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教程】1集,小寫意山水步驟畫法(1-2)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傳統的士大夫很少有純粹的儒家或是道家思想,他們往往具有進取與退隱的雙重矛盾心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種以儒家思想為內核,以道釋為補充的思想對中國文人的生活追求和文學創作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使他們具備了一種回歸自然的心理預期。且看王維的詩《送別》:「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詩的末兩句也是全詩著眼之處:世間的功名富貴有終了之日,而山中白雲卻沒有窮盡之時。自張九齡罷相後,王維對朝政已經失去信心,又難以真正離開仕途,於是選擇「半官半隱」,上朝則高呼萬歲、各盡其職,下朝則退居於輞川別墅,游吟於莊園之中,片刻逍遙,這自然成為靈魂與物慾妥協、理想與現實兼顧的唯一選擇。《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以淵明自居,隱逸之志表露無疑。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始終體現著詩人對自然的尊重與理解,「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尤眠」(《田園樂》),以鮮艷的自然之美映襯睡眠之人內心的恬靜、愉悅、陶醉,以及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中國哲學所謂「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就是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統一」。人要體驗自己的生命本真,也必須與大自然有最深層的和諧契合。我們都知道,王維的「空山」其實也就是他的莊園——輞川別墅。在有限的範圍內,他用詩凈化了自己的空間。詩中除了自然山水、花木草樹,基本沒有「他人」或「他物」,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幾乎沒有詩人自我形象、行為、主觀意圖甚至情感的表現,只有大自然本身的聲、光、色、形的展示。王維詩歌中 「人」的消解實際上正體現著盛唐山水田園詩和人造的自然——莊園文化之間的和諧關係。
推薦閱讀:

方形手提包教程:教你製作小巧輕便的手提隨身包
【原創教程】手工拖鞋的製作方法
【新提醒】【Since手工皮藝】史上最全的打斬縫線教程之一
編織教程 (10)
彩影2010教程

TAG:國畫 | 教程 | 山水 |