只有死神才能破譯宇宙的最終秘密,甚至它就是宇宙本質的化身。事實上,死亡也無法達到非虛無本身。萬物寂滅並非虛無,虛無乃是永遠無法到達的時間彼岸,包容著永遠無法跨越的空間之殤。 17:世界上最難於理喻的事物就是死亡,因為死亡即是回歸宇宙本質虛無的一段必經路程,所以,死亡是最困惑人的第一件大事。它使我們終生不得安寧。 18:人類的最高智者即是到達虛無之門,神交死亡,萬象化一。然而虛無並非結束,也並非開始,它什麼都不是。 19.:比死亡更黑暗的是虛無。 虛無是最可怕的深淵。 一切的生命都在極力擺脫虛無,即使這一努力是毫無意義的。 20:哲學家都將一切歸罪於虛無。虛無作為一種哲學理念存在,各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它,但是沒有人能夠說得出它是什麼。或者說,它不是什麼。 21:虛無源於混沌,混沌終歸於虛無。 22:萬物皆由虛無到盈滿再從盈滿中虧出空間而變出,如身邊萬物,不可能完全是實的,其中沒有任何空間,那麼他的分子量是很重的,世界上最大密度的鑽石也有空間,不過它很小而已。如今誰也不能悟出一切均為無之前,有什麼,又怎樣從沒有生出「有」來呢?這是道家最後的道,混沌何來?混沌自生混沌,而最初的混沌從何來?這是天地之前的一道,若悟出何從虛無到盈滿到萬物——陰陽結合。虛無至陰而盈滿至陽,有何從無中(完全沒有的)生出(有),是怎樣生出的而又如何從有得完全滿了,沒有空間容納它了到有空間。有空間又有物即為混沌,之後的是混沌演變了(這不用說了)。悟出此道便可從無中生有,自然可生天地,予自身不死啦!此道是超越於神,萬物與自然,若悟出便可知道天地何來,比道家第一人——鴻鈞更厲害,已經超越神,成為一個可將自身化為半虛無(即可看到但觸不到的幻影)或化為空間之中的一個虛無之人。此人必定不受刀劍之擊 【TV】銀魂148話出場人物——俗稱:小宏他媽轉世 轉世指一個人在死亡後,其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身體里重生。轉世是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與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學的主要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基督徒也相信轉世說。 信仰的起源 這種信仰早於原始文化中出現。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信仰源於三個普遍的信念:(1) 人類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呼吸之間有一種不明確的關係,可與肉體分離。在睡眠時,分離是短暫的;在死亡後,靈魂則與肉體永遠分開。(2) 動植物也有靈魂,而且強大地影響人類的力量與情緒。(3) 靈魂可從一個有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上。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學院中,仍有人擁護這個信念。 另外,也有人認為轉世不只是一種信仰,而是一個歷史中的實際發生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及先進社會中都不斷地被發現。 圖騰信仰亦包含靈魂在人類肉體間轉移的暗示。 東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印度教 佛教 耆那教 西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經典希臘哲學 一些古希臘哲學家相信轉世論;可參考柏拉圖所著的《斐多》(也譯《費多》)和《理想國》。畢達哥拉斯相信是第一位深入發展這個概念的哲學家。 猶太教與卡巴拉秘宗 諾底斯主義 基督教派 現代有關轉世的觀念 轉世的證據 其他轉世理論 有人認為,即使相信轉世說,不等於削弱基督教中天堂、地獄和最後審判存在的可能性。一定數量的小孩子,不但聲稱有自己的前生的記憶,也表示記得一些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情形。(可參看伊恩·史蒂芬森博士(Dr. Ian Stevenson)、卡洛·鮑曼(Carol Bowman)和伊莉莎白·荷利茲(Elisabeth Hallett)的著作。)一些個案中,小孩聲稱在生命前後到了類似天堂的地方,有時他們有一定的權利選擇是否重生、何時重生,甚至可以選擇自己將來的父母。 當中一些小孩聲稱,重生並不一定因為人有罪業,而是一個靈性提升的機會。額外的生命使靈魂有更多的機會成就天主的託付,並能使性格特點有更大的改進。東方的轉世觀則更為多元化,而有關的慨念可在一些印度教及佛教的旁支中找到。 能量是不能創造和不滅的,而人腦以電能脈衝運作。那麼,人腦中的電能從哪裡來?死後它又將往哪裡去?這或可作為轉世在科學上的引證。得道 dédào 1.[excellent practice]古代道家謂順應自然﹑與天合一的境界。 2.泛指知曉事理。 3.[support a just cause]指符合道義、正義。例:得道多助 4.[excellent practice]佛教謂修行戒﹑定﹑慧三學而發斷惑證理之智為得道,然後可以成佛。 5.道教謂存神鍊氣有五時七候,第一候,宿疾並銷,六情沈寂,名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長生。 6.尋到道路。 7.基督教:人類在定義「道」之後,就是如何上正道的問題。得道不再停留在有形的道路上做文章,早期覺悟者察覺靈魂活動於生命之中,命運就在一種道上行駛。也就是靈魂在命運的安排下要從起點到達目的地所經歷的種種人生,即靈魂進入神的命就要上神的道。神主就是知道的開創者,也給與主同行的人指明道路。耶穌出世之後,基督徒就成為修道士,為神主守著真道。那麼得道者就能獲得進入未來永恆世界的信念與信心,最終得到神主的獎勵。得道與得到在靈魂永生的層面上完全一致,不死的精靈自然要得到無盡的財富,一次人生只是神的一回微小體現和短暫指令。 怎樣才能得道? 問道,聞道,知道,行道,才能得道 。 問道是開始,是生命的思索; 聞道是認知的過程,所謂真法難聞,探索的過程是坎坷的; 知道是認知的結果,理解是知道的準則; 行道是身體力行,只有行道才能使得道長存。道法 1.道理法度。 2.遵守法制。 3.道教的教義。 4.道教的法術。 5.泛指宗教的學說與法術。 6.道教符咒法術 符咒法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語導源於巫覡。《尚書·無逸》有「厥口詛祝」,《正義》曰:「以言告神謂之 祝,請神加殃謂之詛。」①其書面形式,最初發現於東漢墓葬中,與符籙連為一紙,表 明在東漢時符籙與咒語已經合併使用。故道教在承襲符籙術時,同時也承襲咒術,此後 道士作法時,符咒並用一直成為定製。道教在長期傳習過程中,對咒語作了很大的發展, 創製了各式各樣用於各種場合的咒語。它們散見於眾多的符籙、道法書中,又有一些咒 語專書加以結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長短咒語七百三十六首,數量是 很多的。 道教咒語與符籙一樣,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內丹修鍊者,如《凈口咒》《凈身咒》《凈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煉咒》等。有用於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災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風咒》《起雲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語言內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為陳述心愿、頌揚威德之詞;有向一般 神靈進行呼召役遣者,大多為命令之語;有向鬼蜮進行詛咒、呵責者,大多為斥責,威 嚇之詞。其語言形式,大多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組成的韻語(以四言為最多), 少數為長短不齊的無韻語,還有一些夾有梵文譯音或純為梵文譯音的咒語,如「唎吽啰 吒」等。咒語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結。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說: 「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②茲舉道書所載數例,以見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萬神之宗。威嚴大道,遊行太空。坐南斗內,立北斗中。 紫微大帥,天皇賜功。……金闕玉房,大有神功。怒動天地,日月失光。氣吞五嶽,傾 摧四方。順吾咒者,速來伏降。違吾咒者,傾死滅亡。急急如律令。③《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 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龍,降光行風。廣布潤澤,輔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聽從。敢有違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聲的念,有不出聲的默念(稱心咒、密咒)。念咒時,常配合掐訣。 所謂掐訣,即將手指的指根、指節、指頭、指甲背等處,分別與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或模仿某種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種手勢,即成各種訣。《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訣有七百 余目」,「凡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⑥意謂以此手訣,上通神真,役使 神將,治伏群邪。 咒語的思想基礎,與符籙一樣是鬼神論。但也有人認為氣功師如運用這一形式與存 思,行氣相配合,或許有助於集中精力,誘導意念,使其容易進入氣功能狀態。 參考:道法會元、道法自然、道法心傳寂滅 梵語vyupas/ama,巴利語 vu^pasama。略作滅。即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含快樂之意,故稱寂滅為樂。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概謂對生死之喧動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靜安穩即稱為寂滅。又特指小乘之涅盤。僧傳中,僧尼之死通稱為「寂」,亦是寂滅之略稱,含有進入涅盤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圓寂。[雜阿含經卷二十二、北本涅盤經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大智度論卷九十四](參閱『涅盤』4149) 【寂滅】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楞伽經》:「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涅盤在哪裡?涅盤就在現在。 《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現在即在寂滅中,從生到死並沒有動過。 『寂滅』二字是『涅盤』的義譯,寂滅是簡單的翻譯,詳細地翻應該是『圓滿清靜寂滅凈樂』。 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會死亡的代名詞。注意!不要誤以為寂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絕對的寂靜,進入不生不滅中去。『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假如有人言下頓悟,隨即順勢進入滅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則『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推薦閱讀:
※我們仍舊虛無地活著,或者更適合被稱為「沒死」
※反擊歷史虛無主義,重在宣揚革命歷史和先烈人物
※杜小真:由虛無到希望
※紅樓夢中的「存在與虛無」
TAG:虛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